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内心的虚静,成为你的活法

修行圈 2020-01-07

传播上古智慧、灵性与科学、修行、养生、生活。公众号后台点击“往期精彩”,在内容页上面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这里有最全的优质内容和资料,给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让虚静变成你的活法

这一文的重点在“虚静”二字。为什么?因为,后面所有的人生境界,都需要在虚静的状态中修炼。在真正的修道之中,儒家也罢,佛家也罢,道家也罢,都需要在虚静中下功夫。


虚 是心中无事,没有任何杂碎,没有任何鸡零狗碎的东西,重空性、无执、无欲。静重专注、安静、有专注力。最早的时候,虚心也是这个意思。


只有在虚静境界之中,你才会认知本来面目,即老子所说的“归根”。


过去,中国出现了一些会道门——也就是一些秘密的宗教社团,对于这些组织,说法很多,有称其为邪教者,也有说其并非邪教者——他们认为归根认母的母是无生老母,一个女性创世神、救世者,类似于女神,有点像藏传佛教的空行母。他们非常崇拜这个无生老母。比如一贯道。当年一贯道发展得很大,后来一度被认为是邪教,就被政府取缔了。在清朝——尤其是清末民初,崇拜无生老母的人非常多,我最早写《白虎关》时,就写到这种信仰。据说,现在河南的一些地方仍有无生老母殿。这种信仰的源头就跟老子的思想有关。


事实上,归根认母的“母”是本来面目的意思,禅宗就经常说,你知道你的本来面目吗?这个本来面目,就是“母”,万物之母。它是“无中生有”的无,是“真空生妙有”的真空,是万物生长的本体性的那个东西。关于无生老母的说法,很可能是一种理解上的错误。



道家有很多类似于真空生妙有、一空万有的说法,“空”就是归根认母的那个“母”。当你发现万物归于无常,进入一种无执无欲的境界时,就叫空。它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红楼梦》中,薛宝钗跟宝玉开玩笑时引了慧能的一首偈子,里面有一句话很有名,却是后人篡改的,并非慧能的原话,就是“本来无一物”。书中说,慧能的偈子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实际上慧能的原作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两者的区别,我在《雪煮〈金刚经〉》中已经讲得很清楚,此处不再赘述。简单来说,它不是从突然都没有,到出现了很多东西,也就是不是先一空、然后万有,而是一空的同时就万有,因为万有所以一空。这个空,不是空白的空,而是空性的空。它是一种不断变化和消失的流动状态。


比如,刚才大家来的时候,我还没有来,那么刚才的这里就没有我;但过上一会儿,我就来了,讲课讲到现在,再过一会儿,我讲完课又会离开这里,就相当于在这个世界里消失了。这就是“空”。我讲出的话一直在变,不可能永远在讲同一个字,这也是“空”。老子特别强调这种状态,“无为”“知常”“曰明”“静笃”“虚”指的都是这个状态。当你感受到不断变化的世界,知道自己想有为也没法有为,因为你什么都留不住的时候,你也就无为了,顺应一切的变化了,这时,你既顺应变化,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反而能“无为而无不为”。因为你没有执著。没有执著,就能包容,因为没有放不开、很在乎的东西,没有私心,不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才能实现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合一,那么你的心灵便能做主,便能合乎大道了。



但你要记住,这不仅仅是一种看法,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就是“常”。


一定要明白,修道也罢,做事也罢,什么也罢,都要变成生活方式,才起作用。也就是成为常态才起作用。因为你有肉体,肉体在不断地变化,细胞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你的生命状态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像净水器,你必须把净水器接在水龙头上,每次用水都要经过它,你喝到的水才是经过了净化的,不是说你净化了一次,后来所有的水就都是净化水了。你只有把修道的状态变成生活的常态,它才能不断地为你清净内外的污染,让你的心始终在虚静状态之中,不要生起执著,不要生出牵挂。


前段时间,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百鸟朝凤》,里面有个情节对修道很有启迪意义。焦三爷给弟子们教唢呐的时候,一旦发现有弟子出去打工,不生活在唢呐的世界里时,他就会非常愤怒。为什么?因为,弟子一旦出去打工,唢呐就不是他的生活方式了,打工变成了他的生活方式,这时,他就会把唢呐给丢掉。修道也是这样,无论修行还是写作,都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你才会成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道人要出家修行的原因。他们想从红尘生活中淡出,换一种修道的生活方式。



