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力衰竭患者的利尿剂治疗(译文)

程梦诗 张美齐 离床医学 2023-11-22


心力衰竭患者的利尿剂治疗

重症医学重症行者翻译组 程梦诗译 张美齐校

摘要


细胞外液容量增加是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的核心。细胞外液增加会导致心脏充盈压力升高,导致一系列称为充血的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袢利尿剂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之一,但与其他疗法相比,尚缺乏强有力的临床试验证据来指导利尿剂使用。深入了解肾脏生理学和利尿剂药代动力学,对于熟练使用利尿剂治疗住院和门诊心力衰竭患者至关重要。利尿剂抵抗常预示着预后不佳,是主要的临床挑战。利尿剂抵抗的定义是,尽管有使用足够多的利尿剂,但利尿效果差。在这篇综述中,作者讨论了利尿剂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机制和生理学原理,以及现有的利尿剂最佳使用数据。(J Am Coll Cardiol 2020; 75:1178-95)©2020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发布。


缩略词:

ACE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DHF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AVP =精氨酸加压素

CKD =慢性肾病

eGFR =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GFR =肾小球滤过率

HF =心力衰竭

IV =静脉注射

NKCC=Na+-K+-2Cl-同向转运体

NSAID =非甾体抗炎药

RBF =肾血流量

重点摘要


#袢利尿剂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之一,但很少有强有力的临床试验证据来指导使用。

#了解肾脏生理学和袢利尿剂药理学是利尿剂治疗成功的关键。袢利尿剂有陡峭的剂量-反应曲线,这意味着有天花板效应。

#利尿剂抵抗是一种复杂的临床问题,导致预后变差、弱化治疗方案,需要进一步研究。

#利尿剂新的使用方法,如皮下注射速尿,可能为心衰带来不一样治疗方法。


相关阅读:

呋塞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不仅仅是因为利尿!?

常用利尿剂特征(表)

休克遇到心功能不全,可尝试用利尿剂?补液不应补出肺水肿!

9.88mmol/L的血钾,为何首选钙剂,而不是利尿剂?

常用药利尿剂,这些细节我们都懂了吗?

何为利尿剂抵抗?临床如何处理?

心力衰竭如何合理使用利尿剂?


细胞外液量增加是心力衰竭(HF)病理生理学的核心,会导致心内充盈压升高,导致一系列充血性的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如水肿、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鉴于容量扩张在充血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利尿剂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之一。


来自大型临床试验的证据表明,大多数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至少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或住院率。这些数据的汇总形成了临床指南指导的医学治疗概念,是一套具有明确结果益处的治疗方案,构成了心力衰竭治疗标准的基础。相比之下,指导利尿剂使用的可靠临床试验证据很少。虽然常规使用利尿剂治疗心衰似乎并不复杂,但关于如何最佳使用利尿剂仍有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急性失代偿和利尿剂抵抗的情况下。这篇综述讨论了利尿剂治疗的基本机制和生理学原理,以及最佳使用利尿剂的现有临床试验数据综合。本综述将主要讨论心力衰竭利尿剂治疗的主要药物袢利尿剂,但也讨论其他药物,如主要用于利尿剂抵抗时的噻嗪类药物。

肾脏生理和利尿剂反应


肾脏是利尿剂治疗的靶器官,因此,对肾脏生理的详细了解对于理解利尿剂的作用至关重要。慢性肾脏病(CKD)是心力衰竭不良结局的强有力预测因素,CKD病人在充血性心衰损害肾脏时储备反应减少。与利尿剂反应相关的主要肾脏机制概述。


肾小球和近端小管


正常情况下,肾血流量(RBF)约为心输出量的20%,主要由肾动静脉压差决定。肾小球滤过率(GFR)是由功能性肾小球的数量以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囊之间的静水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差决定的。肾脏的作用是在肾血流改变时通过几种不同的机制来保持“正常的肾小球滤过率”。并且调节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的比值即滤过分数[图1]。因此,两例相似的肾小球滤过率的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的滤过分数,这将显著影响肾小管钠的吸收。


许多因素会损害心衰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除了功能活性较低的肾小球外,神经体液活化增加可减少肾血流量。此外,中心静脉压升高与肾血流量降低和肾小球滤过率恶化相关,临床观察证实有效的去淤血状态可改善肾功能。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低肾血流量下提高过滤分数。又,腹内压力增加、脏器血管内容量减少、腹腔内器官充血以及过度的去淤血(减轻水肿)治疗都会导致血管充盈不足,从而致使肾小球滤过率的进一步恶化。


