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吸收太阳能量的方法

修行圈 2020-01-07

传播上古智慧、灵性与科学、修行、养生、生活。公众号后台点击“往期精彩”,在内容页上面的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这里有最全的优质内容和资料,给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如何吸收宇宙能量

 

精、气、神是人体能量三宝,因为人们的人体能量,时常被世间的一切事务所吸收而耗损,比方工作后常会体力损耗而疲劳或酸痛等症状产生,此恢复体力仍须靠宇宙能量。宇宙能可来自力,譬如练功或生禅气等调气,外力如冥想,密修等可到外在力量如大自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树木等给我们的能量,增进人体健康有所助益。

 

以太阳能为例,它是人生三宝之一,空气水,人生生存三宝,没有它们人类无法生存,甚至生物也如此,太阳能得增进人类的元气,比如炎炎夏日阳光普照,汗流夹背,流汗可增进新陈代谢作用,擦干后有「清凉」的感觉,因太阳能有热力光能,恩惠给人类有「加持力」增加后舒畅之感觉。

 

此外吸取太阳能可在清晨或日落西山,太阳温柔,光芒少,紫外线最低之时候,光能特别盛,太阳刚上升或夕阳下山热量最纯净,紫外线最低,对人体伤害最小,吸取太阳能量做法有三,一是练功或坐禅面向东方,也可站着面向太阳冥想,双脚打开与肩同宽,伸出双手如棒物状,眼睛看太阳约二分钟之后闭上双眼,以感恩心情,冥想太阳光,而从我们「眉间轮射进」吸一口气。二是以冥想太阳在我们头顶上渐渐太阳照射到我们的「顶轮」之后,太阳圆球往下到丹田,其热能进入体内不断放出热力光芒,产生热能加持我们。三是可面向太阳,双手心向着太阳照射约三分钟后搓手心生热,之后擦捶全身,从脸、头、手腕、腹、脚部各擦拭10次~15次,全身生热后,身体更舒畅感受。

 

上述三种吸取太阳能做法最好在高山或大树前进行最佳,因高山上有灵山之灵气,光辉无量,至于大树已经数十年,百年,甚至有千年的生长。两者均有「回流板」,站在此估动或以冥想增加热能。因人体有磁场才会出现,感受「宇宙之能量」,也可双手左右伸开,手臂要弯曲,手心向上,冥想大树放出「灵气」给我们,由手心,眉间轮吸入,在高山或大树可采灵气,配合呼吸,冥想树放出清的灵气(新鲜氧气),灵气及香气(如芬多精)吸入人体内,呼出体内的浊气如病气,邪气从手心,眉间放出给大吸收(二氧化碳)。人体需要氧气才能生存,树木别需二氧化碳才能生长相辅相成。倘若我们持之有恒,每日对着太阳和大树吸气反覆做十五钟使你脸色红润,精神饱满,容光焕发,返老还童.

 

宇宙能量吸收法用途


吸收宇宙能量缘起:我看辟谷食气人不吃东西也能活,就想,我应该也可以达到,所以就试著自己吸收外在能量,结果发现体内能量愈来愈强,因此整理后制订此法。供大家修学。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适用于:想要采外气以增强自己内气用来治病并且开出功能者。效应:吸气时,可集气于中丹田,呼气时,气遍传到四肢末稍常作中脉易打开。


要诀:

 

1、「专注」在「感受」之上,且要「略微以意引气」。

 

2、呼吸时,气要自然而悠长、愈来愈长、愈长愈微,直至停止呼吸而入于胎息。至停止呼乃至停止呼身姿:可用各站桩或各类的坐姿。站桩或各类的坐姿

 

分解动作:

 

1、站桩腿姿


不能直挺使节骨相累,这让膝关节的承受力太大,要微曲双腿。但也不能曲太大变成马步,这会使肌肉承受力太大。要使膝关节与肌肉各别承受一半的力量。

 

2、初时手姿

 

a.初时双手自然放在耻骨位置上(会阴丨部上方,小腹底下)手掌微曲两手指尖相对。耻骨位置

 

b.双手十指张开,手掌微曲并向上,四指尖相对。

 

3、观想颧想您处在一个金黄色的液体中,有如在水中后感觉。若这「浓度太大」使吸入有困难时,就要观想在一片金黄色蒸汽中,如在浴室开热水而导致整间都蒙蒙的潮湿感,或是在洗三温暖的那种感觉。观想成功且有感觉时,就可采气了。当您采气前要先「理解」自己像一管中空的极大注射筒。若不理解而是「观想」,那在呼吸时注意,不要有注射筒影像出现,以免分心,所以我说理解就行了!

 

4、吸气时

 

a.吸气时能量从四方面进入全身的每一个毛细孔中,从脚底到头顶在体内全通充溢于体内的每一角落里。若一时无法感受这么多处,就「只感受」(若无法感受,则用观想)从毛细孔涌入金黄色能量,涌入时带入无限股的热流。若功夫到家时,观想并感受无限股的热流涌入并充溢于体内的每一角落里。也应该不在话下了,反正一切都是唯心造!

 

b.双手同步缓缓往上拨至中丹田。如同在拉一个注射筒的那种感觉。

 

c.在往上拔时,毛细孔灌入金黄色的能量,全涌入下半身,随手上拔愈来愈高。直至中丹田。

 

d.同时,毛细孔、鼻孔、中脉涌入金黄色能量,当双手往上慢慢抬至中丹田时,金黄色能量也跟随慢慢的抬至中丹田。这是说,胸腹分成二半,下半部由下半身毛细孔、脚底涌入能量。上半部涌入的能量由上半身毛细孔、鼻孔、中脉涌入能量,所以双手是一边拔一边抬。此时会感受丹田有温热。若气感更强,会感受全身被一层温热所包围。

 

5、呼气时

 

a.双手翻面向下推压,有如在把针筒内的能量往外推出。

 

b.当愈推愈下时,则气从所有毛细孔推出。若「没全面感受」,则脚部会发热,这是因为手势往下推的直接效应。若「能感受到全面」时,会感受全身被一层温热所包围。(我试验气从头部挤出,但头会一直有「奇怪感觉」,似乎「重重的」,好似气没有被全挤出,留了一些在头部里「作怪」。所以在没有更好解决方式前,要感觉气从头部出时,自己要衡量一下得失,头会不会痛?我个人不挂保证不会出状况)

 

c.当双手翻掌往下推时,要同时感受手愈低,由头部的能量都跟著从中脉下去,充满整个胸部,此时要略微作意感受气已下来,才会感到舒服。或是您也可以同时感受从中脉下来的能量愈来愈多也可以,用那一个方式您自己决定。若有气感,此时则会阴、腹部、胸部任一处会发热,或全都会发热,更好状况则是全身发热,但头部除外。

 

d.当呼完气时,要感受到从毛细孔被推挤出的金黄之气并没消失,反而环绕、包围自己。也就是说,您整个人在一个金黄气团之中。

 

6、注意事项

 

a.在反覆呼吸练功采气时,中丹田,会阴、下丹田都会愈来愈热。

 

b.双手上下拔抬时,要配合呼吸,重点在自然,若不自然您可能会感到头部不适、昏眩状况。

 

c.若双手抬太高,会有感到气被抬至头部,若头不觉的不适,甚至可以把手抬至喉轮(喉管之中间位置),使气皆被抬升至上丹田之处。

 

d.若气积头部而不能泄,则头易有昏眩、头痛感。所以,若感昏眩时,就休息坐下,并略想气由头部排出。前者的效果比较好。然后用手摩擦头部消除皮肤上的能量。及按摩头部,将皮肤内聚积的能量打散。

 