当然,现在有好多出家人已经不是在修道了,他们是在做道场、做法事、赶经忏、做水陆法会等,这些都不是佛教。佛教的本质,是改变自己的心,让心属于自己。当你把佛教的一些仪式变成职业,让它帮你赚钱的时候,它就不是佛教了。佛教早年很反对这些东西,但和尚们为了赚钱,后来还是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这跟佛教本身没有关系。佛教认为,为了钱,去给人家赶经忏是很丑陋的行为。早年的佛教,就是打坐修行,它是不赶经忏的。同样道理,道教的本质也是修道,修性修命,而不是牟利。牟利的追求,是宗教的堕落。一定要明白这个东西。


当一个道人、一个和尚老做牟利之事时,他的生活方式就异化了。很多东西都会进入他的心,他的心是定不下来的。定不下心,就进入不了虚静境界。进不了虚静,就不可能开悟,也不可能结丹。内丹是什么?是精气神凝聚在一起的产物,它是一种功能性的产物,它既无形无相、也有形有相。这种表述看起来很玄、甚至很矛盾,你必须真正去修道才会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想非非想”“非有亦非无”等表述都是这样。在字面上理解,你就进不了那种境界。有执著、有概念,都进不了那种境界。所以,要让自己过一种清净的生活,从心里扫去一切的俗事——你也要明白,所谓俗事并不是贬义,不是在贬低别人,而是一种与红尘生活相对的生活。



真正的成就者即使证得成就了,进入了无修道,他也仍然在无相的安住之中修行一样,他无时无刻不在修。所以,无论对道人来说,还是对佛教信仰者来说,修道都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生活方式。你选择了这种生活的时候,就要养成正确的习惯,一点点改变你原来的生活习惯。原来只把早上两小时当成修道的,就要尽量让自己时时刻刻都在修道。香巴噶举甚至有一种梦观成就法,它让你在梦境中也在修道。这种修法有什么好处呢?当你始终生活在智慧的修炼中时,智慧就变成了你的生命习惯,它就会取代你原有的、无知的生命习惯,在面对死亡、或是大小磨难的时候,你仍然会有一个很好的心情,仍然能自主心灵,那么你的生命质量就始终很好,你就不会迷乱,你就能自主命运。


到了后来,《道德经》还会讲到虚心实腹等。这些东西都跟虚静中打坐有关,虽然比较麻烦,但能帮你保持很好的状态,让你修出的东西不要散掉。因为,你一旦不保护它,心中出现了不虚静的、执著的东西,比如一些计较、算计等等,你的心中就会出现幻觉、幻境,你一旦执著,就容易走火入魔。


所以,即使你没法远离红尘,必须在红尘中生活,也要把虚静之心变成一种常态,始终保持一种虔诚的、纯净的心态。这也很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修道。


 往期内容:

▶ 静坐入定的训练

▶ 什么是真正的解脱?如何解脱?

▶ 修一颗淡泊心,过如水的生活

▶ 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宁静致远?

▶ 唯有灵魂安静的时候,我们才和自己最亲


首次公开披露隐传两千多年前的上乘炼性技术

抉破生命轮转的秘密,解奥大道至公的定律,使人在恍然之间荡灭三生、踏平六道,以太乙归真诀,则临终成就,逍遥物化,易如反掌!

- The End -

“修行圈”旨在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用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上古智慧修行启示修炼秘法灵性科学人体奥秘古今秘史中医养生国学智慧中华数术修学资料等大量相关内容。


修行人的公众号

格物|致知|自然|简单

长按二维码关注  开启智慧大门


从历史信息可以查看公众号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后台回复你想要了解的内容,会根据所需把内容推送在文章里;回复你想要的任何学习资料,会不定期提供相关资料,回复“资料”即可下载。


版权声明:

1、内容转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2、本平台旨在传播好内容,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3、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实修经验,

投稿邮箱937064631@qq.com,私人微信gwzz25。




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