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哲学”,当代“打工人”的职场正义?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播到第二期,看到里面各个学霸勤奋努力、主动加班、积极上进的状态。多少网友怀疑自己跟他们不处在同一个次元,这样的offer何止“令人心动”,我怀疑可以令人胎动。
以及网友再度发出幸灾乐祸的预言——
“我就看看他们正式入职后会不会在下午五点半刷微博。”
不主动加班、不谋求晋升、不排在末尾、不违反制度……
或许当代打工人们自己也不知道,这些一连串的“不”背后,有一天被人命名成了这个名词:摸鱼哲学。
当豆瓣上“上班摸鱼小队”这个小组的成员超过1万人,并在微博知乎上逐渐引发讨论时,“摸鱼哲学”引发的共鸣超乎想象,大家从自己偷偷摸摸的行为逐渐拿到台面上来寻找“共好”。像我这样的大叔不免带着一种思维定式去反问——
“摸鱼哲学”为什么会有成为当代年轻人职场正义的趋势?
01 池塘那么大,每天摸一条
● ● ●
当代年轻人的职场中,摸鱼几乎无处不在。
比如女团中划水的团员,被很多年轻人拿来比喻自己上班时的样子,做做样子不影响效果就好了。
比如很多人默默在下午5点50已经收拾好包,等着时针跳到6点,并不时把注意力看向领导的门口和工作群,希望门口不会在6点前打开。
职场摸鱼必备三件套:防窥屏保、耳机以及老板键。
只要不把手机横屏,领导走过身边也不会知道你打开手机在干嘛。问起就照例说一句,找资料;
耳机戴上,可以假装听不见,也可以偷听到别人的八卦。
各种软件上的老板键,让你一键切换自己的娱乐和工作。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
我可以接受布置的工作,但最好没有。我不想加班,因为我也不想成为领导。
可以看到,年轻人踏入“摸鱼哲学”状态的直接表现之一,是“不求上进”。
因为假定上进要付出的太多,而会完全“丧失自我和小确幸的生活”,许多人宁愿不要拼搏。
其次,“摸鱼哲学”状态的表现之二,是主观意愿上的切割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下班就走,不参加部门和公司聚餐;工作群里,除了工作沟通之外,一概不发表意见;朋友圈必定建立同事标签,发个人朋友圈必定屏蔽。这些行为,都指向了“摸鱼哲学”中害怕工作对自己生活侵占的心态。
而最后,“摸鱼哲学”状态的表现之三,或许是“不喜欢这份工作”的心态。
很多年轻人找到这份工作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因为喜欢。有可能是因为父母要求,有可能是因为工资高福利好,更有可能就是因为工作不多。而至于喜欢,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不上进、不交公司朋友、不喜欢。
倘若把摸鱼发作时的这三种主要表现归纳分析,我们便会发现当代年轻人普遍面对工作时这种态度的端倪。
02 年轻人的“摸鱼”技能,从哪来的
● ● ●
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是,“多劳多得”仿佛是更主流的价值观,是更多人追求的目标。
但对很多年轻人而言,这种价值观背后,裹挟了太多的东西。比如面子、尊严、健康。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的,年轻人不要怕工作多,所谓“技不压身”,多做点总会有好处。而乔布斯那段著名言论总被拿来作为这类观点的验证,你看,你不知道哪一天,你所学的东西就会连在一起,成就一个伟大的梦想。
可年轻人的心里并不在意那么遥远和夸夸其谈的梦想,而更在意自己每天的轻松。
因此,“摸鱼哲学”这一想象背后的问题,其实是——
这种摸鱼心态是怎么产生的?年轻人为什么不相信更主流的职场价值观?
如果深究这代人经历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你会发现,“平等”一词在他们脑海中被相信的概率越来越小。
都说高考是最重要的改变命运的方法,但越来越多的社会新闻里看出,实际上就算高考考得好,也不如投胎投得好,甚至不如嫁得好。
很多年轻人过去相信“努力就能改变命运”,而现在也许更愿意被“选择大于努力”影响。
而对于年轻父母来说,选择就是起步更早。
这带来的直接影响之一,是95后、00后们越来越不相信努力的重要性,而05后、10后们,所要参加的兴趣班却越来越多。
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有钱的人越来越多,但跟我无关。
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成为下一个马云,因此不如更关注自己的美好小生活——这样饱含“鸵鸟”的摸鱼心态也就应运而生。
03 “我不想上进,也不想被社会抛弃”
● ● ●
不主动加班、不求上进、不喜欢工作,难免会让人怀疑,这样下去不就很容易被公司开除了吗?
但“摸鱼哲学”显然不止于此。
“不想被社会抛弃”,是“摸鱼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不想上进”,是因为上进也没有用;而“不想被社会抛弃”,更表达出当代年轻人并没有完全绝望的心态,至少我不想成为一个累赘。
间歇性努力,持续性丧。
这一心态,或许与“比起能干的人,领导更爱听话的人”的职场潜规则息息相关。
从我国长久的官场文化到如今充满明争暗斗的职场文化里,都或明或暗地潜藏着这一种职场潜规则。
能干的人不一定能晋升,而听话的人一定不会被开除。这些复杂而源远流长的文化最终的合流,让当代年轻人找到了“摸鱼哲学”最后的落脚点。
04 这个社会能接受“摸鱼哲学”吗
● ● ●
社会观念的演进,以及职场文化越来越宽容,让“摸鱼哲学”得以浮出台面供我们讨论。而这一种讨论的基础,便是在当下这个消费和欲望同样发达的社会中,很多公司都对摸鱼哲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对大多数公司来说,摸鱼哲学至少没有突破两个底线。
一个是具体工作层面的利益要害,摸鱼哲学并没有实质影响到工作结果;
一个是职场风气层面的渲染,很多人想摸鱼却不得、不敢。
除此之外,摸鱼哲学实际上也是一个老话题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只是觉得没有什么必要拿出来说。
可以说,相比于上一辈把持的人情式职场,当下由70后、80后为主的管理层职场,对更年轻的“打工人”表现出了理解和宽容。
或许,随着社会阅历与生活暴打的增加,这届年轻人的“摸鱼”终究会结束,大家一起成为“不敢辞职和抱怨的中年人”。
也有可能,“摸鱼”会演化成许多年轻人身上的长期符号,乃至形成一种新的职场社交规则,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比如,对进入公司群的新人不再要求“自我介绍”(误
— END —
一点个人小解读。想到哪写到哪
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欢迎评论或留言。我会回复的。
回顾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