手势的运用,在初练时是在帮助集中注意力。若已熟悉此功法后。在站桩时,应当令双手垂下于身两侧;在打坐时则依七支坐法结印或任意舒服的坐法摆放双手。

 

f.若练功觉得腿酸时,收功后可以休息坐下,或经行走走。走的时候也可以练功,让手自然前后摆动,不要去控制它,免得分心。

 

7、观想/感受方式初学者没进入状况,会「没有感受」,可以直接改用观想方式,但仍要尽量学习去感受,因为观想还留在想像中,而感受却是实质的觉受。


若认为呼吸时的注意事项太多,就可以用本方式来取代。在吸气时,感觉金黄色能量从各处涌入至中丹田并充满全身各处。在呼气时,当能量从毛细孔涌出时立刻化为金色光芒并围绕著您,您整个人就处在一团金黄色光芒之中。同时,您在吸气时会觉得全身暖和如冬日凌晨躲在棉被中刚醒时的感觉,且心中会觉得很喜悦,有如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或是免花钱就得到宝物的意外赚到喜悦感。在呼气时,您会觉得身心中,所有一切不好的全都随气排出,身中感觉舒畅、无滞、清松,或感觉有内气在流动,而心中会有没负担的卸下、自在、喜悦、轻安感觉。

 

8、治疗若您身中有病痛,可以令这些涌入的金黄色能量进入病痛区域。


在呼气时,已治疗后的遗留物会随能量而排出体外。如同用消毒水在对伤口消毒时,会出现白色的泡泡,然后用卫生纸拭过,这些白色泡泡就会完全消失。在您观想/感受能量由毛细孔排出时,所有体内治疗后的遗留物也是同样的被扫除无遗!而您的身体随著每一次的排出会更舒畅、无滞、清松、精神更觉旺盛及更健康。特别注记:我要先承认这个方式跟「瑜珈」所说的冥想方式,有很多处一样,尤其是观想金黄色能量更是完全一样!我多了不少动作及感受要求。同时,我的说明更仔细且有步骤。在我个人看到他方法之前,我就已用这方法实验过,而确定有效,但不知为何,那么凑巧,方法竟跟他说的相似!

 

灵性提升方法:吸收太阳能量辟谷法——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对这话不假思索地表示认同。但在印度奇人希拉?瑞坦?马内克(HiraRitanManek)的行为面前,这句话的权威性受到了质疑。据《印度时报》报道,这位64岁的印度老人在过去八年的时间里没有吃过任何固体食物,而仅仅是靠水和阳光来维持生命。这种现象以他的名字命名为HRM现象。最近,他应美国航空航天局之邀前往美国,航空航天局希望通过研究HRM现象帮助他们解决长时间的太空航行中生命的维持和食品的存储问题。

 

人们不禁会问:马内克是什么人?他是怎样做到的?

 

马内克之谜

 

马内克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耆那教徒家庭,但他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喀拉拉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位印度教的女高僧,此后他便对太阳产生了兴趣。他说:“她暗示我为了人类的福祉应当将太阳能量浓缩。当时我25岁,是一名机械工程师。直到30年以后我才认真对待她的暗示,并中断了事业,开始大量阅读。”

 

马内克采取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凝视太阳,利用太阳所发出的能量来引导出他本身的能量。尽管现在人类使用太阳能的地方已越来越多———太阳能炉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汽车等,但仅以太阳能来维持生存的人,除了马内克先生,别无分号。

 

《印度时报》介绍说,马内克凝视太阳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最初,他凝视初升的太阳几秒钟,此后,每星期凝视太阳的时间都要增加几秒钟,直到持续时间达到几分钟。“缺乏利用太阳能的愿望将一事无成。太阳升起后一小时和太阳落山前一小时是凝视太阳的最佳时机。那时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对人体伤害最小。”马内克如是说。

 

马内克称,在他这种行为开始大约3个月后,大脑的能量开始得到补充,精神的力量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恐惧和许多精神方面的疾病也得到了治愈。6个月的时间结束时,原来所有的疾病都消失了。8到9个月后饥饿的感觉逐渐下降,直至彻底消失。他将自身的这种奇特体验称之为微观的或在精神上利用食物。

 

马内克认为,大部分人只利用了他们大脑的3%-10%,而他则利用了大脑能量的25%。他说他是惟一一个能够走到这一步并引起医学界注意的人。CT检查和MRI扫描发现这位64岁老人的松果体只相当于20岁的年轻人。除了凝视太阳,另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赤脚行走。马内克说,人们应当每天赤脚在地球母亲身上行走45分钟以给身体补充能量。

 

对这种超自然能力的追求,马内克有着极大的热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积极的努力使这种**性的方法成为永恒。他声称,太阳能有足够的力量来保证一个放松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的需求。

 

吸收太阳辟谷法


转自:裘辛M沃丁《无食生活》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两部分:凝视太阳和赤足在地面上行走——在印度,已有上千年,它为人熟知并修习。他们说这种修习可以疗愈身心。经过大量修习,凝视太阳可以使一个人保持完美的健康状态,拥有好心情和高水平的生命能量。疗愈因子就是来自太阳和地球的能量。

 

这类人感受到高能量之后,出现的附属效果之一便是辟谷。这发生在几乎所有的太阳凝视大师身上,甚至包括那些起初并不相信的人。明显的食欲减退,通常发生在七个月后,但也可以发生在连续三个月不断修习后,或是九个月之后。

 

目前再次使这种方法家喻户晓的先驱之一是来自印度的希拉·拉坦·马内克(Hira RatanManek)。在他的网站(www.solarhealing.com)中希拉详细描述了这个过程。网站里也有很多关于太阳凝视的论坛。

 

下面是对希拉·拉坦·马内克太阳凝视法的简单描述。每日清晨日出之际,或每日傍晚日落之际,你要凝视太阳的中心。凝视时要赤足站在地上。第一天最长凝视10秒钟。然后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10秒钟。用这种方法每天凝视太阳的话,那么一个月后你就能达到5分钟,9个月之内就能达到44分钟。这是允许的最高限度,也就是说,不能更久了。

 

在他的方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即使不凝视太阳,每天也要至少赤足行走45分钟。行走的时候不要看太阳。

 

总之,如果您每天都凝视太阳,整个过程要9个月来完成。这之后您就不需要每天凝视太阳了。甚至建议您不需再做。您可以时不时做一下,以维持足够高等的能量。做太阳凝视的时长和频率要依个人情形而定,要考虑到他/她生活地区的气候和其生活方式。但是建议每天都做赤足行走。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每天看不到日出日落的地方,整个过程要更久。如果你几天没做太阳凝视,接下来的时间也不要延长凝视。如果休息了很久没做凝视(比方说几周),那就缩短下


次凝视的时间。

 

要在日出后一小时之内和日落前一小时内完成凝视,这对保护眼睛非常重要。这也意味着不应该在白天凝视太阳,尤其是中午的时候。

 

我希望这个警示足够清楚:除了日出日落的其他任何时候,强迫眼睛凝视太阳会损害视网膜!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凝视过长时间的话,可能会灼伤眼睛的这个脆弱部位。被灼伤的话,如果这人还有视力,所看到的事物也都像是带着洞或点。现有药物无法治愈这种对视网膜的损害。

 

另一个推广太阳凝视有益影响的人是瑜伽导师SunyogiUmasankar,他“发现了一种直接从太阳吸收能量的方法,这样就不再需要吃饭、喝水,甚至睡觉。基于这些能力,Umasankar-ji不花分文在印度行走6.2万公里,将他的方法传授于人。

 

根据他的传授,最初的太阳凝视开始于日出或日落的时候。一开始凝视时间应该是很短暂的,往后可以逐渐延长。如果直接凝视太阳刺眼的话,那也可以往上斜一点看。重要的是要有规律地练习。

 

顺便说一下,人们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戴太阳镜。在有些情况下,因为强光刺眼会建议戴太阳镜保护眼睛。如果您没有练习太阳凝视,那么使用电焊,在阳光下的雪山上行走,在海滩,或者长时间对着太阳开车……都在戴太阳镜的情况之列。

 

在晴天戴太阳镜,往往会加剧人生命能量的不足。让太阳射线进入没有保护的眼睛是人身心正常运作这个自然过程的基本要素。这主要涉及皮肤、松果体和脑垂体的运转。当一个病人不再戴太阳镜并他/她的皮肤接触阳光时,很多所谓的“慢性病”也就消失了。

 

要知道在太阳系里,太阳就像父亲,让所有星球生机盎然。一个孩子,如果被限制与父母联系,那他/她将会多么难过,又如何茁壮成长呢?

