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海外传艺
今日推送之《孟小冬海外传艺》,出自《余叔岩孟小冬暨余派艺术》,作者从鸿逵。孟小冬随杜月笙迁居香港后,虽退出了舞台,但课徒授业的工作并未放下,一直到后来隐居台湾,为余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京剧艺术在海外的流传,当以香港、台湾、美国三地最为盛行。究其根源,自然是来自海外华人对自己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眷恋之情。我认为,外国人看京剧主要是为剧情和表演以及古典服饰所吸引,而华人喜爱京剧,则多为欣赏流派艺术而陶醉,包括华人票友唱戏也必有所宗。多少年来,在港台和美国的票友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仍然是梅、余两派。旦宗梅,生宗余,已经是海外票房性质的标榜。当然还有其他流派的爱好者,如杨派、言派、麒派、张派、裘派等,但都不像梅、余两派那样纵深。
谈到余派在海外的影响和流传,自然是余叔岩演唱艺术本身的巨大魅力所在,同时与他身后的主要传人——孟小冬在港台期间传艺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
余叔岩、孟小冬、李少春师徒合影
孟小冬是梨园世家,开蒙老师是孙派老生仇月祥。她12-14岁就在无锡、上海一带登台演戏,当时的戏路较驳杂。嗓音极好,有些来者不拒,像《逍遥津》《徐策跑城》一类的戏她都唱过。1925年孟小冬18岁时,受高人指引,北上赴京津深造,向陈彦衡、王君直、王庾生、孙佐臣、言菊朋诸位谭派名家请益。后观余叔岩演戏,而倾倒崇拜至极,从此矢志攻学余派,拜名师陈秀华为师,向张伯驹、李适可、李佩卿、杨宝忠等盘桓请教,且对余派票友只要听说有一句唱腔是来自余叔岩的,则登门求教而不耻下问。可见,她那种多方学余、虚心求教的精神,和当初余叔岩的学谭毫无二致。
孟小冬在私淑余叔岩时期,与郝寿臣同台演过《捉放宿店》《失空斩》,孟唱《奇冤报》大轴,郝唱《荆轲传》压轴。此间,还与尚小云合演《四郎探母》,颇为轰动。可见,孟小冬在拜余以前,其老生的地位,已然驾乎马连良、谭富英之上。
孟小冬决心拜余叔岩为师,蓄志已久,也曾多次托人说项,但终未如愿。1938年10月19日,乘余叔岩开山门收李少春之际,经窦公颖、杨梧山进言,终于在收李后第三天(10月21日),孟小冬在北京泰丰楼正式叩头拜余叔岩为师。此乃天从人愿,造就了一代“冬皇”。
孟小冬自立雪余门,则谢绝舞台,把全副精神都放在学戏上。余叔岩见她心诚、聪慧,而因势利导、尽力传授。首先教她《洪羊洞》和《搜孤救孤》,并于两个月后,由余叔岩亲自把场,首演于北京长安街新新戏院。我有幸看过一场《搜孤救孤》。那晚演出是裘盛戎的屠岸贾,魏莲芳的程妻,鲍吉祥的公孙杵臼。孟小冬拜余后再次登台,给我的印象是扮相儒雅清秀、音色甜美富于韵味、唱法讲究、做工大方稳练,难得的是毫无脂粉气,与她拜余前相比,真可谓判若两人。
孟小冬之《搜孤救孤》
此后,余叔岩为她说戏,修正了《失空斩》《捉放宿店》《奇冤报》《武家坡》《御碑亭》《骂曹》《珠帘寨》《二进宫》《盗宗卷》《黄金台》等戏,使她的剧艺更臻精进,由此孟小冬声誉日隆,不可同日而语了。然而,正当孟小冬戏艺的高峰时期,却于1949年随杜月笙去了香港,竟然从此结束了她的舞台生涯,又于1969年隐居台湾,不幸于1977年病故。
孟小冬在港台期间,虽然再未登台演戏,但她对余派艺术的实践和研究却并未中止,特别是她致力于余派艺术的传播,乃至流传和影响到海内外,则是她对继承和发扬余派艺术做出的巨大贡献。
传者有意,学者有心,孟小冬在港台期间向她问艺者不乏其人,知名的票友有李猷、赵从衍、李相度、蔡国蘅、丁存坤、张雨文、沈太魁、黄金懋、汪文汉、龚跃显等,而正式叩头拜师的有钱培荣、赵培鑫、吴必彰三人。孟小冬的弟子们大都是功成名就的事业家,除赵培鑫外,他们学习余派并不打算上台演戏,而是喜爱和研究余派唱念,因此连身段也很少学。然而,这些位孟门高徒,在继承余派的唱工艺术方面,由于得到孟小冬的亲传和指点,打下了深厚的唱工基础,继而为余派艺术在海内外的流传产生了重要影响。
海外票友和票房之多、水平之高,当首属香港,而香港的著名票房主持人多是孟门的传人,例如雨宇社的张雨文先生,华风社的金如新先生、李和声先生,振兴社的丁存坤先生。这三个票房,同在九龙滕王阁会馆活动。由李和声先生操琴主持文武场。特别从上海请来名鼓师王玉璞司鼓、钱根生大锣、顾永湘月琴,内地名琴师马锦良、伍振豪、范文硕参与伴奏,著名演员马长礼、小王玉蓉夫妇前往助阵。在香港的钱培荣、蔡国蘅、任莘寿等名家偶尔露面。滕王阁会馆的票房声誉和水准在香港是首屈一指的。
孟小冬之《空城计》
关于孟小冬传艺在台湾的影响,我在此只谈i下给我印象最深的事和人。有一件事是从钱培荣那里知道的,台湾为纪念孟小冬,多年来在孟门弟子的捐助支持下,有杜大小姐、钱培荣、李猷、吕光等位主持成的“孟小冬国剧奖学基金会”,一直在鼓励台湾京剧人才的成长,为台湾的京剧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内地1993年起举办“梅兰芳金奖大赛”,都是以两位京剧名人而设立。然而,当我想起当年梅兰芳与孟小冬曾经有过一段交往的轶事,如今海内外遥相呼应,难道仅仅是一种意外的巧合吗?
