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殊教育中应用行为分析ABA的使用指南

殊心编辑 殊心special 2021-05-1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特殊教育中应用行为分析的使用指南




应用行为分析ABA指的是将人类的行为科学应用于重要的社交问题(Cooper, Heron, & Heward, 2007)。它包含了一系列被证实有效的手段和程序,比如离散式回合教学法,强化,以及任务分析等等(Wong et al., 2015)。近些年来,研究者和实践者将ABA应用到了需要特殊教育领域以应对学生教育和行为上的兴趣。



举个例子,正强化被广泛应用于普通和特殊教育中教学一系列技能,包括适应和学业相关的技能。此外,正强化也被用来教学沟通,阅读,就业技能以及诸多其他教学目标。实际上,许多有效的特殊教育干预策略都源自于ABA,比如具体的教学,反馈辅助,正面的反馈等等。



ABA可以用来教学所有能力阶段的学生,但是它最广为人知的是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这个群体的应用。下列的表格中列举了ABA在自闭症干预领域之外的应用。




   ABA在学校中的应用

减少问题行为:攻击性行为  欺凌行为  干扰他人的行为  开小差的行为  损害公共财产的行为


技能的习得:恰当的沟通策略  改善学生在数学 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表现  安全技能  社交技能


教学策略:行为技能训练  描述性赞美  直接的教学 提供反馈的机会  自我监督  任务分析  视频示范



行为分析和数据收集



行为分析尤其重视数据的收集和评估。对于数据的重视是为了确保有特殊需求的儿童能够获得有效的干预。测量学生在目标上的进步情况是为了排除主观印象以及其他因素对教学的干扰(Fixsen, Phillips, & Wolf, 1972)。



行为分析师很可能会指导老师实时记录某个学生离开座位的时长,因为老师的记忆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其他学生的行为,对目标学生的过度关注,集中于教学)。数据收集后会被绘制成图表,进行分析,并作为判断干预有效性的决定性依据。




在数据收集时,必须做到以下5点:


1 清晰定义目标行为

2 选择恰当的数据收集方法

3 收集基础线数据了解儿童现阶段的反馈水平

4 教学开始后,设置收集和总结数据的常规

5 收集数据,并根据干预的需求做出改变




行为分析以及对惩罚的使用



惩罚指的是在行为后给出厌恶性刺激(比如,不喜欢的物件或活动)或者去除喜欢的刺激以降低该行为在未来再次出现的可能性(Cooper et al., 2007)。该手段的使用不加以节制会造成一系列潜在的负面影响,而ABA也确实存在一段在现在看来是残忍且不道德的历史,比如电击和行为限制的使用。



如今行为分析领域已经认识到了惩罚所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因此在行为分析道德约束条目中特别规定了惩罚程序的使用指南(Behavior Analyst Certification Board [BACB], 2017)。



基于功能的干预方法的出现也促使基于惩罚的干预转向基于强化的干预,也就是教学并强化恰当的行为而不是在不恰当的行为出现后给予惩罚(Horner et al., 1990/2005)。实际上,现在美国的学校都在大力推广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的全校支持项目(PBIS)。



行为分析与“贿赂”



有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可能会问“孩子就是应该听老师的话写作业,为什么你还要用贴纸来贿赂他呢”。老师可能会回复,“这是一种奖励,就像我们教室里的积分系统,小红花榜,这些都是教学生努力是有结果的,就像我们工作是为了报酬一样”。



正强化和贿赂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因为都涉及到给儿童某种东西。但实际上这两者是有本质差别的,正强化是在环境中就某个具体的行为引入一个刺激,导致该行为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得以提升(Alberto & Troutman, 2013; Cooper et al., 2007)。而贿赂则是在目标行为出现之前承诺奖励,企图影响个体的行为(O’Leary, Poulos, and Devine, 1972)。



举个例子,老师注意到某个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存在困难。于是老师决定在该学生每次回答问题后都奖励一枚贴纸,随后注意到了该学生尝试回答问题的次数出现了增加。然后,老师希望能够逐渐增加学生获得贴纸所需要回答的次数,最终让该学生能够只在表扬以及其他自然结果下维持回答问题的这个行为。而贿赂指的是,老师注意到学生在开小差,说“回来继续写作业,这样你就能拿到贴纸啦”,而不是在学生集中注意力写作业时奖励贴纸。



虽然很多老师会觉得把强化物设置在教学中非常不自然,但是他们必须意识到有一些学生是无法对“内部动机”作出反馈的。




不是想着“学生应该能够做什么”,而是思考哪些因素可以促进儿童学习 。教学的目标是创造学习的理想条件。老师需要判断每个学生的需求并据此设置教学环境。




行为分析也非常鼓励自然强化物的使用(比如,自然环境中行为后会出现的结果),教学儿童等待奖励,而不是立刻就能获得。最终,让儿童意识到功能性且恰当的反馈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然强化物,比如在学习到了如何恰当地获得他人关注后就能交到朋友,学习算术后可以用来买东西。



前因策略



前因策略指的是降低目标行为出现可能性的策略。



前因策略1:提供选择


原理:尊重个体的自主性,同时给学习者提供高质量教学的权利


举例:让学生可以选择位置(你想在这张桌子上写作业,还是去那边角落里写?),材料(你想用这支铅笔还是那支钢笔写作业?),人物(你想和李老师还是吴老师一起读这本书?)或者活动(你想写数学题还是抄写单词)



前因策略2:任务难易度安排


原理:在完成熟悉的技能后,学习者会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减少了个体遭受挫折的可能性。


举例:让儿童先做几个简单的经常完成的任务,然后再完成一个更困难的任务。拿出蓝色的铅笔。画一个圆圈。在字母W上画一条线。抄写“水”(目标技能)。



前因策略3:将要求结合到儿童喜爱的活动中


原理:将功能性或者学业技能结合到喜爱的活动中,使得技能的习得与乐趣配对在了一起。


举例:在学生参与喜爱的活动时,提出学业的要求。比如,课程目标是方位词(把小汽车放在桌子下面/旁边/上面),动作类词汇,接受性语言(给我看一下小车可以怎么开快/慢呢),颜色辨别以及人称代词(什么颜色的小汽车是你的/我的/他的)。




补充阅读


《应用行为分析(ABA)概述——家长适用版》

《问题行为的ABC: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时间延迟的执行步骤》



参考文献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in Special Education Misconcep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Use Cary E. Trump, Robert C. Pennington, Jason C. Travers, Joel E. Ringdahl, Erinn E. Whiteside, and Kevin M. Ayres 




殊   心  学院派联盟

特殊教育 | 心理系 | 专业咨询和培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