 

对前一段看太阳的总结(分享)昨天,(作者)在梁老家说起太阳,梁老说:“现在阴天多了吧?如果要是有半年的阴天,人的血液成分会发生大的变化,因为阳光中的“黄红色”物质直接影响血液”。我说:“是啊,没看太阳时,不注意,现在能看太阳了,才发现,现在大晴天,实在太少了,而且几天不看,情绪马上有变,看来阳光、血液、情绪是连在一切的,现在感觉深刻了”。

 

回来后,我在想,现在我已经看了将近3个月太阳,该自己总结一下了,而且个别博友也发来纸条,要我分享一下。简单汇总,有以下几条吧:

 

1,看太阳的时间开始越早越好,一次不可太长,半个小时左右,休息几分钟,再看。7点半到八点左右的太阳较强,要格外注意。我的经验是,在很长一段(两个月左右)时间里,最初的半小时,心情是不稳定的,过了半个小时自然稳定,怎么看都没事,你会有喜悦感和成就感。

 

2,突破12点以后,你的信心会大大增强,别人会说你可别把眼睛看会了、把皮肤晒出皮肤癌来,你都不用怕。黑肯定是会黑的出奇,不要怕,现在有多黑将来就会有多白。而且,

 

皮肤还会更细嫩。(梁老说:一切都是反得,有多黑就有多白。)

 

3,看了太阳,会有眼窝热现象,体表面部外边会热,而体内会有一股凉气在往下走,调理你的身体,该凉的地方会更凉,这是能量在调整,梁老说能量血液成分在变化,在调整,不要管他,顺其自然。这很关键。

 

4,看的过程太阳会出现颜色变化,红色、黄色、紫色的会出现,都是好事,颜色越多越好,长寿气体在进入你的体内,参加血液循环,改善体质,而且看是包括瞪眼直视和晒,晒占60%眼睛看占40%。所以很多人在问梁老说自己看不了太阳时,梁老都说,晒也是非常好、非常必要的。

 

看太阳要循序渐进,顺其自然,切莫强看,这是大忌,从早晚开始,逐步过渡到中午,全天。


推荐阅读:以太阳为食:食光食气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物(附详细方法)



修行圈所发布的文章大多精摘自网络公开内容,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修行圈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邮件联系:wwyt2018@163.com ,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


 往期内容:

▶ “阳气”包治百病!

▶ 睡觉有讲究!修行人该如何睡?

▶ 手心的能量就能治好多病!

▶ 用观想意念疗愈的方法和原理

▶ 修行天机:吸收宇宙能量的奥秘


道家顶级修炼法脉——无为法(真传)

一切证悟技术里面,最真朴而最隐秘、最普通而最高上者,乃道家里面的无为法,是天下一切法之最底层,是一切法之登峰造极,是法中之王

- The End -

“修行圈”旨在传递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合为一体,用全息立体的思维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万物的奥秘,传承、创新东方智慧,共创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 东方智慧修行启示修炼秘法易经数风水法术、中医养生、灵性科学人体奥秘古今秘史修学资料等大量相关内容。交流邮箱:wwyt2018@163.com


修 行 人 的 公 众 号

格物|致知|自然|简单

 长按二维码关注  开启智慧大门 

- 关于修行最全的内容都在这里 -


从历史信息可以查看公众号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后台回复你想要了解的内容,会根据所需把内容推送在文章里;回复你想要的任何学习资料,会不定期提供相关资料,回复“资料”即可下载。转发分享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 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人的一生平均按正常人休息八小时每天,则有三分之一生命在睡觉中度过。有的人休息少些,能较快达于深度睡眠,安乐而睡眠质量较高,第二天起则神清气爽;有的人赖床多余,不能睡着或在浅层睡眠,多梦而睡眠质量较差,起身则精神不振;有的人有一些奇奇怪怪如恍惚、幻妄、惊神之事而不能安睡者,则神形萎靡;有的人采用睡功有法,则能自我调理人体睡眠功能,平衡人体机能而能充分开发人体潜能,提高记忆力,增强免疫力,自我掌握睡眠时间等;更有彻明睡法奥旨实践者,如陈希夷留形于华山,蒋青霞脱质于王屋,皆用睡仙法之功也。此非小功小术,乃主静内炼立极之功,上乘之法,能大静安眠一场,其效验不可俻记。

 

现代人工作较忙,想修行又觉得没有时间的人,初修道者或不能盘腿打坐较长者,甚至可以睡功贯彻修道始终的道众,采用睡功则较优。能得睡中三昧,可以利用这么多宝贵、充裕又较无人打扰的时光,睡功之于养生修行和探索生命科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尚待同道和科学界共究。因此,道人下面述分睡眠机理、睡功功法、睡功修证次第、睡功赞颂举要等五部份具体阐析,以资抛砖引玉。并赞之于作《励睡铭》:

 

一枕清静放无忧,梦于物外不嬉戏。

睡里乾坤出天地,壶中日月自运行。

息之深深百脉理,消阴摄阳复归根。

神安精固是小验,白云深处可仙家。

 

 睡眠机理 

 

睡眠是由人脑控制,五脏六府配合,其他机能和末稍等人体系统辅之的,由神的活动主宰的一种状态。神,随先天之精而生,孕育于父精母血,是元神、识神、魂、魄、识、意、志等的总称,分藏于五脏,主宰于天心,中医所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综合表现就是,一般凡人不可见,死后方知。天心,又名方寸、元宫、乾宫、祖土、先天窍、太一虚无窍等,儒家称为虚中,佛宗名叫灵台,《黄庭经》所谓“寸田尺宅可治生”的“寸田尺宅”是也,居日月中,虚处脑中,不在身中,不在身外,不可摸索,贤哲启之,愚迷闭之,元神所居。元神是人之一身主君、天君,真性而已,寄之于天光。天光不可见,光易动而难定,一灵真性随天光而落元宫,便分魂魄。


魂,阳也,好生而恶死,喜静,轻清之气,自太虚而来,与元始同形,魂在天心,寄于两目。寓目而视,舍肝而梦,梦者神游也,拘于形,即拘于魄。魄,阴也,喜死而恶生,好动 ,沉浊之气,居于肺,附于有形之凡心,附识而用,识依魄而生,一切好色动气皆魄所为,即识神,居下心也,即下面血肉心。下识心,好血食,有五欲,表现分在五脏,活则大苦:闻惊则跳,心率加快不正常;闻怒则闷,阴沉易暴;见死亡则悲,喜极而泣;见美色则炫,望随精失身败而走,享血食。识神,魄、识,阴也,有浊意,表现为欲志。元神,魂,阳也,有真意,表现为元志。


白天属阳,阳主动,魂寓目之于昼,元神随光而藏之,故人寤而活动。夜晚属阴,阴主静,魂夜舍于肝,元神不动,睡之安然而寐。《血证论》说:“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识神,魄,夜阴想动,是元神属下,魂主魄,要靠主宰元神治安之。下命令调控能听,则魂慢慢回复阳强,且消阴藏魄。天君如暗弱,则不听,魄动欺君,拘形控体而惊魂,魂舍肝而梦,神游幻境,可能伴有梦语、失眠、梦游行(睡行症)等,醒起则神志不和疲劳无神,嗜睡。其中,道家又有三魂七魄、五志和佛家有八识等之说这里不讲。这是睡眠的神主学说。

