查看原文
其他

《黄元吉静功修炼》第二章:玄牝之门(附注释)

修行圈 2020-01-07

《黄元吉养生静功心法》

邱陵


我国古代道家对内丹学极其秘惜,都是非常慎重地挑选弟子,并经过严格考验后,方才心传口授,一般不记录成文;凡著成文字的,也大多比名喻象、藏头露尾、隐约其词,非常晦涩难懂。被尊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中就说:“窃为贤者谈,曷敢轻为书?若遂结舌瘖,绝道获罪诛。写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犹豫增叹息,俯仰缀思虑。陶冶有法度,安能悉陈敷?略述其纲纪,枝条见扶疏。”可见古人对这门学问是多么的虔诚和珍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现象也逐渐改变。在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众多内丹学典籍中,理论通达、方法详明而又切实可行的,当以《黄元吉文集》为最优秀杰出。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省丰城县人,生平不详,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或成都)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今汇编为《黄元吉文集》。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可惜搜求不到。

 

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中派修真要旨》中说:“道家玄宗,以南北东西四派最大,原无中派之立宗,然就其修丹诀法之异同而言,则又有判分中派之必要。中派亦可归于北宗……然细考之,究亦有可分者在,故按分宗判教之理而为之立中派焉,使学人知有所循途取法焉。”黄元吉所传的丹法,“彻始彻终以‘守中’一着为诀法”,因此被归入中派。陈撄宁对黄元吉的丹法极为推重,认为得陈抟(字图南,宋大宗赐号希夷先生)、邵雍(字尧夫,谥康节)一脉心传,称之为隐仙派,引以为黄元吉的私淑弟子,并把他的学说整理为《口诀钩玄录》以介绍。在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六五”至“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选题出版计划)中也以十四页的篇幅详细介绍黄元吉的内丹诀法,并最后总结说:“‘阅丹经甚多,惟此无半点虚语’,用同样的话概括黄裳著作的特点,可能也是再恰当不过的。


目录


第一章 玄关一窍

回光返照

玄关现象

一觉而动

玄关真际

玄关常在

玄关开后

第二章 玄牝之门

何谓玄化和玄牝之门

玄牝之门现象

出玄入牝之处

玄牝相交

调息与听息

治息与元气

第三章 真意

何谓真意

戊已成圭

真意用法

真意与真觉

真意与真息、真气

第四章 明心见性

明心死性真谛

本来面目

炼性养性

性命双修

第五章 精气神

炼已之功

炼精

炼气

炼神

神融气化

三件功夫

第六章 坎离交媾和乾坤交媾

坎离真义

坎离交而产药

乾坤交而结丹

醍醐灌顶

凝神泥丸

第七章 河车(周天)

运转河车之时

河车之路

《易经》屯蒙法则

起火之法

以柔以默以静

卯酉沐浴

第八章 采炼火候

外药、大药和圣胎

文火武火

进火采药之法

玄关采药

活子活午火候

大药发生效验

第九竞 其他秘传真决

久坐必有禅

两眼神光之运用

戒贪看外光

不惑于异景

人身紧要之处

集神于玄窍

丹田地步

上下丹田配合

动处炼性,爵处炼命

观妙观窍

集义生气,虚无生阳

觉照之心

守中之旨

内动阳生

女功一则

第十章 结论

全功论述

丹经隐语破释

邵子月窟天根诗解


往期节章

《黄元吉静功修炼》第一章:玄关一窍(附注释)


第二章 玄牝之门

 

一、何谓玄牝和玄牝之门

(原文)