肾循环由两套不同的串联毛细血管网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高压系统有利于肾小球滤过,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的低压系统有利于吸收。在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对Na+的重吸收率恒定,称为球-管平衡。血液在肾小球中过滤时,静水压力逐渐下降,而随着肾小球毛细血管长度的增加,肾小球的静水压力会逐渐升高。根据滤过率和神经体液状态(肾小球小动脉的血管收缩和血管舒张),肾间质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静水压和渗透压的变化将决定近端小管的钠和水重吸收。


HF会促进近端小管钠和水的重吸收。首先,RBF的降低和静脉压的增加会导致GFR增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压力增高(随着不断生成超滤液,血浆中的蛋白浓度逐渐升高)。其次,间质蛋白会被增加的淋巴液带走,因为管周毛细血管的压力很高,会进一步促进被动Na+重吸收。再次,血管紧张素II水平(心衰时升高)是近端Na+重吸收的重要信号。总之,肾小球远端Na+更少,这对使用袢利尿剂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髓袢


正常情况下,有1/3的过滤液到达髓袢,髓袢升支粗段主动吸收Na+与Cl-,进而产生高渗梯度,在尿液浓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是由缓慢的逆流血流和增强的尿素向间质转运促进的。


尿液的稀释与浓缩最终取决于远端肾单位的水通透性,由水通道蛋白-2通道的活性决定。


心衰时,钠和水排出均减少。


首先,随着更多的小管液被近端重吸收,进入髓袢的小管液将减少。其次,神经体液激活进一步刺激了髓袢升支粗段Na+的重吸收。最后,低血流量可以减少肾髓质溶质的冲刷提高管内晶体渗透压,减少水进入肾间质。

致密斑


亨勒环远端包含致密斑和球旁细胞。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主要由3个自身调节机制:肌源性调节、管球反馈和肾素分泌。当入球小动脉的压力降低时,肌源性调节会降低入球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的压力。在心衰时,流经远曲小管的小管液内溶质减少,袢利尿剂敏感的钠钾氯同向转运体(NKCC-2)感受到管球反馈延迟,也可以维持肾小球滤过率。此外,致密斑感知到肾小管内溶质减少,也通过NKCC-2起作用,触发肾素释放,进而产生血管紧张素II,收缩入球小动脉。这三种机制都有助于保持GFR恒定,但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虽然几乎90%的Na+在到达远曲小管前已经被重吸收,但远端部分Na+的再次吸收将决定最终的尿钠浓度和渗透压。重吸收取决于肾小管流速、醛固酮和精氨酸加压素(AVP)的水平。然而噻嗪类敏感的Na+/Cl-转运体和醛固酮敏感的上皮Na+通道可以增加NaCl的吸收,不言而喻,AVP表达较高时可促进水的吸收。


心衰的特点是肾小管远端血流减少,继发于肾小管近端部分重吸收增加,通常伴有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较高的醛固酮水平进一步刺激剩余肾小管钠盐的重吸收,以及较高的AVP水平也减少水的排出。

利尿剂药理与药效学


有效的利尿效果需要4个不同的步骤:

1)摄取和胃肠道吸收(口服时);

2)输送到肾脏;

3)分泌到小管腔;

4)与转运蛋白结合。

利尿剂通过抑制肾单位NaCl的重吸收来增加排出,抵消部分前述的生理NaCl重吸收。最终Na+的排出是二者平衡后的结果。


利尿剂的胃肠吸收


袢利尿剂从胃肠道吸收相对较快,但药剂之间有重要区别(表1);此外,疾病过程可能改变吸收速率,有时还改变生物利用度。呋塞米的吸收比其消除半衰期慢,这种被称为“吸收受限”或“翻转”动力学现象 ;它的最终生物利用度为50%,但吸收很不稳定,可能受食物摄入的影响。布美他尼和托拉塞米吸收迅速,口服后0.5-2h内达到峰值浓度;与呋塞米相比,这些药物的吸收更完全(通常> 80%)。但心力衰竭可以延迟呋塞米和布美他尼的吸收,相较而言,托拉塞米无较大延缓。


