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明究竟是“科学”还是“技术”? | 科技袁人Lite第88期
这一期袁老师为我们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四大发明”是“技术”而不是“科学”,并且进一步解释了,理解这个问题的意义。许多科技袁人的观众都是非常关心中国科技的,从说清楚“四大发明”开始,袁老师想帮助大家更好地认清中国科技的成就,也同时认清差距。实事求是,才是我们最好的态度!
注: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听公众号,查找“风云之声”,即可在线收听~
首先向同学们抱歉,这期的更新晚了一天,是小猿的锅,把周五和5号记错了,自罚撸袁老师家猫三天!
好啦,回归正题,上一期也就是“四大发明”内容的第一期(中国的四大发明不能算“创新”吗?| 科技袁人Lite第87期)由于审核原因出了些问题,很多同学可能没看到,可以先去补一下作业~
这一期袁老师为我们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四大发明”是“技术”而不是“科学”,并且进一步解释了,理解这个问题的意义。
其实,袁老师之所以开启“四大发明”这个话题,也和我们最近观察到的一种现象有关系。许多科技袁人的观众都是非常关心中国科技的,这一点当然和我们科技袁人的核心主题是一致的。但是我们有时也会发现,有些同学可能出于某些原因,似乎对于一提到西方的成就,尤其是中国和西方差距的时候,就开始频繁地质疑甚至否认,而且其中很多是袁老师解释过很多遍的问题,这种现象在我们科普“美国登月”那几期时尤为明显。
所以,从说清楚“四大发明”开始,袁老师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清中国科技的成就,也同时认清差距。实事求是,才是我们最好的态度!
视频链接:
哔哩哔哩:
部分评论:
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风小会叹息:
其实袁老师针对那些问题回答很简洁,但没去讨论这些问题产生的更多原因,当然可能科技工作者视角。这类现象问题,袁老师说是学习不够,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原因,还有很大程度,是世界话语权被西方掌握,无限夸大自我(当然内部也有客观清醒的,但主导的在19世纪开始,就变得不纯粹),近代西方崛起,而后工业化,随之殖民全世界,水到渠成的就构建世界体系,世界话语权都掌握他们手中,所以很多介绍都不是从科学研究等纯粹角度,而是政治和偏见。
若如视频后面发的“科学在古代各地都有萌芽……”那样介绍世界,客观谦虚,没人会提问那些问题,而是老实点学习,或者去问别的问题,而解决这类问题“药方”,一是袁老师说的加强学习,能把科学与技术关系和两者对世界都是有贡献的认清,全面看人类世界发展史,也可以自动解开那“话语刺激”带来的问题,又或者是用一种更加客观科学的解释世界发展史,那样就不会因为“夸大”或春秋笔法引起社会自我纠正机制,也就减少“纠枉过正”的事件发生可能,这是教育或话语权的构建。
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发展,在现在在未来,我们的自信心是不断积累的,而科技历史等的不断挖掘,我们也可以直接获得前人很多努力成果和“自豪感”,从而构建更加科学客观的世界话语氛围,这是必然趋势,所以要有定力,加强学习,不断实践,在前面两个方向选个努力,方是正道,否则只会抱怨,即使有冤也解决不了问题,难道我们会信什么鬼神帮我们?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格局。
上次我们说到,我对四大发明的基本看法是,它们是伟大的技术成就,不是科学成就(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老问题成了新热点 | 袁岚峰)。这也是中国科技界的标准观点,例如见中国科学院编著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但对于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陈述,仍然有许多人无法接受。在他们看来,中国古代的科技一直领先世界,说中国古代科技缺点的是西方打击中国人自信心的阴谋,中国人说中国古代科技缺点的是被西方教育洗脑了。
我必须明确地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扣帽子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更是完全错误的!
实际上,如果从第三方的角度看,应该能看出我对四大发明的基调是赞扬。“伟大的技术成就”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难道会有人看不懂吗?问题在于,这些人非要认为,“不是科学成就”是对四大发明以至于对整个中国的严重贬低,然后就拼命要否定这一点。
他们希望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呢?可以把他们的辩论策略总结为几个方向。
一个方向,是淡化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例如有人说“科学就是对经验的总结”,“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也没有科技成就”。
这些同学显然没有理解,科学和技术是两回事。科学技术是对两者的统称,简称科技。用集合论的语言说,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并集。
所以一个有趣的问题是,那位说“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也没有科技成就”的同学,究竟想表达什么呢?他大概是以为我说四大发明不属于科技成就,然后针锋相对地说西方“也没有”科技成就。实际上,技术既然是科技的一部分,那么四大发明当然属于科技成就。这位同学把前提就理解错了,抬杠还抬了一个不存在的杠。我很好奇,为什么会有人把技术当成不属于科技?这是什么样的语言和思维混乱?!
那么,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在哪里呢?
