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急刹“地摊经济”

鹏陈万语 行游环宇 2023-10-12



正当“地摊经济”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时,京畿要地的《北京日报》却发表了一篇题为“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的署名为“京平”的社评文章。


紧接着,

中央电视台的“央财快评”栏目也发出:“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


人民日报也发表了: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

从“京媒”一直到“央媒”密集的发声,几乎同一个声调—为方兴未艾的“地摊经济”急速降温。


显然,人们会感到好奇,不是说好了“人间烟火”、“中国的生机”这么富有想象力鼓舞人心的话语,怎么一瞬间“冷空气”骤降?

央视的财经快评似乎感觉到结论下得太快了,要纠错为时已晚,隔两天又再度评论称: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



“地摊经济”之所以会迅速窜红,原因在于这个亲民的经济活动接地气,符合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摆地摊”门槛低,很容易进入,人人一夜间都可以当上“小老板”。因此,被压抑许多年的“地摊经济”顷刻间像雨后春笋般冒出。

那么,一夜间走红的“地摊经济”为何发出了急刹的声音呢?

有人说:中国人喜欢一哄而上。

其实也不完全正确!


讲真,北京作为京畿要地,大国之都,显然不适合任由“地摊经济”随意发展。毕竟,到处可见的“地摊”会有碍观瞻。而且,一哄而上“不管白猫黑猫”的经济理论也得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尚欠发达的时期,全国各地兴起并大力发展“地摊经济”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今天的中国显然今非昔比,不能“一刀切”地重回发展“地摊经济”的低级老路。

曾几何时,华为的掌门人任正非、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京东的掌舵人刘强东都是从路边“摆地摊”、“卖光碟”起家的。

你今天总不可能叫这些商界大佬再去“摆地摊”吧!但是,可能还有许许多多的“马云们”正循这个门槛最低的正途艰难地摸索着走向成功之路。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城,天安门前还允许摆地摊呢,现在肯定是不行了。

因此,摆地摊,推行“地摊经济”必须“因地制宜”,而不可一哄而上,一个几乎相同的模式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显然是不妥的。



但是,尽管几大“央媒”异口同声地为“地摊经济”喊话降温,为这个全国人民关注的“地摊经济”冷却。
一线城市难道真的不宜推行“地摊经济”吗?

这个定论似乎也不一定精准!

东方经济大都会的上海仍然坚持弘扬这一传统“地摊文化”,并将之做成具有地域特色。



我们可以看到,上海的“地摊经济”不但包装成“文化”还妆扮成“艺术”氛围。上海的外滩附近设置110个摊位,打造成外滩“地摊文化”特色,让来上海的游客从白天可以玩到夜晚。

从6月6号到年底,“BFC外滩枫径步行街”每个周六、周日都会与市民游客见面,时间从10点持续到22点。


由此看来,“地摊经济”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武断地“划分”几线城市可以做。只要勤于管理,因地制宜做成特色精品,还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
地处南方的魔都上海,一年中,天热的时间长,人们有逛夜市、吃宵夜的习惯,应运而生的“地摊文化”显然适合当地的夜间文化需要,迎合百姓的生活需求,也成为国际大都市的特色亮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