 

又人身一小世界也,生在天地之间,受天地大世界影响,天地有阴阳消长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人身亦有与其相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具有日节律,人体阴阳消长与其相应,也有明显的日节律。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人与自然相应,故人体的阳气亦随之有消长出入的日节律运动,影响于人之神形系统。早晨,人体阳气随外界阳气的生发由里外出,人起来活动,魂安则精神好;中午,人体阳气最盛;黄昏,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就上床休息,魄强要回魂阳升,而消阴制魄。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灵枢·口问》篇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阴主静,阳主动;阳气衰,阴气盛,则发生睡眠;阳气盛,阴气衰,人即醒觉。这种阴阳盛衰影响睡眠和醒觉的机制,伴有人体阳气出入运动影响,这是睡眠的阴阳学说。

 

睡眠又受之于人吃俗物消化营运卫气影响。卫气由水谷精气产生,营运不休,是人体后天阳气的一部份。《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又如《灵枢·卫气》篇说:“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以肾、心、肺、肝、脾五行相克的顺序周行。白天卫气行于阳,人体阳气盛于外,温煦周身,卫外而为固,人寤而活动;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人卧寐休息。由于卫气昼夜运行的规律,也影响人体出现寤与寐的不同生理活动,这是睡眠的卫气运行学说。

 

睡眠作用的三个学说,主要在于神主、身形相应于天地阴阳消长规律和内里卫气运行情况等相互制约和相资相待,共同组成了睡眠的理论体系。睡眠的阴阳学说是睡眠理论的表现纲领,揭示了睡眠与醒觉的基本原理;卫气运行学说是阴阳学说的内在具体化,揭示了睡眠的内在功能运动规律;而神主学说则突出了的睡眠整体观和神主本质,揭示了睡眠是人体的生命活动形式,又受身体营运卫气周期和天地阴阳消长规律影响。

 

而从现代医学看,睡眠又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等各种学术说法,随着脑科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不断进展,其中细化研究有:美国哈佛大学科研者在结肠壁的巨细胞中,发现了引发睡眠的睡眠因子胞壁酸,它既能促进睡眠,又有免疫功能。当进食后,胞壁酸分泌增多而有睡意,睡眠随胞壁酸分泌增加而增多,吞噬细胞活跃,免疫功能和肝解毒功能增强,代谢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而,睡眠有益机体生长,我们可从中互证究明睡眠本质内涵和内在关联。

 

总而言之,睡眠归功于营卫循环卫气运行和天地人阴阳消长相应影响,而产生内部机理如胞壁酸等变化的运动促进功能,主在神之活动作用。而掌握睡功方法,消阴制魄,制魄全魂,炼魂全阳,不让识神中的魄、识欺君妄上,遥执身体功能而让身体系统做乱。则元神天君主握一身权柄,内肃朝纲,调济身心系统平衡,相应天地阴阳消长规律,则不仅能保神安眠,更能进一步修行成为睡中仙,超脱于天地,不在五行中,此千古不传之秘也。

 

 睡功功法 

 

睡功功法有心法和身法两部份,心法以内练,身法以形配,身心调剂,天人合一。重在心法能行之有验,为旨圭,则无处不游乡,归无极也。佐之于身法,在于促形安适,以利行功。心法这里主要讲先天睡功心法,不具体讲观想或存想法、持符咒法、导引呼吸法、梦修法等后天睡功心法。

 

心法有:

 

上古“宴息法”:夜眠之时,耳无所闻,目无所视,口无所言,心无所住,息无所促,形无所动。只留一点元神元炁,相依相便,如同炉中一点火种相似,绵绵不绝,若有若无。久久纯熟,自可达“神满不思睡”等各次第证验。

 

睡仙陈抟“蛰龙法”:“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又阐密诀:“道在守本命,真火暖外肾。回光内视,神住丹田。”等

 

张三丰睡功心法:《蛰龙吟》:“睡神仙,睡神仙,石根高卧忘其年,三光沉沦性自圆。气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莫散乱,须安恬,温养得汞性儿圆,等待他铅花现。无走失,有防闲;真火候,运中间。行七返,不艰难;炼九还,何嗟叹。静观龙虎战场战,暗把阴阳颠倒颠。人言我是朦胧汉,我却眠兮眠未眠。学就了,真卧禅。养成了,真胎元。卧龙一起便升天。此势法,是谁传?曲肱而枕自尼山,乐在其中无人谙。五龙飞跃出深潭,天将此法传图南。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丰仙。”又有《渔父词》:“ 蛰龙无声且有声,声声说与内心听。神默默,气冥冥,蛰龙虽睡睡还醒。”等

 

李道纯睡功心法:《满江红》 :“好睡家风,别有个,睡眠三昧。但睡里心诚,睡中澄意。睡法即能知旨趣,便于睡里调神气。这睡功消息,睡安禅,少人为。身虽眠,性不昧;目虽垂,内不闭。向熟睡中间,稳帖帖地。一枕清风凉彻骨,梦于物外闲游戏。觉来时,身在广寒宫,抱蟾睡。”

 

《性命圭旨·亨集》载有道家所传“五龙盘体法”的心法诀云:“未睡心,先睡目,致虚极,守静笃,神气自然归根,呼吸自然含育,不调息而息自调,不伏气而气自伏。”等等

 

心法密意:回光内照,守无存有,不守似守,凝神而入气穴,真意归冥中,一点灵光内明,消阴制魄,制魄全魂,炼魂全阳,保神安宁,不让阴魔做乱,则行功绵绵,小则安神深眠,大则遂演丹功次第证验。

 

身法有:

 

陈抟一派身法:不拘于形,可躺可坐可立,或屋床,或石头,或雪地。如承其传得的张三丰《蛰龙法跋》云:“或言希夷先生别有睡诀传世,其所传皆伪书也。《随》之《象词》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夫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者,其妙处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以神入气穴,坐卧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头眠哉?读三十二字,盖使人豁然大悟。吕翁表而出之,其慈悲之心,即纠谬之心也。张全一跋,时寓终南山。”其中又有著名的侧卧法——希夷睡:左侧而卧,屈其左臂。以左手心垫于面部下方,张开虎口,左耳安于大拇指和食指开空之处,以使耳窍通炁。头脊保持正直,舌顶上脖。屈其左腿到达腹部,泰然安贴于床褥之上,右腿伸直,放于左腿之侧。以右手心贴放于肚脐之上,而凝神内视,守无存有。

 

平卧法:凡当睡卧之时,先展开手足仰卧,头枕舒适为宜,两手或垂直放于两腿间,或两手交叉或阴阳叠手于下丹田处而自然放松。

 

环阳睡法:仰面安睡,两手握固(握固即屈大拇指以其余四指摄住,如同新生婴儿握拳之状),直伸两臂,往外八字放开;两腿同样八字放开,而于开处各离肾囊一二寸许。闭目内视,舌顶上腭,敛藏心意,调息入静。

 

佛家吉祥卧法:也就是右侧卧法,右侧下卧,右手垫在右脸颊下,左手放在左腿上,以足压足。腿部弯曲,全身成弓状。

 

《性命圭旨·亨集》载有道教所传“五龙盘体法”的身法:“东首而寝,侧身而卧,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腹脐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精气神彼此作用互存,或精化气,气化神,或神化气,气化精,不断循环施化流行于吾人之周身。只要吾人具有此三物,则人的一切功能系统可运转不息,人便可以康强健壮,便可以不死,若此三物减少,则衰老,病弱死亦随之俱来。人、口、鼻之饮食以及呼吸等,皆不过是欲保养此三宝。

 