速尿的生物利用度低,因此有人建议,静脉给药转为口服给药时剂量应翻倍,但几乎没有临床数据直接支持这一点,而且没有固定的转换数值;更好的做法是根据利尿效果来确定给药剂量。布美他尼和托拉塞米的剂量在静脉和口服给药时剂量通常保持不变,但同样应根据利尿效果来决定剂量。


袢利尿剂具有陡峭的剂量-效应曲线,这意味着在达到阈值之前几乎没有效果,超过这个阈值,反应迅速接近最大值,有时称为上限(图2)。虽然这种关系通常被绘制为利尿剂浓度或剂量的对数,但临床医生通常认为剂量范围是线性的。如果初始剂量没有反应,通常根据对数关系这一基础进行剂量加倍。一旦达到上限,增加利尿剂剂量以达到更高的峰值水平并不会增加最大钠尿排泄率。然而,增加超过上限的剂量可能会有额外的利尿作用,因为更高的剂量使血清利尿剂浓度在阈值以上的时间更长(见下文中的进一步讨论)。


心衰恶化时,任何袢利尿剂的胃肠吸收都可能改变,不过总体生物利用度通常保持不变。然而,即使维持生物利用度,吸收减慢也会减少尿钠排泄,尤其是尿钠阈值增加时,例如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例如,任意剂量的静脉注射和口服呋塞米的曲线下面积可能相似,但高于利钠阈值的曲线下面积可能不同。这解释了口服剂量失效时,静脉使用袢利尿剂(达到较高的峰值水平)可能是有效的,尤其利钠阈值增加时。


利尿剂分泌到小管腔


袢利尿剂主要是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抑制钠钾氯同向转运系统,产生利尿作用。袢利尿剂是小分子,在体内循环与蛋白紧密结合,如白蛋白,经肾小球滤过后输送到小管腔。为了进入肾小管液并因此进入其活性部位,它们必须通过近端肾小管分泌。管周摄取由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1和OAT3介导,而位于顶端的多药耐药相关蛋白-4(MRP-4)至少介导了一部分分泌进入小管液中。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抑制利尿剂分泌并改变利尿剂作用,由于临床上频繁使用,是公认的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原因。在慢性肾脏病中,利尿剂到管腔的情况受到影响,使利尿剂量反应曲线右移,需要更大剂量。然而,当利尿效果表达为绝对利尿时,非甾体抗炎药和慢性肾脏病也都将利尿效果阈值下移。非甾体抗炎药的耐药机制很复杂,如前文所述,袢利尿剂通过环氧合酶-2刺激产生前列腺素,抑制致密斑NaCl的重吸收。前列腺素通过抑制NaCl在髓袢升支粗段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来利尿。非甾体抗炎药阻断这种前列腺素介导的利尿效果。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增加了NKCC-2在髓袢升支粗段的数量和活性。此外,袢利尿剂还抑制同向转运蛋白NKCC-1亚型。该蛋白由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如入球小动脉中的平滑肌细胞;袢利尿剂通过阻断入球小动脉的转运蛋白来促进血管扩张。这种代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因的表达。


CKD通过不同的机制削弱利尿剂的作用。在无扩散负荷的情况下保留的最大钠尿量为CKD时袢利尿剂的最大利尿能力。然而,在CKD中,利尿剂的最大利尿效果降低,因为随着滤过的钠负荷降低,肾脏通过抑制单位钠的重吸收来维持尿盐排泄。因此,CKD中NaCl重吸收的抑制作用较弱。


分布容积、代谢以及半衰期


袢利尿剂是与白蛋白紧密结合的有机阴离子(>90%)。因此,除了极低白蛋白血症期间,它们的分布量很低。尽管如此,几乎没有证据表明白蛋白输注能提高钠尿疗效,只要血清白蛋白>2g/dL。


大约50%的呋塞米以原型排入尿液,剩下的是经过葡萄糖醛化后的代谢物从肾脏排出。托拉塞米和布美他尼均经过肝脏和肾脏排泄。托拉塞米更多是从肝脏代谢。代谢途径不同意味着呋塞米在肾衰竭中的半衰期延长,而托拉塞米和布美他尼的半衰期在慢性肾脏病中不变。虽然在正常个体中,速尿与布美他尼的等剂量比为40:1,但随着肾功能不全的进展,这一比例会下降。


虽然在低GFR时呋塞米利尿效果增加,但它的潜在毒性也增加,尤其是在急性肾损伤的情况下。袢利尿剂引起的耳聋和耳鸣,似乎主要是由于血清浓度过高抑制了耳朵中的NKCC亚型(NKCC-1)。当使用非常大剂量的袢利尿剂时,尤其是在急性肾损伤的情况下,会出现耳聋和耳鸣。


