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学:故意隐瞒病情的,是哪类人? | 科技袁人Plus第27期

袁岚峰 风云之声 2021-01-27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疫情当前,有人明知道自己是高危,却刻意隐瞒病情,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欢迎来到《科技袁人》走近心理学~

注: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听公众号,查找“风云之声”,即可在线收听~



视频链接:


部分评论:


上穷碧落下皇泉:

一月二十四号开始,我就不准家人随意外出了,为此我和老爸歇斯底里的吵了一架,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对的。
疫情期间除非买必要的生活物资(如粮米油佐料蔬果等),是绝对不出门的,从疫情灾难出现以后,自觉的形成战时自我意识,虽然我没有当过兵,但是我知道什么是眼下必须做的。从除一开始到现在整整二十六天了,很多家庭都有高度的认识了,相信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得到完全控制,因为很多人开始用理智看待问题了。
我的坐标——湖北仙桃


OttersAreLazy:

身为心理学专业,听着觉得特别有道理,幽默真的是非常不错的应对紧急状态的自我防御机制


精彩呈现:心理学:故意隐瞒病情的,是哪类人?


大家好,我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唐义诚,一个“二十年陈”的心理学人,最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我来和大家说一下疫情相关的心理学调查和研究。
全国各地都在加强防疫的时候,我们不时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有不少人明知道自己是高危,却还刻意隐瞒病情,甚至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到处转悠,这实在是令人气愤。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怎么看待这些刻意隐瞒病情的人呢?
我今天想分享的观点也许会让你有些惊讶:其实,隐瞒病情的人,未必是心怀不轨。他们也许是把自己都骗了,他们可能犯了一个决策错误。我们叫做“正常化偏误”
正常化偏误(normalcy bias)”是一种在应激状态下常出现的行为决策偏误。指的是当一个灾难已经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灾难的发生,还以为一切都正常,这就耽误了挽回的最佳时机,导致了更加巨大的危险。疫情期间,发现了自己高烧不退,却不就医,就是典型表现。说白了,“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
911事件当中,飞机已经撞上世贸中心大楼了,这么不正常的事儿都发生了 —— 但是当时在世贸大楼里工作的人,居然还有心情跟亲友打电话闲聊。亲友说我看电视新闻你们那儿飞机撞楼了,他这边居然没当回事儿。接到疏散通知以后,有的人还在楼道里跟同事聊天,想先看看别人的反应再说,结果就没跑出来。
再举一例,庞贝古城是在一次火山爆发的时候,整体被火山灰淹没,全城两万多人几乎都死了。但是,从火山爆发到火山灰抵达庞贝城,中间有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在这几个小时内,庞贝城的大部分人居然都待在室内,没有赶紧疏散撤离!


那为什么会有“正常化偏误”出现呢?心理学认为,有两个方面原因。
第一是我们总会习惯性地对于未来的事件抱有过于乐观的态度,这叫做“达克效应”,又称“迷之自信”,有个著名的调查发现,90%的人都认为自己开车的水平是在平均水平之上——而“平均水平”的定义是50%!
最近,由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公布的疫情期间公众心理调研发现:76.02%的受调者认为自己完全能做到“公共场合戴口罩”,而让同一批受调者评价身边人时,这个比例降到了39.94%,看来,每个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比身边的人要优秀,运气好,坏事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这种盲目乐观的态度,会导致人们面对真实危机的时候,第一反应是给自己一个正常化的解释,无论这个解释细想起来多荒谬——“也许是温度计坏了”、“没准抗一抗就过去了”、“我抵抗力强,怎么会得病呢?”