太上示人,下手之功曰:"谷神不死。"何以为谷神?山穴曰谷,言其虚也。变动不拘曰神,言其灵也。不死,即惺惺不昧之谓也。人能直养此虚灵不昧之体以为丹头,则修炼自易。然而无形无影,不可捉摸,必于有声有色者而始得其端倪。古云:"要得谷神长不死,须从玄牝立根基。"何以谓之玄?玄即天也,何以谓之牝?牝即地也。天地合而玄牝出,玄牝出而阖辟成。其间一上一下,一往一来,旋循于虚无窟子,即玄牧之门也。孔子曰:"乾坤其易之门",不诚然乎?!第此门也,阴阳往来之路,天地造化之乡,人物发生之地,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凡人顺用之则为死户,圣人颠倒之,则为生门。人欲炼丹,以成长生久视之道,舍此玄牝之门,别无径也,非天地之根而何?修士垂帘观照,浑沌无知时,死凡心也。忽焉一觉而动,生道心也。所谓静则为元神,动则为真意,是其中胎息一动,不要死死执着丹田,必于不内不外之间,观其升降往来,悠扬活泼,即得真正胎息矣!古人云:出玄入牝。是出,非我本来面目,入,亦非我本来面目,惟一出一入间,中含妙谛,即虚灵也。所谓真阴真阳,形而为真-之气是也。大地之根岂外此哉?要之,谷神者太极之理,玄牝者阴阳之气,其在先天理气原是合一,其在后天理气不可并言。修道人欲寻此妙窍,着不得一燥切心,起不得一忽略念,惟借空洞之玄牝,养虚灵之谷神,不即不离,勿志勿助,斯得之矣!故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者,空谷之神,问之若答应焉,如响即不死也。其在人身,总一虚灵不昧之真。自人丧厥天良,谷神之汩没者久矣!后之修士欲得谷神长存,虚灵不昧,以为金丹之本,从空际盘旋,无有把柄。惟从无欲观妙、有欲观窍下手,有无一立,妙窍齐开,而玄牝立焉。故曰:"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总要精、气.神三者打成一片,方名得有无窍、生死门,否则为凡窍,而无先天一元真气存乎其中。虚则落顽空,实则拘形迹,皆非虚灵不昧之体。惟此玄牝之门,不虚不实,即虚即实,真有不可名言者。静则无形,动则有象。静不足天地之根,动亦非人物之本。惟动静交关处,乃是坎离颠倒之所,日月交光之乡,真所谓天根地窟也。学人到得真玄真牝,一升一降,此间之气凝而为性,发而为情,所以由虚极静笃中生出法相来。其曰绵绵若存者,明调养必久而胎息乃能发动也。曰用之不勤者,言抽添有时,而符火不妄加减也。人能顺天地自然之道,则金丹得矣!


[注释]

 

以上为黄元吉氏《道德经注释》第六章注文。此章老子原文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张紫阳《金丹四百字自序》云:"要知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非鼻、非脾胃、非谷道、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夫此一窍,亦无边旁,更无内外,刀神气之根,虚无之谷,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也。此之一窍,不可以私意揣度,是必心传口授"。古今气功家对玄牝及玄牝之门说法不一,使人无所适从,而黄元音氏之说则较为合理。

 

玄关一窍,道家亦曰玄牝之门,此两者实同出而异名。但玄关窍开,一觉而动,真种产焉;玄牝之门开,真息生焉。两者角度实有不同。"谷神不死",意为虚灵,而虚灵必须玄牝以形之。玄即天,亦属乾、阳、离宫、神;牝即地,亦属坤、阴、坎户、气。直接了当地说,玄即两眼之间的玄关窍,牝即下丹田。故天地合而玄牝出,玄牝出而阖辟成,阖辟成而才有玄牝之门。

 

玄牝之门平时并无定位,但在气功态中可于人身求之,即虚极静笃、混沌无知时,凡息停而真息现,其息与真气于虚无窟子中一上一下、一往一来盘旋,悠扬活泼,虚灵不昧,此即玄牝之门。

 

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天地之根亦即人身之根。盖出玄入牝,非虚灵不能形成玄牝之门,非有玄牝之门,不能出现真正的胎息,非有真胎息不能形成真一之气。故曰人身之根。

 

何以得出玄入牝之间之虚灵?观照下田切忌死死执着,要不即不离,勿忘勿助,则可得之。

 

二、玄牝之门现象

(原文)

古云:"凝神于虚,合气于漠。"此个虚无窟子,古人谓不在身中,又却离不得身中,此即太上所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此个玄牝门,不先修炼则不见象。必要呼吸息断,元息始行,久久温养,则玄牝出入,外接天根,内接地轴,绵绵密密,于脐腹之间一窍开时,而周身毛窍无处不开,此即谓胎息。即赤子未离母腹,与母同呼吸之气一般。生能会得此窍,较从前炼口鼻之气大有不同。生自今后须从口鼻之气微微收敛,敛而至于气息若无,然后玄牝门开,元息见焉。此点元息即人生之本能,从此采取,庶得真精真气真神。

