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书院21】读《教育是最美好的修行》的一点随想@毕婧
个人介绍
教育感言
向阳而生,向善而行,愿音乐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灵。
《教育是美好的修行》
本书是汤勇老师2021年的全新力作,从教育心语、教育常识、教育随想、教育直言、教育视界等八个方面,展示了他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以来对教育的践行与思考。每一篇文章,作者都结合了当下真实的案例作为切入点,没有空谈教育理论,而是从突出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热点出发来阐释他对教育的思考,并在书的后两章展示了他眼里的当代教育人物和富有办学特色的乡村学校。
读《教育是最美好的修行》
的一点随想
假期里,读了几本文史和教育类的书籍,本来觉得应该波澜不惊甚至一潭死水的内心世界又泛起了些许涟漪。王朝兴败,英雄迟暮,美人玉陨,这本是历史长河中再平常不过的事,反而却让我有了一丝的感慨。人的杰出与平凡,高尚与龌龊,历史都留下了印记,后人也都有了评说。至于是否客观,是否全面,作为普通人,我没有发言权,但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这么多年来对于“人”总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因为王侯将相,凡夫俗子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大写的“人”。人的成败总与人性和教育有关,人的因果,更多是教育的因果。前些天看过李玫瑾的《幽微的人性》,书中对于人的犯罪成因以及心理作了详细的描写,对我触动很大,也激起了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学习兴趣。汤勇的《教育是最美好的修行》作为教育专著,中间的很多问题都能引起包括我在内的广大一线教师的共鸣。结合着汤老师书中的话题,我也简单谈谈我的一些对于教育的理解。
匹配成长阶段的教育
对于这个问题我很有发言权,曾经我是受教育者,今天我更是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对孩子与学生的成长教育问题我压力很大。一方面是责任,但更多的是困惑。年前的一次测验,孩子考得很不好,我很焦虑,立刻找了老师反馈孩子学习情况,对孩子更是一顿打骂。平时的容忍与和善早已为心中的怒火掩盖,眼里只有孩子的“不争气”。事后我很难过,我怎么了?我的眼里好像只有孩子的分数,嘴巴里只剩下对孩子学习上的唠叨!我也经常反思自己,为什么自己会毫无顾忌孩子的童真与兴趣,成为只盯着冰冷数字的家长。
有人说中国教育呈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初中教育高中化”,最终引发“大学教育幼儿化”,有一些夸张,但绝不是危言耸听。低龄儿童和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当前的学习压力很大,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包括孩子所谓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国家从宏观政策角度,加大改革力度,解决基础教育矛盾,缓解基础教育压力,但对于真正的教育实践还需我们国人的继续努力。不仅如此,这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负担也过重,面临经济和精力的双重折磨。今年看望曾经的高中班主任,他向我们吐槽现在的高中生要到十一点结束晚自习,高三甚至要到十一点五十。孩子可能需要苦三年,对于一位年过五十的老师来说,除了退休可能很难体会到什么是教育的幸福!我觉得他们的幸福并不是每年放榜时自己班级有多少个重点,多少个本科。即使有,这样的幸福于老师而言,价值有多大?幸福感有多持久?班主任坦言,没有年轻老师愿意承担这样的重担,不是害怕工作的辛苦,更多的是工作的价值与意义的考量。也正是如此,才会有很多原本优秀的孩子在大学期间选择放纵,颓废,想弥补自己曾经失去的自由,因为学习于他们而言就是负担没有快乐。抛却生存,他们可能永远意识不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孩子的成长是了解孩子,让孩子年龄阶段与教育并轨而行,这才是长久的真正的教育。但这所谓的匹配成长阶段的教育对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却任重而道远。
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
这几年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的焦虑在不断增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中教育对于很多孩子来说门槛越来越高。职业技术学院更多地走入家长和孩子们的视野中。职业技术能力对于当下的中国发展更加迫切,社会的转型需要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很多人感慨,自己的所学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用处不大,适用性不强。其实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因为知识积累有它自身的规律,它更多在于认识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而不在于说这个工作方面的知识我学习中没有学过,或者我的所学压根没有用到过。但是必须承认,当下的社会对于专业能力的认可可能更高于学历的认可,当然两者并不存在对立。在我的身边,不乏社会适应困难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更多愿意躲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对于职业选择拈轻怕重,渴望高回报却不愿意挥洒汗水。对于目前的职业选择,高中或者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更有发言权。不久前我和高中老师聊天时,他们就谈到当下好多孩子尤其是不够刻苦,文化课不够突出的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艺体上,花费不菲,渴望博得一条所谓的本科出路。这本身就是教育和学习观念的僵化,殊不知很多技术类的院校才是未来市场的香饽饽。汤老师在书中也谈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劳动教育是最好的德育,这是目前中小学教育中要亟待加强的,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不仅能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更能去除人性中的懒散,畏惧等弱点。这样的教育是当下中国青少年教育中非常缺乏的。体育教育的改革解决了身体上的病症,劳动教育的重视与践行是从根本上来健全孩子的身心。这也更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需要,也是教育转型的必然选择。所以很多学校都在倡导劳动实践,以此带动德育的发展,体魄的强健,性格的坚忍。我记得朋友圈有临二小“一米麦田”的实验,看着孩子们挑选种子,自己挥汗如雨,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我想这样的孩子该有多幸福,这样的孩子才更符合未来中国社会的需要。
契合生命需要的教育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的学习生活启于生命,也终结于生命。其实汤老师的这本书既可以读作“教育是最美好的修行”也可以认为是“修行是最美好的教育”。教育于我而言就是一场修行,能否成正果不得而知,但佛语云:种善因得善果。我选择了这样的修行方式,就渴望能在这迷茫的人生中获得契合生命需要的教育,如同朝圣者渴望获得上帝或者佛祖的指引,获得不二法门,终得涅槃。
曾经读过一本美国约稿•沃特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和卢梭的《爱弥尔》,书中对幼儿自己孩童需求描写得很细致,尤其是前者。让我觉得不仅作者研究的不仅仅是孩子,更多的是生命和人性。他们追求的更多的是人性的自由和本真,教育只是为了获取孩子们的需求信号,从而更好的引导。随着孩子生命的成长,社会化的程度日益加深,我们的生命需要的教育是在逐渐弱化的。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也经常反思,如何在自己的日常教育中恢复孩子们的纯真、本真?如何以儿童视角来感受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何真正意义上蹲下身子来看孩子?我也期待在未来的工作中能继续与孩子们并肩同行,伴读共成长!
END
●【行知书院16】清晰就是力量——行知书院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行知书院17】追光而行 步履不停——教师读书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