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理解“云遮月”与“脑后音”

刘步堂 梨園雜志 2022-05-01

今日推送之《云遮月与脑后音》,录自《立言画刊》1939年第61期,作者刘步堂。“云遮月”脑后音”都是京剧老生唱腔中形容发声方法的名词,早年一般剧评认为,老生嗓子以具有此二种特点为最妙。


 云遮月、脑后音,是梨园界内行的两种名词,指嗓音而言,究竟这名词创自何人?不得而详焉。

 

 何种嗓子属于云遮月,何者属于脑后音,按一般人的讲解法如下:云遮月由字面上解释,“嗓子初唱之先仿佛有痰堵着一样,总不响亮,如同月光被云彩遮住的,以后越唱越亮,又如同云被风刮散,光明全部现出”。


 老伶工龚云甫晚年即是这种嗓子。当他在民初隶属鸿庆班与刘鸿声合作之时,每唱必露出如此的现象。一出场的头一段,往往有人替他担忧。唱过两段以后,沙音全无。有一次刚刚唱完了《钓金龟》接着和刘鸿声又配了出《辕门斩子》,乙字调的高弦,并不觉得吃力。以上这种解释,已成了人云亦云的定义了。


龚云甫、慈瑞泉之《钓金龟》

 除此以外还有谭鑫培的低声,亦可算是云遮月。最显明的例子,《碰碑》中之“盼姣儿不由人珠泪双流”与《探母》中“我好比南来雁失群离散”的“不由人”及“失群”唱时往下压,露出苍老微带沙哑之音,如月亮冲破浮云之象。《失街亭》引子“ 两代贤臣”亦是低唱。今之学谭者多如过江之鲫,能仿得神肖者不多。吾人试哼效之,此种地方高唱甚易低唱极难。余叔岩留声机片《摘缨会》“ 兴兵乱上”就是如此唱法,从此处仔细推敲推敲即可知云遮月之所谓云遮月矣。

 

 脑后音三个字,亦可以由字面讲解,即发音时由丹田(即小肚子)用全力喷出,音似乎缘着脊骨上行,末后从脑后经过头项部传至喉咙或入鼻音。汪派唱腔,多用此,由王凤卿壮年时可以聆到。


余叔岩之《珠帘寨》

 

 总之谭音为云遮月,此种音发自丹田,从人身体之前部输送至喉,利用两颚相错而出腔,故学谭的人唱戏大都有嘴歪动之现象,清唱时即可看得出来。脑后音发自丹田,由人身之背部经过后脑勺而至于鼻或嘴,唱时非憋不能出音,是以常有摇头眉眼乱动之病。

 

 谭汪死后余叔岩、王凤卿继之,余王匿迹,再求其他,尚未得相当者,望方家教我!


(《立言画刊》1939年第61期)


- 阅读链接 -


梅兰芳和余叔岩的《游龙戏凤》

导演戏曲必须懂戏曲

陈彦衡与谭鑫培的一段矛盾

老生老旦之嘎调

是流派束缚了艺术的发展吗?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