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青北上修秘技 願做中華文化復興一員

大公文匯全媒體 维港专线 2021-04-07


身穿漢服向孔子行拜師禮,體驗傳統茶道溫壺、聽茶、品茗,奏響編鐘和編磬演奏《滄海一聲笑》,現就讀于山東大學三年級的香港學生黎婉琳和周文靜是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也是山東大學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的粉絲。


位於孔孟之鄉的山東大學有着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她們沉醉其中,特別是學習考古,正在考古遺址實習的黎婉琳更想留在內地發展,從事考古行業,探尋中華文明脈絡。黎婉琳來內地讀書的主要原因是喜歡考古專業,她認為考古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學科,由於香港學校沒有開設這個學科,而山東大學考古系在業內非常有名,所以就選擇了山東大學。



實習過程中,她不僅細心處理出土文物分類,更掌握了工地必備技能「開寶馬」。黎婉琳說,所謂開寶馬就是騎三輪摩托車,這在工地上是必備技能。在現場民工朋友的指導下,她很快就掌握了這個技能,感覺非常好玩,這也算是此次實習的一大收穫。



自1月12日起,黎婉琳就到位於濟南章丘區的一個考古工地實習,幫助考古隊處理出土文物資料,記錄和監察從出土文物中提取陶片和殘留物樣本,以及對器物中提取的土樣做浮選工作。考古免不了與土打交道,因為生性活潑,遇到淤泥、泥土之類的地方黎婉琳都要上去踩一踩,鞋子上滿是泥土也不在意。



與5000年前文物相處有幹勁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少港生赴內地修讀香港高校還未開設的考古專業,探尋中華文明脈絡(資料圖片)


此次實習工作持續到1月底,與大約5000年前的文物朝夕相處,讓首次進行實際考古操作的黎婉琳異常興奮,感覺幹什麼都很有幹勁。「雖然對於考古小白來說,接觸不到核心工作,而且有較多的重複性。但是基礎性工作更要小心,特別是記錄這一塊,不能出錯,要不然後期的研究工作就無法進行了。」黎婉琳稱:「把出土文物分類做初步處理,後續研究才可以更有系統,更準確找到需要的資料,所以大家的工作都很重要。」


黎婉琳的實習考古工作非常有規律,每天8:30開始工作,18:00結束,三餐定時,中間還有午休。黎婉琳稱之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作一個多星期後,興奮勁過去了,黎婉琳也感覺到累了,進入大家所說的「頹廢期」。但是每天早上,她都會元氣滿滿,迎接新的工作。


學視頻剪輯記錄校園時光


早在去年12月份,黎婉琳便決定期末考試結束後找一份實習工作,留在山東過年。據她了解,很多在山東大學讀書的港生選擇留校,一部分同學會回廣東老家或投奔內地親戚。



寒假實習結束後黎婉琳到上海過了春節,雖然沒法和父母團聚,但是能夠有很好的實習機會,對黎婉琳來說也是值得開心的事情。


寒假期間,周文靜則一直留在學校。她製作了詳細的作息時間表,按時起床,早餐後去圖書館讀書。她一直在研究內地新媒體發展情況,留校期間,她自學視頻剪輯技術,希望記錄美好的校園時光,在將來的工作生活中也能夠用到。


穿漢服行拜師禮 編磬演奏《滄海一聲笑》


茶道、古琴、雕版、拓印……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器物、工藝等融入課堂,沉浸式體驗增強文化認同感的傳統文化體驗課程,是香港學生在山東大學的必修課,也是他們最喜愛的課程之一。


山東大學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位於山東大學中心校區知新樓,是中國高校唯一一所集文化體驗與教學、人才培養與培訓、理論探索與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教學科研機構,歷屆港生都在此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華美精緻的漢服體現了獨特的東方審美,穿漢服、行漢禮在內地年輕人中逐漸掀起風潮。很多同學日常生活中或課堂上都穿着漢服,讓本來就喜歡傳統文化的黎婉琳很感興趣。在基地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黎婉琳穿上漢服,向孔子像雙手行拜師禮。然後來到茶文化體驗教學區,體驗傳統泡茶技藝。



學「三龍護鼎」茶道


「香港人平時飲早茶時比較隨意,不太在乎細節。」黎婉琳告訴大公報記者,她通過溫壺、聽茶、品茗等傳統茶道中發現,每一個步驟都很有講究,蘊含了古人的傳統智慧在裏面。特別是品茶時「三龍護鼎」的動作,體現了飲茶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在人們心中也可以是很莊嚴的事情,非常有儀式感。



編鐘和編磬是中國傳統禮樂器,合奏時有「金聲玉振」的美稱。黎婉琳用編磬演奏了黃霑名曲《滄海一聲笑》,琅琅上口的旋律配上磬音,更顯古樸,令她感到美得不可思議。


願做中華文化復興一員


黎婉琳(右)和周文靜(左)平時會結伴在山東大學校園閒逛(大公報記者 胡卧龍 攝)


近年來,隨着微博、B站、抖音等新媒體的發展,古風、漢服等傳統文化圈子在網絡上蔚然成風,傳統文化深得年輕人的喜歡,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讀中文專業的周文靜是《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國樂大典》等電視節目的忠實粉絲,在她看來這些節目不但能夠傳承、推廣我們的傳統文化,更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以切合當下社會的新形式,新內容使傳統文化煥發生機。


周文靜稱,《國家寶藏》中傳承人講述國寶的故事,讓我們明白「知來處,明去處」的意義;《中國詩詞大會》裏回憶曾經的曾經,找回詩詞歌賦的美;《國樂大典》讓我們的傳統樂器也可以很潮。


在研究傳統文化相關節目中,周文靜發現由於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很多,每一種表現形式的受眾又非常的窄,同時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思想探索,所以火爆的節目和創意非常少。


「雖然國家在大力推廣優秀傳統文化,也推出各種各樣的形式和風格的節目,但是文化的復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希望以後我也能成為其中的一員。」周文靜說。


挑戰製陶手藝 收穫快樂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每到假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周文靜就到內地城市旅行,領略各地的風土人情。周文靜最喜歡青島,經常利用周末時間去青島遊玩,體驗「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海濱城市魅力。她也去過西安、成都等地,各地美食和特色文化讓她印象深刻。


在濟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周文靜走進一家龍山黑陶體驗館,親手製作了一個「失敗的陶器」。龍山黑陶是距今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時期的傳統製陶技藝,周文靜對製陶技藝非常感興趣,選擇「困難模式」進行體驗,製作一隻葫蘆。



體驗館製陶藝人向她詳細講述了製作的要領和注意事項,展示了正確的踩踏踏板和握持泥坯的方法。周文靜頻頻點頭,表示已經記住製作方法,但是當真正開始操作時,卻怎麼也掌握不好其中的竅門。因為緊張,不時大喊大叫,多次失敗重新返工。經過反覆練習,最終勉強製成一隻葫蘆。


周文靜稱:「傳統手工藝特別考驗功夫,他們練了很多年才有現在的成就,手藝人真是很了不起。我低估了製陶手藝的技術含量,也高估了自己的動手能力。這次是一個『失敗的體驗』,但也收穫了快樂。」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大公報  胡臥龍  報道



往期推

238萬簽名!11天完成壯舉!香港民心所向

香港並非沒有土地可供發展,而是有卻用不得 比如這一塊

不要問,只要買,這是行為藝術

相關版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