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诊断标准(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续)

指南共识专辑 离床医学 2023-11-22

指南阅读: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

艾滋病的实验室检查、发病机制(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续)


本文为续集

临床表现与分期


从初始感染HIV到终末期是一个较为漫长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与HIV相关的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感染后临床表现及症状、体征,HIV感染的全过程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但因为影响HIV感染临床转归的主要因素有病毒、宿主免疫和遗传背景等,所以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典型进展、快速进展和长期缓慢进展3种转归,出现的临床表现也不同。


1.急性期: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

部分感染者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

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HIV RNA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在感染后2周左右出现。CD4+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亦可倒置。

部分患者可有轻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肝功能异常。


快速进展者在此期可能出现严重感染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疾病。


2.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

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

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的个体差异、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在无症状期,由于HIV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

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或体征,但一般不易引起重视。


3.艾滋病期:

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

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多<200个/μl,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

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体征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HIV感染后相关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

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


诊断标准

一、诊断原则
HIV/AIDS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未经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慎重做出诊断。



1.急性期的诊断标准:
患者半年内有流行病学史或急性HIV感染综合征,HIV抗体筛查试验阳性和HIV补充试验阳性。

2.无症状期的诊断标准:
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对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但符合实验室诊断标准的即可诊断。

3.艾滋病期的诊断标准: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HIV感染加下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为艾滋病或者HIV感染,而CD4+T淋巴细胞数<200个/μl,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1)不明原因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 ℃以上,>1个月;
(2)腹泻(大便次数多于3次/d),>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真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菌肺炎(PCP);
(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虫脑病;
(14)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西肉瘤、淋巴瘤。

15岁以下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HIV感染和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25%(<12月龄),
或<20%(12~36月龄),
或<15%(37~60月龄),
或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5~l4岁);

HIV感染和伴有至少一种儿童艾滋病指征性疾病。


来源: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J]. 中华内科杂志,2018,57(12):867-884. 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8.12.002.

4分钟短视频:为何艾滋病如此难以治愈?(视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