袢利尿剂的特点是半衰期相对较短。如此,最初的钠排泄通常在3-6h内减弱,因而单次每日剂量可使肾脏在16-21h内进行水盐调节。利尿后NaCl潴留的现象是指利尿作用消退后尿NaCl排泄低于基线,这种情况通常会持续到服用另一剂利尿剂,故而袢利尿剂通常需要每天两次给药。显然,应用布美他尼时更需要两次给药,而托拉塞米通常每天给药一次即可。然而,最近在健康受试者中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出,利钠排泄持续时间不超过4小时,相同药物的缓释制剂可以产生两倍的利钠作用。


稳定期心衰患者每日NaCl排出量与摄入量相匹配,当患者失去代偿能力时,这些考虑因素就会改变。失代偿之前通常会出现尿钠排泄减少,这表明利尿剂在失代偿之前就失效了。下文描述了失效可能的机制。


利尿剂适应及肾元重塑


肾单位本身的结构使得利尿有效性复杂化。肾单位由一系列分子和功能不同的片段组成,每段都有助于NaCl的重吸收(尽管氯化钠的分泌也发生在一些片段上)。袢利尿剂主要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导致NaCl排泄增加与释放不匹配,因为继发效应主要发生在厚升肢远端的节段。当长期使用利尿剂时,近端小管也可能通过产生作用于远端的旁分泌因子直接导致盐潴留。利尿剂治疗期间的净钠排泄反映了利尿剂主要作用部位的重吸收抑制和远端(或近端)重吸收之间的平衡。


因此,袢利尿剂大大增加了进入远曲小管腔内的氯化钠浓度。虽然这种增加刺激了下游NaCl重吸收,但利尿剂有显著的利钠能力。然而,长期使用利尿剂极大地增加了远端肾单位重吸收NaCl的能力,导致钠排泄的继发性下降,即“制动现象”(中心插图)。正常情况下每个服用利尿剂的患者都会出现这种情况,NaCl的净排泄量恢复到与摄入量相等;但心衰时这种机制会导致利尿抵抗(本文稍后将进一步讨论)。


NaCl吸收能力的继发性增加与显着的肾脏重塑相关,包括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肥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促成肾单位重构的信号通路。醛固酮通常激活上皮钠通道,介导长期使用速尿过程中NaCl的转运。第二种机制包括增加管腔溶质和液体输送到远端小管,这增加了经上皮的溶质流量,并促进了新的蛋白质合成。第三种机制涉及全身代谢作用,包括代谢性碱中毒和高钾血症,它强烈激活氯钠共转运体。远曲小管重构似乎可能是NaCl在细胞转移的结果,因为它也发生在基因突变激活NCC时。

袢利尿剂在心衰住院患者的使用


袢利尿剂是住院心衰患者的主要药物。如前所述,尽管临床普遍使用袢利尿剂,但其合理规范使用的证据基础与许多其他心衰治疗形成鲜明对比。目前的指南中反映了这一点,该指南在各种临床情况下给予利尿剂一级推荐,但证据水平不高于B或C。


接诊充血性心衰住院患者时常见的问题是:如何确定袢利尿剂的初始剂量,是间歇给药还是持续输注,以及如果最初的利尿效果不好(即利尿抵抗)时如何改变治疗方案。表2提供了临床应用中有关这些问题的一些实用指南。


剂量研究


剂量(利尿剂优化策略评估)研究旨在解决上述静注利尿剂治疗心衰问题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大剂量呋塞米治疗是否优于小剂量,二是持续静脉给药是否优于间歇性给药。尽管先前的观察研究表明,较高剂量的利尿剂与不良结局有关,但受到混杂因素适应症的干扰(即,需要较高剂量利尿剂的患者通常病情更重)。该项研究采用2×2析因设计,随机纳入308名心衰住院患者观察其淤血症状和体征。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每隔12小时静脉注射一次,另一组连续输注;也随机分到低剂量组(数值上与患者家庭每日口服剂量)和高剂量组(数值上相当于家庭每日口服剂量的2.5倍)。尽管主要结局患者总体症状的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剂量组在几个次要结局方面具有更好的结果,包括呼吸困难的缓解、体重变化和净液体流失(表3)。尽管分析显示初始血肌酐升高与更好的长期结局相关,但肾功能恶化(定义为血浆肌酐在72小时内增加> 0.3毫克/分升)在高剂量组更常见。这些数据表明,在利尿剂治疗急性心衰时,通常更倾向于采用更积极的给药剂量。


