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总结: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
一、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尽管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版)》每版均推荐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患者,酌情短期(3~5 d)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用量不超过相当于甲泼尼龙1~2 mg·kg-1·d-1。然而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这一推荐意见认识并不一致。
二、呼吸支持
美国胸科协会(BTS)建议,当氧饱和度<94%或慢性肺部疾病者<88%时需积极呼吸支持治疗。对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应及早采用适当的呼吸支持方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多合并ARDS,肺内分流导致的顽固性低氧血症是ARDS最突出的临床特征,高流量氧疗可产生一定的呼气末正压通气,缓解ARDS患者的肺泡塌陷,增加呼气末肺容积及改善氧合;且高速气流持续通过上呼吸道,减少解剖无效腔,降低呼吸肌做功。比起无创呼吸通气,高流量氧疗可对气体充分加温加湿,且没有面罩压迫,患者拥有更高的舒适度及耐受性。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对于较严重的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比起常规吸氧及无创通气,经鼻高流量氧疗效果更好,它能够降低氧合指数<200 mmHg,并能降低患者的气管插管率及90 d病死率,可能更容易避免肺损伤;对于轻、中度低氧血症患者,它还可与无创通气交替使用,降低气管插管率。若短时间内呼吸窘迫及低氧血症无法改善甚至恶化,应立即气管插管,避免延误。一项观察性研究表明,84%的重症患者都需要气管插管并且无创通气对于此类患者无益处。
在临床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过程中,笔者明显观察到当疾病进展时,低氧血症是最突出的临床表现,这个时候及时给予患者呼吸支持治疗,患者低氧血症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发现包括鼻导管吸氧、高流量吸氧以及无创呼吸机支持等在内的呼吸支持治疗只要及时应用,很多患者可以避免气管插管。因此及时采用有效的呼吸支持方式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三、俯卧位通气
由于新冠肺炎导致ARDS发生的重要机制主要在于大量肺泡塌陷引起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下降及肺通气血流比失调引起低氧血症,因此尽管对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积极呼吸支持治疗可以有效缓解低氧血症,如果能进一步联合俯卧位体位,可以进一步改善体位原因导致的肺部不均一性改变,从而促进肺复张,改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对于危重型患者,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版》各版本均明确指出:对于严重ARDS患者,建议进行俯卧位通气。
Guerin和Gattinoni对中重度ARDS患者俯卧位后使用超声评估肺重力依赖区肺泡复张情况,俯卧位通气后能明显减少肺塌陷进而改善氧合,该研究表明俯卧位通气能改善ARDS肺不均一性分布,进而改善低氧血症。一项关于中重度ARDS俯卧位通气治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俯卧位通气至少在12 h以上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氧合及临床预后。笔者总结新冠肺炎治疗的经验发现,对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均能改善氧合,且对一些危重型患者,由于肺可复张性差,12 h的俯卧位往往不能充分肺复张,因此12 h以上甚至24 h的俯卧位通气对此类患者有效。
另外,我们也观察到新冠肺炎患者呼吸支持治疗时,其血气分析往往提示高碳酸血症的发生,可能与引起塌陷肺组织周围正常通气的肺组织过度膨胀,从而引起肺泡死腔增加,导致CO2潴留有关。而俯卧位通气后能改善肺通气不均一性,减轻塌陷肺组织周围肺泡的过度膨胀,进而减少肺泡死腔通气,从而改善高碳酸血症。
除对存在严重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时,应积极给予俯卧位通气治疗外,我们注意到对于重型患者,诊疗方案并没有明确是否采用俯卧位的方式。我们在临床实践发现,对重型患者较早实施俯卧位有以下优势,一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强,医务人员需进行三级防护,因此在实施俯卧位时,特别是对于危重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需更多的人力,会显著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和暴露风险。因此如果治疗关口前移,对重型患者早期实施俯卧位,不仅患者耐受程度好,也可以减少医务人员暴露风险和工作强度。二是基于俯卧位通气的优势,可以有效减少重型患者向危重型发展,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新冠肺炎重型患者也应在呼吸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实施俯卧位。
四、精细化管理
