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经历最残酷的灾难会变怎样? | 科技袁人Plus疫情后的心理学特别篇

袁岚峰 风云之声 2021-01-27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疫情蔓延无疑是苦难的 ,在家隔离的大伙天天心情像坐过山车,这场灾难最终会让我们变怎样?今天我们就来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注: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听公众号,查找“风云之声”,即可在线收听~
视频链接:

部分评论:
feng不愁:
好像都中了,一开始很恐慌,焦灼,老是刷新,看看人数,后来就强迫自己少关注,就好多了。

文一叨叨:
03年非典时,我在北京。

或是真像UP说的那样,真的面对实际的问题时,倒不那么慌乱了,当时大家井然有序,沉着应战的景象,至今难忘。

今年不在疫区,但看到各种过激反应形成的矛盾,心里五味杂陈。挖路断桥,设置集中营式的封闭区,自虐自残,尽显人心的愚昧和怯懦,真正造成的损失,比疫区更加严重。

特定的事件,真的像清洗一样,洗出了各种妖魔鬼怪。

疫情必然会过去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某种方面来讲,各种灾难更像是“神”安排的某种机制,洗掉人间的污浊与愚昧。

看清这些之后,自然坦然面对一切。我们依然渺小且卑微,做好当下事,才是正道。


精彩呈现:除了焦虑和恐慌,疫情还会带给我们什么?

疫情这么严峻,为什么你在家安然无恙?!军人医生战斗在一线,为什么你什么都做不了?!灾难除了带来痛苦,还留下了什么?

 

打住,请停止自责!

 

我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唐义诚。今天,我们不谈别人,关注一下自己,说说疫情对你带来的心理影响。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疫情中,身在武汉的疫情亲历者和通过媒体了解疫情发展的旁观者,谁的心理压力更大?如果你选择“旁观者”,那你可能想错了。

 

一项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的疫情心理调查显示:疫情防治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有更理性的态度,倒是旁观者,成了悲观情绪的重灾区。

 

这一结果对应了心理学上的“台风眼”效应,具体指的是:灾难之后,旁观者比亲历者更恐慌。就像台风一样,在最中心的台风眼里往往风平浪静,而外围的人反而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比如,汶川512地震,中科院心理所的人发现,灾民对灾后重建很乐观。因为身在第一线,灾民能了解到准确的一手信息。而外围的人,在各种揣测、猜想中,可能心理问题更大。

 

再比如,美国 911事件发生后一年,医院里发生了奇怪的现象:离纽约市很远的西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心理治疗,而且他们自己或者亲戚朋友,都没有亲历过911。这些患者的共同点是,他们都看了大量关于911和受害者的媒体报道。

 

除了恐慌,“台风眼”效应还会给旁边者带来其他负面情绪。在舒服地躺在家里看电视时,看到了武汉人民在疫情中煎熬,医护人员与军队奋战一线,此时,你是否升起过一股“内疚感”——“凭什么我就可以安然无恙地享受舒适的生活?” 这种感觉叫做“虚拟内疚”,通常的内疚是伴随着伴随实际的伤害行为或者违规行为出现的,但虚拟内疚发生时,我们并没有做错任何的事。 

“虚拟内疚”还发生疫情爆发前,离开武汉的人身上。有人就表示:虽然自己是在封城前正常离开的,回乡之后也配合了所有的防疫工作,但总觉得自己和家人做错了事情,跟谁说话都小心翼翼的,仿佛是个犯人。

 

在这里想和他们说,你们不是“逃兵”,你们只是受害者。

 

当然,“虚拟内疚”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电视剧里,男主因为“车祸”不幸入院之后,总会有一段来自他的亲人的独白——“都怪我,是我让他出门的。” 而我印象深刻的“虚拟内疚”体验,发生在一次考试后。那次,我是宿舍里唯一没挂科的那个人。

我们可以把虚拟内疚理解成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它可以带来一些好的结果,但严重时可能影响身心健康问题。过度内疚时,你可以进行“责任的重新评估”,你只不过是小角色,没有责任去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更无需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任何理由。

 

了解了“台风眼”效应与“虚拟内疚”后,再和大家聊聊疫情会带来的第三个影响“创伤后成长”

 

疫情蔓延无疑是苦难,一些人会夸大苦难,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再也没办法复原了,另一些人则在挫折中复原,并且变得比以前更加强大,这就是“创伤后成长”,就像盲人的触觉会变得灵敏,失去双手的人,他的脚会变得灵活一样。灾难后,我们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也会进行重组。

 

我有一位来访者是汶川地震的幸存者,一个90后女孩。地震时她正在教室里备战高考,她曾向我描述当时的情景:突然有人大喊“地震了”,房子像积木一样摇来摇去,墙皮都摇了起来,疏散过程中,她亲眼看到有人从三四楼往下跳,逃难的人挤成一团,那时候,她只有一个念头:活下去。

 

当她逃到操场上时,她看到整个教学楼垮了下来。她咨询时对我说,“那一刻,仿佛自己心里的某一部分,也彻底垮了下去。”

 

她很幸运,活了下来,也考上了大学。但汶川地震改变了她,她变得特别超然:在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去大公司的机会,去泰国当了一名汉语老师,每天与孩子们在一起。她总觉得自己身上有一些需要去实现的东西,虽然说不清是什么,但是地震中的经历,一直在提醒她一些东西。

 

在疫情期间,中科院心理所开展的调查里包含了这样一个问题:“经历疫情,人们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发生积极的改变?”,结果显示,74%的作答者表示将“更加注意锻炼身体”、57.7%的作答者“更加感受到人间真爱”、53.8%的作答者决定“以后要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还有47.6%的作答者“重新了认识家庭的重要性”。

 

这场灾难注定会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也会成为我们一起“创伤性成长”的机会。

 

作为一个临床心理学人,我帮助了许多人的挫折与创伤,经验告诉我:影响我们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对现实的看法。


感谢你收看这一期节目,我是心理学人唐义诚,我们下期再会!



扩展阅读:全力防治疫情,但别忘了中国的经济也要抢救! | 科技袁人Lite疫情与经济特别篇
关于新型肺炎疫情,我们有些话想对你说 | 科技袁人掌握疫情传播基本盘,听袁岚峰老师回答5个问题 | 科技袁人Lite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特别篇究竟什么时候确认“人传人”,应该有人说清楚 | 科技袁人Lite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特别篇对付新冠病毒,为什么普通人不需要喝双黄连? | 科技袁人肺炎疫情成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影响多大? | 科技袁人Lite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特别篇2020年2月2日,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可能迎来转折点 | 科技袁人Lite全国疫情转折点特别篇如果疫情无法遏制,最坏的情况会是什么? | 科技袁人Lite肺炎疫情特别篇纪念李文亮医生 | 科技袁人心理学:故意隐瞒病情的,是哪类人?| 科技袁人Plus第27期

背景简介:本文是【科技袁人Plus】疫情后的心理学特别篇的介绍,视频发布于2020年2月18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9937365)。

责任编辑:陈昕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