 

古云:"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饶君吐纳经千裁,争得金鸟搦兔儿。"是知玄牝之门,非如今之时师、传人以出气为玄,入气为牝之谓也。又非在离宫在坎官水火二气之谓也,盖在有无之间,不内不外之地,父形媾精时一点灵光堕入胞胎内,是为玄牝之的旨。尔学人细心自辨。若说是出玄入收,是浑浑沦沦,毫无踪迹,又堕于顽空。在他初学之徒,吾亦不过于形色间指出一个实迹,若诸子工夫已有进步,可以抉破其微。吾闻昔人云:"念有一毫之不止,息不能定;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我有。"是知玄牝者,从有息以炼至无息,至于大定大静之候,然后见其真也。近日用功,虽气息能调,然未归于虚极静笃,则玄牝之门犹不能现象。惟于日夜之际,不论有事无事,处变处常,时时以神光直注下田,将神气二者收敛于玄关一窍之中,始则一呼一吸,犹觉粗壮,久则觉其微细,则少静矣!又久则觉其若有无,则更定矣!迨至气息纯返于神,全无气息之可窥,斯时方为大定大静,炼丹则有药可采。此可悟玄牝之门,此可见生身受气之初,是即真正玄牝之消息。以之修炼,可以得药成丹也。不然有一息之未止,则神随气动,气与神迁,有何玄牝之可言!不知定息静神,从有思有虑之神气上用功,莫说丹不能成,即药亦不可得。莫说命不我立,即病办难除。此玄牝所以为炼丹之本也。


[注释]

 

令人习练养生静功,多炼口鼻之气,能得玄牝之门,把外呼吸自自然然变为内呼吸者少矣!行功如不得玄牝之门,实未进入气功之门。

 

玄牝之门现象,亦即胎息之景。虚极静笃中,口鼻呼吸渐渐收敛,由粗而细而若无,而脐腹内则真息绵绵,在下田一起一伏,一升一降,氤氤氲氲,神融气畅,周身苏软如绵,美快无比,并恍觉一股清凉之气上升于泥丸内,周身毛窍齐开,耳、目、口鼻亦放光明。此正是玄牝之门现象,往往随之恍惚杳冥中一觉而动,续见玄关窍开。

 

三、出玄入牝之处

(原文) 

《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这个氤氲之气在人身中即是停内火外符,浑然不动任气息之流行。在功夫纯熟者,斯时全不用意。若未到此境,觉照之心不可忘也。若或忘之,又恐不知不觉一念起一念灭,转转生生将一个本来物事竞为此生灭之心而泊没焉。古佛云:"了知起处,便知灭处。"如此存养久久而见起灭之始,又久久而见未有念之始,斯得之矣!至于黄庭之说,在不有不无,不内不外,又在色身中,又不在色身中。此个妙窍到底在何处:古所谓"凝神于虚,合气于漠"是也。夫"凝神于虚,合气于漠"亦犹是在丹田中,但眼光不死死向内而观耳,神气不死死入内而团耳,惟凝神于脐下离色身肉皮不远,此即不内不外之说也。以意凝照于此,但觉口鼻呼吸之气一停,而丹田之气滚滚辘辘,在于内外两相交结之处纽成一团,直见氤氤氲氲、浑浑沦沦、悠扬活泼之机,一出一入真与天之元气两相通于无间,生精生气生神即在此处,与天相隔不远,此即合气于漠之说也。昔人谓之元气胎息,真人之息以踵者,非此而何?

 

吾示脐轮之气与外来之天气相接,不内不外氤氲混合打成一片,即是返还于受气之初而与母气相连之时,即是胎息也。所谓真人之息以踵者,盖以真人之息藏之深深、达之**、视不见、听不闻、搏不得、深而又密、如气之极于脚底是也。彼口鼻之气非不可用,但当顺其自然,不可专以此气为进退出入。若第用此气而不知凝神于脐下一寸三分之地寻出这个虚无窟子,以纳天气于无穷,终嫌清浊相间难以成丹。昔人云,天以一元之气生人,此气非口非鼻非知觉运动之灵可比。又云:"玄牝之门世罕知,体将口鼻妄施为,饶君吐纳经千载,怎得金鸟搦兔儿。"即此数语观之,明明道出玄入牝,实在脐下丹田离肉一寸三分之间氤氤氲氲凝成一片者是。学人无论茶时饭时、言语应酬肘,微微用一点意思凝神于虚无穴中,自然合气于漠,直见真气调动有不可名言之妙。然于此调息则知觉不入于内,而坎水自然澄清。此历代不传之秘,吾今一口吐出,后之学者勿视为见文而忽之也。


