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藏医心术》第一章:治疗的基础

修行圈 2020-01-07

传播上古智慧、灵性与科学、修行、养生、生活。公众号后台点击“往期精彩”,在内容页上面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这里有最全的优质内容和资料,给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西藏医心术发源于藏传佛教密宗,是历代众多高僧在汲取密宗各教派思想精华,拓展藏密修持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佛教心理学。西藏医心术将藏传佛教对于人精神意识、行为的思考拓展到社会生活之中,从生命终极意义的高度对现代社会人们所面对的种种精神、心理问题做出了独特的阐释,并引入佛教的禅修、观想、观呼吸等方法来实现心理问题的自我治疗。与通常认识的西医心理学不同,医心术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治疗好某一个心理疾病,而是要改变人负面的意识状态、赋予人正面的生活态度,最终实现根本性的治疗。



第一章

治疗的基础

我们的心,产生苦和乐的经验,

而发现安详的能力则完全操之在我。


我们的心,具备治疗痛苦和创造喜悦的力量。如果我们能够使用这种力量,配合适当的生命、积极的态度和禅修,不但可以治疗我们的心理和情绪痛苦,甚至连生理问题也可以获得解决。


就像打开通往这种智慧的门,我们可以带进治疗的阳光、温暖与和风这种能量的来源,有待我们随时去探取与分享;这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甚至可以在痛苦和变化多端的世界中,带给我们喜悦

 

当我们坚决执着我们的欲望和忧虑时,我们只会制造压力,变得精疲力竭。只有放下佛教徒所谓的“我执”,才能开启我们平静而觉悟的真性。本书能唤醒我们的内在智慧,这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治疗泉源。就像打开通往这种智慧的门,我们可以带进治疗的阳光、温暖与和风这种能量的来源,有待我们随时去探取与分享;这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甚至可以在痛苦和变化多端的世界中,带给我们喜悦。

 

佛教圣典中所论及的智慧,主要以悟证为目标,然而,精神的修行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快乐和健康。佛教广泛讨论如何改善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在这个世界上活得安详、喜悦而有利益。

 

治疗的效用

 

佛教提倡以了解一切事物的真相,来放松我们在生活中所制造的不必要和不健康的紧张。我看过许多实例,证明心具有治疗心理和情绪问题,甚至生理疾病的力量。

 

修行让我得以保持冷静,而佛法的智慧之光让我更能看清未来的生命

 

有一个例子发生在我的生命中。我十八岁时,因为政治局势的混乱,我亲爱的老师吉拉堪布和我决定逃离西藏,虽然我们很清楚即将失去家园、国家、朋友和生活保障。在一个空旷但神圣的山谷里,吉拉堪布死于老病。他不但是一位仁慈而开悟的老师,也是从我五岁起就像父亲般照顾我的恩人。这是我一生当中最悲伤、混乱的时刻。然而,由于对无常的了解,让我更容易接受事实。修行让我得以保持冷静,而佛法的智慧之光让我更能看清未来的生命。换言之,认清事情的性质,接受它,进而利用我学习到的力量来源,帮助我轻易地从我的失落中得治疗。我们知道,治疗过程的三个基本步骤是:承认有困难和痛苦;接受它们;培养正面的态度。

 

我的另一个老师普舒喇嘛(Pushul Lama)年轻时一直有心理问题。十几岁的他有暴力倾向,家人必须把他绑起来,免得他伤害别人和自己。透过治疗性的禅修——主要是慈悲观——他治疗了自己,后来并成为伟大的学者和老师。今天,我不知道有谁比他还快乐、安详和仁慈。

 

我住在西藏的时候,以禅修和正确态度来进行生理的治疗,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因此,现在每当人们问及有关生理治疗的例子时,我难以选择说哪个故事才好。对来自西藏的人而言,大家都认为心可以治疗身。心引导身体上的气——这就是关键所在。治疗成功的例子太多了,在我还小的时候,从未特别留意。然而,我知道最近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例子,虽然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例子并无惊人之处。

 

