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谈 | 于同云:漫谈中华民族“说”的语言艺术

于同云 语言战略研究 2021-12-03

2020年第4期




语言跨界谈


朗诵艺术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本期嘉宾


于同云

 河南省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漫谈中华民族“说”的语言艺术







文 | 于同云


说话最重要的功能是交流信息,另一个重要功能则是表达情感。为了更好地传情达意,就产生了“说”的语言艺术。中华民族“说”的语言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


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是对《诗经》产生的理论阐述。由文人士大夫和草根民众创作的由风、雅、颂三部分构成的《诗经》,影响深远。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君臣之间的议事辩争,都要引经据典,《诗经》就是当时的重要经典。所以孔子有句名言:“不学《诗》,无以言”——跟没有学过《诗经》的人没法说话。《墨子·公孟》中说:“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由此可以看出来,当时《诗经》已有“诵”“弦(乐)”“歌”“舞”4 种艺术表演方式。此时的诵诗作为一种具有仪式的表演,已经正式进入了语言艺术阶段。


同一时期的古希腊,则已诞生了艺术语言的一种高级形态——戏剧,经典的古希腊剧本影响久远,至今还时常在世界各地舞台演出。而我们中华民族的诗文创作虽然长河浩荡,楚辞、汉赋、晋文、唐诗、宋词,一浪一浪奔涌而来,但作为声音语言的诗文诵读却一直处于读书的实用阶段,并延续了近两千年,直到元代才形成我们的戏剧——元杂剧。而且在这两千年中,艺术语言的呈现形式是“歌”与“诵”一直相伴相随的。《诗经》既可“诵”,亦可“歌”。《诗经》的风、雅、颂3个部分,风基本上来源于民间歌谣,文人写作的雅和颂也是可以用来谱曲歌唱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歌唱是《诗经》的主要艺术表达方式。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的发展一路走来,一直和音乐相伴,诗乐舞一体,是我们民族艺术的一大特色。


但“诵”与“歌”又有明显的区别。《汉书·艺文志》写道:“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通过比较将“诵”与“歌”的不同说得更明白:“诗以意法胜者宜诵,以声情胜者宜歌。”“赋不歌而诵,乐府歌而不诵,诗兼歌诵。”不用说,“诵”是一种更为普及的语言艺术,《汉书·艺文志》认为,正是因为广为诵读,容易口耳相传,《诗经》才得以完整流传下来:“三百五篇,遭秦而独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


历代文人都喜欢吟诵,东晋谢安擅长“洛生咏”,其吟诵时的“旷远”风度甚至令政敌桓温不敢下令杀他。古人诗中有很多对吟诵的描述,如李白《游泰山》:“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陆游《浮生》:“横陈粝饭侧,朗诵短擎前。”


李白还有一首诗《夜泊牛渚怀古》,使用了一个关于吟诵的典故:“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东晋时期的谢尚为镇西将军,驻守在牛渚,一天傍晚,忽闻悦耳动听的诵诗声,便邀诵诗者来见。此人叫袁宏,是个读书人,家贫,为人所雇,在船上运货为生,刚才所诵的诗是他自己写的《咏史》。谢尚就把他收在了自己帐下,后来袁宏建功立业,有了一番作为。正是因了这个故事,李白才自比袁宏,“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可惜世间已经没有了谢将军,借此抒发一通怀才不遇的感慨。这一典故表明,吟诵是有着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的。


吟诵算是哪一类艺术语言呢?叶嘉莹先生近年来也很推崇吟诵。我觉得它是一种读书调,类似于和尚们的诵经,更多的是为了记住诗文把它背下来,进而也可以自娱。因为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所以吟诵起来就有一种特殊的音韵变化之美。


汉语语言艺术诗乐相融的发展历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到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剧,剧中人物有了对白,唱与说逐渐有了各自的艺术要求。由此算来,从诗到剧,我们走过了近两千年的路程。


和古希腊戏剧家、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被西方称之为诗人一样,我们元明清时期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纪君祥、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等剧作家也是大诗人。不同的是,我们这些剧本中的语言分别被角色唱出来和说出来。说出来的部分现在叫对白,当时叫作“宾白”,而且这个“说”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要求,在不同剧种中也是有特殊要求的。比如我们的国粹京剧的韵白要求是“湖广音、中州韵”,而被称为我国戏曲百戏之祖的昆曲,韵白则是“昆山腔、中州韵”。戏曲界演员们流行一句话:“千斤韵白四两唱”,由此可知把语言说好是有很大难度的。难在哪里呢?唱词由作曲者谱好了曲调,演唱时还有乐队伴奏烘托,只要演员唱功能力良好就没有多大问题。然而韵白的“说”,则全靠演员的能力了,说得生动鲜活、真切感人,还是有难度的。


到了上世纪初,西方戏剧传入中国,初期国人称之为新剧、文明戏、白话戏。1928 年由著名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西洋的舶来品——话剧,渗入了欧阳玉倩、洪深、曹禺、老舍、焦菊隐等大师们的心血和一代又一代话剧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话剧,话剧的艺术语言也伴随着提升到一个较为高级的阶段,并对其他语言艺术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关推荐

跨界谈 | 瞿弦和:朗诵艺术三要素跨界谈 | 姚锡娟:朗诵艺术中的想象
跨界谈 | 毛群安:发言人的语言之美
跨界谈 | 刘友宾:政府新闻发言人要讲好“官话”
跨界谈 | 王旭明:新闻发言人的语言必须坚持真诚的原则
跨界谈 | 武和平:一流的内容,需要新闻发言人一流表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