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1,上映40年不曾被遗忘,这样的电影神作为何我们拍不出?

上官文露 上官文露读书会 2022-08-08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编剧:劳伦斯·奥邦 / 博·古德曼

主演:杰克·尼科尔森,丹尼·德维托

Taber 克里斯托弗·洛伊德

路易斯·弗莱,文森特·斯卡维利彻  

索尔·扎恩兹  ,安杰丽卡·休斯顿  

布拉德·道里夫  ,特德·马克兰德 

类型:剧情 / 犯罪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时间:1975年11月19日

片长:133分钟

我试过了,

至少,我试过了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音频

·  主播 小禾



之前广州的广雅中学上了热搜,因为一个学生手环。


而这个手环有什么用呢?


保守估计,它可以充当饭卡、图书借阅证,也可以实时监控学生并采集运动信息,当然也少不了定位和睡眠数据,因为戴在手上,学生上课举手回答的频率自然也记录在内。


这些手环,广雅中学花了四百余万,最终将戴在2000余个学生手上。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的第一反应只有两个字:荒谬。


而更为可怕的是,支持的声音不算少数。


科技进步到今天,终于反过来驯化人类。


而当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无形的手环更是时刻套住我们的生活,密不透风的监控,朝九晚五用起钉钉打卡汇报行程,一周五天甘心困在窄小的格子间,手机无时无刻泄露你的秘密......


有人形容这个世界像个巨大的疯人院,我们接受荒谬,接受不公平,对生活照单全收,而生活真的会因为我们的退让,而施以怜悯吗?


总有人,比起忍耐,更想“飞越疯人院”。





  / Part 01 

 警惕这个世界的温柔一刀 


还记得很早之前的一则官方新闻,褒扬一位被拐女性成为乡村女教师,美名之下,网友们看到了恐怖之处,明明重点是在“被拐卖”,却因“女教师”的美名而掩盖,偷换概念实在玩的心安理得,黑的也能说成白的,白的也能说成黑的。


我小时候常听大人训斥,没有坏人是把坏字写在脸上的,就像很多事,表面的平静,实则底下暗潮涌动。



1975年,《飞越疯人院》成了当年电影节当之无愧的赢家,一举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等等多种奖项。


如你所想,该电影讲的就是发生在疯人院的故事,男主麦克墨菲玩世不恭,身有反骨,从他为了逃脱监狱的强制劳动而装疯卖傻的举动可见一斑,进到疯人院,也是满满的不配合,他喜欢愚弄制度,喜欢打破约束,而这样的行为,直接威胁到了电影中护士长的权力。


看过电影的人,大多对这个护士长心有戚戚,她是“正常人”,却远比那些精神病人来的更为恐怖。


电影的开篇描述疯人院的小世界,我们能看到护士长的统治权力,她制定了病人每天的时间表,将吃药、休息、睡觉等活动精准到每分每秒;


她决定了病人能看什么能听什么能说什么;


她定期召开交流病因的探讨会,逼迫每个病人讲述自己的隐私和痛苦,从而深陷更严重的精神危机。


她其实从不相信疯子有一天也能变成正常人,在她永远不变的和蔼笑脸之下,她只想高高在上的管控这些疯子,保持现状。


|《飞越疯人院》剧照


《飞越疯人院》的世界里,其实有很多诡异之处,倘若无人指出也就习以为常,就像被护士长所折磨的那些病人,如同温水煮青蛙,在一套程序一则规律中受用久了,不但会慢慢适应,甚至还会发现当中的乐趣,从而忘记了原本是要从根本上彻底推翻改变,原本他们也不满过。 


软暴力,才是最危险的毒药。


疯人院的护士不打你不骂你,她只是发出体制化的执行程序,一开始你会恨她,慢慢地你会接受她,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已经离不开她,最可怕的是陷入《1984》式的恐惧——最后你可能会认同她。


就像疯人院里的这些病人,如果没有麦克墨菲,或许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也可以有正常生活的选择。


|《飞越疯人院》剧照






  / Part 02 

 我们离不正常有多远? 


其实这些年来,我们正不断刷新着对“正常”的认知。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才将同性恋从疾病的范畴中移除,到了2019年,还有人会问发出疑问:


这个人活得如此富足幸福,为什么还会抑郁呢?


正常和不正常的界定,到底在哪呢?


精神疾病界定的权威,又由谁掌握?

