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綠地」審批真的不能簡?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08-23

本文要點

有專家認為,政府應簡化改劃土地程序,加快建屋用地供應。


「綠地」改劃用途需時三年,審批流程不能簡化?政府曾估算發展1%「綠化地帶」,可以提供近10萬個單位。過去兩階段「綠化地帶」檢視,政府物色到的77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用地,近半38幅完成改劃,助不少市民完成「上車夢」,但當中亦有部分改劃建議,因在城規會遇到大量反對意見,甚或遭司法覆核,發展一再拖延,甚或被迫叫停。


綠化地帶改劃例子(大公報)



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文)林良堅(圖)


有專家認為,改劃綠化地是短中期有效增加建屋用地的方法,但成功案例動輒耗時十年,政府應簡化改劃土地程序,加快建屋用地供應。


本港現時約四分之三土地未開發,其中160平方公里被規劃為「綠化地帶」。面對建屋用地短缺,政府近年透過土地用途檢討,包括「綠化地帶」用地檢討,物色具短中期房屋發展潛力用地。發展局提交立法會文件顯示,在2019年至2021年,約有57公頃的綠化帶被改劃用途,當中有七成被改劃作住宅,佔41.3公頃;而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佔4.7公頃;另有綠化帶被改劃作道路、休憩用地、露天貯物用途。此外,亦有3.6公頃用作其他指定用途,以容納污水處理廠、骨灰安置所、墳場等設施。


學生提司法覆核 拖延時間


不過,政府改劃綠化地建議並非一帆風順,部分項目在城規會遇到大量反對意見,甚或遭司法覆核,發展一再拖延,其中7個項目更是胎死腹中。在2015年,當時香港教育學院學生丘家寶在團體「環保觸覺」陪同下,就城規會將大埔5幅綠化地改劃為興建公屋與低密度私人住宅之決定提出司法覆核,並獲批覆核許可,雖然案件最後敗訴,但時間已經過去兩年。


土地改劃要經過層層諮詢的城規程序(詳見列表),過去不少項目因為要處理大量反對意見而耗費不少時間,利用反對信模板,發起「一人一信」反對修訂,更成為部分團體的慣用手法。不少熟悉城規程序的人士曾指出,現時在城規諮詢程序,表達意見毋須實名,有人會用不同署名重複寄出相同的反對信,試圖拖延城規程序,甚至影響城規會決定,建議政府修訂《城規規劃條例》,要求實名表達意見。



「現時土地改劃從前期研究到有樓落成,要近十年,有些外力或無法控制,但政府內部是否可以再做快一些呢?」香港測量師學會副主席兼房屋政策小組主席林家輝指出,本港發展用地長期供不應求,不少住劏房、籠屋的居民,過着非人生活,覓地建屋必須要加快。他認為,10年內的土地供應可透過改劃用地滿足需要,之後就要靠發展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等大項規劃接力供應。


林家輝指出,本港很多綠化地都是在新市鎮及鄉村邊緣,發展綠化地是新市鎮的有機擴展,而且有關用地通常鄰近已有基建配套,有助將「生地」變「熟地」,加快土地供應。


合併撥款程序減省時間


對於政府提出「提速、提效、提量」造地建屋,並計劃修訂《城規條例》等法例,加快開發土地流程,林家輝認同精簡流程的大方向,同時建議政府研究透過行政命令,進一步縮短改劃用地程序,「是否可以做多些、快些,將同區具潛力用地一籃子改劃,一起上城規,避免同一張草圖來來回回進行城規程序呢?」政府預計,將一幅綠化地改劃發展住宅,由前期研究到完成地盤平整,現時需時約6年,精簡程序後,可提早2年至2年半時間。


林家輝同時關注工務工程在立法會申請撥款的流程太繁複,要在前期勘探及初步設計階段,以及詳細設計及準備收地階段,各上一次立法會申請撥款,而每次撥款都要到不同委員會進行解說,需時數個月。他認為若將兩個程序合二為一,估計可節省近一年時間,「工程設計本來就是持續推進,點解還要分兩次拿錢?」


