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玉壺「逃」出英倫:你要帶我回中國嗎?

大公報 大公文匯 2023-09-09



本文要點

黑眼睛黃皮膚,能聽得懂我說話的就是家人……


「沒有一個中國人,可以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館。」隨着大英博物館失竊醜聞持續發酵,多國發聲要求歸還本就屬於自己國家的文物。在中國,「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亦登上了熱搜,網友自製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呼籲國人關注流失海外文物,成為全網爆款。催淚的同時,引發了年輕人的文化共鳴。「如果文物會說話,如果思念有聲音,你可否聽見,它們震耳欲聾的『我想回家』……」有網友表示,這部短劇的意義,不僅在於它以藝術手法呈現了流落海外文物的處境,更將大家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於此。

網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呼籲國人關注流失文物,引發青年文化共鳴。圖為遊客在大英博物館觀賞清代《愛園圖》。

文物流失是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傷痛。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自鴉片戰爭至今,共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數量就達100餘萬件。而大英博物館內現有中國文物囊括了新石器時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戰國的青銅器、唐宋三彩、琺瑯器等幾乎所有藝術類別,件件都是絕世珍藏。

英國狡猾 立法禁止歸還文物

雖然大英博物館宣稱,館藏的中國文物是通過饋贈、購買、交換等方式獲得的,但實際上,伴隨着英國的殖民擴張步伐,戰爭期間的瘋狂掠奪、盜賣,各國的歷史文化典藏、奇珍異寶紛紛流入英國本土,並彙集到大英博物館中。據報道,英國以「保護文物安全」為由,拒絕將被掠奪文物歸還原址,甚至於1963年修改了《大英博物館法案》,以立法的形式禁止歸還文物。


今年年初,有網友腦洞大開:「拍一部動畫片!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館》,讓各個文物擬人化,然後復甦過來逃離大英博物館,回家過年……」該則留言引起了網友「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的關注,他們醞釀了一個名為《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劇本,並遠赴英國拍攝。該劇日前上線抖音、B站、小紅書等平台,首集正片時長不到三分鐘,卻觸動了眾多網友,收穫好評無數。截至9月3日,僅抖音平台播放量就破2億。


不只是故事 更是文化共鳴

《逃出大英博物館》講述了一個穿漢服的女孩找上了在英國工作的中國記者,請求他幫助她回到祖國。而女孩的真實身份,竟是原本應該在大英博物館中展示的玉壺。目前短劇已播出2集,記者承諾幫女孩回國。「你要帶我回中國嗎?」「我們初遇那天,你為什麼叫我家人?」「是哥哥姐姐伯伯阿姨爺爺奶奶們說,黑眼睛黃皮膚,能聽得懂我說話的就是家人……」劇中對話讓網友淚目。


「煎餅果仔」表示:「我把故事大綱跟夏天說,她激動地問我,我們去英國拍吧!」於是有了拍攝之旅。


該劇推出後得到了年輕網友們的熱捧。相關知識的普及促使大家更了解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還有網友的各種解讀,拓寬了劇的涵義。有人說,這部劇不僅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更是一種文化的共鳴。大家紛紛呼籲,大英博物館把所有通過非正當渠道獲取的中國文物無償地歸還中國,不要再採取牴觸、拖延和敷衍態度,讓它們踏上這萬里歸途。



精雕細琢|「小玉壺」逃出英倫
劇情別有洞天


《逃出大英博物館》劇中小玉壺的原型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別稱:碧玉薄胎茶壺),並非文物,而是蘇州玉石雕刻家俞挺的作品,曾獲2007年北京天工獎優秀作品獎,2017年入藏大英博物館。對於該劇的火爆,俞挺表示,看到評論區裏的很多年輕人這麼關注傳統文化,充滿熱忱,令人欣慰。「我們做的工作就是希望傳承傳統文化,這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


據介紹,劇中亮相的這件玉雕作品由一整塊十三公斤的青海青玉,歷經半年時間精雕琢磨而成,採用傳統中國茶壺形制,壺形溫順、舒展,並進行寫意式的變形。壺上有寶相花、纏枝蓮紋路,吉祥文靜。「當時大英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找過來,在交流中提及,中國玉雕手藝失傳,尤其是薄胎玉器見不到了,於是朋友就推薦了我的薄胎作品。」俞挺說。


為什麼逃出大英博物館的會是這盞玉壺?兩位主創尚未給出最後的解釋,他們表示,是出於劇情考量,請網友關注後續劇情展開。而觀眾已展開浪漫想像:正因為它是和平時期被送去的,才不會被裝進麻袋面對無知的恐懼,才能記得回家的路。


2022年,觀眾在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複製展上參觀。(新華社)

國風創意|《敦煌遺書》以舞蹈追溯歷史

同樣以「逃出大英博物館」為主題的影片《敦煌遺書》亦於日前上線。這部由國風創意導演郭吉勇執導的影片,通過影像與故事的融合,以流失在大英博物館的敦煌文物為故事背景,講述了流失的文物「飛天」(擬人)從海外跨越近1萬公里「回到」中國敦煌的故事。「這是關於敦煌文物『逃出大英博物館』的故事,也是關於文物歸國的期待。」影片一上線便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


在聽說1907年,英國人僅用40塊馬蹄銀,買走了敦煌近萬件文物後,郭吉勇想像在海外漂泊了100多年的「它們」思念家鄉的感受,便在心裏湧起要拍一部有關流失文物的舞蹈作品。  


為了復原敦煌文化,導演一次次飛往敦煌勘景、研究,最終選取了9個洞窟中的形象。舞蹈部分邀請了西北師範大學敦煌學院的編舞老師蘇瑞璇和她的7位學生,又聯繫到了「神魔佛仿妝大神」妞妞妞一起來群舞演繹。


「這部短片是一次關於文物的思考,也是對歷史和文化的追溯。我們希望通過舞蹈,讓觀眾感受到流失文物背後的情感,以及對家鄉的眷戀。」郭吉勇說。


中國方案|歸國路漫漫 四途徑追索

近年,文物流失與返還問題一直是個熱門話題。長期從事中外文化遺產和博物館研究的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段勇曾表示,國際上的文化遺產大規模流失源於數百年來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迄今文化遺產非法販運仍是僅次於毒品走私和武器走私的第三大非法貿易。因此,文物流失既是歷史問題也是現實問題。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當前中國追索非法流失海外文物的主要方式包括:依法追討、商業回購、政府間外交談判和捐贈。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霍政欣曾表示,二戰結束後,國際社會為保護文物、促進流失文物返還陸續制定了一些國際公約,主要包括:《關於發生武裝衝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及其議定書、《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與《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等。但是,利用既有國際公約追索文物,主要面臨條約無溯及力、約束力有限等難題。


不過,趨勢正在向好的方向轉化。國家文物局相關人士介紹,目前追索的國際環境越來越好。依據相關國際公約精神,中國已與美國、瑞士等20餘國簽署保護文物遺產雙邊協定,如中美兩國的雙邊協定明確,唐代(公元907年)以前的文物以及具有250年以上歷史的雕塑和壁畫等文物,美國海關一旦發現沒有中國合法出境證明,就會扣留並返還中國。中國還於2014年主導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國訴求的《敦煌宣言》,堅持呼籲歷史流失文物應回歸原屬國,為完善文物返還國際秩序貢獻中國方案。



內容來源:大公報A7

者:江鑫嫻

報紙編輯:王孫云鶴、馮自培
網絡編輯:輕雲
審校:京辰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強盜,把我們的文物還給我們!


核污排放一周後,樣本氚含量飆升近三倍!


大文快報(2023.09.03)周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