众所周知,我们健康人的心脏都均匀跳动,以及大脑神经都能不停地运转,以及一切功能系统均都有条不紊的运转不息,以至于细胞的分裂。现代科学力求证实和寻找的是什么一种能量使人之一切运行本能得以进行,那一种最原始的推动力量来自何方,在我国丹道修炼学来看,这一切吾人所具有之循环施化功能皆来源于神、气、精三宝。

 

其间,又有先天三宝和后天三宝之分。先天三宝,即是先天真一之炁,先天真一之精,先天真一之神,而所谓一分为三者,实则皆是一物,并无区别,先天真一之炁,即是先天真一之精,亦是先天真一之神,异其名而同其实。大家在丹道实修中将会深刻体证到此一点,也只有体证到此点,方算真正进入了丹道门坎。故此在丹道实修中,根本不存在以后天神识去领气,等等之说。因为神即炁,炁即神,神又何须领炁,炁又何须神领,神炁本来就是一物。

 

只有后天三宝才有区分,称为呼吸气,思虑神和交感精,常人所用躯除疾病维持吾人正常功能者为后天三宝,所谓顺则凡,即是以先天三宝转化为后天三宝而为吾用之,最后,又似无根之浮萍,其身中三宝反被外物所盗,所谓逆为仙之修炼家所用者,乃是反使后天三宝氤氲团结,化用一炁,转为先天三宝,然后凭此先天三宝为根,为依托,如磁吸铁,遂感而通,抬摄收积太虚清阳之炁,以期补充吾先天三宝之根本,并强壮后天三宝之能力,故丹经云:“先天不得后天,无以招摄;后天不得先天,无以变化。”

 

太和玄功之目的亦在于逆返后天三宝,为先天三宝,因此外在之姿式动作并不太重要只求行者能够做到身体中正、安然,四肢百骸松静舒适便可。

 

一、太和玄功修炼之外在身法

 

太和玄功外在形式或采取坐、站、卧、行皆无不可,关键在于神气合一,神气相抱,形神相守相融,身心相守相融而已,兹将各姿式外在形式分列如下:

 

(一)坐式:A盘坐式:此式不宜结跏跌座,因长此跏跌双盘,势必造成上、下盘气血不畅而百病丛生。初学或青壮年人,因身体效为强壮、气血充沛、又加之每次练功时间不长,故初不觉其危害。待双盘时间延长或年老体虚,气血衰弱之时,其双盘危害不期而至,君不见许多寺庙长年打坐之僧众反较常人寿较短。故此炼功者不宜双盘,散盘就可以。但必须坐于带有松软之垫子上。关键又在于要做到头颈、脊柱皆中正放松,全身各处彻内彻外,上上下下,皆宜松静舒适。然后两手掌分放于双膝,或双手结太极印覆盖相抱于下丹田。B平坐式,平坐于凳子之上,但凳上需垫有绵垫,小脚垂直于地面,关键在于要做到头颈脊柱中正,其要点如盘坐式。

 

(二)站式:A无极式,双脚、双腿并立,双手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B太极式,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于两脚外侧或双手结太极印相抱覆盖于下丹田。

 

(三)卧式:A、仰卧式,双脚双腿分开伸直(略带曲意)与肩同宽,头颈脊柱中正放松,抑睡须躺于带有松软垫子的木板床上,双手抱太极印于肚脐,其中头可置于枕上,但勿须太高,以合适为度。B侧卧式:一手曲肱枕头,手掌置于耳窍下,但食指与拇指须分开来置于耳窍之下,以便耳窍不受压迫,另外一手置于胯下两脚之间或抱抚于肚脐,两脚亦成一伸一曲之状,不使其相互叠压,唯左手伸者,则左脚须曲,右手曲者,右脚则伸。

 

(四)行走式:全身须放松,万虑皆须去,唯使心神寄托于缓步徐行之中,不可再有浮思杂念,如此怡然自得,如行云端,双目似闭非闭,如醉汉行步,什么都不考虑,不持心,似有微微醉意,怡然自得,周身轻飘飘如行云端,何持此氤氲恍惚之态即可。如此神不外游,自然归于炁,自然神气相抱,而身心相依。

 

二、外在身法修炼之要点

 

(一)双目垂帘:初修之士,因神不静,若睁开双眼,各种念头即与之俱来,不利入静。如全闭双眼,又因神不清,身中后天阴浊太重,又易落于昏沉。故此需要微闭之法,功家称之为垂帘。具体心法如下:双眼无力地垂下眼帘,而外界事物仿佛双眼一般亦随之俱去,红尘俗事只在低眉之间,生死轮回仅垂帘之际,采用如此心法,如是外界俱忘,万念皆泯,双眼虽能看到眼前之物,但又不能辨别清楚,只是模模糊糊,如同虚像,如梦如幻,俱不真实,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心中留此境界而守其虚致其静即可,以上是垂帘之心法。

 

(二)舌顶上腭:轻合其齿,微抿双口,舌尖反卷,以舌尖底面,轻舔上腭两个小窝处(天池穴)以此沟通任督。其心法,行者轻舔上腭,如婴儿吮乳之状,依依不舍,昏错默默,全然不晓外界之事,全然不想其它念头。

 

(三)调身松静:首先要做到身正,身若不正,则气血不通,经脉凝滞,故须头颈虚顶,脊柱中正,但若只求中正,则莫免失这僵硬呆板,仍是气血不畅。故又须放松,具体做法:乃是在身正的基础上,使双肩顺其自然下垂,再松腰,松跨如此自然可以获得中正放松之效果,我们炼功者首先就是要做到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不良动作姿势,使之中正放松,便于经胳通畅而利于长期修炼下去,如若脊柱不正,则会压迫内脏,长期下去,易造成五脏六腑之气不调而生病。

 

(四)双手掐诀:太极印诀,男子左阳右阴,故左手抱于右手,而左手拇指须放于右手虎口之内,这样两手拇指交叉,两手其余四指相叠相抱,就形成了一个太极八封阴阳连环之状,此时修炼者之双手譬如电之正负两极相连,自身阴阳二炁自然沟通,使之阴阳平衡,利于入静取得功效。

 

三、修炼之时间安排及其它事项

 

初次炼功,每天一般应保持在一个小时左右,并且早晚各一次,随着功修进展,须逐渐增加时间,一次比一次时间增加,直至增至每次修炼达2个小时,并且早晚各一次,一天共4个小时的修炼,或一天三次共6个小时的修炼,对于业余修炼者而言,以上时间安排已基本足够。

 

对于专业修炼者,则须酌情增长时间,最初每次为半小时,一天于子、午、卯、酉四正时各炼一次,因为此四正时正是阴阳二炁相互消长之时,故此,于此时行功,便于体察体内阴阳二炁之变化,以增加炼功信心,且此四时又多在工作之空余,便于行者自我安排。

 

又须知丹道修炼者的人生观,也就是最为积极向上不甘为造物者所弄的人生观。故时刻要有不断向上进取之精神与毅力,使吾之精神面貌不断有所升华,每日不断增加进取向上之毅力,不可使吾之心神稍有懈怠情绪。故专业修炼者,待每次能静坐一个小时,每日能行四次之日,须以二日为一基本单位,一次比一次增加一分钟的修炼时间,这样每两日增加一分钟,一年即是增加180余分钟,再加上原来每次能静坐的60分钟,于是,修炼者每次就能静坐4个小时,每日如炼4次,即是每日能静坐16个小时,如此递增,修炼者5年以后,即可一次静坐15个小时,如此之后,修炼者勿须每日行动4次,只需每日行功静坐一次,并以静坐代替睡眠,而白天仍可照常工作学习,修炼者还须知道,吾人之生机阳炁均与天地之机相应,每日皆按时发生,用以维护吾人之生命,但一般人由于欲念纷芸,迷于外物,不得清静内返于自身,故极难体察此先天造化,逐使此先天造化转为后天之机,且被外物所夺时,我们方至察觉。如:体内真炁于子时发动,我们不能觉察,唯至寅时,因阳旺盛,故冲撞心气而使吾醒来一次。或体内真炁极细微之内动转为后天气之外动,使外阳勃举等等,吾只有待此气机成形为后天时,吾人才能察觉。

