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少年班你想问什么?尽管来问吧 | 袁岚峰

袁岚峰 风云之声 2021-06-17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欢迎读者朋友们在此文的评论区中留言提问,我们都会高兴地回答。


提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你会首先想到什么?


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少年班。


例如我听到过把科大称为“少年科技大学”,好像不是少年就不能上似的。这当然是个误会。


又如不久前我和科大研究生院做了一场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直播(中国能否独立培养一流人才?| 袁岚峰),结果在弹幕中,不少观众一上来问的就是:科大的少年班怎么样了?我回答说:感谢大家对少年班的兴趣,我们以后会做一期介绍少年班的节目,这次让我们先集中在研究生教育上。


好,我们介绍少年班的节目很快就会来了。2020年9月25日是全国科普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央视频和字节跳动将联合推出一个活动《好奇心请回答》,其中一场节目就是我和一位少年班的老师座谈,向公众介绍少年班、少年大学生与科技人才培养等问题。这是一场录播而不是直播,我们会在几天以后录。所以欢迎读者朋友们在此文的评论区中留言提问,我们都会高兴地回答。

为了让大家的提问更有质量,我在这里先介绍一些基础的背景和思维方法。


最基本的问题是,科大的少年班还在办吗?


回答是:一直在办。以前看到科大少年班的成功,不少兄弟院校也曾经办过少年班。不过也许是没有掌握教育规律,后来大部分都停了。但科大的少年班从1978年创建以来,从来没有停过,现在仍然在正常招生,欢迎大家报考。


另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是:袁岚峰老师你就是少年班的,对吧?


很奇妙,答案是“否”。我是14岁上大学的,但我上的是科大的化学物理系,而不是少年班。

 

作者2001年23岁时的博士论文答辩会


这里隐含着许多人不知道的一点,即少年班是一个院系,它跟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等等是并列的关系。我上的化学物理系也是一个院系,它跟少年班是并列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院系介绍(https://www.ustc.edu.cn/yxjs.htm


少年班是一个院系,但不是一个专业。少年班的同学们前两年不分专业,共同接受强化基础学科的宽口径通才教育。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跟其他院系这个专业的同学们去上同样的课程。所以最终毕业的时候,少年班的学生可能是数学专业,可能是计算机专业,可能是生物专业等等。


下一个令很多人迷惑的问题是:少年大学生跟少年班是什么关系?


正确的理解是:少年班的学生都是少年大学生,但少年大学生并不一定属于少年班。在少年班之外,也有很多少年大学生。例如我上的科大92级化学物理系,只有30多个学生,但比较年轻的就有至少四个人。我是14岁来的,还有三位15岁来的。


因此,少年班学生和少年大学生是两个概念,后者包含前者。科大同学们经常在各处见到少年大学生,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有助于少年大学生们保持平常心,也有助于正常年龄的同学们保持平常心。实际上,平常心正是我们在谈论少年大学生或者所谓“天才”、“神童”时最需要的。

下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少年班的人才培养,究竟算是成功还是失败?


答案其实也很明显,整体上当然是成功的。


少年班出身的人才很容易就可以数出一大片,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杜江峰、美国科学院院士骆利群与庄小威、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与前百度总裁张亚勤、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建军。

 

科大少年班宣传册1


科大少年班宣传册2


在我以前的文章和节目中,还介绍过为中国保留未来种子的“时代楷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钟扬(今天,让我们纪念,一位为中国保留未来种子的师长 | 科技袁人)、寒武纪创始人陈云霁、陈天石兄弟(2019科技袁人年度盛典演讲:没有人能阻止你努力 | 袁岚峰)、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获得者陈宇翱(你完全可以理解全光量子中继 | 袁岚峰)、因为对石墨烯超导的研究入选2018年度Nature十大科学人物的曹原(石墨烯超导和21岁博士生:对科学的宣传要高调,对个人的宣传要低调 | 袁岚峰)等人。最近,数学家孙崧又获得了2021年度的科学突破新视野奖(祝贺中国数学家孙崧获得最新的(2021年)科学突破新视野奖!| 袁岚峰)。


因此,以正常的标准来看,少年班的人才培养是相当成功的。真正有趣的是,这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因为许多人用的不是正常的标准。


这就引出了我想在这里介绍的最重要的问题:对神童的期望值,究竟应该是什么?


