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谈 | 吴京安:情感是朗诵的根基
2020年第4期
语言跨界谈
朗诵艺术家谈语言
本期嘉宾
吴京安
原空政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主演话剧《湘江!湘江》《霸王别姬》《红旗谱》《天下粮田》《抉择》,编、导、主演话剧《白鹿原》;主演电影《七七事变》《敌后武工队》等;主演电视剧《红旗谱》《壮志凌云》《新四军》《天下粮田》《初心》《立秋》《兰桐花开》等。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男演员奖,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最佳男主角大奖、解放军电视金星奖、中国电视百家艺术家称号。情感是朗诵的根基
文 | 吴京安
生命来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便是挣扎着,带有强烈的要生存的情感告诉世界:我来了!我饿,我要吃……这种强烈的情感,便是所有戏剧、影视、朗诵表演的根基!那一声对世界的真情喧嚣,是所有表演最想努力达到的复原模仿生活的最高境界!情感,就是人生剧本的卷首语。
戏剧、影视表演训练的基本功之一——朗诵,今天已成为观众喜欢的表演形式。它的文学性,它的韵律,抑扬顿挫,阴阳上去,通过诵读者的声音表现,让人的耳朵,甚至眼睛,对文字的所有美,产生无法抗拒的沉醉!朗诵者站在舞台,没有交流对手,没有布景道具,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观众的视线里。那么,是什么打动了观众?朗诵者怎么样让文字通过声音表演,走进观众的心里?
记得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走上朗诵舞台的我,完全不能适应。在话剧、影视阵仗里,我也算是老兵。但朗诵的独自表现,让我似乎被观众用眼睛扒光了衣服,灵魂裸露,无所适从!尽管文本背得滚瓜烂熟(记得是方志敏《可爱的中国》,13分钟时长),在台上还是难以集中注意力,紧张!紧张得腿肚子要转筋,难以像戏剧那样,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慌乱的气息,越来越快;安静的剧场,掉根针都能听得到!观众嘁嘁喳喳的议论,伴随着热辣辣的目光,传到台上我的耳朵里,更让我心慌意乱,杂念丛生。我完全做不到当众孤独!后来,孙道临老师,姚锡娟老师,掰开了揉碎了指导我,并告诉我:“理解感受作品,情感表达,像在戏剧舞台一样,忘我为最。”
直到今天,在朗诵的舞台上,我仍然在跋涉探索。一声腔韵,飘进所有人心里时,感情的暴雨便不由分说地雷电交加,躲闪不及。感情表达,才是最终目的。抗疫期间,我写了西安九姑娘剃发上阵、凯旋回家的诗《娃,回家咧,咥面》,并用乡音秦腔诵读,赢得几百万听众关注、点赞。“爸调的辣子爸调的醋,妈剥的大葱妈剥的蒜,铁锅里的渭水滚咧又翻,关中的灶火烧红咧庚子年。”文字里,我想到了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不是简单的“门开潼关,雁飞华山,桥走咸阳,城门笑脸,我情长长的长安”的笑迎,而是情感如山、忧患沉重、痛在江河的“滴血的太阳,瀑布泪长,一哭千年”的天地大爱!正是这样的情感表达,无任何技巧,如说话一般浓情轻流的平实,感动了听众观众!而隐忍的父亲,绵长深邃地、泪血滴滴地吟唱出“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是天地对话,江河互拥。“今这面长,长,长,今这面宽,宽,宽,一头八水绕长安,一头还挂在武汉。”这种情感,是大爱,是不动声色的情感回旋。没有任何抑扬顿挫的技巧,朴素得像是在讲述,像是听者的邻家大叔。七分的浓情,足够了;三分,甚至更多的,留给听者回味。情感涓涓,回归本质,是所有表演的最高技巧。就是还原生活——好好说话!有时候诵读得过分夸张,大喊大叫,没有情感的矫揉造作,是背离生活、远离情感的虚假张扬!情感在心中,声音从心里流出,是打动人心的唯一通道。“九百九十九个大老碗,硌鹫在白鹿原,火烧红,水烧煎,端起碗,调起面,眼泪眼窝里打转转。”秦人陕音的无遮无拦,感情嘶吼的一声万腔,众山门户开、泾渭穿透心的不死凯旋,一眼山河、再看如梦的泪水,在八百里秦川,奔如狂风、汹涌似浪的点点滴滴,撒在姑娘、父亲母亲和所有人的心田。诵读到这个段落,吼秦腔的激情——秦人的独特表达,让情感一任狂野。有些诵读、表演的获取方式,用文字说不清楚,可惜这样的诵读,在这样的文章里,无法用声音再现。
细细想想人生,都有大喜大悲的时刻。无论是生活中的天怒浪骂,还是悲从中来的号啕痛哭,那个忘我的时刻,从来没有任何技巧的装饰、引领,是多么自然的宣泄!比如吵架,骂人,声音、气息、位置、重音、抑扬顿挫,全都对了,对方也听懂了,甚至听得怒火万丈。是什么让你的表达有了最准确的声场,成为最钻心的利器?是真真切切的情感!舞台上下、观众和表演者的距离,有时是万水千山般的遥远,那是因为自己没有燃烧,燃不起观众的共鸣;有时是文字墨香的你我他,那才是情感的共振,是聚集在心里的你我他一起跳动。上面那首诗,我为什么用秦腔朗诵?写陕西,完全可以用普通话诵读,可就是秦声动人,用普通话就没有了角色感。如果原生态是一种对生活企图复制照搬的回归,那么情感的原生态,才是入心、入情、入境的最高境界!我们有时在朗诵时,客观地炫耀技巧时,总是在扮演文字里你我他,而绝没有入情入戏。苍白,冰冷,不动情感地拒人千里之外!抓住作品中的情感,是唯一打动人的手段!演出,是形象创作。文字的叙述,有时难以说透,但无论戏剧、影视还是朗诵,只要上了台,就是剧中人,就是文本里的角色。就是情感的表达者,这是任何表演的根基。
相关推荐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可登录本刊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