[注释]

 

黄元吉氏于此又直道出历代不传之秘,即"凝神于虚,合气于漠"的具体功法及出玄入牝所在之处。

 

"凝神于虚,合气于漠",虚即虚无漠即淡漠。我凝神用性光合两眼神光下照于脐下丹田,却又不死死向内而观,而是观照下田离皮肉一寸三分之间,即是凝神于虚无之意。这样,使丹田之气与外来天气更易相接,两相混合,打成一片,氤氤氲氲,此即合气于漠之意。

 

此一功法符合黄氏观照下田于不内不外处,不要大过执着之说,也符合返还胎儿于母体时其脐轮与母之脐轮相接,得以行内呼吸之论。因此,此一功法更易产生胎息,更易调动真气。世有各种观照丹田之法,黄氏此法较为灵活,效果亦好,且可以结合生活,随时行之。

 

黄氏认为,出玄入牝亦即玄牝之门,实在脐丹田离肉一寸三分之间氤氤氲氲之气凝成一片之处,此论为前人所未说,而黄氏直泄之。

 

四、玄牝相交

(原文)

吾前言玄牝之门,其实玄即离门,牝即坎户。惟将离中真阴下降坎宫,真阳上升,两两相会于中黄正位,久久凝成一气,则离之中自喷玉蕊,坎之中自吐金英。玉蕊金英,亦非实有其物,不过言坎离交媾,身心两泰,眼中有智珠之光,内心有无穷之趣,如金玉之清润缜密,无可测其罅漏者。然非以外之呼吸时时调停,周遍温养,则内之神气难以交合。古云:"玄黄若也无交媾,怎得阳从坎户飞。"是知天地无功,以日月为功。人身无用,以水火为用。天地无日月,天地一死物而已。人身无水火,人身一尸壳而已。日月者,天地之精神。水火者,人身之元气。惟能交会于中,则内之元气假外之呼吸以为收敛。始而觉其各别,久则会萃一团,而真阳自此生矣!倘阴阳不交,则氤氲元气不合,而欲阳之生也其得乎?可笑世之凡夫,以全未锻炼之神气,突然打坐,忽见外阳勃举,便以为阳生药产,岂知此是后天之知觉为之。凡火激之而动者,何可入药?生须知真阳之动,不止一个精生,气与神皆有焉。必须澄神汰虑,寡欲清心,将口鼻之呼吸一齐屏息,然后真息见焉,胎息生焉,元神出焉。由此再加进火,退符、沐浴、温养之功法,自有先天一点真阳发生,灵光现象,以之为药,可以驱除一身之邪私。以之为丹,可以成就如来之法相。古云:"勿助勿忘妙呼吸,须从此处用功夫。调停一气生胎息,始向中间设鼎炉。"是知安炉立鼎以锻炼真药,未到凡息停而胎息见之时,则空安炉鼎,枉用火符,终不能成丹。即说有丹,亦幻丹矣?不但无以通灵,以之却病延年,亦有不能者。总之玄牝相交,元黄相会,无非扫尽阴气,独露阳光,有如青天白日,方是坎离交,真阳现。有一毫昏怠之心,则阴气未消;有一点散乱之心,则阳神未老,犹不可谓为阳纯。


[注释]

 

玄牝相交,实即出玄入牝。黄元吉氏将玄牝相交解释为坎离交媾、水火为用、神气交台,揭示了对玄牝解释之千古之谜,使学者更容易理解。

 

虽然,玄牝相交而至玄牝之门显象,在于使有息炼到无息,即使外呼吸之凡息转化为内呼吸之真息,返回人之未生在胞胎内的内呼吸状态,但外呼吸之作用,却不容否认。盖只有调剂外呼吸,才能促进玄牝相交,亦即坎离交媾,故有所谓调息之举。此理汉代崔希范《入药镜》说得最精辟。他说:"先天炁,无天炁,得之者,常似醉。"非有后天之呼吸不能助先天之真息出现。若得胎息出现,玄牧之门露象,即觉丹田火暖,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如痴如醉。而此又是真阳产生之际,安炉设鼎之时。