几年前,这一世的大成就者杜竹千仁波切(Dodrupchen Rinpoche),在不丹的穷乡僻壤旅行时,突患盲肠炎。不丹的一位资深部长安排直升机把他送到医院。医生担心他的盲肠会破裂,带来剧痛。他却不顾医师的强烈忠告,拒绝开刀,利用禅修和念咒治好自己。

 

任何人都能获益

 

以禅修来治疗如此严重的疾病,其能力完全决定于一个人的信赖程度和修行功夫。当然,如果我们的盲肠快要破裂时,大多数人都会乐于接受手术。我提到这个真实的故事,只为了说明心的力量,而且人们都想保持身体健康。在我们当中,精神上的大师毕竟属于少数,但每个人都能从禅修和积极的态度获益。就从当下开始,我们有可能活得比过去快乐、健康。

 

撰写本书的主要动机,是要让它成为处理日常情绪的手册

 

虽然生理疾病是本书讨论的主题,但撰写本书的主要动机,是要让它成为处理日常情绪的手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这是最佳的起点。如果我们能够学习知足常乐,福报自然随之而来。本书的观点和禅修方法,主要来自宁玛派的教法,这是西藏佛教最古老派,可以追溯到第九世纪。它融合了三个主要的佛教传统:小乘、大乘和金刚乘。不过,你不必一定要成为佛教徒才能使用这本书;不幸的是,许多人却把佛教当成释迦牟尼佛这历史人物所宏扬的宗教,其目的只在利益佛教徒。

 

人们只要心能够开放,就可以从大自然听到真正的道

 

——佛教徒所谓的“法”

 

佛教是世界性之道,其宗旨在体悟佛性。依据释迦牟尼佛本人的说法,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无数的人证悟佛性。过去、现在和未来,十方世界都有佛教、佛法和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确实宏扬了后世称为佛教的教法。释迦牟尼所教导的佛教,是佛法许多面貌中的一个,但不是唯一的一个。人们只要心能够开放,就可以从大自然听到真正的道——佛教徒所谓的“法”。《法集经》(Dhat-masamgiti)说:“内心安详的人,即使佛陀不在世,也可以从天空、墙壁和树木听到法。内心清净的求道者,教法将如其所愿显现。”

 

佛教承认全世界人类的文化和修行、出生背景和个性都彼此不同。许多文化和宗教都有治疗的传统,提供解决痛苦的方法。即使是在西藏,佛教也有各种派别。法门不同是好的。即使有时候因为人们的根器不同而在表面上似乎彼此矛盾。整体目的是在适合个人的需要。

 

禅修、心与身

 

透过禅修来治疗,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宗教信仰。今天,许多接受传统西方医学训练的医生,都推荐以古老的禅修方法做为恢复和维持身心健康的途径。这些法门很少提到佛教徒所谓的真性或大开放的经验;反之,却强调观想和积极态度、积极能量的培养。在许多情况下,起因于心里压力,并因为恶化的高血压,特别可以借由这类替代性治疗方法获得改善。有些医生则推荐把注意力集中在肌肉紧崩的部位,然后有意识地放松这些肌肉,就可以达到舒缓和放松的效果。这种技巧似佛教的修行法门:承认某个问题的存在,然后放下对它的执着。

 

禅修可以降低血压、脉搏和血液中的压力荷尔蒙。它能改变脑波的模式,减低兴奋的程度……也能提高痛阀,降低生物老化。……总之,它能减低身心的疲准,帮助人们活得更好、更长寿

 

治疗如果能够辅以精神信仰或禅修经验,则效果最大。哈佛医学院的哈伯·班逊(Herdert Benson)医师是放松反应论(Relaxation Response)的创始人,他写道:“如果你真正相信你的个人哲学或宗教信仰——如果你把心和灵都奉献给你的世界观——你确实可以获得意料之外的身心利益。”

 

耶鲁大学的外科医师伯尼·席格尔(Bernie Siegel)教授,描述禅修的若干利益:“禅修可以降低血压、脉搏和血液中的压力荷尔蒙。它能改变脑波的模式,减低兴奋的程度……也能提高痛阀,降低生物老化。……总之,它能减低身心的疲准,帮助人们活得更好、更长寿。”

 