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平常说的“神童”其实是很多的。


科大少年班每年招生几十人,其他院系还有不少像我这样的少年大学生。再加上其他高校的少年大学生,全国的“神童”可能有几百人。中国人占全世界人口的1/5,那么全世界的“神童”每年可能有几千人。请注意,不是总共这么多,而是每年就有这么多。


许多人觉得少年班不成功,理由是没有培养出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但看了上面的分析,你就会明白这不是正常的标准。


牛顿、爱因斯坦这种伟人,整个人类历史上只出过屈指可数的几个。而所谓“神童”,每年都出几千个。所以如果你指望每个“神童”都成为牛顿、爱因斯坦,那怎么可能呢?


从牛顿、爱因斯坦往下一个等级,来看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每年颁发给不到10个人,迄今为止发给过几百人。


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小时候并不是“神童”。当然这绝不是说他们不聪明,只是说他们上大学、拿博士学位的年龄很正常。例如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和实验粒子物理学家丁肇中,26岁获得博士学位。

 

杨振宁

 

丁肇中


也有不少诺贝尔奖得主可以算是“神童”出身,例如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24岁获得博士学位。还有更神的,例如德国理论物理学家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1900 - 1958),21岁获得博士学位。更神的是美国有机化学家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1917 - 1979),20岁获得博士学位。

 

李政道

 

泡利

 

伍德沃德


在诺贝尔奖之外,也有不少脍炙人口的“神童”事迹。例如爱尔兰数学家、物理学家哈密顿(William Rowan Hamilton,1805 - 1865),在18至19岁就完成了多篇关于几何学和光学的论文,在29岁提出了哈密顿力学。


哈密顿


又如控制论的创始人、美国数学家维纳(Norbert Wiener,1894 - 1964),18岁获得博士学位。他写过一本自传《昔日神童》,回顾了自己艰辛的神童生涯。因为他的父亲给他的压力太大,导致他终身受到自卑的折磨。

 

维纳


例如他跟自己的学生莱文森(Norman Levinson,1912 - 1975)搭档打桥牌时(莱文森与黎曼猜想的故事见理解黎曼猜想(六)朝闻道 | 袁岚峰),每次叫牌或出牌都会问:“我做的对不对?我的打法正确吗?”莱文森每次都跟他说:你做的就是最好的!(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5-03/doc-iirczymi9658110.shtml

 

维纳与莱文森打桥牌


也由于同样的原因,维纳对别人很有同情心。例如1933 年秋,维纳安排莱文森到英国剑桥大学跟随著名数学家哈代研究数学。在莱文森访学期间,维纳经常在周六看望莱文森的父母,到他们居住的简陋小屋,跟他们谈关于英国、房东、下午茶和高桌等琐事。还有,在年轻的同事写书却买不起打字机时,维纳会带着一台皇家打字机出现在他办公室门口。


可以合理猜测,“神童”得诺贝尔奖的几率比其他人高一些,但无论如何都还是很低的。比如说,全世界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是千万分之一,“神童”可以把机会提高到万分之一。这两个比例是随便编的,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虽然提高了1000倍,可是你要是盯着某一个特定的“神童”,他还是有9999/10000的机会得不了诺贝尔奖,——难道这就算是失败吗?!


