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患者基于药效与药代动力学的抗感染治疗方案选择(上)
脓毒症患者基于药效与药代动力
学的抗感染治疗方案选择(上)
潘慧斌、周辉、王志翔 译
摘要
介绍:
涵盖领域:
本叙述性综述总结了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变化,并提供了有关抗菌剂量优化的有用信息。我们使用PubMed数据库搜索文献,重点研究了脓毒症患者中抗菌和抗真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
专家意见:
脓毒症患者中,药物分布浓度增加和肾脏清除率变化是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改变的两个主要因素。传统的“一剂全能”给药策略并不适用于脓毒症患者,因此个体化抗菌药物剂量调整是有必要的。通常,无论肾脏功能如何,应以高剂量给予亲水性抗菌剂(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万古霉素)初始剂量。同时改进的药物给药方法(例如,延长/持续输注β-内酰胺类药物)有助于增加达到药效学靶标的机会。如有可能,应考虑使用药物浓度监测。
关键词:
抗细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抗感染药物,药物监测,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肾脏消除,脓毒症
文章重点
用于治疗败血症的抗菌疗法不仅需要适当选择药物,还需要适当的剂量策略。
脓毒症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剂量优化需要了解抗菌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效动力学(PD)参数,脓毒症患者中发生的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PK)改变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根据理化性质,将抗菌药物分为亲水剂或亲脂剂。
脓毒症患者中亲水性抗菌素的分布量显着增加主要继发于继发于毛细血管渗漏,大剂量液体复苏,低白蛋白血症,体腔积液和体外循环。
脓毒症患者中亲水性抗菌剂的肾脏清除率明显改变。这些药物的肾清除率(ARC)升高或降低(急性肾损伤)经常发生。
肝衰竭患者的亲脂性抗菌药物清除率可能降低,而ECMO患者的分布量会增加。
亲水性抗菌素的分布量不断增加,无论肾功能如何,脓毒症患者通常需要考虑添加负荷剂量。
在难以治疗的感染中(例如,高MIC病原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以及不受控制的感染源),应该考虑长期/连续输注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脓毒症是合理的。
为了优化ICU中的抗菌治疗,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引入了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浓度监测。
1.引文
为应对抗菌药物Vd增加,应考虑给予复合剂量-在最初的24小时内增加药物供给剂量。氨基糖苷类药物可能需要超标准剂量用药,才能达到目标Cmax / MIC。
万古霉素可以考虑连续静脉输注用药,这有助于增加药物游离血浆浓度曲线下面积(AUC)与MIC的比率(AUC / MIC),并减少肾脏损伤。建议间歇收集患者尿液测定Ccr,以决定药物维持剂量。
对于“难治性感染”(例如,高MIC病原体,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和不受控制的感染源)患者,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建议延长输注/连续输注以保持更高的%fT> MIC。
对于经肾脏排泄药物(例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当机体处于ARC状态时,建议适当增加药物剂量,而肾脏清除能力减退时,适当减少药物剂量。
对于亲水性抗生素,还需要在IRRT结束时追加剂量。在CRRT治疗过程中,维持剂量取决于RRT方式,滤器类型,过滤流速,透析液流速和血液流速等。在接受RRT治疗时,可以考虑选择受影响较小的亲脂性抗菌药物。
对于低蛋白血症患者,在使用高蛋白结合力抗菌剂(例如头孢曲松)时,可以考虑增加用药频次。
ECMO治疗期间,药物Vd增加,随之药物清除过程也发生变化。该方面的研究数据尚缺乏,建议使用TDM。此时,万古霉素PK参数存在显著变异,建议持续输注给药。
由于PE治疗会同时清除抗菌药物,PE治疗期间应避免使用高蛋白结合力抗菌剂或在PE后使用。
携带引流量超过1000ml/天的外部引流管,可能需要添加额外剂量的抗菌药物。
大多数情况下,无需针对肾脏功能、RRT治疗和低蛋白血症额外调整复合剂量和维持剂量。
如果患者发生肝功能衰竭,请考虑避免或减少使用经肝脏清除的亲脂性抗菌剂。
在ECMO治疗期间,具有高蛋白结合能力的亲脂性抗菌剂(例如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易被管路吸附,建议在TDM指导下调整抗菌药物剂量。
欲进入医学群,联系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