 

唯我修炼家行神气合一,清静虚无之法,故能体察此机,且不使其转为后天,并不断用法积累利用之,最终改造升华吾人之生理结构。吾人每日子时,一阳初生,阳炁自尾闾起,丑时二阳来临,冲入命门,寅时三阳开泰,阳炁旺盛,冲入内肾,继而进入内肾与阳关之间,而欲冲阳关而出,此时不老不嫩,采药正当其时,故此即使不炼功者,平常之人,也多在此时醒来一次,故老年病弱之人又多在此三时病逝,皆因身中仅剩的一点阳炁,于斯时发动,又不知采取,逐使此机转为后天被天地万物所夺也,因此,专业修炼者更应以此三个时辰为修炼之要。

 

若待阳炁散失,或落入后天,则难为我所用也,因为阳炁至四时卯时,已是阴阳相胜,阳中有阴之时,不似三阳之阳炁纯厚,及至五时辰,六时巳皆已是生中有杀后天之气多于先天之炁,及至午时,即是吾人之身体内阴阳二炁升降消长互递之时,吾也可借此行功,体察阴阳二气之动静,增强练功信心,此时身中之气机已经以阴气为主阳为铺。至如到五阴戌,六阴亥之时,此时,乃吾人身阴阳二气相交默会于中宫之际,阴阳二气不再向前时运转剧烈,而是默会中宫,氤氲蕴酿。若修炼者于此时行功,则易入于混沌,使心、肾二气相和、相融,心气下降,肾气上升,二气氤氲,至子时之际,阴阳二气氤氲又育养产生出新的生机阳炁。故此平常之人须于戌亥二时睡觉且又须睡好,至第二日方有精神。若戌亥二时未能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则身内阴阳二气很难氤氲蕴酿出新的生机,由此失去了人身自我调节的天然时机,故第二日醒来,皆神疲体倦,仍然贪恋睡眠。故此,又不能于寅时起来锻炼,使吾人之炁机白白消耗,不为我用。故此说修炼者又须重此戌亥二时,使吾人身之阴阳二气能充分调和氤氲蕴酿新的生机。为何人都少不了睡眠,或在疲倦时需睡眠休息,这皆是因为通过睡眠休息使吾之形体阴阳二气不再向前时运转剧烈,使之主动转入混沌状态,使阴阳二气默默含情交汇融合,育养新的生机,以供吾人身体运动之所需。故此,吾人在醒后有焕然一新,如蝉脱翼之感觉,这也就是利用人体戌亥二时的道理,以上就是一日十二时辰修炼安排之要点。

 

其它注意事项:①心情大起大落时不可行动,须心静平静后方可行持;②雷雨大风之时不可行功,避免惊醒元神,忧乱气机;③过饥、过饱时不可行功。

 

四、太和静功筑基修炼法

 

《黄帝阴符经》尝云:“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故此丹道筑基全在一个“静”字而已,太和静功之目的亦在于要修炼者能做到身心的彻底安静与休息,大脑神经停止一节思索之活动而处于大休息之状态,身体各部分也彻彻底底彻内彻外的放松下来,而不存在局部之紧张,要做到周身放松和协无有滞碍。然后做到纹丝不动,身如木石,处于大休息,大放松,如此方可谓真静,如此就算达到了太和玄功之要求与目的。但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运转,未曾有一刻之清静,大脑神经高度紧张,各种念头均不期而至,莫能定止。而吾人身体也未曾做到一刻之清静轻松,总存在一定部位之紧张,均未能达到太和静功中松静之要求。

 

即使是在睡眠中,身心也未达到太和静功中对于静之要求,一般人在睡眠中,大脑神经由于惯性使然,仍在动作运转,犹在思考各种问题,万念纷芸,乱糟糟一团,热闹得很。故此我们在睡眠中,有各种梦境产生,在梦境中亦有喜怒哀乐,亦有金钱名利、权力之纷争,与醒时无异。因此也谈不上大脑心神的真正休息。至如身体,一般人在睡眠中,虽躺在床上,也未能彻底放松,身体总有局部之紧张,且一般人睡觉姿势不得宜,反生出一些弊病,因此,在睡眠中,我们身体也算不得上真正之休息。

 

而唯有修炼太和静功,才算真正身心的大休息,也只有做到此点,太和静功才算真正做好了,掌握好了,太和静功就是要修炼者做到身心的彻底放松与休息和清静,故此,真正丹道功夫做好了,是完全可以代替睡眠的。

 

不似彼气功家在修炼时,仍抓住念头不放,什么观想、意想,在身体内玩各种花样,使吾之心神不能保持一刻之清静与安宁,使吾之气机不能保一刻之平和自然,这样无异于火上浇油,须知无论什么恶性意念良性意念,皆是后天意识之作用,其间并无二致,何能做到“内想不出,外想不入,意静心纯,大定真空哉。”现具体阐述太和静功之修炼法。

 

1、损止入静法

 

《道德经》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所谓损者,在太和静功修炼而言即是减少念头,减少一节负累,减少一切心理负担,减少不必要之人际关系,等等此须分两方面而言之,其一,于具体静坐时而言,修炼之先,要把须要做好的事情事先办好,须要考虑好的事情考虑好,以减少心理负担与牵挂,以免到静坐时又牵肠挂肚,两相失误,而且能够专心专意,又有足够的空余时间去修炼静养功夫,这样心中不抱负担,用“损”法减少各种静坐负累,然后方可安安心心,无牵无挂的去正式静养炼功,这样行功之先就杜绝了诸多不必要之烦恼,杜绝了杂念产生之根源,自然易于入静。

 

以上是仅局限于实际开始静坐之时的“损”法,但是,损之一法可大而化之到各个方面,须知修炼一事并不是炼功时就静一静了事,而是在平常生活之间亦要保持此身心皆清静之心态,毕竟对于大多数炼功者而言,炼功之时间远比平常工作学习应酬之时间少得多。若只炼功时才静养身心,而在平常之际又放纵念头,大喜大怒,大悲大恼,岂不把炼功时积累的静养功夫冲消无余。

 

在平常生活中如何损?若以“清”为标准,①生理上,须饮食清淡,少吃荤腥等刺激之物,以素食为主,当然也要注意营养;呼吸的空气要清洁,性生活上青年人要节制,中老年要需戒绝;行功期间烟酒更需戒绝,不可做强度极大的体力劳动等事。②心理上不可异相天开、妄念不断,不可对某事物太痴迷,所谓玩物丧志也,如此等等。若以“少”为标准而言,则须减少各种不必要之应酬,不必要之知识,不必要之思想,不必要之念头意识,使心尽量做到无牵无挂,坦坦荡荡,平和安然。

 

以上损法修炼务必在生活中也锻炼运用得纯熟自如,凡可损者,皆随时损之,去之,以尽于无为也。

 

以上损法并不能完全减除杂念意想,因为大脑神经运转,思考念头起伏,已成惯性,平时犹未觉察,一但入静,因心中有初步之清静态,故反而能体会到念头之起伏,杂念之纷芸,因此,必须接损之法再用“止”法。

 

何谓止,止者,停止,停顿之意也,在实际太和静功实修中,待用损法以后,念头已较少,然后,这样前念已过之时,使吾之心神意识突然打住,停止于静止之态,这样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即得清静。然后守此清静,止于此清静之地,心中亦微微有丝醉意,感觉五官六识混同一体,自身心神如婴儿熟睡般恍恍惚惚,这就是“止”法。

 

但是“止法”不仅仅只用于太和静功修炼之时,必须把“止”字法应用到生活的极细微处,把“止”诀用得纯熟自如。须知功夫之长进,关键就在于修炼者平常日用之际的修心炼性之工夫深浅如何耳!

