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战“贫”结硕果 致富路上迈新步
↖点击和美兴山
关注我们
三峡日报2020年10月9日
第A3版整版
以《合力战“贫”结硕果 致富路上迈新步》为题
报道兴山高山明珠的蝶变之路
全文如下
▽▽▽▽▽
5年,弹指一挥间。在全村人民的艰苦奋斗下,在市、县领导关心支持下,在驻村帮扶队长单位市发改委和宜昌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三峡建设银行和兴山县教育局等单位的倾情帮扶下,兴山县高桥乡大槽村——
合力战“贫”结硕果
致富路上迈新步
乡村旅游已成为村里的特色产业,类似“十里春风”这样的民宿全村共有9家
初秋,再访大槽。沿着生态旅游扶贫廊道前行,全村六大美景连点成线,村民屋舍尽显乡土风情,房前屋后干净利落、鲜花摇曳,村民正热情招呼着外地来的游客……
时隔五年,大槽村建强党支部、完善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产业,“省级贫困村”的致富路步步踏实,如今处处美景醉人,家家安居乐业,已变身人人皆知的“美丽乡村”。
建强支部
引领文明新风尚
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看一个村的发展动力。
五年前,大槽村村委会面积小、条件差,村“两委”仅有3人。服务跟不上,村民不认可,产业发展似“空壳”,年轻人走出大山不愿回乡。
2015年以来,市县帮扶单位先后选派7名政治素质好、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得到有效补强,初步形成攻坚合力。
扶贫有了新思路:“扶贫+扶智”双管齐下。
2017年,大槽村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全面升级服务功能,配套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农产品交易中心、乡村大舞台,村级活动有了崭新阵地。每一场村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驻村干部都会参与其中,宣讲思想政策,畅言发展思路,为村支部打破“沉闷”添“活力”。
大槽村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升级后,
集村务、政务、商务、医务于一体
如何凝聚群众力量,催生发展动力?市县乡村108名党员干部与大槽贫困户“结对子”,每年举行千余次扶贫活动,为贫困户捐赠物资、解决实事。驻村干部们遍访农户,与贫困户谈心,引导他们树立信心、转变观念,早日步入小康生活。
市发改委干部黄毅与大槽村二组贫困户陈自安结对子,一来二去,走成了亲戚。得知陈自安对改造房屋意向不强,黄毅多次上门了解情况,讲解最新政策,还帮助落实补贴资金。2018年底,陈自安终于思想上转过弯,作为最后一户被纳入改造名单。房屋翻新完成,他逢人都说“讨了帮扶干部的好”。
送科技、送文化、送医疗、送培训……倾情帮扶,让驻村干部成为村民的知心人。
2019年,大槽村新修户户通水泥路。二组一农户家因为位置特殊,主路只能修到他的屋背后,村民希望村里把主路通向家门口的小路一并修好。这一要求与户户通政策相违背,市发改委驻村第一书记李松林就入户宣讲政策,积极寻找替代解决方案。知晓了政策,村民才宽了心。
上个月,这户村民家旁边,一条崭新的水泥小路直通主路。出门脚不沾泥,他乐呵呵地说:“干部们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我们心里好多感谢噢。”
化解矛盾的同时,文明新风拂面而来。驻村干部们每月举行一次屋场院子会,用“土言土语”讲解产业、医疗、教育等政策,让贫困户对自己享受的福利“门清”。
同时,组织开展“最美大槽人”“脱贫示范户”“美丽庭院”等典型推介,通过送戏下乡等活动让村规民约深入人心。建成全乡首个村级扶贫超市,推行“文明积分兑换”,对主动帮助他人、主动宣传政策、支持村级建设的予以“积分”奖励,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树立脱贫致富信心。
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已是“美丽乡村”。村民们富了口袋,更有了精神文明支撑。
疫情期间,全村33名党员向高桥乡卫生院捐款15000元,用于疫情防控。养殖大户姜学红主动把新鲜的猪肉送到村委会,他说:“办贷款、建猪舍、成立合作社,村里帮了我不少忙。如今国家有难,我应该献点爱心,回报党恩。”
夯实基础
打造乡村新颜值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对河喊得应,来回一天多。”一段顺口溜,生动记录着大槽村曾经的贫弱。
过去,从高桥集镇到大槽村仅有一条不足10公里的断头路。路面坑洼不平,尘土漫天,一下雨便泥泞难行。步行尚且艰难,何谈产业发展,村民脱贫更是望不到头。
航拍大槽村貌
大山阻隔着发展的脚步,基础设施是首须补齐的短板。
2015年,市县6名驻村干部把各方支持带到村组,就像阳光照耀在每个边角,大槽村迎来新希望。
扩建硬化道路、维修天池水库、改造房屋风貌、修建安全饮水池、修建易地搬迁安置小区、修建电网和通讯铁塔……2016年以来,市发改委作为牵头单位,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协同其他市县帮扶单位积极出谋划策,争取整合资金4005.77万元,推动14个项目齐头并进,“升级版”的大槽村建设得热火朝天。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成后,17户贫困户住进了新家。