从药效学角度来看,连续输注比间歇给药有几个优点,尤其是维持呋塞米浓度在利尿阈值左右,避免过高的峰值水平导致毒性。小型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益处。然而,在大多数剂量研究中,每日两次静注与持续输注速尿的主要或次要临床结局都没有明显差异。在其他临床情况下持续输注袢利尿剂是否更有效或更安全仍不确定。

利尿剂抵抗


在临床和研究中,利尿剂抵抗的定量定义仍然是难以确定的。定性上,利尿剂抵抗是指尽管有适当的利尿方案,但利尿率或量不足。从定性到定量定义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利尿剂方案的确定是主观的,并随临床情况而变化。利尿剂效率(也称为“利尿剂反应”)是将利尿剂效果与剂量相结合,表示为液体输出量、体重变化或钠排泄量根据利尿剂剂量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利尿剂效率低的患者预后较差,大剂量袢利尿剂应用下利尿效率低的患者预后最差。利尿剂的有效性已在多个人群中得到验证,并可与其他预后指标相补充。大多数利尿剂疗效的研究没有纳入剂量-反应对数线性关系。例如,剂量从20mg增加到40mg会比220mg到240mg利尿效果增加更大,需要剂量的对数变换才能改变这个问题。


在临床上,利尿剂抵抗的定义更复杂,因为用来量化利尿和利尿钠排泄的标准指标很差。体重减轻和净尿量本应该几乎完全相关,但即使在严格的临床试验条件下,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也非常差。此外,以尿液和体重为基础的指标只能监测到全身水分的变化,而细胞外体积扩大的部分原因是钠潴留。由于这些问题,通过尿钠排出量来量化利尿剂效果受到了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存在利尿剂抵抗风险的住院患者进行的ROSE-AHF(急性心力衰竭肾脏优化策略评估)试验中,8%的患者出现正钠平衡,并与6个月死亡率的增加密切相关,即使在液体平衡为负的患者中也是这样。由于直接测量24小时内尿钠排出量比较困难,最近有几个研究对服用利尿剂后的即时尿标本中的尿钠浓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尿钠浓度<50-70 mmol/l与肾功能恶化、心力衰竭恶化和长期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关。一项小规模的单中心研究表明,根据利尿剂给药后2h的尿钠和肌酐来预测累积的6h钠排出也是可能的,且有良好的相关性。这种方法减少了收集累积尿液的许多实际问题,但需要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验证。


利尿剂抵抗的机制


肾脏对利尿剂产生抵抗也是袢利尿剂相对安全的原因。如果一直保持最初排出20%滤过钠的利尿效果,连续输注袢利尿剂将导致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每天排出约280g NaCl和50L尿液。前文描述过的利尿剂制动现象,可以阻止致命性的利尿。虽然目前尚不清楚,但很可能病理性利尿剂抵抗与这些潜在的有益制动作用机制相同。基于解剖学的利尿剂抵抗机制分类相较于概括性的利尿剂制动,可以更清楚识别机制,并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来减少利尿剂抵抗。利尿剂抵抗大致可分为肾前性和肾性,后者根据产生利尿剂抵抗机制的解剖肾单位节段进一步划分(图3)。目前所知的利尿剂抵抗机制大多来自动物模型或人类研究,主要是在正常血容量的健康对照或患高血压、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进行的。目前对心衰的循证医学治疗研究很少,且逐渐意识到机制可能因临床环境和人群而异。