 

很多人在看《飞越疯人院》的时候,都会感慨这里面的演员个个演技如火纯青,演起疯子来就是那回事,而事实上,电影大部分临时演员都是真正的精神病人,你看到的不是他们的演技,而是他们的日常。


|《飞越疯人院》剧照


而麦克墨菲的到来,着实打破了护士长一手定下的条例,他不惮于挑战护士长的权威去争取他应该有的权利,他想要有隐私权,想要和外面的世界接轨,即便是从电视里看看世界棒球联赛也好。


但护士长总是利用各种各样的借口去阻止他,因为任谁都能看出来,麦克墨菲就是疯人院自有秩序中,唯一的定时炸弹。


换句话说,当疯子是主流,麦克墨菲这样的正常人,或许才是“疯子”。


电影中有个特别令人感慨的情节,在一次无聊的放风活动间隙,麦克墨菲抢了一辆运输车,带着一屋子精神病人逃出疯人院,结果他们的目的地却是大海和远航,他们谎称自己是这个医生、那个博士,所有遇到他们的人都信了,于是这一天,他们钓鱼、掌舵,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最后老老实实的重回疯人院。


你可以注意到,当这些所谓的疯子重回现实世界,当人们在不知道彼此身份的情况下与之对话,根本觉得他们有异样,只是病人们好像都因此变得更加鲜活,不曾言语的“酋长”更是逐渐走出阴影开始说话。


|《飞越疯人院》剧照


我曾和一位在朋友圈晒重度抑郁证明的人聊天,她告诉我这样一个秘密,因为普通人的心里鉴定并没有那么严苛,当医生给你一张自检的表,你完全可以根据题目猜测选什么答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于是想重度抑郁就重度抑郁,想轻度就轻度......


所以有时,你的“正常”与否,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 Part 03 

 不自由毋宁死 


在没有看这部电影前,我一直对《飞越疯人院》这个名字嗤之以鼻。


在我的想象中,它应该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商业片,到了结尾,主角驾着船或者开着车,带着欢呼声,和诸多打破“框束”的精神病人,一起奔向美好的花花世界。


而电影的前半段走向,也的确如此,连跑出去钓鱼这样的事都做了,逃离疯人院究竟有多难?


只是当我看到后来我才发现,这个“飞越”从来不是肉体上的逃离,而是精神。


几十个精神病人,倘若想走,护士长和安保如何能挡?


但就像人类给小象戴上脚镣,即便它长大有了足够的力量冲破,它也不敢,因为镣铐锁住的,是它的精神。


|《飞越疯人院》剧照


坦白说,麦克墨菲这样的人,从疯人院里出来,大家就未必那么喜爱他了,他会是那种小偷小摸四处搞搞破坏的人,会是那种不守规矩上蹿下跳的人,这也是他一开始为什么会被送进监狱的原因,而这也是电影的巧妙之处。


倘若麦克墨菲是个标准的好人、优雅的绅士,他规规矩矩,学富五车,那么他还会带领大家打破护士长的权威吗?


不成为帮凶就不错了。


为什么大家都推崇麦克墨菲,为什么1975年的电影,也可以在今时今日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标杆?


麦克墨菲代表的那种不安分,爱自由,才是真实的人性,越是在今天压抑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其实越渴望有一个人能站出来,掀起一点波涛,带来一场精神上的狂欢。


然而就像电影的结尾,当麦克墨菲给了大家逃跑的机会,把那扇铁窗都打破了,大家却在酒精迷醉下错失了这次离开的机会。


而我始终在想,他们是真的因为酒精而无法逃脱,亦或者内心深处还是没有勇气?


当第二天护士长亲临看到这一幕后,铁窗被修复;


本来克服内心障碍的精神病患者再次深陷痛苦,以自杀收尾;


始作俑者麦克墨菲则被实行额叶切除手术。


|《飞越疯人院》剧照


倘若你打开百度百科搜索这个手术,你能看到骇人的词条解释:



 “大脑每个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大约占1/3体积,切除以后人会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


几乎就是一个行尸走肉,和正常人相比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还可以呼吸。


而讽刺的是,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正是创造这个极端手术的莫尼兹。


该手术广泛应用于对精神病人的管理,直到《飞越疯人院》一书的问世,直到电影在1975年将这一切赤裸的拍出来,人们方才意识到,有些法律应该改变,有些认知需要重建,精神病人也同样有他们的权利——这一切,以无数个“麦克墨菲”的死为代价。


|《飞越疯人院》剧照


故事的结尾,是假装聋哑无声反抗疯人院统治的酋长,亲自将麦克墨菲扼死在床上,他用一个巨大的水箱,打破了疯人院的玻璃窗,在朦胧的晨曦里,渐行渐远。

 

只有一个人能真正“飞越”疯人院,更多的人或妥协,或在斗争中死去。

 

但就像麦克墨菲所说的:


我试过了,至少,我试过了。




[ 往期精彩回顾 ]

(点击图片阅读)



本期插图

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授权请后台输入「转载」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分享到朋友圈+点亮「在看」

偷偷告诉你 设置星标  获得福利的机会更大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