简而言之,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原理,技术是对原理的应用。例如电磁学属于科学,电器属于技术。化学属于科学,火药属于技术。信息论属于科学,通信标准和手机属于技术。牛顿定律属于科学,火箭属于技术。
在我的微博上,有一位网友举了一个搞笑而不失准确的例子(https://weibo.com/3710258141/I4r76tJuM?from=page_100505371025814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
“小时候比赛尿的远,知道工具要成一定角度向上,这是初步掌握了技术。学了初中物理,懂得了其中科学原理,计算出应该向上45度,这是科学指导技术进步。仔细比较,发现45度并不是最佳角度,考虑空气阻力要再去学更深的物理,这是技术应用促进科学发展。”
还有一类非常有戏剧性的例子,叫做“船货崇拜”(cargo cults),说的是有些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见到外来的技术时,无法理解原理,把它当作神迹来崇拜。
例如二战时美军在某些岛屿建立临时基地,岛民对“大铁船”(军舰)和“大铁鸟”(军用飞机)以及其中运送的物资感到十分惊讶,把美军当成了神。二战结束后,美军离开了小岛,这些岛民居然发展出一种宗教。他们穿着美军军服,升起美国国旗,用草和木片扎成了“神鸟”(飞机),清理出一片空地作为机场,甚至晚上还插上火把来引导“神鸟”降落。他们相信,有朝一日“神”会带着更多货物再来,引领他们进入幸福新时代!
一旦你明白了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就会发现这两者的区别是如此之显而易见。给你一个科技成果,你立刻就可以判断出它属于科学还是技术。因此,对“四大发明不属于科学成就”这个简单的事实感到愤愤不平的人,实在是知识水平太低,还不懂得学习。如果把你的四处泛滥的激情用到好好学习上面,那么你早就可以进步很多了!
关于四大发明,我还可以补充一点:这些技术成就并不是从科学原理出发设计出来的。也就是说,古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其实这没什么奇怪的,古代的技术绝大多数都没有科学支撑,这是默认值。这并不会降低这些发明的地位,只是一个客观事实。
而现代社会的一大基本特征就是,绝大多数发明创造都是从科学原理出发设计出来的。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现在不知道微积分、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那还有什么现代的设备能够留下来?你能有手机和电脑吗?
不过,并非所有的现代技术都是如此。一个惊人的例子是自行车,它纯粹是基于经验改进制造出来的。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完全搞清楚,自行车是如何保持平衡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770407.html)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详谈。
这些人另一个辩论的方向,是认为西方的成就离不开中国,例如说“如果没有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横扫西方,西方会有现代工业科技吗”。虽然这是个有点滑稽的句子,因为你应该讲的是中国的科技成果产生了什么正面效果,例如信息的保存和传播,而不是怎么去横扫人家,但基本意思是可以理解的。
对此我想说的是,我完全赞成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做个思想实验,世界上没有出现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那么人类是不是可能现在还困在农业社会呢?这当然是完全可能的。问题在于,这跟我说的“四大发明是伟大的技术成就,不是科学成就”,难道有任何矛盾吗?
这些同学可能想说,没有四大发明,就没有现代社会,所以四大发明就是最高等级的成就,没有比它们更高的。对此我必须指出,这是个错误的逻辑。
大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没有平面几何,会有现代社会吗?如果没有微积分,会有现代社会吗?如果没有牛顿力学,会有现代社会吗?如果没有发现电磁波,会有现代社会吗?回答是都不行。
事实上,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说一个东西好,绝不等于说其他东西差。四大发明等技术成果很重要,不等于微积分等科学成果不重要。科学成果很重要,也不等于技术成果不重要。中国的科技成果很重要,不等于西方的科技成果不重要,反之亦然。我们应该尊敬所有对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人,而不是非要捧一个踩一个。
玩过《文明》系列游戏的朋友们就知道,人类的科技是排列成树状结构的,有些前置科技不点开,就不可能达到后续科技。能首创每个必不可少的科技,都是了不起的成就。缺了某某科技就不行,这样的科技有很多。
比如说,如果没有最早掌握用火的原始人,那整个人类都不会出现。要这么比的话,哪个科学家能和他相提并论?但你如果说其他人都是渣渣,那就没法聊了。
所以,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你可以自由地说自己好,但不要随便说别人差。成就越大的人越懂得尊重别人的成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有些人热衷于在口头上压倒别人,老想着说别人不行,别人都是假的,别人都是抄自己的。这正是鲁迅写的“精神胜利法”。
《论语》里孔子有一句格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愚人喜欢通过贬损别人来抬高自己,而高人的朋友往往也是高人。高明的图景是:你也有优点,我也有优点,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事实上,“如果没有我的什么什么,你怎么会有今天”,这是一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是非建设性的,是一种暮气沉沉的表现。如果你觉得你还有前途、有未来,那么你应该多想想如何创造新的东西。你的价值应该表现在建设性上,而不是表现在破坏性上。
我有一种开玩笑的说法,世界上的国家和民族可以按照有没有过去和有没有未来分为四类。中国是典型的既有过去也有未来的。美国是典型的没有过去而有未来的。大多数国家可能一直没多少存在感,可以算作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而有些国家大概就可以称为只有过去,而没有未来。这些人整天沉浸在对祖先荣光的怀念和维护之中,甚至为此做出一些很可笑的举动,例如某国人、某国人和某国人,大家都能举出很多例子吧?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反正也没有别的好干。但我们完全有广阔的前景、光明的未来,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像那些没有未来的群体一样没出息呢?