在台湾有一位研究中国音韵的学者,也是余派艺术的忠实研究家——钱培荣先生的亲传弟子李炳莘先生。我是从1994年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发布的一条消息才知道此人的。那条消息说,将邀请台湾音韵学者李炳莘先生来北京做“中国京剧音韵科学观”的讲座。这是海峡两岸首次就京剧音韵学进行的学术交流。我虽然未能听到这次讲座,但是足以引起我的兴趣和关注。后来我收到李炳莘先生请天津余叔岩孟小冬艺术学会张业才转赠的《近代剧韵》和《余派戏词钱氏辑粹》二书,听说都是李炳莘先生个人出资、影印和整理出版的。《近代剧韵》是余叔岩和张伯驹合撰的一本京剧音韵专著。此书原名以《乱弹音韵辑要》发表在1932-1935年间《戏剧丛刊》上。1955年张伯驹以《近代剧韵》为名重行出版,仅在图书馆和少数人中流传。1963年张伯驹为纪念余叔岩逝世20周年,将此书又重加增订和补充,最后才以《近代剧韵》为名以线装本出版。现在我手上还仅存的一本《京剧剧韵》,就是当时张伯驹先生赠予我的,据李炳莘先生自己介绍,他是跑遍世界各大图书馆,最后才在加拿大卑诗大学图书馆藏书中发现《近代剧韵》一书。李先生于1989年影印再版此书时,前面请老师钱培荣作序,后面自己撰文《余叔岩百年祭》和作跋。此书仅送世界各大图书馆以及海内外余派同好朋友,并未公开发行,因此流传范围很小,知者也不多。像这样一本好的京剧音韵学专著,在国内始终无人间津,而在海外却有人不辞辛劳并且个人出资再版,使其继续流传下去,此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吗?
关于梅、余艺术在美国的流传,我想介绍黄金懋和毛芷永夫妇二位。1984年,他们在美国旧金山,同当地票友发起成立了“旧金山梅兰芳艺术研究会”。这是当时在海外唯一的京剧流派组织。黄金懋先生被推举为会长,毛芷永任理事。
黄金懋先生是浙江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自幼喜爱余派老生和梅派青衣,并擅长拉京胡。50年代初到香港,有缘识荆孟小冬老师。受孟小冬青睐,命往孟府学戏,曾向孟老师学过《洪羊洞》《捉放宿店》《失空斩》《南阳关》《武家坡》《珠帘寨》《李陵碑》《击鼓骂曹》等戏,又与王瑞芝和任莘寿琴师名家时相过从,使其操琴技法获益匪浅。1984年在北京中央电台录唱《伐东吴》和《战樊城》名段。1996年天津电台多次播放过黄先生的演唱录音。天津余叔岩孟小冬艺术学会张业才撰文专题介绍黄先生的余派技艺精湛,火候老到,非一般学余者能比。
毛芷永女士宗梅,曾向梅派名家包幼蝶老师学唱,又向艾美君、陈永玲、梅葆玖、贾世珍等老师学身段。1984年在北京工人俱乐部与李万春、方荣翔、张学津、王玉敏、刘长瑜、程正泰等名家同台演出《龙凤呈祥》,妇唱夫随,由毛芷永主演孙尚香、黄金懋操琴伴奏。此录音1996年曾在天津电台播放,得到天津听众的好评。
黄金懋与孟小冬之合影
综上所述,从海外的港、台、美三地票友活动及与内地的交流来看,梅、余两大流派占有主导地位,而余派的流传与盛行,则无不与孟小冬在港台传艺的基础与影响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京剧界老生新秀多以余派标榜,也说明余派艺术在海内外己日渐兴旺。因为老生新秀如果到海外去亮相,余派的形象倍受欢迎,这在海外特别是港台地区,已经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余叔岩孟小冬暨余派艺术》)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