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何急刹“地摊经济”
正当“地摊经济”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时,京畿要地的《北京日报》却发表了一篇题为“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的署名为“京平”的社评文章。
紧接着,
中央电视台的“央财快评”栏目也发出:“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
人民日报也发表了: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
从“京媒”一直到“央媒”密集的发声,几乎同一个声调—为方兴未艾的“地摊经济”急速降温。
显然,人们会感到好奇,不是说好了“人间烟火”、“中国的生机”这么富有想象力鼓舞人心的话语,怎么一瞬间“冷空气”骤降?
央视的财经快评似乎感觉到结论下得太快了,要纠错为时已晚,隔两天又再度评论称: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
“地摊经济”之所以会迅速窜红,原因在于这个亲民的经济活动接地气,符合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摆地摊”门槛低,很容易进入,人人一夜间都可以当上“小老板”。因此,被压抑许多年的“地摊经济”顷刻间像雨后春笋般冒出。
那么,一夜间走红的“地摊经济”为何发出了急刹的声音呢?
有人说:中国人喜欢一哄而上。
其实也不完全正确!
讲真,北京作为京畿要地,大国之都,显然不适合任由“地摊经济”随意发展。毕竟,到处可见的“地摊”会有碍观瞻。而且,一哄而上“不管白猫黑猫”的经济理论也得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尚欠发达的时期,全国各地兴起并大力发展“地摊经济”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今天的中国显然今非昔比,不能“一刀切”地重回发展“地摊经济”的低级老路。
曾几何时,华为的掌门人任正非、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京东的掌舵人刘强东都是从路边“摆地摊”、“卖光碟”起家的。
你今天总不可能叫这些商界大佬再去“摆地摊”吧!但是,可能还有许许多多的“马云们”正循这个门槛最低的正途艰难地摸索着走向成功之路。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城,天安门前还允许摆地摊呢,现在肯定是不行了。
因此,摆地摊,推行“地摊经济”必须“因地制宜”,而不可一哄而上,一个几乎相同的模式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显然是不妥的。
但是,尽管几大“央媒”异口同声地为“地摊经济”喊话降温,为这个全国人民关注的“地摊经济”冷却。
一线城市难道真的不宜推行“地摊经济”吗?
这个定论似乎也不一定精准!
东方经济大都会的上海仍然坚持弘扬这一传统“地摊文化”,并将之做成具有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