还有一个辩论的方向是:中国古代的成就远不止四大发明,几十大发明都能列出来,为什么你们只提四大发明?这是矮化中国的阴谋!
对此我的回答是:你问我的是四大发明怎么样,我回答的自然是四大发明如何如何,否则你认为我应该说什么?!对于长者怒斥记者的心情,我真是越来越理解了。
事实上,如果你不是为了辩论,而是真心诚意想学习,那么我们可以再次引用那本中国科学院的著作《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在此书的前言中,就写道:
“多年来,特别是在当下这样一个追求创新的时代,学界与公众对了解中国人究竟做出了哪些独创的科技成就,期望尤切……基于科技史界的长期研究,我们现在有条件突破‘四大发明’说的局限,在全球史视野下盘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列出新的清单。”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是包括而不限于四大发明的很多内容,提四大发明不等于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只有四大发明。如果你真的想提高自己,就请好好读书,而不是四处扣阴谋论的帽子。
这些人另一个辩论的方向,是说西方古代也没有科学,跟中国一样,于是大家就拉平了。
事实上,我说的是四大发明不属于科学成就,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成就。再次请看《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它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科学发现与创造”,中篇是“技术发明”,下篇是“工程成就”。你看,上篇不就是科学吗?我只是说,四大发明属于技术。
上篇中的科学成就有30条,包括阴阳合历、十进制、小孔成像、盈不足术、经脉学说、四诊法、勾股容圆、线性方程组及解法、本草学、天象记录、潮汐表、四元术、《本草纲目》分类体系等等,欢迎大家去阅读。
说来说去,中国或者西方的古代有没有科学呢?这是一个有趣的语言问题。
如果这里的科学指的是现代的、成熟的科学,那自然是无论哪里的古代都没有。但如果按照宽泛一些的意义来理解,指的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真的探索,那么应该认为,中国和西方的古代都有科学。如果不是这样,《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的那些科学成就该算什么呢?例如小孔成像、线性方程组解法,你最多可以说它们不够好,还有更好的,这没问题,但如果说这些不属于科学,就有点太吹毛求疵了。
在这里需要指出一下,经常见到一种说法“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我十分理解这种说法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不过就这种说法本身而言,可能不太准确,或者容易造成误解。在我看来,比较准确清晰的说法应该是这样:
科学在古代各地都有萌芽,但大都徘徊在经验和实用的水平上,缺乏科学的方法论。按照这种步调走下去,往往是进一步退两步,再过一千年都难有本质性的进步,人类可能永远被困在农业社会。只有西方率先发现了科学的方法论,从而突破了瓶颈,爆发了科学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工业社会,打开了无限的上升空间。
简而言之,我要强调的是,科学从古代到现代发生过质变,这个质变是西方科学家首先实现的。像“科学就是对经验的总结”这样的说法,是只讲量变而忽视质变,丢失了科学方法论这个最重要的信息。
要证明我上面的说法,其实很简单。翻开数理化天地生等学科的教科书就能看到,绝大多数名字都是西方科学家,说明这些学科的基本体系都是西方创立的。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个真正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许多人认为说某个东西不属于科学是一种贬低?也就是说,大家为什么如此喜欢和推崇“科学”这个词?
基本的回答是:在所有的理解世界的模式中,科学具有无与伦比的可靠性。
所以最有价值的问题就是:科学为什么获得了这样的可靠性?
回答就是:科学的方法论。
请大家仔细思考这些问题,下一期我们来详细阐述。
爱因斯坦小时候有道题没想通,想着想着就改变了物理学 | 科技袁人
美国对科学家的“重视”,爱因斯坦早就体验过了…… | 科技袁人
爱因斯坦也想不通这个问题:人类为啥总互相残杀呢?| 科技袁人
袁岚峰博士在中信出版社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活动上的演讲
中国在材料领域会被“卡脖子”吗?只要你脖子够粗…… | 科技袁人plus
中国材料技术的未来,就来自于中国人的“智力红利”!| 科技袁人plus
参与了首张黑洞照片拍摄的中国科学家,怎么解读这张照片?| 科技袁人plus
我40年前访问中国,见证了一场中国科技的“长征” | 科技袁人plus
背景简介:本文是“科技袁人Lite”视频节目第88期的介绍,视频发布于2019年10月5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0203621)。
责任编辑: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