所以,对“神童”真正合理的理解应该是这样:对许多领域来说,智力是一个进入的门槛,足以把很多人挡在外面,而“神童”们基本都能越过这道门槛。也就是说,“神童”是一个越过门槛的资格证明。


但入门之后,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还取决于智力之外的很多因素,如执行力、跟人交流的能力,以至时势、机缘等等。所以,如果一个“神童”没有取得特别出众的成就,那也是很正常的事,大可不必像某些媒体那样去一惊一乍。


我特别反感的就是这样的媒体,在“神童”小的时候去炒作所谓“天才”,在“神童”不如意的时候又去炒作所谓“伤仲永”,顺便把少年班以至于中国文化拉出来批判一通。


 作者最近遇到的知乎问题:如何看待曾经的「天才神童」袁岚峰,现在也只是做简单的科普工作?| 袁岚峰


实际上,在年龄太小的时候受到媒体关注,对人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换了你一举一动都放在聚光灯下,你会觉得很舒服吗?连维纳这样的超级神童都难以承受,何况普通一点的?


一个神童的成就本来也许能达到100,被媒体一搅和说不定给搞成50,然后媒体又来拿人家的不足大做文章。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过不少次了。我必须指出,这样是很不道德的!


正如维纳在《昔日神童》第9章中所言:


“一个早熟的儿童在智能上预支了他一生的精力资本,因而他注定是要早失败的,即使他不靠救济过活、不进疯人院,也注定永远是个二等的货色。这不仅仅是美国的一种传统看法。”

所以2018年,我在介绍曹原关于石墨烯超导的研究时就说过(石墨烯超导和21岁博士生:对科学的宣传要高调,对个人的宣传要低调 | 袁岚峰):希望媒体保持专业性,不要只想着流量。应该多为活生生的人着想,不要过早过多地去打扰年轻学子,让他们保持平常心,在正常的环境里成长。这是一个专业问题,也是一个公德问题。


说得更明确一点,我希望媒体对年轻学子采取一种“保护性低调”的态度。《古惑仔》电影里,洪兴的老大蒋天养经常说:“社团的事要低调,赚钱的事要高调。”在这里,我对媒体的建议是:对科学的宣传要高调,对个人的宣传要低调。

 

李政道经常引用的杜甫的两句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在另外一端,我对“神童”们的建议是:虽然年龄比别人小,但评价标准仍然应该首先是绝对高度。如果你跟别人达到同样的高度,你又比别人年轻,那人们当然对你赞誉不已。但如果高度比别人差一截,那么你应该首先检讨自己。


媒体经常报道一个人在更大的年龄组中得到二三等的成绩,他们注意的是你的低年龄,但你注意的应该是二三等。你应该就当年龄差距不存在似的,正常地做事。谦虚谨慎,不卑不亢,才是万全之道。


说来说去,“神童”身份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觉得,意味着世界上存在某些适合他的领域,他能在其中做出很好的成绩。这里的“很好”只是日常意义的“很好”,显著高于平均值就行,不是说非要拿诺贝尔奖才算的。这已经相当不错了,对不对?运气更好一点的话,甚至可以期望他开创一个新的领域,就像哈密顿和维纳这样。



作者最近看到的一个十分令人感动的评论


我们对“神童”应该采取的态度,就是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鼓励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为人类造福。如果社会和“神童”们自己都懂得这些道理,既不拔苗助长,也不破坏好苗子生长,积极促进年轻学子成才,那么世界一定会进步得更快。


扩展阅读:

如何理解“神童”?| 袁岚峰

中国能否独立培养一流人才?| 袁岚峰

今天,让我们纪念,一位为中国保留未来种子的师长 | 科技袁人

2019科技袁人年度盛典演讲:没有人能阻止你努力 | 袁岚峰

你完全可以理解全光量子中继 | 袁岚峰

石墨烯超导和21岁博士生:对科学的宣传要高调,对个人的宣传要低调 | 袁岚峰

祝贺中国数学家孙崧获得最新的(2021年)科学突破新视野奖!| 袁岚峰

减负之问: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袁岚峰

理解黎曼猜想(六)朝闻道 | 袁岚峰

如何看待曾经的「天才神童」袁岚峰,现在也只是做简单的科普工作?| 袁岚峰



背景简介: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科技袁人”节目主讲人,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入选“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微博@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袁岚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责任编辑:杨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