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山明珠出“深闺”
↖点击和美兴山
关注我们
三峡日报2020年10月9日头版
报道兴山县高桥乡大槽村之“变”
全文如下
▽▽▽▽▽
高山明珠出“深闺”
——探寻兴山县高桥乡大槽村之“变”
“七山八垭一面坡,旅游廊道穿村过,水电路网户户通,日子越过越红火”。打响脱贫攻坚战的5年后,口口相传的顺口溜悄然“更新”。
初秋,记者重访大槽村,探寻这颗高山明珠的喜人变化。
制图/蔡蓉俊
从杭椒出山难到核桃不愁卖——基础设施升级促使“穷窝”变“金窝”
“当时看着满地裹满泥巴的杭椒,那真是要哭了。”回想起2017年下半年卖杭椒的痛苦经历,大槽村二组的贫困户周宗国记忆犹新。彼时,出村的硬化路坑坑洼洼,连通他家的是泥巴路。
怀揣致富梦的他,不顾亲戚朋友劝阻,成立了鑫艳蔬菜专业合作社。
当年8月初,杭椒集中上市。一场大雨过后,大货车只能勉强开到两公里外的村委会。没办法,周宗国和妻子一人骑车、一人推车,用三轮摩托慢慢转运。
装车难、运输也难。从大槽到乡里,20多分钟路程,可因为出村路太颠簸,最下面一层的杭椒总是会被压烂。
9月下旬,周宗国雇车把220箱杭椒发往武汉白沙洲市场。到了目的地,司机傻眼了,原本以为只有一层损耗,没想到整车杭椒全部烂掉。
创业吃了苦头,可他没有认输,在市发改委等驻村扶贫单位的帮助下,开始带领村民发展核桃产业。
几年间,周宗国带领村里的管护队,改良原有的500多亩核桃园,其中发展精品园200余亩,预计2020年产量可达到2万公斤。
相比之前贩杭椒,卖核桃的方式大不相同。周宗国兴致勃勃地拿起手机说道:“现在我们都通过微信朋友圈卖核桃,然后将订单汇总,定期去乡里发快递。”今年,周宗国预计卖核桃4万斤,纯收入可达2万元。
卖货方式之变,背后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截至目前,大槽村累计投资1785万元,改扩建农村公路超过37公里,不仅硬化路宽5米,户户通,还实现了供水、三相电、光纤到户百分百以及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
周宗国感慨道:“路通了,村里就活了。”
从收不抵支到年入10余万——产业扶贫带动人均收入翻两倍
“这几年的变化真的太大了,全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家住大槽村一组的贫困户秦道枝夫妇因病致贫,但依靠扶贫产业和勤扒苦挣,日子越来越红火。2015年,秦道枝的丈夫王功才患病后,不仅丧失劳动能力,还因治疗欠债一万多元。困境中,秦道枝种核桃、种药材、养猪养鸡,只要是村里鼓励发展的扶贫产业,她几乎门门参与。2017年,秦道枝因病入院手术。
驻村队员和镇村干部看在眼中、急在心上。于是,帮助梳理精简,优化了脱贫路径。
秦道枝对养猪颇有心得。每到母猪生产前后,她就会穿上防蚊虫的罩衫,戴上帽子,坐在猪圈里连续十几天昼夜照看。这般精细照料下,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今年上半年,3头母猪下崽38头、3头生猪出栏。
分层整修楼房,新买长条木椅,添置冰箱……秦道枝家家底也渐渐厚实,“今年估计能搞个10多万块钱”。
像秦道枝一样,全村147户贫困户都受益于产业扶贫。村党支部书记董蓓蕾介绍说,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通过大户带动、政策扶持,村里年出栏生猪2100头,并形成118亩冬桃、120亩中药材、557亩核桃、143亩蔬菜产业基地。
2019年,大槽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20元,是5年前的近两倍。
从餐馆打工女到民宿老板娘——建设美丽乡村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幸亏生在了这个好地方!”
“十里春风”是大槽村最早的民宿之一,老板娘谭明凤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14年,在广州餐馆打工的谭明凤回到家乡。2016年,借助一万元的创业扶持,她创办全村第一家农家乐。
2019年,村里鼓励发展民宿经济,谭明凤自己拿出5万元,加上政府补贴5万元,“十里春风”于2019年底挂牌。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来大槽村旅游、避暑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民宿生意格外红火。“5月份最忙的时候,农家乐与民宿每天进账接近两千块,投资几个月就回本了。”今年乡里给谭明凤颁发了“乡村旅游代言人”的聘书。她说:“我一定把民宿经营好,带动更多的大槽人发展产业,一起过上好日子。”
随着人气越来越旺,“遇见远山”“悠然居”“周家小院”……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深山民宿悄然兴起。世代生活在封闭山村中的农民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走上“小康路”。
借助建设美丽乡村的机遇,村里在各方大力支持下,打造贺龙战壕、蓝莓基地、槽舂山房等节点景观,使大槽一步一景、步步是景。截至8月底,全村接待游客已突破3万人。(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高炜 田小春 见习记者 薛静 通讯员 张双全)
来源|三峡日报
◁ END ▷
编辑|吴娱 编审|李斌 熊勤 终审 | 邹远景
兴山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出品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投稿
邮箱:
2218140699@qq.com
点个赞吧,在看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