许多记者,如比尔·莫恰斯(Bill Moyers)很早就注意到身心对健康的关系。在根据美国公共电视网(Public Broad-casring Sysrem)系列节目所写成的《身心桃花源》(Healing and the Mind)一书中,莫怡斯在导论中表示:

 

我想,我长久以来一直对身心的关系感兴趣,而我却生长在一个把两者截然划分的文化中。……可是在这个身心被分离的世界里,每天的日常话语都是把身心视为一个整体的。“伯朗太太一定是死于伤心过度的——在她丈夫去世之前,她从未生过病。”我的父母谈到我们那位杂货商朋友时,说他“忧心成疾。”早在诺曼·柯辛(Norman Cousins)出书描述他如何因为看迈克思兄弟公司(Marx Brothers)制作的《诚实照相机》(Candid Camera)电影和录影带而治疗重病之前,我的叔父卡尔就已经相信大笑可以减轻疾病。

 

近年来,西方医学已经开始深入探讨身心科学,并检视心、情绪和健康的关系。一九七O年代,研究者发现所谓“神经传导素”(neurotranamitters)的证据——脑部会发出和接收传导讯息的化学物质。某些称为脑内啡(endorphins)和脑啡肽(enkephalins)的神经传导素,扮演着“自然止痛剂”的角色。其余的神经传导素则关系到某些心态,如愤怒、满足或心理疾病。

 

目前学者还在持续研究脑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生物性关系。虽然西方医学还不是本书主题,这个领域的发现还是非常有趣。有关身心科学和新证据,总是受到欢迎的,而且能裨益许多人。然而,研究背后的基本观念实际上是非常古老的。早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提出之前,数世纪以来,佛教就已经相信心的重要性。

 

西藏医学的精神治疗法

 

佛教认为心产生治疗的能量,固体而稳定的身则给予这些能量呈现的基础,并加以集中和强化。西藏医学的主要典范是《四部医绩》(Four Tantras,Gyud zhi),西藏人视之为伏藏(mystical revelation,terma),于十一世纪由惹哇·龚榭(Trawa Ngonshey)所发现。依据这些古老的医典,一切身心疾病的根源是对“我”的执着。从我执所产生的心毒是贪、嗔、痴。

 

身病可分为三大类:由贪引起风大或能量不调,一般都是集中在下半身,属于寒性。由嗔引起胆汁不调,一般都是集中在上半身,属于热性。由痴引起黏液不调,一般都是集中在头部,属于寒性。


根据西藏医学,身心健康的最佳药物,是活得安祥,无忧无恼、放下我执。

 

贪、嗔、痴这三个分类,以及跟它们相关的温度属性,在今天仍然很有用,可以依据个人的情绪状况和性质,来决定哪一种禅修法门最有帮助。

 

根据西藏医学,身心健康的最佳药物是活得安祥,无忧无恼、放下我执。

 

本书提到好几遍的“我”,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佛教对于“我”的观点,有时候很难让外人了解。虽然禅修时可以不必知道“我”是什么,但有关“我”基本了解,将有助于进行本书后面提到的治疗练习。

 

当我们提到伟大的真理时,往往言语道断。在日常用语中,谈到“我自己”和“你自己”是十分自然的事,也没什么坏处。我想大家都可以同意,了解自我是好的,自私则会让我们不快乐。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探讨佛教对于“我”到度有什么更深入的看法。

 

我们为什么受苦

 

我们的心,产生苦和乐的经验,而发现安详的能力则完全操之在我。心的真性,其实是安详而开悟的。任何人只要了解这一点,就已经踏上智慧之路。

 

佛教以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为中心。从绝对真理(第一义谛)的角度来看,心和宇宙的真性是开悟、安详、圆满的。藏传佛教宁玛派以“心的真性”来表示“觉醒和开放的统一”。

 

相对真理(世俗谛)认为在整个日常生活中,亦即在变动无常的生死轮回中,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所经验到的,无非是苦、无常和迷惑,因为真性已经被我执所产生的习气和烦恼所遮蔽。

 

“我”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我,桌子的我,金钱的我,观念的我

 

在西方思想中,“我”通常是指人格我,或“我、受格的我、我所有”的自我意识。佛教涵括各种意义的我,更把“我”当成我们执着以为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任何现象或事物。“我”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我,桌子的我,金钱的我,观念的我。

