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旧戏:“旧的堕落了,而新的又不能成立”

欧阳予倩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一)改革与保存


 南戏兴起,元曲沦亡,二黄盛行,昆戏便完了,这是自然的趋势,决非少数爱好者所能挽回。因为生产方式的变更,影响到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于是艺术上的内容与形式都不能不变。每一种戏剧都有它本身的弱点和优点,但是每因时代进展它的优点,也往往变成弱点。譬如昆腔,以其词曲美丽曲调幽雅擅长,也正因为这样,不能为一般人所了解,于是简单通俗的二黄戏乃得起而取而代之。


 自从海禁开后,电影,话剧,和西洋各种样式的歌剧,源源输入,于是中国的旧戏感觉到追不上时代,不足以表现新社会的思想和动态,便起了种种自然的变迁,不过这种变迁,都是以商业戏场为标准趋向于低级趣味,并不曾有相当的改革计划,结果弄得旧的堕落了,而新的又不能成立,而就旧戏而言还是一天一天趋于没落。


 许多事实可以证明:二黄戏虽极普遍,除大部分变成杂耍外,真正的所谓老戏早已不能维持生活了,无论其有多少优点,倘若听其自然下去能支持多久的确是一个问题,如当初嘉道间一部分士大夫撑持昆曲,又如日本组织财团法人撑持能乐,虽有回光返照的盛况,不久也就完了,何况并无雄厚之财力,只凭少数人的兴趣呢?


北平青年会民艺社昆曲组


 所以除非不谈保存旧剧,若想保存,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根本加以改革,使其成为一个新的结构,能够充分反映现社会。有人以为改革旧戏便是破坏旧戏,其实有计划的改革,才真足以延长旧戏的生命。

 

(二)商业的与职业的


 要想演戏,必须以戏剧为职业。演员自然是靠演戏维持生活,正如其他职业部门的工作者靠他们自己的技能吃饭是一样的。演戏的应观众的需要供给他的技术,看戏的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出些券价,这是最公平的。不过我们为生活,同时也为艺术,决不能为生活而忘了艺术,所以应是职业的,而不是商业的。


 商业的是专为作生意,不管艺术堕落与否,趣味低级与否,甚至于不管将来站得住站不住,只管赚钱不赚钱。职业的便是以演剧为职业,可是把握住艺术的原则,尊重艺术,不肯为低级趣味迎合落后的心理,所以说,无论是改革旧戏,或是创造新戏,应当有一个健全的职业剧团,而这个剧团必须要从商业剧场解放出来,不然改革运动必要受到绝大的打击,甚至于无法进行。


青年欧阳予倩

 

(三)尝试与维持现状


 一个剧团倘若不能维持现状,生活必定发生影响,倘若没有尝试的勇气,便无从谈改革,所以我们并不是说要把所有旧时的戏一齐停止不演,专演新戏。我们只希望新编的戏加速度地而增加,旧时的戏逐渐减少。譬如桂戏,每天尽管演旧时的戏,同时赶排新戏——合乎改革理论的新戏,就是合乎新艺术论不违反时代的新编歌舞剧。这样可使新戏渐渐加多,旧戏渐渐减少,内容与形式都可以一步一步进展而成为现代的艺术。这也是改革旧戏必经的阶段,第一要紧是大胆地作有计划的尝试。

 

(四)地域观念与充实内容


 如果要保存行将没落的旧戏,必须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必须综合本身以外的各种腔调,表演方式,演出方式,把理论与实际配合起来,选择应用,使内容日益充实,才可延长生命,尽其保存之责。倘以为丝毫不变原样才是保存,便只管关门闭户,拒绝新的力量,那是自杀的政策。


 艺术本无国界,决不容有地域观念存乎其间,不然湖南人死抱着所谓湘戏,湖北人死抱着汉调,北平人死抱着京调,诸如此类,专在一个小圈子里翻筋斗自鸣得意,不肯放开眼界看一看世界,那便好比人家早已驾着飞机渡大西洋,我们还在高谈大路椎轮之始,以为古香古色,虽敝帚亦足自珍,岂非自外于今之世吗?所以不必谈改革,就是要保存旧戏也要充分吸收到新的养料,地域观念是最有害的。

 

(五)修改旧戏与排演新的作品


 把旧戏加以修改上演,我并不反对,不过我主张利用宝贵的时间,多写多排多演新的作品,譬如《黛玉葬花》无论改得怎样好,始终不过是公子哥儿和工愁善病的娇小姐的罗曼斯。《四郎探母》始终是用模糊的家庭之爱遮盖起民族意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把旧戏中的过于粗俗的词句改得比较雅驯一点,过于荒谬的情节,改得比较近理一点,过于迷信或过于淫靡的去掉一点,这种不过是消极的工作。


言慧珠、纪玉良之《四郎探母》


 我们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更重要更积极的工作,就是要利用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组织,使旧戏的面目焕然一新,要是历史戏也要加一种新的分析和新的解释,使现代人能够接受。我们是为着政治的宣传,为着社会教育,为着推进文化,并不是专注重个人趣味,聊以遣怀,鸿鹄飞于千仞之上,而罗者视乎薮泽,为古人之所悲。何况时代进展得如是之快,我们决没有多余的时间踱方步了啊!

 

 《梁红玉》不过是改革进程中最初的一种尝试,除此之外还有虽经试演过的五六种,从导演到表演都各有一些不同,只要有机会,慢慢可以请教,自从交通工具发达以来,世界各国的演剧形式都四面八方沟通,实在是丰富了,如我的学识还不够融汇贯通来应用,也不过是努力尝试而已。


(《克敌》1938年第23期)


- 历史推荐 -


舞台上之清洁运动(1931年):文武场与“便衣队”

傍梅兰芳,也是傍王少卿

王瑶卿唱腔为近乎理想之旦角唱法(及门下七弟子述评)

漫谈余叔岩的咬字与唱法

歌场忆旧录:马连良灌制唱片之回忆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