 

五、调息与听息

(原文)

修炼第一要调得外呼吸均匀,无过不及,一任出玄入牝,如如自如,可开则开,可闭则闭。为粗为细,略加收敛调协之意足矣,切勿气粗而按之至细,气浮而按之使敛,致令有形凡火烧灼一身精血可也。生须认真此火,或文或武,或沐浴,或温养。虽火有不同,断无不是先天神火,而由后天凡息一出一入,往来迭运,而可以成丹也,故曰:"调息须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无息之息,方是真息。不神之神,斯为主神。学者凋息凝神之际,务要寻得真息,认得真神,斯可浑合为一。否则,有形之息,皆凡火也。真火生神,凡火伤身。真神可作主张,凡神骚扰不宁。何谓真息?即丹田中悠悠扬扬,旋转不已者是。何谓真神?即无思无虑之中,忽焉而有知觉,此为真神。修炼家欲采元气以化凡精,欲升真铅以制阴汞,使之返还乾性,仍成不思不虑之元神,非采先天元息不能。


夫元息在丹田,若有若无,不寒不暖,如火种者然,外不见有焰,内不知有火,只觉暖气融融,熏蒸在抱。斯无形之神火,自然变化无穷,神妙莫测。否则有形之火,气势炎炎,未有不忽焉而起,忽焉而灭,其为身心性命之害,不可胜言。修行人以无形之真火为用,而外面呼吸有形之火,非谓全法不用,不过如铁匠之风扇吹嘘在外,周围包裹,以卫中间神息而已。吾恐诸子未明用火之道,故将呼吸有形之凡火,与先天无形之真火,相提并论,庶以免妄采妄炼。然外边呼吸凡火,与丹田中悠扬活泼神火,未必划然二物,犹烛照之火,乃后天之火,丹田外之呼吸是也。烛未燃时,泊中亦自有火,此即先天之神火,未经燃点者。采此神火,可以千万年不朽。若采凡火,顷刻而即消灭,此可观其微矣!愿诸子闲时打坐,用此有形之火,祛逐一身风寒暑湿;复用此无形之火,煅炼此身之渣滓阴霾,而金丹可成矣!


[注释]

 

调息实即调节火候。调息之义在于寻得真息。学者行功时外呼吸之逐渐收敛而至于无,乃出于自然而然,不应强加按压。若强行按压,反窒其气息,乱其气机,欲求真息而不可得。真息之来,决定于虚极静笃,心息相依,有如水到渠成。

 

原文) 

近时修养一事,坐下存神入听,务将万缘放下,然后垂帘塞兑,回光返照于玄关一窍之中。始而神或不凝,息或有粗,不妨以数息之武火,微微的一其志,定其神,如是片晌,神凝息定,然后将心神放开,不死死观照虚无一窍,惟存心于听息。此个听字,大有法机。《庄子》云;"一其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要知此气,不是口鼻之气,不是肾间动气,更不是心中灵气。此气乃空中虚无元气,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也。惟能存心于虚无一气,此心此神,即与太和元气相往还,所谓神气合一,烹炼而成丹也。若着凡息,还不是神与凡息相交,又何以成丹哉?经云:"不神之神,真神也。无息之息,真息也。"我须于混沌中落出先天一点意,以之翕聚元气,是元神与元气相交,而大道可成。苟有粗息,我即轻轻微微将此凡息收敛至静,到凡息已停,不问他元气动否,而元气自白在个中矣!我当凝神以正,抱意以听,此亦阴阳交媾之一端也。况乎下手之时,口鼻眼目之窍皆能固闭,独有这个耳窍尚未尽闭,我一心以听,即耳窍常闭,而众窍无音矣!此个听法,乃第一修炼良法。如此久听,自然真阳自生,而玄牝现象矣!

