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学抖音爆火,然后呢?
过去图文时代,经常会出现“一文爆火”的现象,比如咪蒙。进入短视频为主的传播时代之后,靠文章爆火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连“十万+”这个词都很少听到了。
互联网上经常会有一些张冠李戴的金句安在名人身上的情况,比如这一句据说是安迪·沃霍尔的话就很疑似:“在未来,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每个人都能在15分钟内出名。”
这句话本身流传起来就代表了这个时代——不管是谁说的,只要切中了某个情绪,引起了共鸣。
这句话本身以及它的流传恰恰成为了短视频时代的注脚。
最近,抖音又破圈了一些“15分钟”,比如纯欲天花板【井川里予】(现改名为【悲伤玉米排骨汤】),房产吃货中介【刘英杰】,以及,【张同学】。
01 【张同学】的火是什么火
● ● ●
11月17日,【张同学】发布了那条破圈视频:《#我的乡村生活#记录真实生活#大山歌唱》。与往常爆火的几十秒短视频不同的是,这实际上已经算一条中视频 —— 长达7分50秒,记录了“张同学”在东北农村朴实无华的一天:起床、喂狗、喂鸡、吃早餐、砍柴、买肉、做饭、喝小酒。截止12月2日统计,该条视频点赞数254.9W,评论数14.5W,转发数20.6W,而【张同学】这个账号,获赞总数3379.7W,粉丝1156.6W。
这是东北村口冬夜里的一把野火。
所有人都很诧异,“老铁”入侵抖音了?
以往,爆火短视频往往都有迹可循。比如【井川里予】,她爆火破圈的路径跟抖音初代女神温婉几乎是一致的,火在大家的预期里——漂亮小姐姐在抖音火一点都不意外。
而【张同学】是什么鬼火?
不在预期内的还有看的人,点开视频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没有剧情,没有肉欲,没有发明,没有舞蹈——纯粹流水账。
然而,这种乡村流水账在快手上真的一抓一把。
于是,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形式上。是拍摄手法!是剪辑技巧!是音乐选用!
许多人仿佛找到了流量密码,纷纷模仿起来。
可再用多高妙的理论做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我一个在电视台待过半年的人也不觉得【张同学】的视频在形式达到了什么“创新”什么“高度”。
02 短视频只是一个过渡形态
● ● ●
旗帜鲜明地说,我不喜欢短视频。
在抖音快手出现之前,我就预感到短视频会火——技术会推动形式到达的这个阶段。但我一直没有入场。我对这种传递内容的形式抱有深深的怀疑,不是因为我来自文本时代所以对文字带有天生的情怀,而是因为,短视频获取信息的效率太低了。
众所周知,视频和文字是以两种不同的逻辑在传递信息的,视频是线性的,而文字是非线性的。当我们接收信息的时候,大脑是要找捷径的,否则大脑会不耐烦——这是内容为什么非得精彩的生物学基础。否则我们把一个故事简简单单地告诉观众就行了,不用发展出什么“起承转合”。但视频,天生就不适合传递信息。于是,除了“娱乐”,基本上很难发展出其他的类型了。
而回归到“娱乐”本身,除了极个别的,绝大部分的短视频水平和质量又太次。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而言,我都在别的地方看过了——从高度和深度而言都更好。
诚然,我承认短视频目前在商业上是成功的,但我不认为它会持续太久。理由是,技术的进步会逐渐废除人们被禁锢在一个终端前这种形式,以及更有沉浸式和互动性更强的娱乐方式一定会出现——这句话写于2019年,现在“元宇宙”的出现已经开始验证这个判断。
因此,无论如何从技术层面去分析【张同学】的成功,在我看来,都是因为流量和受众情绪在某个阶段达到了平衡。
03 从爆火网红到品牌级网红的关键因素
● ● ●
技术的进步创造了一种幻觉:创作是廉价而简单的。
技术的进步的确降低了成本并且提高了效率——那是对生产而言,对标准品而言。而创作,天然就跟“标准品”抵触。
“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是导演”“人人都是摄影家”,是广告商的洗脑幻术。
研究生期间,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研究了那时的微信公众号,得出的结论之一是:最终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都跨过了一个门槛——商业化。
这就回到了本文的题目那个问句,爆火然后呢?
我们见过太多一闪而过的爆火者了。上古时代有芙蓉姐姐,后来有庞麦郎,再来有天佑。
而沉淀下来的,诸如李子柒、Papi酱、雪莉、罗振宇,他们都做对了什么?
商业化——形成了良性的业务和团队闭环。短时间的内容爆火难,而更难的是持续而稳定的内容创作;短时间的赚钱难,而更难的是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留给【张同学】们的还有什么呢?是直播带货,还是品牌代言,还是视频植入?毕竟,连“窃格瓦拉”都做起了代言和IP授权。
这波流量,还是值钱的。但这碗饭能恰多久,还未可知。
网红易现,生意难做。
— END —
一点个人小解读。想到哪写到哪
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欢迎评论或留言。我会回复的。
✍️✍️✍️
回顾往期【公共热点/沙雕研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