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儿科专家汪受传治疗小儿感冒经验

中医杂志
2024-11-21



《中医杂志》致力于中医药发展



汪受传 ( 1946—) ,男,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研究所所长,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名誉会长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 50 载,医术精妙,尤善治疗小儿肺系疾病,见解独到




小儿感冒常由病毒感染引起,轻的可不用药,重的可影响患儿生活,甚至危及生命。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丰富的经验,一起来学习吧。



01

感冒原因,责于正虚


小儿本身脏腑薄,藩篱疏,当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失司,则易感邪发病。如今父母、老人对小儿娇宠备至,使其纳食过饱、衣着不当,感冒频发。


小儿脾常不足,纳食过饱极易损伤脾胃,失于运化,气血生化乏源,从而卫气不足;肺常不足,小儿本身肌肤嫩,穿衣过多、热气不散,蒸迫毛孔,导致小儿汗出溱溱,气随津脱,肺卫之气暗耗,更易感触。对于时行感冒,疫毒的强弱也是小儿发病的重要因素。


02

望诊为先,无热即寒


儿科临证问、闻、切诊易受干扰,应用受到限制,故望诊是儿科诊疗辨证的首要环节。感冒望诊以望面部神色、审苗窍最为重要,是判断病情轻重、辨别病邪性质的主要依据。


望面部神色,患儿眼光有神、哭而有泪、吮乳口紧,气色微黄不浓浊等,病情较轻;眼光无神、哭而无泪、无力吮乳,气色萎黄浓浊者,病情重。面色红者属风热,色白者属风寒或肺气亏虚,面色青或五色互见片刻即逝则多为惊热之象。


审苗窍主要是观察患儿咽喉、喉核、舌质舌苔、目睛、眼睑、鼻腔的情况。咽喉是小儿外感疾病必察部位。咽喉黏膜色鲜红主肺胃蕴热,色深红为热盛毒结咽喉,色淡白多属风寒或素体阳虚;喉核红肿色鲜为风热犯肺郁咽,色深红有黄白点是热毒蕴结酿血成脓,色紫暗或脉络怒张者为久病入络,乳蛾不易治且易复发。


03

辨清寒热,温凉并用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感触六淫邪气,风寒证易从热化,且小儿感冒常见于气候骤变之际,如春季乍暖还寒,先受温邪,继被寒遏,热为寒闭,形成寒热夹杂之证。临床上寒热夹杂证较单纯风寒、风热感冒更为常见。


因单用辛凉汗出不透,单用辛温又恐助热化火,故临证时应在辨清寒热侧重基础上,温凉并用。对于咽喉红肿痛者,即使有寒象,如出现舌苔薄白,也要考虑热证为主,治疗以辛凉解表、解毒利咽,佐辛温以疏散表邪。应辛温辛凉并用,不可过用大苦大寒之品。


因寒凉易凝滞气血,阻遏气机,使表邪闭郁,不得宣散,以致高热不退; 或外邪不解,而脾阳已伤,泄泻不止,乃至感冒后期,痰湿内阻,咳嗽迁延。临证常用紫苏叶、荆芥、白芷、紫菀、金银花、菊花、一枝黄花、桑叶、薄荷、柴胡、佩兰等辛凉辛温花叶轻扬之品并用以轻宣肺卫,使得微微汗出而病愈。


04

助运脾胃,因时制宜


感冒小儿常常伴有脾胃失健而出现纳食减少、泛恶恶食、脘痞腹胀等症状,因此,运脾法在小儿感冒诊治过程中应贯穿始终,包括感冒时的运脾解表及预防和后期调理。


主要包括燥湿运脾、消食运脾、理气运脾、温阳运脾法,其中燥湿运脾、消食运脾、理气运脾法在小儿感冒辨证施治中多有体现。


如夏令时节,感冒多为暑湿,症见发热无汗、身重困倦、胸闷纳呆、脘痞腹胀、舌苔厚腻等,脾喜燥而恶湿,湿性黏滞,阻碍中州则脾气困遏,运化无权,治疗宜取芳香化湿之品以醒脾运脾,因时制宜。常用苍术、佩兰、藿香、香薷、荷叶、厚朴花、白豆蔻、扁豆花、六一散等。


05

痰滞惊夹,随证治之


小儿感冒常累及肝、脾等脏。感冒初起,肺失清肃,气机不利,加之小儿肺常不足,则津液凝聚为痰,以致痰壅结咽喉,阻于气道,呼吸不利而形成感冒夹痰,表现为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滑腻。


偏风寒者,在辛温解表基础上加用麻黄、苦杏仁、白前、陈皮等宣肺化痰;偏风热者,在辛凉解表基础上加青黛、海蛤壳、浙贝母、瓜蒌皮、前胡等清肺化痰。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感受外邪后,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失调,致乳食停积不化,阻滞中焦,出现感冒夹滞,表现为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


治疗上如单治其表,里邪不解郁闭于内,虽可使热退,但常常热退后复升;单纯消食导滞则又恐表邪不解,反而内陷入里。故需表里双解,使内外邪滞俱除。应在解表基础上加用焦山楂、鸡内金、槟榔、枳实、焦神曲、炒谷芽、炒麦芽等以消食运脾。


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壮,加之肝常有余,若风邪入里化热,火热熏灼,则易出现热扰神明,引动肝风,发生抽搐而形成感冒夹惊,表现为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甚至惊厥抽搐。


治疗时在解表清热基础上,加用羚羊角、琥珀、钩藤、蝉蜕、僵蚕等安神镇惊之品。对于有喉核红肿,甚至发展为烂乳蛾,高热不退者,应尽早加用皂角刺、大黄、蒲公英、败酱草、冬瓜子等解毒排脓之品,以釜底抽薪。