特區政府正努力解決市民房屋需求等深層次矛盾。(大公報資料圖)

話你知|77幅綠化地改劃 近半仍在等


改劃合適的綠化地帶建屋是政府多管齊下土地供應策略的其中一環,政府近年透過兩階段「綠化地帶」檢視,物色到77幅用地具房屋發展潛力,合共涉及約227公頃,料可提供逾11.4萬個住宅單位。政府正進行新一輪「綠化地帶」用地檢討,將適時公布進展。


發展局表示,截至今年七月,77幅擬議改劃的「綠化地帶」用地中,38幅已完成改劃,涉及約5.7萬個單位;7幅已開展改劃程序,涉及約3.3萬個單位。另有7幅城規會不同意改劃。至於餘下25幅用地,政府會因應所需技術研究/評估結果,開展改劃工作。


冀年底前提交精簡程序建議


發展局提到,根據過往經驗,改劃一幅非住宅用地作公營房屋發展,由技術研究至完成地盤平整,需時至少約六年,而建屋工程則需時四至五年。為加快建屋土地供應,發展局正檢視各項發展審批程序,爭取今年底前向立法會提交有關精簡或縮短城市規劃申請、道路刊憲、收地等多個法定程序的條例修訂草案;亦會繼續檢視各項適用的行政程序,以縮短發展所需時間。


綠化用地主要功能是保育自然環境、美化市容及改善景觀。根據規劃意向,綠化地帶主要是保育已建設地區/市區邊緣地區內的現有天然環境、防止市區式發展滲入這些地區,以及利用天然地理環境作為市區和近郊發展區的界限,以抑制市區範圍擴展及提供靜態康樂用地。根據一般推定,綠化地帶不宜進行發展。但近年房屋用地短缺,政府透過土地用途檢討,包括「綠化地帶」用地檢討,物色具短中期房屋發展潛力用地。


金針集 | 善用綠化地帶 增加住宅供應



文/大衛


目前綠化地帶佔全港土地面積約一成半,極具大規模改劃成為住宅發展地皮的潛力,只要發展一成綠化地帶面積,即約1600公頃,粗略估計便可興建100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有望徹底解決香港住屋問題。


全球加息遏通脹,資產價格首當其衝,但香港住宅樓價抗跌力強,即使經濟陷入收縮,但仍然在歷史高位附近徘徊,主要是住宅供求持續失衡,未來3、4年近十萬個單位的潛在私樓供應量未必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爭議較郊野公園小


特區政府正推進北部都會區與明日大嶼計劃,將是中長期提供大量住宅發展土地的重要來源,但遠水難救近火,為了緩解短期住宅發展土地不足問題,發展農地、棕地、綠化地帶與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都是增加住宅用地的可行選項,以達到地盡其用的目標,其中大規模改劃綠化地帶成為住宅地應該列作優先考慮選項。


綠化地帶用作分隔市區與郊野的緩衝區,隨着市區範圍擴大與環境變化,綠化地帶作用已不大,而且改劃成為住宅地皮,爭議性也遠較郊野公園為小。


多由政府擁有 推動較快


更重要的是,綠化地帶多是特區政府擁有,不像農地、棕地可能涉收地與安置問題,只要城規會批准,便可以進行發展。同時,不少綠化地帶靠近公路,已有基本水務、電力設施,適合大規模改劃發展。


其實,面對住宅供求失衡,近年當局已持續改劃綠化地作為住宅發展用途,產生紓解住宅土地荒的作用。例如2019年至2021年期間,便有合共57公頃綠化地帶改劃,其中七成是用作發展住宅。