 

“损止”之法乃有意之法,犹如两人在吵架难分难解,闹得不可开交,旁边添上一个强制劝和止念之人,三人闹作一团,固能保一时平安,但莫免手段太拙。

 

2、导忘入静法

 

所谓导者,乃顺心中念头起伏自然把这个念头引向清静之地,炼功伊始,可以想象万物未出生之前一片虚无,空空洞洞,也可体察身边各静止的物体,眼前的空虚,体察观照这静默之机,如此之后,再反观于自身,使吾之心神与这静默之机契合,自可获得内心世界之清凉宁静.

 

必须注意的是:此法需要一定悟性,才能掌握好,因为此法虽是有为,其实无为自然之旨深契其中,只可神悟,贵在有意无意而行之,方能得其机趣,因为所谓“导”者,并不是又产生一念头去引导原来之浮思意想,而是那少许念头顺自我起伏之自然而归入清静之地。

 

心中虽能清静,但终究还有一念,未能忘我,同时,有些初学者也许还有微微杂念。故必须接着用“忘,就是把这所有之念头忘得一干二净,甚至把这“清静”之念也忘得一干二净,不知己在行动静坐,如同无心之人,诀曰:“忘其精相合其细相,忘其微相,合其无相,忘无所忘,寂无所寂,浑然无我,湛然常寂,与道合真”。杂念来时,用微意收归于“忘境”之中,一忘,念自无。此需行者有一定悟性,方可领会,忘者,非枯木顽石之寂静之忘也,乃是将杂念之境移入更高层次的清静之静,忘也含合之意,即用清静之境界与杂念相合,然后如火炉雪般化掉所有杂念,如此一合一化一忘,层层递进,直钻至无相之相,后天形色全部忘掉,忘者,乃忘形忘色、忘气、忘声、忘相也,合者,合于虚,合于清静。

 

忘字还有一层含义,即随修随忘,不可执着于眼前之功修,达到这一层次,要打破这一层次,进窥更高层次,故曰:随修随忘,得得失失,皆负之东流,不必去管,自然而然,功修日进。

 

以上导忘法乃微意之法,贵在有意无意行之,效之损止有意法,较高一筹,譬如是一个强制劝和,一个是用巧妙手段。

 

3、顺其自然入静法

 

顺之法,乃顺其自然也,即杂念来时,任之来,去时,任其去,顺其自然不加任何干涉,也不意守,唯稳坐身形,一动不动,此乃不用任何方法之方法,乃无为有作之法也。自然而然,各种杂念,皆成“假想、幻境”。我心自如不动,杂念自然无活动之根本源动力,最后仍归于自心,其中将猛然一觉,杂念全无,即得清静。譬如一池塘水,水面之波乃吾人之念头,而池水如吾人之心,只要池水安然不动,不另外起波,自然,池塘水面之波因失去其根本推动相助之力,自然也归于宁静。

 

此法只求清静,不论其它。须知,静坐与念头原是两回事,念头并不会影响静坐,你只要一门心思静坐,其念头也会自然归于无,归于宁静。此法乃无意之法,效之于“导忘”更胜一筹,此法即使无特别功效,但绝不会产生不良后果,人人皆实用。但也有其缺憾,当恶念产生时,必须用“损止导忘”诸法断然去之,不可姑息养奸,免得一放纵而碍功修,还有一缺点就是心神易散失而坠入昏觉,终究一生,毫无所得,故此行此法前,应需睡足后方可做功。

 

4、小结

 

总之,以上之法,各有针对,各有利憋,相比较而言,顺法乃上善之法属无意范畴,导忘乃中善之法,是微意之法,损止次之,乃有意之法。修炼者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而运用之,如一法可入静,则用一法可矣,不可画蛇添足,贪多务奇,大道在于清静,贵简也。如一法不够,可上、中、下三法循序依次运用之。

 

5、太和静功修炼要旨及验证标准

 

《黄帝阴符经》云:“……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以至静之道”。丹道以“静”入门,且丹道所有层次之修炼皆与“静”功有极大关系,由静方能反夺造化,尤其绝大多数人是动特别多静极少,因此筑基口诀在“守静”而已。太和静功之所有目的是使修炼者能做到身心的彻底的安静,大脑神经停止一切思维活动,身体不存在任何紧张,周神松和,全身纹丝不动。人之整个身心处于大休歇层次。

 

但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运转,未曾有一刻之清静,白天神经高度紧张,各种念头,明的,暗的,不期而至,莫能定止。肉体之每一处肌肉、筋骨不是此松彼紧,就是此紧彼松,或是处于散漫的神气分离,无有一刻达至松和寂静之休息状。即使处在睡眠之中,大脑也未曾有一刻之清静,总有一处神经在运作,而产生梦境,喜怒哀乐,与醒时无异,同时肉体也在暗中劳作,因此普通人即是处于睡眠之中,仍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休息,只略比醒时清静一点而已。

 

太和静功就是要修炼者做到身心彻底的休息、清静,在清中培补后天亏损,使后天三宝转为先天三宝,从后天返入先天境界,其中虽略涉命功炼炁之法,也不过静以主之也,如何验证行功效验呢?因太和静功之目的是休息和清静,故最基本之效验是行太和静功一小时,相当睡足四个小时,这时行功初级阶段之效验,到高层次时,完全不需睡觉,以功代睡即可,更有一起其它奇妙反应,则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6、太和静功之层次

 

太和静功关键在于“和”字一诀,以“和”入静方达真静,方可产生造化和生机,非枯木顽石之无念顽空静态也,怎样把执“和”字一诀为入静之至要,“和”有三层境界:一,形和,周身舒适不丢不顶,不散不僵,头脊中正,全身做到中正舒适而能耐久为宜。二、念和,心不动而念和,念和则炁畅,随之念起念灭,我心唯如如不动,心情不起波,外不闻不视,内不执不忘,随息出入不生它念。故曰心不动而念和,念和则气畅,气畅则形体更加通畅松和。三、太和,一意不生,自然而然,自造自化,五官感觉浑同为一,七窍相通,身心不存,此谓太和,入于丹道之门矣。

 

静之层次:一曰形静,身体一动不动,身不动为炼精,二曰识静,粗细辨别意识基本不存,识不动为炼气。三曰念静,此时,有觉无念,但还有“我”之存在,心无任何情绪波动,心不动曰炼神。四觉静,不知有我,觉不生曰炼性,到此,无动无静,无人无我无物,全体泯通为一。此方为“真静”,才算入于虚无先天之门,以后的做功,在先天中体会即可,以上对静功四层次的分法为一般之情形,为方便说法而使修炼有所凭依,在实际修功中,不一定按此次序递进。

 

7、日常生活处事入静止念之法

 

(一)事来则应,事去则忘,静心应之,当做一事情,要全心身投入,不可三心二意,关键在于"认真专一",不可生它念。做一件事,要尽量做到完美,以免心中有所牵挂,但又不可执求完美,认真一心而已。丹经云:"守心如一曰真人"。故别小看了这认真专一,实是入静之妙方,大道之内涵也。平常中出非常矣。如何做到专一,诀云:“不思前,不忆后,执守现前一刻”,诀又云:"观照现在而超越古今"。做一件事时,情绪不可起伏太大,如果杂念实在太多,则可用前四法灵活运用于中,事情过去后,能忘则忘,不可挂在心头,尤其是不好的坏事,更应忘掉。

 

