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源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进展
心电图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源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肺部异质性表达的状态,以咳、痰、喘、呼吸困难等慢性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1]。多数COPD患者长期且反复处于缺氧状态,呼吸道症状急剧恶化,肺循环阻力增高到某一阈值后常出现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PH若未得到及时、有效诊疗,心脏负担加重会并发肺源性心脏病(pulmonary heart disease,PHD)、右心衰竭等;此外,随着COPD病情加重,患者肺动脉压力增高,进而出现心脏结构改变〔如右心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RVH)〕及功能改变(心律失常)。因此,早期诊断COPD并评估其严重程度非常重要[2],而心电图技术可以反映心脏形态、功能改变。本文旨在综述心电图技术在COPD并PHD中的应用进展。
1 COPD导致PHD的机制
PHD多是由COPD患者长期缺氧出现PH后引起的心肺共病,缺氧是肺中小动脉内皮功能紊乱、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诱因,机体缺氧时肺脏各级动脉急剧痉挛,内皮细胞释放大量一氧化氮、内皮素1,进而导致肺血管重塑、肺血管横截面积缩小及呼吸肌负荷增加,引起大量清蛋白分解、前列环素合酶表达下调,致使肺功能损伤、肺血管阻力逐渐增加[3,4]。因此,肺血管重塑对COPD患者肺动脉压改变具有重要作用。COPD患者的PH会增加右心负荷,导致PHD,甚至引发右心衰竭。据统计,80%的COPD会发展为PHD,而PHD又与心力衰竭住院有关[5,6]。但COPD发展为PHD的过程比较缓慢,可经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两个阶段,临床上常以RVH、PH等病理表现区分上述两个阶段[7]。
2 心电图技术在COPD并PHD中的应用
2.1 心电图在COPD并PHD中的应用
目前,COPD并PHD的诊断依据主要是患者的主诉、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心电图是临床常用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无创、价格低廉等优势,使用率较高,特别是用于疾病筛查及预后评估,但其诊断COPD并PHD的灵敏度不高[8],为60.1%~88.2%[9],特异度较高[10]。按照中国PHD的诊断标准,心电图检查必须存在以下任意一项才能确诊为PHD:(1)额面平均心电图轴≥+90°;(2)顺钟向转位≥1;(3)严重顺钟向转位≤1;(4)(RV1+SV5)≥1.05 mV;(5)aVR导联R/S或R/Q≥1;(6)除心肌梗死外,V1~V3导联呈QS、Qr或qr型;(7)肺型P波(P波电压≥0.22 mV)[9]。
2.1.1 心电图P波
心电图P波代表心房除极活动,临床上根据P波形态结合患者病史推断疾病,如"高尖P波"常见于PH、PHD、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1]。近年研究发现,心电图P波可以预测COPD患者死亡风险,如P波异常时COPD患者死亡风险较高[12]。此外,心电图P电轴垂直化与COPD密切相关,多位学者认为,COPD及PHD患者肺部长期处于膨胀状态,右心房通过下腔静脉周围致密的心包韧带牢固地附着在横膈膜上,且随着横膈肌逐渐变平,右心房向下扭曲、移位,导致P波向量出现明显的向右偏移(垂直化)[13,14,15,16,17,18]。研究表明,P波向量与COPD、PHD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呈负相关,而下肺叶或基底段肺气肿似乎是心电图P电轴垂直化程度和肺功能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19]。P波离散度是研究P波的另一个方向,CELIK等[20]、CAGLAR等[21]研究发现,COPD患者由于右心房压力增加、内径增大,心房除极时间延长,并出现心房电机械延迟现象,导致最长P波时限(P-wave maximum-time,Pmax)和最短P波时限(P-wave minimum-time,Pmax)差值增大,从而导致P波离散度增加,提示COPD患者预后不佳。
2.1.2 心电图ST-T段及Tp-e间期
研究表明,多数无其他并发症的COPD并PHD患者心电图可出现ST-T段改变,分析原因可能为:患者长期缺氧,心肌对氧气的需求量增加,出现包括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在内的内环境紊乱,造成心肌缺血、心肌损伤、心脏复极异常,从而出现ST-T段缺血性改变[22],而胸闷、胸痛缓解或服用扩血管药物后ST-T段缺血性改变减轻,甚至恢复基线水平[23]。PANIKKATH等[24]、SYROMYATNIKOVA等[25]、VAN DEN BERG等[26]研究表明,Tp-e间期延长与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
