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世界里的英雄主义: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2021-11-04
英国《每日银幕》影评 | 作者ALLAN HUNTER
为了和孩子们团聚,一位父亲踏上了穿越塞尔维亚的漫长旅程。
《漫漫寻子路》是一部亲情史诗,讲述了一名父亲努力夺回孩子监护权的故事,细腻动人。这是导演斯尔丹·戈卢博维奇(曾执导《完美设陷》、《涟漪效应》)的最新故事片,融合了达内兄弟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感伤演绎与卡普拉作品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
达内兄弟导演作品《两天一夜》(2014,比利时)
戈卢博维奇的叙事平易近人,充满感情,不仅受到各大电影节的青睐,也颇得普通观众的欢心。这部影片依托于真实事件,情节格外引人入胜。
弗兰克·卡普拉导演作品《一夜风流》(1934,美国)
通过讲述尼古拉(戈兰·波格丹饰)的故事,戈卢博维奇旨在颂扬一名普通人日常行为中的英雄主义。主角在影片中的艰难困境也反映了塞尔维亚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问题,诸如贫困和腐败。
故事的开头扣人心弦。一个女人带着几个孩子,向工厂走去。她警告厂方,如果不支付她丈夫过去两年的欠薪和遣散费,就采取极端举动。后来,女人进了医院,孩子们则进了社会福利中心,只剩丈夫尼古拉一个人收拾残局。
伪善的社会福利中心人员认为尼古拉不是个好父亲,坚持让孩子们留在福利中心。平淡萧索的场景中,他们随意而又改变人一生的决定令人不寒而栗。戈卢博维奇对故事这一面的直视与不回避,颇有柯内流·波蓝波宇的风格。
尼古拉失去孩子,看上去更像是经济压力所致,而不是他本人缺乏爱与付出。没有全职工作,家中断电断水,让他无法履行父职。社会福利中心主任瓦西里耶夫暗中也另有打算。这个趾高气扬,得理不饶人的角色由波利斯·伊萨科维奇饰演。
尼古拉无法在当地维权,只能步行去300公里外的贝尔格莱德,向国家部门上诉。
这部影片摆脱了社会现实主义的窠臼,采用了公路片的手法。一意孤行的尼古拉,长途跋涉,经过空荡荡的工厂,废弃的加油站,泥土路,和满是涂鸦、分崩离析的公寓楼。贫穷的痕迹无处不在。一路都有流浪狗,好像在欢迎尼古拉,给他引路,尽管有狗相伴的脉脉温情很快被突然的残酷驱散。
事实上,影片一直极力回避感伤主义,特别是戈兰·波格丹令人印象深刻的演绎。他心如死灰的疲惫眼神,黯然的坚持,极具感召力。我们相信这是一个理性的人,完全出于本能的驱使,去做一件他认为能让孩子们重归他怀抱的事。他并没有控诉世界,或者付诸暴力,尽管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反倒是观众为他感到不公、愤怒,对片中事件充满了情绪联结。
本片中的坏人当属社会福利机构人员。他们缺乏同情心,受私人利益驱动。贫穷令一些人做出了在别的情况下堪称无耻的行为。但尼古拉这一路上也遇到了一些善意的帮助,构建了一幅人类(大部分)是善良的,但处境令人绝望,制度彻底腐败的复杂图景。
塞尔维亚电影《漫漫寻子路》已于11月2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