(二)得之下喜,失之不忧。一般人的心理,得到一件东西则欢天喜地,失去一件东西则忧伤,得失之间感情随物而起伏,自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隶而不自知,自心无主,都受上外物所支配,其实,得失是相对,祸福是互为要基的。修炼有成之人,自心的境界高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修行者应当跳出世欲圈子,不为外物所局限和迷惑,身在尘世忙忙碌碌,而心在虚空,清静自然。

 

(三)谦虚谨慎,诚信敬人,大道贵简,忌烦,谦者才能与人乐,虚者才能纳万物于胸中。谨慎则避免小人迫害,道经云:"水利万物而善下"。修炼要时时保持谦下的态度,不论对任何人,都不可自高自大,这种推己及人的人生观,并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旷达胸怀,日常更需诚信待人,答应别人的事,则一定要做到。否则,一定将在功修之中留下阴影和滞碍停止不前。

 

总之,日常生活中的修炼与专做功夫同样重要,因吾人毕竟生在现实中,定要解决衣食住行及应尽的人生责任和义务,大道为公,善与人同,道无所不在。日常心法是保持及精进功修的关键。丹经云:"打坐不打坐,心静即是坐","应万物而其心寂然"。

 

五、太和玄功炼炁筑基法

 

此为太和玄功修持第二步,待前面三法诀基本掌握,并达一定层次后,方可行持此步之功诀,经过"损止,导忘顺"之训练,吾人之心已基本处于平和安静之态,但须知我们的心神若停止下来,由于惯性积习使然,势必又静久思功,对初修者而言,此动则为妄动而杂念横生,心随物转,清静后,在外物诱惑之下又妄动起来,如是又清静,如是又妄动,反反复复,无有了时,吾人之心神势必不能长保清静,如何使此清静长保下来并不断提高呢?这就是必须在吾人心神清静安定后,必找出一个依凭,使心依系于此,如同被锁之猿被系之马,不能反复而再加燥动不安,这样静定工夫自然能层层递进,最后连"清静之心"亦清静了。

 

但是最好的依凭莫过于呼吸,最好之方法莫过于心息相依,所谓心息相依法在于心随息转,呼吸代表人之命,当经过损止导忘顺诸法的修炼后,杂念全无,甚至形体也不存在,唯一感觉到的是呼吸,如婴儿刚生下时无任何意识,首先是大哭一声,而体现到呼吸的存在。实际上,自吾人生下后,无论怎样,最先体验到的最基本的自己的起初存在为身体、呼吸,过后才是其它觉受,故此心息相依法最利于入静,最利于系住心念,何况听属耳,耳属肾,呼吸属肺,肺为金,肾为水,而金能生水,水能养金,而听为内听,故肾水将不会外漏。故而心息相依之初步,乃有听息之存在,心息相依之法也甚为简单,待调身做好姿势后,用"损止,导忘顺诸诀清静以后,使吾人清静之心神与呼吸配合在一起。心随息转,顺呼吸之自然,随呼吸之一出一入而一升一降,心意只跟着呼吸走,自心绝不可作主,应以心为臣,息为主,切切不可以后天意识调节呼吸,应去尽一切后天心神之作用,完完全全使大脑神经处于休息之状态,只留下吾之呼吸原始本能,完完全全由呼吸之本能作主,使呼吸之运动控制吾之心神。所谓心息相依,在于虚心以听炁之往来,心为臣而息为主,心依息而立也。如此后天浮躁性情,各种识神之凡火自然平稳绵绵,细细深长之呼吸所冶炼,由此逐渐去掉后天一切凡火,不具一丝火性。但行心息相依法之先,宜先深呼吸,用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吸入清气,如此二十一度即可,切不可多吐纳,否则反而吐出身中元炁也。

 

六、太和玄功观光法

 

修道炼丹者无非悟真,悟者,吾心也,真字中间为目,真者观也,照也,吾人心的性之所指也。且真字从匕,匕为"化"为剑,太上云:"吾从无量动中来,以观心得道。"无观、无照,何来修丹,修丹须先炼目。收心离境,聚性止念其机在目,二目乃丹功枢机,内视、采药、烹炼、养胎及至出神等等,均以目为机。我们人类任何思想和技术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都是由观察而来,因为有此一观,才有了人类之社会发展,而在人身之中,集中体现"观照"之意的则为双目,有的丹经云:"除一双眼外,余皆属阴质。"耳鼻舌身肤虽含有"观觉"之意,但偏于阴。所以,眼为性之外在表现,人身小天地,这一小天地之日月就是双眼,有此双眼神光照之,才能蕴育生炁,就如大地爱太阳照耀,植物草木才能生长,故修真圣典《阴符经》云:"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六书云:"人受气以生,目为最先,为神之所聚"。

 

胚胎在母腹时,五官中眼睛最行先生出,炼目方能聚炁成丹,炼目并可收心,三丰真人云:"识得此机,便见真机,识得此机,便知息机"。所谓真者,于丹道说来,则是与双目中炼出一个"真"。此真者,称为"真意性光"。丹经云:"眸光所到皆为真意之所发",此目光乃神光,其中含有元神之真实妙用,非凡人双目有识之光也。吾门观化,最讲双目之修炼,炼炁修命先需炼目。炼目即是炼性,因人之性宫处于眉心之内,而双目更是性之外在集中表现。

 

凡人用眼看事物,随便任(非用也)眼一观一照,来不及别此事物为何的一瞬间时,此即为真意所发,因不是有目的、有意想、有计划的去看某物,于层次境界来说,此观此光非因缘而生,故可称为性光。人的耳之真意神也同其理。如镜子之无心而照,过不留痕。普通人由于欲念纷纷,此观此照立刻变为有识之观,而不为照,其机不可得矣。光有识尚何有光哉,镜有影已无镜矣,是故本门有观光之一法,用于修性,使人炼性有所把持,而不至落入浮泛无根的地步。

 

其诀曰:"似照非照,不照而照,无心而照,无观无照"具体行持方法,待心中基本平和安宁后,将心意自两眼角收拢至眉心处,再将集于一点,后观照于眉心前一二寸处之虚空,微微见之即可,不可太用心,更不能用心看,似存非存,似看非看,静功深者,眼前将现出一片白光,待洁白一片,稳定不动,则可用微意,双眼收摄此光,观照丹田、或全身或内炁之运化。观化同时进行,心息相依之法与观光综合运用,此光之颜色度,稳定度,体现了心性入定的程度,光圆者,则说明行者入于大定,功中杂念一生则此一光立刻消失。但是行者千万不可用后天意识追求此光。虽然用后天意识刻意追求,也可出光,但此光为光触幻景,不为光,所谓观者,乃无心而观,无心而照,有光无光皆不必放在心上,不可著它,庶几如中天宝月,光耀太虚,丹经谓之曰:"性光",此性光乃吾人之性的外在表现也。

 

另:用观光亦可收心,稳定此光行往坐卧不离这个,心一出便用双目收来,观于鼻,再观下面之心,乃至丹田,此乃回光返照之诀,诀云:"一出便收来,收来立放下,放下复能安,能安即生悟。"此观光收心法至简至易,至深到妙,关键在于行者能领会"放安"之诀窍,此实乃自然而然也,非勉强可到达和领会。

 

修炼者更应注意的是,所谓观照丹田,或全身或内炁之运行皆乃自然而然,功到自然如此的事情,切不是后天意识而为之,在后面笔者将论到此点,而且观光与心息相依是二而一之事,看似乃两种修炼之法,实际上行者在修炼中,两种方法皆须用上,两法即是一法。

 

七、注意事项及其它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则可静心吐纳服炁,自无饥渴,患病之时,也可用微意以炁攻之,自然炁到病除,种种效验,日久自知。

 

2、习此命功,定要在干净的开阔之地,空气要清新,树木要众多,无声音,且无其它干扰。如条件实在不具备,则可在一无干扰的静室内行持,但是一定要做到空气清洁流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