肾前性利尿剂抵抗


与急性肾损伤的肾前性分类相似,血流动力学心肾相互作用可导致利尿剂抵抗。然而,在肾性机制占主导地位的心衰患者利尿剂抵抗中,肾前机制似乎不太重要。虽然心输出量的轻度至中度异常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机制,但在大多数患者中,并不是心肾综合征和利尿剂抵抗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临床没有明显低血压的情况下,为了改善肾功能而暂时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实际上可能会使利尿效果变差。随机试验和观察数据发现,ACEI 或ARB类药物与静注袢利尿剂一起使用,加强钠尿排除和利尿效果,而不会恶化肾功能。总之,应解决临床上显着的血液动力学紊乱,例如低血压或低输出量心衰,这样可以提高利尿效果。然而总体来看,大多数利尿剂抵抗似乎不是由血液动力学紊乱驱动的,在没有明确的血液动力学目标时,以改善利尿为唯一目的使用强心剂通常是无效的。传统模式认为高钠摄入是肾前假性利尿抵抗的原因。多项研究表明,在高盐饮食的临床志愿者中,利尿后钠重吸收完全补偿了袢利尿剂诱导的钠排泄,结果没有净钠损失。心衰患者钠摄入量和利尿之间的关系似乎要复杂得多。在ADHF对高钠饮食和低钠饮食进行比较的研究表明,高钠摄入具有同等的利尿效果。据报道,在利尿剂抵抗的ADHF患者中,高渗盐水联合大剂量袢利尿剂比单独使用大剂量袢利尿剂产生更多的尿钠和尿量,尽管这些研究尚未广泛重复试验。


肾性利尿剂抵抗


如在CKD患者中一样,肾脏功能不全历来被认为是心衰患者中利尿剂抵抗的主要因素。然而,肾小球滤过率与心衰患者的净利尿效果的研究显示,二者没有很好的相关性。研究显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低的患者往往比eGFR较高的患者肾小管阻力更小,且每个肾单位排出约两倍的钠。因此,心衰和低eGFR的患者通过每个肾单位排出更多的钠来代偿肾单位的减少。长期以来已经确定,用碳酸氢钠诱导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将显著降低利尿剂效果,并且低氯碱中毒可能是住院ADHF患者中与利尿剂抵抗相关的重要因素。这一发现的机制可能是因为降低了管腔内氯离子浓度或减少的细胞内氯离子直接影响钠转运调控因子。关于哪个或哪些肾单位段最影响肾小管利尿抵抗,以及相应的相关机制的研究还在进行。虽然大多数滤过的钠在近曲小管和髓袢中被重吸收,但来自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的大多数数据表明,在接受足够剂量袢利尿剂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髓袢后段对利尿剂抵抗的影响更大,这对治疗有重要意义。


利尿剂抵抗的防治策略


虽然所采用的方法取决于患者利尿剂抵抗的原因,但总体目标是缓解淤血的征象和症状,并实现净负钠平衡。指南建议对血液动力学稳定、血容量过多、利尿剂抵抗的心衰患者采用治疗方法。尚不清楚最大限度增加袢利尿剂剂量或联合使用利尿剂是否更好。尽管使用多大剂量袢利尿剂时再添加噻嗪类药物尚未确定,但大多数专家建议袢利尿剂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时再进行联合利尿。虽然联合使用利尿剂利尿效果可能会更好,但是电解质异常的风险可能很严重。在一项采用倾向匹配的回顾性观察分析中,联合利尿剂治疗与低钾血症、低钠血症、肾功能恶化和死亡率的风险增加相关。在一项随机试验中,尽管尚未直接针对其他利尿策略进行研究,但将袢利尿剂逐步加量与添加噻嗪类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利尿方式优于超滤,着重建议作为解决利尿剂抵抗的方法。这一领域仍然需要更多的随机试验来指导治疗决策。根据经验选择的袢利尿剂剂量是否足够,可以通过尿量和潜在的尿钠来评估。图4显示了利尿剂抵抗患者的一般治疗方法的流程图。利尿剂使用2小时后的即时尿钠<50mmol/l或尿量<150ml/h表示剂量不够,通常应加倍,直到达到最大剂量(未明确定义,但通常等同于200至300mg呋塞米的量)并重新测量尿钠或尿量。一旦达到合乎需要的利钠/利尿剂反应,可以每6至12小时重复一次剂量,以达到净负钠平衡或尿量的目标。


若使用足量的袢利尿剂淤血仍未缓解,通常下一步治疗是加用噻嗪类利尿剂。虽然美托拉宗通常是经验性用药,但其他类型的噻嗪类利尿剂在等剂量时似乎具有同等疗效,没有证据表明一种药物更具有优势,即使是在低eGFR患者中也是如此。在最近一项利尿剂抵抗治疗策略的前瞻性试验中,静脉注射氯噻嗪并不优于口服美托拉宗联合袢利尿剂。