“正常化偏误”出现的第二个原因:是面临危机时,“正常化”其实是人类一种原始自我保护机制,它能帮助我们面对危机时不至于立马崩溃,为我们接受现实争取一段时间。譬如:我们看电影里总有这种情节,主角听到亲人离世的消息后,往往不会立即痛哭流涕,而是在淡定地办理完后事之后,再让自己“崩溃”。然而,在面对新冠状病毒肺炎之类的需要及时反应的突然事件时,这种一时爽的“正常化”却会酿成长远的祸患。
值得一提的是,“正常化偏误”并不只在突发事件中有体现,日常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我原来有一位来访者,41岁时与前男友“分手”,理由是前男友不同意结婚。但在这之前,她已经与前男友相处11年了。那些年里,她明显感觉两人的关系不太好,也察觉前男友不愿意结婚,但总想着“也许他会变好的”、“也许随着年龄增长,他就愿意结婚了”,结果日子就这么一直对付着过下来了。
了解了“正常化偏误”,我们或许可以对隐瞒病情的人多一分理解。但这里,必须得提一句,如果有些人刻意隐瞒病情,还想方设法传播疾病,这就无法原谅了。而且,就很有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表现,尤其需要我们警惕。
其实,面对“疫情”,比“正常化偏误”更具有适应性的应对方式有很多。最近我们对32个省的2954名民众所做调查显示:自黑和制作防疫顺口溜成为自我解压和抱团应对疫情的重要方式,“自黑”其实是一种叫做“幽默”的心理防御机制,被归为最积极与成熟的防御机制之一,幽默的人不是被动的受这种态势的操纵,他在思维上完成了某种逆袭,一种超级主动的方式来解构和重新定义眼前的场景。


几个例子,这次疫情中发生过一段插曲。2月3日,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发生了5.1级地震。把段子手们都震醒了,什么“地震出门避险请戴好口罩,不要中了病毒的调虎离山之计!”“地震时在洗澡,不知道应该先穿内裤还是先戴口罩”、还有友情提示”不跑跑,跑热了就回不去了“。这些段子的流传,也让疫情带来的紧张情绪得到了舒缓。这就是通过对事件主动解构的方式,重新建立了一种控制感。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心理学很有趣,但它真的有用么?在我这么,的确用它帮助单身男生找到理想中的另一半,帮助职场新人规划人生方向,帮助离异女性找回自信,帮助孤寡老人开启人生第二春。当然,我也曾用它增强自制力,帮助自己半年减肥80斤。


我从业许多年,我一直信奉一句话“什么改变了你,你就用它改变世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人被改变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将来也会改变很多事。只要能调整好心理状态,眼前的劣势可能会变成优势,变成我们改变世界的动力。如果你感兴趣,下次我们一起谈谈灾难中人们的心理变化。
感谢你收看这一期节目,我是心理学人唐义诚,我们下期再会!
扩展阅读:


如果宇宙不源于大爆炸,那它又会是怎么来的? | 科技袁人Plus第25期

科技袁人小课堂:双十一背后的心理学 | 科技袁人Plus预告片

美国人觉得,自己和霸王龙有三个共同点 | 科技袁人plus第24期

8000年前中国人:我这有酒也有故事,你们自己挖吧 | 科技袁人Plus第23期

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 | 科技袁人Plus第22期

不发展好科技,连中国自己的历史都只能任西方来解释 | 科技袁人Plus第21期

考古和盗墓的差别,比文物的真品和赝品差别还大 | 科技袁人Plus第20期

为什么热捧爱因斯坦?是中国人民太想进步了 | 科技袁人Plus第19期

为什么在中国与日本之间,爱因斯坦选了后者? | 科技袁人Plus第18期

中国“工业党”是如何崛起的? | 科技袁人Plus第17期

未来中国需要的医生,既应该懂医学,更要能通理工 | 科技袁人Plus第16期

开学了,转发这条开学锦鲤视频,就能获得加倍学习机会 | 科技袁人Plus特别节目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你却让我用来分口红色号? | 科技袁人plus第15期

想在美国当学霸?先学会怎么给自己“增负” | 科技袁人plus

美国奥数总教练:如果不是第一,美国人就不会关心 | 科技袁人plus

可控核聚变?在黑洞面前也是弟能量…… | 科技袁人plus

我40年前访问中国,见证了一场中国科技的“长征” | 科技袁人plus

参与了首张黑洞照片拍摄的中国科学家,怎么解读这张照片? | 科技袁人plus

中国材料技术的未来,就来自于中国人的“智力红利”! | 科技袁人plus

中国在材料领域会被“卡脖子”吗?只要你脖子够粗…… | 科技袁人plus

看到圣母院大火,才知道中国在布达拉宫下了多少功夫 | 科技袁人PLUS第26期



背景简介:本文是“科技袁人Plus”视频节目第27期的介绍,视频发布于2020年2月12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8309830)。
责任编辑:孙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