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邪反应:中医治疗中的不适反应
中医杂志
公众号ID:zyzzgzh
关注
排邪反应是指有效的中医治疗中,伴随着疗效患者出现的不可预测的机体不适反应,即通常说的“瞑眩反应”。
临床中要区分中医治疗的“排邪反应”和人体病理性不良反应。中医治疗中的“排邪反应”往往因人而异,存在不可预测性,而且不一定在汗、吐、下、利等攻法治疗后出现,平和之剂也可以出现。
这种反应还多掺杂心理生理双重反应,除眩晕、呕吐、下利、出血等外,临床观察发现,更常见的“排邪反应”或为乏力、嗜睡、异常梦境、情志波动、发斑疹、穴位或肢体异样感、月经变化、频繁排气等,这些反应多为一过性,或者仅是患者治疗后短期的表现,随着“排邪反应”的结束,将会使人体恢复到气血充足、阴阳平衡的“冲和”状态。下面列举些常见的排邪反应。
1
眩 晕
眩晕在中西医临床中均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如何鉴别病理性眩晕和 “排邪反应”引起的眩晕? 通常这种 “排邪反应”引起的眩晕多为一过性,多为服用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之剂后,邪气已散,真气未生时出现。如出现此类反应可静养休息以待气复,或者小剂量服用地黄丸可愈。
2
嗜睡或乏力
此类反应在中医临床中最为常见,古今医案有大量记载。认为服药或者针灸后更加乏力,甚至晨起起床困难的患者,往往是机体调整,病邪排出的过程。深度睡眠的获得是机体免疫力调整的第一步,用中医排邪理论进行解释,患者往往能坚持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
嗜睡和乏力反应是中医治疗很多现代常见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抑郁状态、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中的最常伴随的“排邪反应”。究其原因,现代疾病很多是因为患者长期缺乏深度有效的睡眠和休息,是长期 “壮火食气”所造成,治疗得当,如将患者以前亢奋状态下的 “壮火”或者“邪火”熄灭,患者能恢复正常睡眠自然就能病愈,而伴随的就是被中医调整回原本状态的身体极度亏空感,这需要一个过程慢慢去恢复。
因这种睡眠深度有效,患者醒来后会有很强烈的健康愉悦感,与 “不良反应”引起的嗜睡、昏睡不难鉴别。
3
呕 吐
呕吐在儿科治疗中很常见,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很多幼儿不会自主排痰,需要呕吐来进行排邪。
我们临床曾诊疗1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该患儿3岁6个月,男,2017年9月19日就诊,咳嗽5天,发热4天,饮食差,大便燥结。夜间最高体温达39.5℃,自行服用布洛芬混悬液4~5ml可退热,但1~2小时后又恢复高热。
就诊时频繁咳嗽,体温38.5℃,呼吸45次/min。听诊双肺无干湿性啰音,舌红、苔腻,面色口唇红,指纹色紫、推之滞涩,鼻根部色青黑。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为咳嗽(风热客肺,脾虚痰滞)。予银翘散合四君子汤加减:北柴胡3g,黄芩3g,薄荷2g,淡豆豉2g,金银花5g,连翘5g,桔梗2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3g,莱菔子2g。3剂,每日1剂,嘱浓煎,分3次口服,每次50ml。
第1次服药1小时后,患儿突然呕吐,呕吐物中有痰涎样黏液。吐后患儿睡前又服药1次,夜间体温降至37℃,随后两日按时服药,未再发热,也未呕吐,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亦逐渐好转,饮食好转,大便通畅。
从此案可见,并非涌吐法才一定呕吐,对于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的小儿,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过程中,尽管方中有健脾化痰降气的四君子汤、莱菔子亦会出现呕吐现象,但此“排邪反应”的特点是呕吐物中夹杂大量痰涎等,呕吐后患儿会出现呼吸道症状改善和体温下降。此时应让患儿进食清淡细软之食,可揉腹,并点按合谷、内关、足三里穴,以加速病愈。
4
下 利
邪气存在于下焦,中医一般采用下法,下焦痰、瘀、湿、毒引起的肿瘤、妇科经带疾病、下消化道疾患、男科前列腺疾患,如治疗得当,时机成熟时机体免疫系统会自我调整,也可通过下利排邪。
举例说明。患者,女,58岁,2012年5月29日因乙状结肠癌占位肝转移入住肿瘤病房。自述畏寒肢冷,体力极差,进食困难,面色黧黑,舌胖苔腻,脉滑尺弱,血常规示严重贫血,大便5日未行,双下肢浮肿,舌暗苔少,脉沉弱无胃气。中医诊断:癌病,痰瘀互结,脾肾阳虚。处方:茯苓15g,白芍15g,生姜10g,炮附片10g(先煎),白术10g,3剂。
3日后泻下黑色黏液样便后身轻,诸症好转。后继续用真武汤配合住院综合治疗,贫血得到纠正,体力亦有较好改善。“脾家实,腐秽当去”,本病就是遵循张仲景之法治疗而取得了较好疗效。中医的邪气往往是疾病形成的原因,本病病机应属邪气在下焦形成痰湿,日久痰瘀互结成癌,故在治疗病机时出现排邪,晚期肠癌引起的恶液质亦得纠正。