其他利尿剂与袢利尿剂的联合可用于标准方法无效的患者。目前正在研究乙酰唑胺与静脉袢利尿剂联合应用于ADVOR(乙酰唑胺治疗容量超负荷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NCT03505788)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50mg)具有利钠作用,可能成为袢利尿剂有效的辅助药物,但在ADHF患者中进行的ATHENA-HF(急性心力衰竭中高剂量螺内酯与安慰剂治疗的对比研究)试验发现,高剂量螺内酯对辅助利尿效果 (如净尿量或体重变化)没有影响。然而,研究的人群没有表现出利尿剂抵抗,96小时可能不足以测量螺内酯的主要活性代谢物坎利酮(半衰期为17小时)的效果。最后,利尿剂的其他各种辅助药物已经在利尿剂抵抗或有利尿抵抗风险的患者中进行了评估,包括小剂量多巴胺,小剂量奈西立肽,以及加压素拮抗剂如托伐普坦。虽然低剂量多巴胺在ROSE-AHF研究中没有显示出临床益处,但亚组分析确实表明了低射血分数患者获益的可能性。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具有利尿作用,并在最近的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试验中改善了预后,但它们对利尿抵抗本身的影响是正在研究的主题。

袢利尿剂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


大多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维持剂量的口服袢利尿剂来维持血容量和临床稳定,但最理想的药物选择尚不确定。如前文所述,除托拉塞米外,常用的袢利尿剂(速尿和布美他尼)均为短效(<3h)。小管液中药物浓度低于治疗水平以下时会产生利尿剂后钠滞留,因此袢利尿剂通常在每天给药两次(与日常剂量不同)时更有效,可以尽量缩短该时间。托拉塞米和布美他尼也比速尿有更好的和可预测的生物利用度,这是另一理论优势。除了药物代谢动力学因素之外,一种利尿剂是否比另一种利尿剂有其他优势还不确定。有数据表明,除更有利的药理学作用外,托拉塞米和布美他尼与呋塞米相比在缓解心力衰竭进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心肌纤维化方面具有其他有利作用。一项小型随机试验表明,与呋塞米相比,托拉塞米可能与改善预后有关。一项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名为转化心力衰竭(托塞米与呋塞米治疗心力衰竭的比较;NCT03296813)的研究,比较了在广泛的心衰人群中,托拉塞米与呋塞米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


利尿剂的停用


有研究表明,无需使用袢利尿剂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预后良好。关于临床稳定的心衰患者,是否可以停用口服利尿剂的研究较少。最近一项来自巴西多中心的188名患者的随机临床试验表明,在具有低风险特征的患者中(每日口服速尿80mg,最近没有心衰住院,及优化的心衰治疗),与继续使用利尿剂相比,停用袢利尿剂与症状恶化或需要重新使用利尿剂治疗无关。虽然样本量有限,但这些数据表明,在严密临床随访的稳定患者中,停用利尿剂可能是可行的。

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医疗保健方式的不断变化,控制院外容量负荷和心力衰竭恶化的方法备受关注。由于心力衰竭再入院经济负担大,美国许多中心开展了多学科专科门诊,提高早期治疗,减少住院人数。虽然在门诊间歇性使用静脉袢利尿剂的方法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但可能适用于特定的高危患者。


胃肠外袢利尿剂的替代给药途径是什么?皮下注射速尿的最新进展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有研究表明,使用新型缓释制剂呋塞米进行皮下治疗,可以达到预期利尿效果。虽然缺乏临床结果的数据,但正在开发的用于院外的给药系统可以为口服利尿剂无效的容量超负荷患者(没有其他住院指征)提供一种重要的住院替代方案。


最后,还需进一步确定如何更好地定义和治疗利尿剂抵抗。将生理数据(如尿钠)纳入利尿剂滴定等方法是合理的,但需要前瞻性的临床数据。需要进一步研究袢利尿剂联合其他新的利尿剂以恢复利尿剂疗效,可能包括SGLT2i、乙酰唑胺、上皮钠通道抑制剂,或新型离子转运体抑制剂。

结论

利尿剂治疗仍然是心衰治疗的基石。了解这些药物的生理作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是安全有效使用的关键。尽管袢利尿剂在临床应用已久,但正在进行更多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来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利尿剂,以及如何最好地使用这些利尿剂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基层常见疾病合理用药指南》合集28部(下载PDF)

《常见疾病基层诊疗指南》合集82部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鼻/咽拭子采集流程视频

防护用品穿脱视频(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医疗救治专家组)

送书14本:奈特彩色图谱系列(1.95GB)

领取:断层影像解剖学(92个视频6.44GB)


小师妹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