 

学人欲归根复命,惟将此心放下,轻轻微微以听气息之往来。若气太粗浮,则神亦耗散,而不得返还本窍,为我身之主宰。若听其气息似有似无,则凡息将停,胎息将现,而本心亦可得见矣。古人谓心易走作,以气纯之是矣!苟不知听息以收心习气,则神难凝,息难调,而心息亦终难相依。此听息一法,正凝神调息之妙诀也。果能以神入气,炼息归神,则清气自升,浊气自降,而一身天地自然清宁。得到天清地宁之候,瞥见清空一气,日回环于一身上下内外之间,而非第胎息发现已也。尤要知此个胎息,非等寻常,是父母未生前一点元气,父母既生后一段真灵,性得之而有体,心得之而有用,在天为枢,在地为轴,在人为归根复命之原。人欲希贤希圣希天,舍此胎息,无以为造作之地也。诸子近来用功,惟将心神了照不内不外之际,虚心以听气息之往来,庶几神依息而立,气得神而融,末生前一团胎息,可得而识矣!由是言之,此个胎息,诚修炼之要务也,夫岂易得者哉?古云"入定功夫在止观。"何以止?止于脐下丹田。何以观?现于虚无法象。如此则心神自定,慧光日生,以之常常了照于不睹不闻、无声无臭之地,而胎息常在个中矣!若但粗定其息,未入大定,此谓胎息自动,则失之远矣!人到胎息真动,一身苏软如绵,美快无比,真息冲融,流行于一身上下,油然而上腾,勃然而下降,其气息熏蒸,有如春暖天气,熟睡方醒,其四肢之快畅真有难以名言者。到此地位,清气上升于泥丸宫内,恍觉一股清灵之气直冲玄窍,耳目口鼻亦觉大放光明,回不同于凡时也。他如凡息初停,胎息亦不无动机,总不若此大定大静之为自得耳。吾昨教栖神泥丸,只须以一点神光默朝上宫,不可太为着意,着意则动后天浊气,犹天本清明,忽然阴云四塞,则清者不清矣!


[注释]

 

《庄子》第四篇《人世间》载有着名的庄子听息法,其文为:"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黄元吉氏所述听息法,即据《庄子》此文。

 

又止观法门,为佛家功夫。

 

历代注家对《庄子》所载听息法"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的'气"字,多解释为心的某种状态,如空明灵觉境界的心等,惟黄元吉氏则认为此"气"乃空中虚无元气,"听之以气"即存心于虚无元气以听之,则能神气合一,促进阴阳交媾。

 

至于止观法门的运用,黄氏亦有新念。

 

六、胎息与元气

(原文)

元气与胎息虽二,而实一也。若无先天元气,则后天之凡息无以生。无后天凡息,则先天之元气无由寄。欲招先天元气伏养于身中,必凝其神,调其息,迨至后天息平,先天胎息见,似有似无之内,先天元气寓焉。久之,息顿灭,先天胎息自在个中,一往一来,阴阳造化充满于一身内外,有不知其何自而起,何由而止者。人能于此直养无害,则跳出乾坤之外,包罗口月之中,较诸天地为尤大也。此岂别有法哉,要不外-神光之朗照,调后天呼吸引起先天胎息,而元神元气自寓个中,为我身之主也。


是知凡息一停,胎息自动,而生死由我矣!生等须知胎息之用,有勉强、自然之分,为文为武之用,而其要紧者,惟在万缘皆空,一尘不染,如如自如,朗朗常明,我惟以元神化为真意主宰之而运用之,毋令一念游移不觉,一息昏怠不明,常惺惺天、活泼泼地如太阳之往来无停,日夜不息,而光之所照,无一处有遗,无一刻不在也。如此久久,胎息常住于金鼎之中,不从口鼻出入,亦无明暗起灭,一息如斯,始而结成刀圭妙药,渐而凝成玄黄至宝,终则大而化,化而神。要不外以神为胎之主,以气为胎之辅,以息助胎之成。人能凝神调息,注意规中,呼吸绵绵,不徐不疾,神与气两相抱合,凝于丹田之中,即炉鼎安立矣!及至胎息和平,神凝气聚,即阴阳持平,二八平分,正宜采取元阳真气,以收回玄宫。


[注释]

 

欲得元阳真气以烹炼,非经胎息不可。"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其理在此。

 

(第2章完)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众号

格物|致知|自然|简单


“修行圈”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以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私人微信:GWZZ25(穷老师)


修行丨穷理丨觉悟丨超然丨自在丨简单丨真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