2.1.3 心电图QT间期
心电图QT间期指整个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QTc间期是校正心率后的QT间期,可反映心脏去极化和复极作用,二者均对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具有预测作用;此外,QT间期或QTc间期还对COPD及PHD患者发生PH具有预测作用[27]。COPD患者气道阻塞、肺过度通气会间接影响QT间期[28],既往研究表明,COPD严重程度与QT间期呈正相关[29,30,31,32,33]。VAN OEKELEN等[33]使用Fridericia公式校正QT间期并获得了QTc间期,结果显示,约11%QT间期延长的COPD患者会发生急性加重。此外,LAI等[34]、SIEVI等[35]、赵莉等[36]、聂春根等[37]研究表明,COPD并PHD患者长期心脏负担重,QT离散度可作为其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且校正QT离散度≥48 ms时患者死亡风险升高[38]。因此,心电图QT间期可为COPD并PHD患者心脏损伤程度评估提供参考。
2.2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在COPD并PHD中的应用
DCG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可弥补心电图时程短的弊端,可捕捉偶发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等异常心电信号波段[39]。研究表明,DCG技术对COPD并PHD患者ST段压低或抬高的电生理现象具有较高的特异度[40]。
2.2.1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
HRV属于DCG的线性指标,可评估机体自主神经功能,特别是窦房结自主神经功能,其包括时域指标〔如24 h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all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s,SDNN)、5 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tandard deviation of average 5 min NN intervals,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占比(percentage of RR intervals differing more than 50 ms from the preeding one,pNN50)〕和频域指标〔如高频谱功率(high frequency power,HF)、低频谱功率(low frequency power,LF)〕。研究表明,PHD患者存在的缺氧与高碳酸血症可影响其心肌收缩功能及颈动脉窦、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反射性地增加儿茶酚胺分泌量,破坏交感-迷走神经平衡,并引起HRV降低[41],具体表现为SDNN、SDANN、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square root of the mean of the differencesbetween adjacent normal RR intervals,rMSSD)、pNN50、HF、LF降低[42,43,44,45]。邵克锐等[46]研究表明,HRV对PHD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研究表明,HRT与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动态心率震荡(turbulence dynamics,TD)是评估慢性心力衰竭危险分层及预后的重要指标[47,48,49,50,51]。吴文芳[52]、王月文等[42]、袁冬梅[53]研究结果显示,PHD患者TD、TO明显升高,而TS明显降低,提示HRT对COPD并PHD患者发生心脏恶性事件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2.2.2 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
DC是通过24 h心率的整体趋向性分析和减速能力的测定,定量评估受检者迷走神经张力,进而筛选和预警猝死高危患者的一种新的无创心电技术[54]。王兴德等[55]、黄佐贵等[56]、冯伟等[57]、张佳琪[58]研究发现,COPD、PHD患者DC呈降低趋势,DC能有效区分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活跃程度[59],特别是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和/或心力衰竭的患者。DC降低说明迷走神经活跃度下降,猝死风险升高。RIZAS等[60]研究发现,短期DC对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预测能力优于其他短期HRV指标。
2.3 心电散点图在COPD并PHD中的应用
