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兰芳轶事

李克非 梨園雜志 2022-07-30

今日推送之《梅兰芳轶事》录自《京华感旧录》,作者李克非(1924-1995)。《京华感旧录》一书为李先生的随笔集,书中回忆了很多关于老北京的杂闻轶事,我们将此书中与梨园有关的内容分期连载推送。


梅兰芳轶事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这首南宋诗人陈亮所作的五律,是梅兰芳所绘的一幅古红梅花的国画上题用过的。尽管事隔四十余载,而那画面上皴擦有力,犹如铁骨似的枝干,浓艳悦目,胜过玫瑰的葩蕾,运笔道劲,纤秀工整,颇似“瘦金书”的题字,至今在我脑海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梅兰芳所绘之《春消息》 


 作为戏剧表演艺术家的梅畹华博士,他在舞台艺术方面的造诣,自不待言,在绘画方面也是值得一提的。

 梅氏青年时代在演戏公余之暇,与国画界名流王梦白、汪霭士(吉麟)、陈师曾、姚茫父等研习绘事。他初试丹青乃工仕女、翎毛。后来,汪霭士劝他练花卉,并说:“你既名畹华,何不专工梅、兰、竹、菊?”自此,他虚心改画花卉,而且梅、兰画得最多,技法最佳。

 

 卢沟桥事变后,梅氏息影歌坛,蓄须明志,蜇居港沪。书斋名为“梅华诗屋”,一度以鬻画为生,保持了难能可贵的高风亮节,不仅传为梨园美谈,亦为国内外人士所景仰。(早岁梅氏在北京时,其书斋取名为“阿兰纳室”,南下后常用“缀玉轩”、“梅华诗屋”为书斋名。)“梅华诗屋”在上海马思南路,吾家故居在莫里爱路(今香山路),与梅宅近在咫尺,先父晓东公居沪时,与梅博士时相过从,舍寓曾悬挂梅氏的作品,故印象颇深。

 

 一九二四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来中国访问,梅氏假北京前门外珠市口开明戏院(今珠市口影院)演出当时新排剧目《洛神》。文化界名流梁任公、刘半农、林徽音等均陪同泰戈尔前往剧场观赏。是日,也正是开明戏院新楼建成的开幕典礼。


梅兰芳之《洛神》

 

 京剧自清代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时起形成一个独立的剧种以来,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时,常有一个身着便服在场上搬桌挪椅,送茶铺垫,为台上的脚色服务,名之为“检场的”。这样一检场人在舞台时隐时现,与戏剧情节极不协调。然而,多年来习以为常,似乎不觉得有什么不合理。而梅氏此次演出《洛神》时,首倡“隐蔽检场”,不使检场人在舞台上出现,从此影响了整个京剧界,这也是京剧舞台上的一项重要改革。

 

 泰戈尔观看此次精彩演出之后,赞叹不已。感奋之余,用孟加拉文写下了一首诗,同时,又译成英文,并用毛笔题在纨扇上赠与梅氏。从而体现了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隐蔽检场”的首倡试行也表现梅氏在舞台艺术方面摈除陋规的大胆革新精神。


(《京华感旧录》)


- 阅读链接 -


《梅兰芳戏装锦集》:民国裕华公司“梅兰芳香皂”购买赠刊

岑范:梅兰芳在拍摄影片的日子里

梅兰芳谈戏曲唱片

梅兰芳先生教授《霸王别姬》之舞剑

现在中国艺术化的梅兰芳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