 

如果执着这些,我们即是在以对立的方式经验它们:一个主体执着另一个客体。这时候,心开始起分别,把各种事物加以分离并贴上标签,譬如说“我”喜欢“这个”,或“我”不喜欢“这个”。我们也许会想,“这个”是好的。执着就产生;或“这个”是不好的,痛苦就尾随而来。我们也许会渴望我们缺乏的东西,或恐惧我们已经有的东西,或因为失去它而感到沮丧。当我们的心因为这些思绪而绷得越来越紧,我们就会感觉老于世故来越兴奋或痛苦,这就是苦的轮回。

 

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自我并不真实存在。它不是固定或坚实的,而只是由心贴附上的一种指称。自我也不是独立的实体。佛教认为一切都互相依存,因此一切都没有真正独立的品质或性质

 

因为我们的“相对”心或凡夫心在作祟,我们就执着自我为坚定固实的。然而,自我只是一种幻影罢了,因为轮回经验的一切都是短暂、改变和不断坏灭的。我们的凡夫心把自我当成真实存在的独立实体。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自我并不真实存在。它不是固定或坚实的。而只是由心贴附上的一种指称。自我也不是独立的实体。佛教认为一切都互相依存,因此一切都没有真正独立的品质或性质。

 

在佛教里,因果律称为“业”。每一个动作都会产生相应的(果);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种子长成绿芽,然后长成树,然后长成果实和花,花果又生产种子。这是非常简单的因果例子。最伟大的大乘形而上学作家世亲(Vasu-bandhu)说:“由于业(种子),不同的世界就因而产生了。”更多精彩,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执着产生负面的业——负面的倾向和习惯。但并非一切的业都是负面的,然而有些人误以为如此。我们也可以制造正面的业,这就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对于自我执着不放,就会产生负面的业。正面的业放松那种执着,当我们放松时,就可以发现我们平静的中心,并变得越来越快乐、越健康。

 

我们都是佛

 

佛教徒从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我们的真性中,我们全都是佛。不过,我们的佛性却被源自我执的业力所遮蔽了,就好像太阳被云遮住一般。

 

一切众生的真性都是同样圆满的。我们知道,当我们的心自然、放松,并从使我们懊恼的心理或情绪压力和情境解脱时,我们就会经验到安宁。这证明无杂染的心性是安宁的、不痛苦的。虽然真性就在我们心中的这种智慧被烦恼所遮蔽了,但它仍然是圆满清净的。


大乘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龙树(Nagarjuna)写道:

地里的水不受污染。

同样情形,烦恼中的智慧也不受污染。

龙树把“安详与自在”称为我们自己的“无上界”,

只要我们能够体证,它随时都在我们自身之中:

在孕妇的子宫内,虽然有孩子,我们却看不见。

同样情形,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无上界”,

因为它已经被烦恼所遮蔽。

 

安详就在我们自身之内;我们不必往外寻找。利用佛教徒所谓的“方便法门”(包括禅修),我们就可以发掘这个无上的神圣殿堂。


对于这个“大开放、心与宇宙合一”的无上界,龙树如此描述:

如同搅动牛乳,

它的精华(牛油)就会纯洁地呈现,

只要净化烦恼,“无上界”就会纯洁地显现。

如同瓶中的灯显现不出来,

我们也看不到被包裹在烦恼瓶中的“无上界”。

只要在瓶子的任何部位挖一个孔,

灯光就会从那个部位发射出来。

当烦恼的瓶子被金刚禅定所摧毁,

光立刻射发到无边的虚空。

 

佛性就是觉悟,就是“无我”。它是全体的、永恒的、普遍的安详、

 

开放、无我、一体和喜悦

 

释迦牟尼佛《亥金刚》(Haivajra)中说:

众生的自性就是佛,

但他们的自性

却被偶然出现的烦恼所遮蔽。

当烦恼净化之后,

众生自己就是佛。

 

佛性就是觉悟,就是“无我”。它是全体的、永恒的、普遍的安详、开放、无我、一体和喜悦。对大多数人来说,完全体证觉悟的景象,是非常陌生而难以理解的。本书目的不在超越自我,不在安全觉悟,只是要稍微放松我们对于自我的执着,变得更快乐、更健康。即使如此,了解何谓完全开放和一体,还是有帮助的。