重症患者往往合并其他系统器官损害。Chen等对99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点的总结中,43例患者肝功能不同程度异常,ALT或AST高于正常范围,1例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ALT 7 590 U/L、AST 1 445 U/L);多数患者心肌酶谱异常,3例患者肌酸激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75例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7例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不同,血尿素氮或血清肌酐升高;有6例患者的降钙素原高于正常范围。对于此类患者,予以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每日出入量、及时正确调整呼吸机参数、合理选用镇静镇痛药物、抗生素以及高效的营养支持等,有利于患者康复及预后。正常情况下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维持体液的动态平衡,但在病理状态下,机体无法发挥自身调节功能及摄入不足,极易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因此出入量的统计尤为重要,应精确至每小时,可动态指导临床治疗、营养支持及反应疾病严重程度。营养支持治疗尤为重要,新冠肺炎病人自身处于高消耗状态,对营养需求增加,很容易发生营养不良,Chen等报道中,血清白蛋白降低患者占98%(均值为31.6 g/L)。另一项研究对41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示患者血清白蛋白均值为31.4 g/L。对于能够进食的重型患者,口服饮食优于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应鼓励患者正常进食或口服营养液,若口服不能满足需要量或无法经口摄入,应早期进行经导管肠内营养,若存在口服和肠内营养禁忌症,则应行肠外营养满足患者所需热量。肠内营养能促使肠功能恢复、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以及减少肠内毒素、细菌易位,早期实施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已有研究证明对ICU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主张在所有ICU患者中常规实施。无论使用何种营养支持方式,都应根据患者原有体质、各项生理指标、应激程度及代谢情况给予足量的营养支持。
五、抗病毒治疗
尽管诊疗方案建议给予克力芝和利巴韦林,甚至羟氯喹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然而临床疗效均不满意。特别是对于病程1周以上的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更差。
有研究发现,对于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在症状出现的48 h内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炎症反应系统激活减少组织损伤,缩短病程,在病毒感染负荷达到平台期后,由于病毒急剧增加,在给予抗病毒药物就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病程较长患者可能疗效不佳。目前尚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药物,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CoV及引起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MERS病毒(MERS-CoV)同属β冠状病毒属,用药方案多基于以上两种病毒感染的治疗经验。基于上述两种冠状病毒研究的一项快速系统评价提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可作为一种试验性疗法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其抗病毒作用主要显现于疾病早期,可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减少激素用量,晚期应用则疗效不佳。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LPV/r相关恶心、呕吐、腹泻和肝功能损害等,应与原发疾病所引起的症状相鉴别,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医生遵循同情用药原则,使用瑞德西韦治疗美国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使得该药物在众多抗病毒药物中脱颖而出,其后续临床研究值得关注。
六、继发感染
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Chen等的报道中,71%的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15%的患者接受抗真菌治疗,1例新冠肺炎患者培养结果为鲍曼不动杆菌(强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等阳性,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1例诊断为光滑念珠菌感染,3例诊断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病毒性肺炎合并细菌感染并不少见,流感病毒可直接损伤呼吸道上皮以及诱导机体自身免疫紊乱可增加合并细菌感染的风险。源于1918年流感大流行肺组织样本提示大多数死亡病例可能是由继发性细菌性肺炎引起,而非病毒直接造成,因此抗感染治疗十分关键。
七、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八、结语
总之,对于新冠肺炎的治疗应从多个方面着手,灵活运用指南,除常规治疗(抗病毒、机械通气、抗感染及增强免疫)外,精细化管理及基础疾病的治疗也不容忽视,只有考虑到每一个细节,一人一策,才能提高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引用: 涂悠, 白浪. 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 [J] .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20,47 (03): 181-186.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