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數數大公文匯歷史上的名記者
過節了!過節了!
今天(11月8日)是中國記者節
在這裏祝各位新聞同行
節日快樂!
● 小貼士
2000年,國務院正式批覆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確定將11月8日定為中國記者節。自此,記者節成為繼教師節之後我國獨立確定的第二個以職業命名的節日。
歷史悠久的大公報和香港文匯報也湧現出不少優秀記者、編輯,他們在報業這條路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為我國的新聞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讓我們來追憶大公文匯歷史上的部分名記者、名編輯,懷念這些新聞前輩(排名不分先後),謹此紀念。
胡政之
胡政之(1889-1949)名霖,字政之,筆名冷觀,四川成都人。1911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律系。
1916年9月,受王郅隆之邀出任大公報經理兼總編輯;
1924年8月,在上海創辦國聞周報;
1926年9月,與吳鼎昌、張季鸞續辦大公報,任總經理兼副總編輯;
1936年4月創辦上海大公報,1938年8月創辦香港大公報,1941年3月創辦桂林大公報;
1919年,作為唯一中國記者採訪巴黎和會;
1945年參加聯合國成立大會,作為中國代表,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
1948年8月復刊香港大公報,為今天的香港大公報打下基礎。
1945年6月26日,胡政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
范長江
范長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內江人。1935年夏,以大公報特派記者名義,到西北各省採訪,撰寫大量通訊,向國統區讀者介紹紅軍長征真實情況。大公報出版部將這些通訊結集成書,出版《中國的西北角》,九次再版,累計印刷十萬餘冊。抗戰爆發後,出任上海大公報採訪部主任,指揮戰地記者的採訪工作。1938年,離開大公報繼續在國統區從事新聞工作。
蕭 乾
蕭乾(1910-1999)蒙族,原名蕭秉乾,生於北京。著名文學家。1935年在燕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後,相繼在天津、上海、香港大公報編輯副刊《文藝》。
1939年秋赴歐洲採訪;
1944年任大公報駐英特派員,採寫大量通訊;
1945年5月,赴舊金山採訪聯合國成立大會;
1946年任上海大公報社評委員。
1945年4月28日,大公報發表的蕭乾發自舊金山獨家加急專電。
呂德潤
呂德潤(1918-2009)生於河北晉縣,194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
1944年春至1945年秋任重慶大公報駐印度、緬甸特派戰地記者,隨中國遠征軍征戰印緬;
1945年回國後歷任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報特派記者、編輯,上海大公報駐台灣特派記者、辦事處主任;
1949年9月任大公報駐京辦事處負責人;
1981年任香港大公報駐北京特派記者;
1986年9月,被任命為國務院參事,1990年8月至2001年1月,任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
孟秋江
孟秋江(1910-1967)原名可權,江蘇常州人。
1935年冬,以大公報特約記者的名義,到西北地區旅行採訪,在大公報上發表大量通訊。抗戰爆發後,正式成為大公報記者,深入前線採寫了有關南口、平型關、徐州、中條山等戰役的報道。
1937年冬,到延安採訪,受到毛澤東的接見;
1938年,到重慶新華日報任記者;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後,直接領導了天津大公報改組為進步日報的具體工作,並任進步日報社社長;
1960年,出任香港文匯報社長。
譚文瑞
譚文瑞(1922-2014)筆名池北偶,廣東新會人。194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新聞系,著名作家。先後在大公報重慶、天津、北平、香港四地實習和工作過,1948年初參與香港大公報的復刊工作。
1950年調入人民日報,負責國際新聞的編輯和評論工作。在人民日報工作40餘年,曾擔任過編輯、記者、評論員、國際版主編、國際部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等職;
1978年參與起草《告台灣同胞書》。
袁水拍
袁水拍(1916-1982)原名袁光楣,江蘇吳縣人。詩人。解放戰爭期間,在上海先後擔任新民報晚刊、大公報編輯,發表過300多首政治諷刺詩,以嬉笑怒罵方式揭露國民黨政府的黑暗,反映人民群眾的疾苦,深受讀者歡迎。著有通訊文集《華沙·北京·維也納》、論文集《文藝札記》、詩集《馬凡陀的山歌》、《沸騰的歲月》、《歌頌與詛咒》等。
1949年擔任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兼任人民文學、詩刊雜誌編委,參加過有關武訓歷史的調查和《武訓歷史調查記》一書的編寫工作。1961年任中宣部文藝處處長,1976年初任文化部副部長。
朱啟平
朱啟平(1915-1993)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鹽,生於上海。1933年考入燕京大學醫學預科,後改讀新聞。著有《朱啟平新聞通訊選》。