06

消风化痰,顾护肺卫


感冒后咳嗽是小儿感冒后期常见症状,临床多表现为干咳、咽痒,咯少量黏痰,咳嗽往往迁延不愈。其病机特点主要是素有伏风,外风未消,郁遏卫表,痰湿内阻或正虚邪恋,导致病情缠绵。


多因禀赋异质或过用苦寒、清热解毒方药及滥用抗生素,导致脾阳损伤,寒湿困阻,风痰留恋清道,肺失宣降。治以消风止痉、化痰宣肺,同时应注意顾护肺卫。


咳嗽明显者,以消风止痉、化痰宣肺为主,常以桑杏汤或杏苏散为基础方加减。咳嗽不显者,以补益肺脾为主,佐以消风化痰,常以金屏散 (黄芪、防风、麸炒白术、桂枝、白芍) 为基础方,加用僵蚕、蝉蜕、桑白皮、款冬花、桔梗、瓜蒌皮等以消风化痰。


典型病例



患儿,男,5岁,2015年4月13日初诊。主诉: 发热1天。现病史: 患儿昨日游玩受风后夜寐不安、翻身、磨牙,今晨患儿面部色红,精神不振,腋下体温39.1℃。刻 诊: 患 儿 发 热,体温38. 6℃,精神不振,伴有口干、咽部不适,无咳嗽、鼻塞、流涕,纳尚可,大便今日未解,小便可,汗出正常。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未见脓点,舌苔薄黄,心肺听诊阴性。超敏C 反应蛋白(HCRP) : 44 mg /L,白细胞计数: 17.43 ×10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2.1% ,淋巴细胞百分比:10.3% 。患儿平素易外感,有湿疹病史,纳少,汗稍多。


西医诊断: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感冒,辨证为外感风邪、热结肺咽,治以疏风解表、清热利咽。以银翘散为基础方加减,处方: 金银花 10g,连翘 10g,薄荷(后下) 6g,牛蒡子10g,蝉蜕6g,浙贝母6g,荆芥10g,防风10g,胖大海10g,大黄5g,虎杖12g,蒲公英15g,败酱草15g,芦根12g。4剂,每日1剂,水煎服。


4月16日二诊: 患儿服用上药后,体温下降,最高体温37. 8℃,无咽部不适,无咳嗽、鼻塞,无腹泻,纳食欠佳,二便调,夜寐尚可,汗出多,精神好转,咽稍红,扁桃体无肿大,舌苔薄白,心肺听诊阴性。HCRP: 21 mg/L,白细胞计数: 8. 19 ×10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48%,单核细胞百分比: 11.2% ,淋巴细胞百分比: 36. 9% 。患儿体温下降,血象基本恢复正常,治疗以前法以巩固疗效。


处方: 金银花10g,连翘10g,薄荷(后下)6g,牛蒡子10g,蝉蜕6g,淡豆豉10g,陈皮3g,胖大海10g,虎杖12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败酱草12g,甘草3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4月20日三诊: 患儿服用上药当天体温即下降,后体温逐渐正常,此次就诊前一天又出现咳嗽,偶咳两声,自述喉中有痰,清咽明显,喷嚏,流少量清涕,无发热,纳食量少,汗出较多,夜寐不稳,磨牙,精神尚可,咽稍红,舌苔薄白,心肺听诊阴性。证属风痰留伏、正虚邪恋、肺气失宣,治以益气固表、消风止咳、运脾化痰。


处方:炙黄芪15g,白术10g,防风5g,煅 龙骨(先煎)15g,煅牡蛎(先煎) 15g,党参10g,茯苓10g,炙百部10g,桔梗6g,辛夷6g,浙贝母6g,黄芩10g,虎杖12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患儿服用上药 2 剂后,咳嗽渐平,后继续于门诊调理,其外感次数较前明显减少。


按语: 本案患儿平素脾胃虚弱,纳食量少,以致气血生化乏源,肺卫不固,容易外感,调理一周尚未能充肺卫,又调护不当,复外感,初起邪热搏结肺咽,治以疏风解表、清热利咽为主,虽喉核尚未成脓,但患儿热势明显,即在银翘散基础上加用大黄、蒲公英、败酱草、胖大海、芦根等苦寒、甘寒之品以解毒利咽、釜底抽薪,同时佐荆芥、防风等辛温平和之品以防苦寒太过,郁遏卫阳。


服用 3剂后,热势下降,喉核肿大消退,及时去大黄、蒲公英等苦寒之品,并加用焦山楂、焦神曲、陈皮消食理气运脾,淡豆豉反佐。三诊时患儿热退,但出现咳嗽、喷嚏、汗出风痰留伏、正虚邪恋之象,患儿有湿疹病史,禀有异质,又正气不足,容易恋邪,治以健脾益气、扶正固表,加用消风化痰止咳数味,感冒终获痊愈。


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点击链接“阅读原文”


袁斌;陶嘉磊;汪受传.汪受传辨治小儿感冒经验.中医杂志,2017,58(22):1911-1914.

往期内容回顾


儿科应用清热类中成药,您不可不知的问题

流行性感冒辨治体会

感冒退热饮免煎颗粒剂与汤剂退热疗效对比

王传吉治疗小儿上感发热的经验

复方柴胡灌肠剂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临床观察


长按识别中医杂志官方小店二维码,订杂志、买光盘,动动手指好方便


《中医杂志》公众号:zyzzgzh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医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