 

“濒死经验”的故事可以提供我们的智慧。许多有过濒死经验的人都提到,他们会经过一条隧道,并且碰触到一道白光,给他们极乐与安详的感觉。但是,光并非与那种经验有所分离。光“是”安详。他们是光。一般人看到,都有主客的对立;但他们经验的光却非如此,光、安详、人三者一体的。

 

在某个濒死故事里,有一个人提到他回顾了自生至死所发生的每一件事——不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而是整个生命同时呈现。他不仅是以眼睛看,或以耳听,或以心感;他能够清晰而全然地觉察到、知和感觉,三者之间毫无区别。在这个个案中,一切区限都消失了,只有一体感。由于是一体不二,所以没有痛苦或冲突,因为只有多于一个以上时,才会有冲突存在。

 

佛教徒对于此类经验会特别感到兴趣,因为它们可能是“法性光明中阴”的瞥见。所谓法性光明中阴,就是死后的过渡期。对于真理如果有某种体悟的人,在这个期间将超越一般的空间、时间和概念。此类故事不仅是有关死亡的经验而已,还告诉我们可能在活着时就可以发生的觉悟经验。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觉悟的心,其实并非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么遥不可及。开放性就在我们的内心之中,虽然我们也许无法随时认出它。在生命中的某些重要时刻,或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惊鸿一瞥,都可以经验到它。我们不必等到接近死亡。虽然濒死故事可以发人深省,也很有趣,但觉悟不只是某一个故事而已。它不是“这个”经验,也不是“那个”看待或存有的方式。完全的开放性,已经脱离“存在”和“不存在”的极端;它不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或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换言之,完全的开放性,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

 

治疗之路

 

体悟我们心的真性是最究竟的治疗,但凡夫心也具有治疗的力量

 

觉悟是一体性,超越对于自我的执着,超越二元性,超越苦乐,超越善恶业。不过,当我们谈到治疗的时候,诚如本书目的一般,就没有必要太关心觉悟的问题。体悟我们心的真性是最究竟的治疗,但凡夫心也具有治疗的力量。我们可以使用日常的二元心来帮助自己。


本书的大部分训练,都采用这种日常切入的方式,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放松,越来越快乐。

 

因此,我们的目标只是要从负面走向正面,从病痛走向疗愈。如果在当下我们已经处于正面的心态,就要学习如何维持和欣赏它。我们越放下执着,就会感觉比以前更好。

 

在迢遥的旅程中,我们也许想把最终目的地牢记在心,但最好是偶尔抽出一天的时间来规划,沿途则可以放下。如果我们要放松对于自我的执着,千万不可以太猛烈。采取温和的手段会比较好。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步骤,即使是小小的一步,最重要的是欣赏那些小步伐;如此,它们就可以变得强而有力。我们必须一直欣赏我们有能力做的事,不要懊恼还没有做的事。

 

多一点点开放,多一点点正面,多一点点放松。这些就是本书的目标。如果我们还是禅坐和精神训练的新手,就必须务实一点,运用我们对于自己的了解来看清应该走的正道。当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时,特定的治疗禅修就可以帮助我们在修行路上快速前进。最上乘的向导,就是我们内心的智慧。我们并不被限制只能用少数几种禅修方法。相反的,生命的一切,包括思维、感觉、日常活动和经验,都可以变成治疗的方法。请尊重修行圈整理编辑的付出,转载须注明出处!

(第一章完)


- The End -

“修行圈”旨在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用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上古智慧修行启示修炼秘法灵性科学人体奥秘古今秘史中医养生国学智慧中华数术修学资料等大量相关内容。


修行人的公众号

格物|致知|自然|简单

长按二维码关注  开启智慧大门


从历史信息可以查看公众号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后台回复你想要了解的内容,会根据所需把内容推送在文章里;回复你想要的任何学习资料,会不定期提供相关资料,回复“资料”即可下载。


版权声明:

1、内容转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2、本平台旨在传播好内容,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3、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实修经验,

投稿邮箱937064631@qq.com,私人微信gwzz25。




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