如今,一条生态旅游扶贫廊道蜿蜒20公里,一头连着209国道,一头连着457省道,贯穿大槽全境,火坑、战壕遗址、蓝莓部落、天池垭水库等景点连珠成线,为“隔山跑死马”的大槽村打开了致富的山门。
村里户户通硬化公路,总里程近40公里。高畅 摄
随着公路贯通,水、电、网等公共配套设施也日渐完善。
在旅游廊道中途有一片小洋房,这里是铁厂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小区,17户贫困户搬迁于此。原先这里山大人稀,没有通电通网,这17户的用电和通讯需求怎么办?在小区建设之初,市发改委就同步协调电力部门投资300万元,对185户农户进行电网改造升级,保障村民用电安全;协调市铁塔公司投资220万元,架设了1座移动通信发射塔,“出门不踩泥,在家能上网”的梦想照进现实。
统一改造的120栋土坯房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村里那些干打垒的破屋子也在改造之后重现生机。帮扶单位宜昌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就地取材,在大槽传统民居中加入现代元素,在每个村民小组中选择一户建成“槽舂山房”田园综合体,这些民宿迅速成为宜昌市网红打卡点。
由老房子改建而来的
田园综合体
是村里民宿经济的样板。
李理 摄
村里还特邀中南建筑设计院专家,结合本土文化,统一规划设计,投资187万元对全村120户土坯房进行风貌改造。“十里春风”“遇见远山”“悠然居”……大槽村幢幢民居满是诗情画意。
从“一路颠簸”到“大道通途”,从“失修土屋”到住进“诗意民居”,大槽村的变化翻天覆地。一句新编顺口溜,把新生活刻进历史新篇里:“七山八垭一面坡,旅游廊道穿村过,水电路网户户通,日子越过越红火。”
升级产业
选准“造血”新路子
翻阅5年前本报记者在大槽村的见闻,可以看到种植核桃、烤烟,养殖生态猪等产业在村里已小有发展。但因为技术不过关、年景和收成也不好,村民们发家致富的梦想次次落空。
村民之忧牵动着干部们的心。村里组建起一支核桃管护队伍,对原有557亩核桃园加强技术改良和田间管护,带动全村核桃产业效益提升。
为了科学布局产业,驻村干部与村干部一道,到黄粱镇、榛子乡等地考察,请专家、查资料,根据大槽村自然条件,确定长短结合、立体发展的种植模式。同时推出“一线串珠”的扶贫方案,依靠畜牧、食用菌、药材、核桃、蓝莓等产业,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模式,以奖代扶,激励农户通过产业脱贫致富。
干部们逐户落实当家产业,鼓励贫困户分散发展茶叶、药材、蔬菜、蜜蜂等小微产业和生态养殖,并引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村民养殖生猪2100头、双莲鸡近两万只,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贫困户发展产业全覆盖。
2018年腊月,大雪封山,大槽村1万多只双莲鸡滞销,养殖户急得打转。得到消息,驻村干部纷纷当起“鸡贩子”,收运、宰杀、送货,全程参与销售。忙碌了一个星期,滞销的鸡销完了,销售额达到14万元。拿到钱的村民们乐开了花:“有钱过年啰,来年孩子学费也不愁了!”
模式在发展中更新。近年来,市发改委积极引导大槽村以生态为“媒”,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度假基地,推动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今,大槽村已形成“一廊+二畜+三果+N”的发展格局,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20元。
游客在蓝莓部落可以乐享采摘、露营、避暑、观光之趣。刘曙松 摄
旅游廊道如一条大动脉,激活了大槽村的旅游产业。海拔1500米处,蓝莓基地别具风格。驻村干部与村干部指导基地调整思路,完善采摘园、集装箱、小木屋等配套设施,形成集“采摘+露营+避暑+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每年营收都超过100万元。
槽舂山房、蓝莓基地、贺龙战壕等景点一线串联,大槽村一步一景、步步是景。每年到大槽村旅游的游客超3万人,带动全村发展农家乐13家、民宿客栈9家。乡村旅游间接带动大槽村民参与旅游商品销售、农产品销售的农户达102户,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
五年前,村民杨列兵回乡发展。不懂政策,就去听屋场院子会;不会技术,就参加村里组织的培训。几年时间,他就发展起蔬菜、核桃、药材、茶叶、养猪等产业。因为房子紧邻槽舂山房,随着游客增多,他又开起了农家乐。从贫困户到年入十余万,杨列兵成了大槽村的脱贫“明星”。
和杨列兵一样,世代生活在大槽村的村民,没有想过有一天吃上了“旅游饭”,寻常农家生活成了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昔日穷村,尽展新颜。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大槽村步履正劲。(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高炜 田小春 薛静 通讯员 张双全)
未署名图片均由三峡日报全媒记者付蓓蓓摄
来源|三峡日报
◁ END ▷
编辑|吴娱 编审|李斌 熊勤 终审 | 邹远景
兴山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出品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投稿
邮箱:
2218140699@qq.com
点个赞吧,在看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