5
出斑疹
疾病由里出表的过程有时可能会选择从皮肤排邪,从而出现皮肤斑疹或者溃破,遇到这种情况如果采用压制、封闭的治疗策略,往往会使得邪气内闭而病势缠绵难愈。
举例说明。患儿,男,9岁,2012年4月19日初诊,自幼患严重湿疹。大量使用激素类药物多年,近年因病势控制不佳开始使用免疫抑制剂。湿疹遍布全身,四肢、后背均有大量结痂,舌焮红、苔少,脉沉涩。
中医辨证:脾虚湿蕴、气滞毒凝。采用过敏煎合五味消毒饮治疗1周后,患儿大腿内侧,上臂结痂处破溃流脓,瘙痒疼痛难忍。与家长解释后,减轻西药药量,随后边治边停,采用四君子汤与上方交替使用的策略,逐渐停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
中医治疗的顺逆,往往看邪气是脏传腑,还是腑传脏,亦或是里传外,还是外传里。多年病史的顽固性皮肤病可以从小量服起,最初可以三日一剂,后逐渐加量,如果出现严重反应可以换成四君子汤加生薏苡仁调理脾胃,待胃气起复再图攻邪。
6
穴位或肢体排邪感
穴位和肢体末端往往是邪气的出路,经过中医治疗后患者往往会在特定穴位或者后背督脉有震动感或过电感,甚至能感到“邪气”由此排出。《金匮要略》中主治风湿的白术附子汤用法中曾载此反应,曰“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
现代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多予以活血疏风散寒强肾之法,如患者自述服药或温灸后四肢末端感觉有凉气外出,如感冒状,一般身体僵硬、畏寒等风湿疾病会好转。
遇到患者中医治疗后感觉肢体有凉气外出,可以采用药渣泡脚,以助排寒湿之气。遇到穴位跳动可以给与针刺或者局部放血、艾灸、拔罐辅助排邪。此类反应亦可以张仲景之法观察顺逆,鉴别排邪反应和不良反应。
7
出 血
不仅真气有“气随血脱”,往往邪气、病气也随血、津液、呕吐物、汗液而排解。《伤寒论》第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说明疾病可能随着鼻衄而痊愈。
如何判断其是否是自愈反应,第58条提供了判断标准,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中医治疗后的反应有很多,只要守住“阴阳自和”的原则,就会有“必自愈”的疗效。
试以一病例论述患儿,女,4岁,诊断为左眼睑霰粒肿,肿物大小约为3mm×4mm,儿科建议手术。患儿舌红、脉数,易怒,口中有异味,嗜好肉食,易犯湿疹。中医诊断:肝经风毒。予自拟霰粒宁汤,中药3剂后,患儿肿物增大、变红,患儿母亲发来照片,并质问是否继续服药。观察照片后发现其肿物有成熟破溃之势,而且小儿饮食、精神状态都较前好转,应属于“阴阳自和”范畴,考虑属于排邪反应,嘱其服尽7剂,肿物破溃流血,后1周霰粒肿萎缩平复如初。
8
月经排毒
女性月经疾病多因邪留胞宫所致,中医治疗后邪气多随月经排出。《妇人大全良方》的桃仁煎由桃仁、大黄各一两组成,虻虫半两炒黑,川朴硝(二两),专治妇人血瘕血积、下焦蓄血。《妇人大全良方译注》载有一病案,曰“有一贵官妻,患小便不通,脐腹胀不可忍。众医皆作淋治,如八正散之类,数种皆治不通,痛愈甚。余诊之曰:此血瘕也,非瞑眩药不可去。余用此药,更初服至日午,疼痛不可忍,遂卧少顷,下血块如拳者数枚,小便如黑豆汁一、二升,痛止得愈”。
若予中医治疗两周后月经期排出大量暗黑色血块,往往治疗1~2个月后,黑色血块逐渐减少,自此痛经好转,腰身温暖,可以初步判断为排邪反应。此时需做好沟通,如果患者有乏力症状,可以在月经期停药,给予食疗如阿胶固元膏温补。对于月经推迟,可以从腰身温暖,痛经好转,精神状态好转,情志、睡眠等方面进行判断是否为治疗中的排邪反应还是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9
情志波动,异常梦境
情志不遂引起的肝气郁结、心肾不交往往是现代疾病兼具的特点,由于当前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使很多患者都有严重的精神负担。
试以一病案论述。患者,女,45岁,以便秘、面部痤疮就诊,问诊得知其丈夫性格独断,夫妻交流障碍,患者委屈感较重。西医曾诊断为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状态。腹冷胁痛,大便3~5日一行,乏力,心情压抑,叙述病情时对丈夫多有怨言,舌边红、苔灰腻,脉弦尺弱。予柴胡疏肝散合桂枝茯苓丸治疗1周,二诊述服药第6天,突然忍不住大哭一场,服药期间亦有多梦,但睡眠质量较前大有好转。三诊后患者述心情轻松,诸症亦开始好转。
很多疾病的初始阶段因情志而生,有时中医治疗就是疏解患者情绪壅滞的重要手段,给情绪以出口也是一种“排邪”。这种情志“排邪”反应与药物的精神不良反应不同:1)多为一过性,过后多有精神放松感;2)治疗期间虽然多梦但睡眠质量较前大有改观,从以上这两点不难鉴别。
点击下面链接阅读原文
丁宁,杨宇飞,李东.试论中医治疗中的“排邪反应”.中医杂志,2018, 59(11) 932-935,951.
往期内容回顾
长按识别中医杂志官方小店二维码,订杂志、买光盘,动动手指好方便
《中医杂志》公众号:zyzzg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