1940年加入重慶大公報,先後任編輯和記者;
1945年派往美國太平洋艦隊任隨軍記者,其間寫成《硫磺地獄》、《沖繩激戰》等戰地通訊;
1945年9月2日,親歷在「密蘇里號」舉行的日本簽字投降儀式,發回長篇通訊《落日》。此後被派往美國任駐美特派員兼駐聯合國記者;
1949年回國後,參與創辦《英文參考消息》,曾採訪過抗美援朝戰爭;
1953年任香港大公報駐北京記者;
1978年調到香港大公報任編輯部副主任。
1945年9月2日,朱啟平作為《大公報》駐太平洋戰區隨軍記者,在「密蘇里號」戰艦上,目睹了中國和其他反法西斯盟國接受日本投降儀式的全過程。他當即寫下長篇通訊《落日》並發表,反響強烈,這是報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儀式通訊類作品的「冠軍之作」。
查良鏞
查良鏞(1924-2018)筆名金庸,生於浙江海寧。1944年考入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兩年後赴上海東吳法學院修習國際法課程。
1947年10月,考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
1948年,被調往香港大公報,先後任記者、翻譯和編輯;
大公報創辦新晩報後,任新晚報副刊編輯。
陳文統
陳文統(1922-2009)筆名「梁羽生」,1922年出生於廣西蒙山,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經濟系。1949年定居香港並進入大公報,先後任新晚報副刊編輯及大公報撰述員。即以梁羽生為筆名,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在新晚報連載廣受歡迎。共創作《萍蹤俠影錄》、《白髮魔女傳》、《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等35部小說160冊作品,其中大多數作品在大公報、新晚報率先連載,開新派武俠文學風氣之先。
徐鑄成
徐鑄成(1907-1991),江蘇宜興人。1927年加入新聞界,是中國新聞界泰斗級人物。參輿創建香港文匯報,創刊後主持社務工作。解放後任上海文匯報社長兼總編輯。
唐 納
唐納(1914-1988),即馬季良,上世紀三十年代,撰寫愛國文章和影評,名噪滬上文壇。抗戰勝利後加入上海文匯報任總編輯,襄助徐鑄成。上海文匯報被迫停刊,竭力協助徐鑄成籌辦香港文匯報。
楊培新
楊培新(1922-2016),廣東大埔人。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老一代新聞工作者。1938年入黨,抗戰期間主編的《商務日報》被周恩來讚為「不亞於八路軍一個旅」。1948年,楊培新到香港參與創辦香港《文匯報》。改革開放初期,總結提出「包死基數、確保上繳、超包全留、歉收自負」16字方針,為推進國企改革發揮很大作用,譽為「楊承包」。
茅 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人,著名文學家、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文化部長、全國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協主席。第四屆、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48年9月9日,香港文匯報在港創刊,茅盾主編《文匯報·文藝周刊》。
胡 繩
胡繩(1918-2000),浙江錢塘人。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改革開放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在香港文匯報創刊初期,郭沫若、茅盾、千家駒、翦伯讚、胡繩等均參與採編工作,成為中國新聞史上一大奇觀。
翦伯讚
翦伯讚(1898-1968),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1937年加入中共,長期從事統一戰線、理論宣傳和史學研究,為我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建立作出重要貢獻。歷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歷史系主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47年10月,奉中共黨組織之命,翦伯讚前往香港,期間擔任達德學院教授,並與茅盾、侯外廬、千家駒等分別主編了香港文匯報的「史地」、「文藝」、「新思潮」、「經濟」等副刊。
柯 靈
柯靈(1909-2000),浙江紹興人。曾任上海文匯報主筆,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任中央常委。1948年,到香港文匯報工作,擔任副社長兼副總編輯。
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文匯報副社長兼副總編,上海電影研究所所長,大眾電影主編等。全國政協第二、三、四、五屆委員,第六、七屆常委。
正是有了這些報人前輩一直堅持着,努力着,奮鬥着,才有了現在的大公報和香港文匯報,有了現在的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最後,再次致敬那些不忘初心、追尋真相的記者與新聞工作者同行,
祝大家節日快樂!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大文新聞網綜合報道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