改劃一成地皮 可建百萬伙


因此,當局宜深挖綠化地帶的發展潛力,全面檢視綠化地帶改劃成為住宅用途的可能性,包括私人擁有的綠化地。隨着大規劃改劃綠化地作住宅用途,相信潛在私樓供應會顯著增加。


綠化地帶佔全港面積一成半,涉及16000公頃,只要撥出一成綠化地帶作發展,即1600公頃,已可大增住宅供應。以每公頃地皮(約十萬方呎)可建600個公私營住宅單位計算,1600公頃地皮,便可足夠興建約百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若然適當地調高地積比率,隨時可額外增加兩成單位供應,總住宅單位數量可達120萬個,有望徹底解決香港樓荒問題。


大公社評 | 發展保育可共存 綠化地帶非禁區




香港有大量的綠化地帶,這是好事,但綠化地帶是不是愈大愈好,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香港房屋問題愈演愈烈、上樓時間愈拖愈長的今時今日,開發綠化地帶是提供土地的最有效手段,並非「不能碰」的禁區,香港必須解放思想,多管齊下,切實覓地為民解憂。正如有專家指出,保育和發展並非對立,只要將保育價值低的綠化地帶改為發展用途,哪怕只是其中的百分之一,就能建造十萬個單位,為數十萬居民提供安身之所。


香港陸地面積1100平方公里,其中郊野公園、綠化地帶佔香港全境65.6%,即三分之二。相比之下,香港住宅用地佔全境7%,不足未發展地帶的九分之一。香港大量土地未發展,原因有兩個,一來過去香港人口不多,沒必要開發那麼多土地;二來香港山地多平地少,開山闢地成本高昂,大量斜坡亦加重日後維修的成本。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房屋問題愈演愈烈,數十萬人居於劏房、鐵皮屋等不適切住所,即使是有樓一族,大多是蝸居。香港必須拓土,保育價值不高的綠化地帶就是最重要也最有效的土地來源。


適量開發綠化地帶有多個好處。首先,不是郊野公園,不受有關條例約束,改劃用途不必大費周章;其次,基本上是政府土地,政府有發展主動權;其三,多靠近交通和現有基建,這是建屋的必要條件,節省時間和金錢成本;其四,保育價值低,不會對香港生態造成大的影響;其五,全港綠化地帶面積多達160平方公里,哪怕只是將其中百分之一拿出來發展,就可以解決大問題。從法律、時間、成本等多個角度看,開發綠化地帶是最符合效益也是最快可見成果的方案,符合新一屆特區政府「提速、提效、提量」的目標。


政府近年透過兩階段檢視,物色到77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的綠化地帶用地,合共涉及約227公頃,如果建屋,料可提供超過十萬個單位。最重要的是,已有綠化地帶被改劃用途。2019年至2021年間,總共有57公頃的相關土地被改劃,用於建造住宅、政府設施或其他指定用途。舉例說,正在興建中的馬鞍山居屋錦駿苑、油塘欣榮街綠置居高宏苑、大窩坪延坪道私人住宅,都是綠化地帶改建而來,明年或後年就可以落成。


既然有先例可循,就證明並非所謂「禁區」,是完全可以利用和發展的。事實上,一些人反對發展綠化地帶,是因為搞不清楚綠化地帶和郊野公園的分別,將兩者混為一談。當愈來愈多人明白兩者不是一回事,且發展利大於弊,相信反對的聲音會愈來愈小,支持的聲音會愈來愈大。


施政「以人為本」,滿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第一位的。在香港還有大量基層無瓦遮頭的情況下侈談保育,其實是空洞的、偽善的;在香港有大量土地原封未動的情況下,一味哀嘆「地從何來」是矯情。有人提出向內地「借地發展」,這也是不合情理的。


從根本上說,發展和保育並非對立,而是可以達到和諧統一。新加坡的綠化地帶只有全境的8%,但這並不妨礙新加坡成為舉世聞名的花園城市,在房屋周圍栽花種樹,大搞綠化,非但不會破壞環境,反而可以起到美化和保護作用,別的地方做得到,香港沒有理由做不到。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輪候公屋平均等6年 「綠地」真是禁區?


拆完全港寮屋需380年


落雨水浸 打風塌頂 寮屋戶慘過住劏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