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书院24】教育是一种修行@李晓强
个人介绍
教育主张
勤勉笃行、臻于至善。对待学生,讲方法,重引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努力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愿竭尽精力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教育是美好的修行》
本书是汤勇老师2021年的全新力作,从教育心语、教育常识、教育随想、教育直言、教育视界等八个方面,展示了他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以来对教育的践行与思考。每一篇文章,作者都结合了当下真实的案例作为切入点,没有空谈教育理论,而是从突出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热点出发来阐释他对教育的思考,并在书的后两章展示了他眼里的当代教育人物和富有办学特色的乡村学校。
教育是一种修行
教育是一种修行,第一步,便是修炼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有很多不幸,不是因为不幸而造就的,恰恰是我们的心境让我们视那些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为不幸。而这,才是不幸的根源所在。就好像一位女士,因为生活的不如意,因为工作的不如意,而将更多地对幸福的期待和对成就的期许,转给了自己的下一代,用尽心血去培养一个比自己更加优秀的孩子,然后让这个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遗憾。或者,是一位父亲因为社会视角下的自己不够完美,而完美的要求自己的孩子不断向完美靠近。这两种情况诞生在许许多多的家庭,而这些家庭中,带着如此心境的父母,当他们面对孩子时,多数都会面临无数次“战斗”,并最终在与孩子的拉锯战中,无奈的接受自己的退场。也许这是他们最遗憾和痛苦的事,却殊不知,这一切的根源,恰恰就是深埋于心中的,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幸福的态度,对生命的态度。
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启迪和点燃,而不是一种人生观对另一种人生观的战胜或占领。而如果作为教育者本身的生命观,都已不再是积极乐观,那么又何谈启迪。生活中,我能看到许多纠结的妈妈,领着一个还未真正领会人生,就已经纠结无比的孩子。也会看到一对愁眉苦脸的父母身边站着的要么飞扬跋扈,要么面无表情的少年。如果这一切真的应验,那育人之前,我们首先要努力育己。教育者面对生活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被教育者对生活的态度,甚至这个影响的过程,不需要道理,不需要语言,而就在一个个生活的细节中,复制在了孩子的身上。如此说来,想教育出一个乐观向上的孩子,身在在繁扰复杂的生活面前的我们修炼自己的健康淡定的心境,是多么重要。
教育是一种修行,因为我们与孩子,互为镜子。一个能言善辩的妈妈,培养出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这并非奇怪。一个勤快无比的妈妈,培养出一个懒惰无比的孩子,这并非稀奇。一对热爱生活的父母,培养出一个多才多艺的孩子的例子也数不胜数。如果说教育是一种陪伴,那孩子与家长,孩子与老师,也一定是互为陪伴者的,一个孩子需要成长,而教育者,更需要成长。一个人的成熟,不是因为他的年龄,而是因为他的经历。在教育的历程中,我们与孩子,拥有的是共同的经历,当孩子一岁时,我们做父母的年龄,也是一岁,因此,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一个爸爸妈妈长大的过程。如是所说,那么我们希望孩子修炼的,也正是我们要去修炼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投机主义的面对生活时,便很难教会孩子执着与坚持。一位农民父亲或许教不会孩子知识,但他却用自己的修行,教会了孩子勤恳,这个教育,甚至比1000个英文单词,更有价值,却更难培养,因为,他是从教育者的自身修行开始的。
教育是一种修行,因为,没有人能替代别人成长。孩子的人生,与我们的人生是平等的。孩子拥有孩子的人生,父母拥有父母的人生,无论这之间有多少相同,甚至相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预示着交集的逐渐减少,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越来越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而为人父母的我们,究竟在与孩子共同的岁月中做了什么呢?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支持他们走向人生的期望之地。而父母最终留下了什么?我想留下的不是孩子成才的骄傲,而是一份共同经历的美好岁月,同时,也是随着与孩子的相守,而让人生不断丰富和圆满的过程。我们无法控制另一个人的一生,但是我们可以沉淀自己,积淀自己,人生的圆满,不是因为索求都被满足,而是内心的充实,甚至,是一种不断追求的动力,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在我心里,便是圆满,因为知道生命的暮期,他们仍在丰富着,充实着,追求着。
END
●【行知书院20】教育只有一个主题——爱@程子璇●【行知书院22】读《教育是美好的修行》有感@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