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 | 建筑、装置,如何用声音定义空间
Bernhard Leitner,奥地利艺术家,他被认为是声音装置艺术形式的先驱:
他将声音引入到装置空间中,使装置与声音相互融合。由于曾有学习建筑的经历,他的装置艺术 "sound-space objects" 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通过精确的草图和工作簿,他第一次将声音的可雕塑、建筑感应用在理论中。
1969年,Leitner 开始了他 “声音定义空间” 的研究。他设计了一个由64个扬声器组成的房间,叫做 Soundcube。在这个房间内,声音可以从一端传到另一端,可旋转、螺旋、改变音高和方向。
1970年,他将 Soundcube 发展成为空间序列的运动符号。他认为:声音空间的本质是时间空间,即是由各个时间片段上的声音空间按时间序列的重新组成,从开始到发展到结束。
至此之后,Leitner 更加致力于研究建筑、雕塑和音乐领域,思考如何将声音作为构造材料、建筑元素而使空间相互融合。声音在空间中以不同的速度运动,上升或下降,来回共振,在静态的建筑空间内不断改变空间的结构。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 “corporeal" hearing 肢体听觉:即听觉感知不是只能由耳朵接受的,而是可以通过整个身体接受,且身体的每个部分获得的感知都是不同的。
ORF TUBE; 1972 ; 通过声音的定向进入和离开构筑物,中间部分为螺旋空间式音效
他更通过研究声音的频率、音量、运动和组合方式对身体的影响,探索可能的空间结构,例如立方体、廊道、平台、管道,甚至是肢体动作对声音的影响。
TON-FIELD I; 1972
CYLINDER SPACE; 1974
SOUND SUIT; 1975
在他的艺术装置中观众感受到的音乐渗透身体的体验,是与在音乐会上的听音乐的经历截然相反的。在音乐厅里,空间在视觉上被划分为两个部分:舞台和观众席。In the hall, the listener is territorialized, the music produced on stage. In this case, the usual exhibition or theatrical staging situation is repeated: the listening audience becomes the spectator who finds himself in the position of being in front of the artwork.
正是以这种方式,音乐厅中的观众才有了一种不管站在哪个地方都能听到声音,都像是在“面对音乐的正前方”的感受。但相对的,这也使得观众的身体无法参与进入到声音空间的一部分。As a rule, the time frame of the concert is designed with the visitor in mind – the end of the concert is also the end of the music.
SOUND COLUMN FIELD; 1999
关于声音定义空间的概念,很早之前有感兴趣过一段时间,直到今年在DDW上看到的一个装置又重新唤起了我对于这个主题的兴趣。Leitner做的装置实在是太多了,对于这个主题感兴趣的可以在他的网站上看到历年作品。至于为什么选取 Sound Cube 作为今天推文的关键词,还是觉得如果能在最基本的空间形态中用声音划分区别更像是适合建筑实践的方式。
附送一小段装置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131159o498&width=500&height=375&auto=0
SERPENTINATA; 2006
#Bernhard Leitner #Sound Cube #Sound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