随着DCG技术不断发展,各类心电散点图出现并应用于临床,进而提高了临床疾病的诊断正确率。Lorenz散点图又称为Poincaré散点图,其是运用非线性混沌学原理分析DCG中繁多的心电数据RR间期序列,以图形形式分析结果呈现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中,故又称为二维Lorenz散点图[61,62];通过进一步排布推导,将二维平面向立体空间延伸得到三维Lorenz散点图[61]。二维Lorenz散点图是通过图形、数量、B线斜率等为心律失常的诊断提供依据,而三维Lorenz散点图是在二维Lorenz散点图及RR间期差值散点图的基础上,具有特有的"空间"优势,除去标准面xoy面及yoz面外,沿y轴观察的xoz面散点图形总体上与空间等速线对称;xyz面是沿空间等速线观察的散点图形,与二维RR间期差值散点图有相似之处,能反映相邻RR间期的规律[61,63,64]。研究表明,多数COPD、PHD患者存在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等,Lorenz散点图显示的心律失常多呈复杂形、扇形、鱼雷形,其长宽均明显缩短,且宽大尾部形态不清楚或消失[65],且散点图上的偏离于"棒球拍状"主图的各区"梭形"或不规律的"树枝状分叉"即为心脏期前收缩投影点,可通过观察其大小、数量及范围评估心律失常严重程度。COPD、PHD患者散点图"窦律点"上的非线性HRV指标可反映自主神经张力,如矢量长度指数(vector length index,VLI)、矢量角度指数(vector angle index,VAI)、散点图长度、散点图离散度、垂直标准差、水平标准差、长轴、短轴等。张建勇等[66]研究指出,针对COPD并PHD患者,Lorenz散点图可以直观、定量地分析其HRV指标,其中VLI、VAI等明显降低,提示COPD并PHD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因此,Lorenz散点图对COPD并PHD患者心功能不全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2.4 心电向量图(vectorcardiogram,VCG)在COPD并PHD中的应用
VCG是一种常用的心功能检查方法,与心电图仅能反映两个电极的电位差不同,其可以准确显示人体心脏的三维空间;此外,与超声心动图价格昂贵不同,VCG价格较低且同样能很好地显示心脏结构改变[67,68,69]。既往研究表明,与心电图相比,VCG能更准确地诊断早期PHD患者的右心室肥厚与扩张[7,70,71,72,73,74]。VCG诊断PHD患者右心室肥厚的条件如下〔(1)~(2)为主要条件,(6)~(7)为辅助条件〕[75]:(1)横面QRS环向前面积+向右面积>总面积的70%;(2)横面QRS环向右后面积>总面积的20%;(3)横面QRS环最大向量方位>20°或<-90°;(4)额面QRS环在右下面积或右上面积>总面积的20%;(5)QRS环右向力>1.0 mV,右向力/左向力比值>1;(6)最大P向量>0.18 mV(横面或右侧面),横面P环呈顺时针转向;(7)横面QRS环呈顺时针方向运行,最大角度>110°,右向力≥左向力。李倩等[7]研究发现,早期PHD患者伴有轻度RVH时,心电图仅表现为V1~V3、V5导联QRS波群呈RS型(顺钟向转位),VCG显示最大横面QRS向量环转到右侧且尚居左下,投影在心电图Ⅰ导联上的R/S仍然≥1,提示不同PHD患者的横面QRS环转向不同,RVH类型及其严重程度可能不同。因此,VCG记录轻中度COPD和PHD患者心脏空间向量的准确度较高,能更好地显示心脏激动顺序及瞬间电位变化,反映心房和心室激动顺序及空间改变情况。
2.5 频谱心电图(frequency-domain electrocadiogram,FCG)在COPD并PHD中的应用
FCG又称为频域心电图、心电频谱图、心电频域相关图,是临床上用来反映心电功率谱变化情况的新的检查方法。虽然FCG与心电图同源于心电信号,但其能提供时间域、空间域和频率域信息。研究表明,FCG高、低频成分下降考虑心肌缺血所致,其对COPD及其重要并发症PHD和/或呼吸衰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且可以定位PHD患者心肌缺血部位[21,76]。
3 小结
心脏导管术是目前临床上诊断PHD的"金标准",其能有效评估心功能,但属于侵入性检查,可能引发血液凝集,且存在造影剂后肾损伤、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风险[77]。近年来随着心电图技术不断发展,其因准确、安全、直观而备受临床工作者关注,其中心电图、DCG、VCG、FCG、Lorenz散点图对COPD并PHD具有一定诊断价值;此外,信号平均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已被证实与COPD并PHD无相关性[78,79],时间RR间期散点图(t-RR散点图)、RR间期差值散点图、心电瀑布图等在COPD并PHD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引用: 杨浩毅, 吕晋琳, 向呈浩, 等. 心电图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源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进展 [J] .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4, 32(2) : 1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