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闻速递】“北大文科创新讲坛”第一讲举行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小i导读
2021年10月29日,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和人文社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北大文科创新讲坛”第一讲成功举行。
本次讲坛的讨论主题为文学叙事中的“隐性进程”与双重叙事进程理论,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作视频致辞。该理论的发明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雅讲席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申丹教授作为主讲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强世功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姜红教授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周小仪教授担任评议人。
快和小i一起看看吧~
本文约2320字,读完约7分钟
“北大文科创新讲坛”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组织,旨在搭建交流学习、启发激励的公共平台,跨越专业来共同探讨人类文明面临的普遍问题,以期推动北大文科进一步发展,以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增强北大文科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引领作用,帮助推进我国文科的话语体系创新,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讲坛截图
王博教授指出,北京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要扎根中国大地、面对中国问题,同时关心和思考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理论与现实的交汇处促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中国和世界的连接处探索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在历史和未来的汇通处回答变和不变的辩证关系。北京大学一直将创新看作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最值得鼓励的工作,在学术评价中凸显创新的维度。“北大文科创新讲坛”在此后将会陆续推出,向社会各界介绍北京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努力和思考。
王博教授致辞
申丹教授介绍了自己科研创新的几种途径:一是勇于挑战广为接受的权威观点;二是从反面寻找突破口;三是根据中国语言和文本的实际情况修正所借鉴的西方理论模式;四是通过跨学科研究达到创新与超越。
申丹教授随之聚焦于自己在叙事学领域的创新。她指出,如果能摆脱古今中外关注“情节、人物、背景”的传统框架的桎梏,将目光拓展到情节背后的另一种叙事运动,沿着另一条主题轨道来考察相关文本选择,就能看到她所命名的“隐性进程”。在学术历程中,申丹教授先是专注于隐性进程的挖掘,再过渡至对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的互动的分析,最后摆脱了自身束缚,大胆对各种超越传统的“双重”叙事进程模式进行理论建构。
在《文体》的主题特刊中,申丹教授在供其他学者讨论的《目标论文》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理论,她向观众集中介绍了这篇论文的内容。申丹教授先是剖析了“隐性进程”与批评界业已关注的各种深层意义之间的实质性不同。她指出,前人提出的关于作品深层意义的各种概念均在情节发展的范畴之内运作,这都是情节发展本身的深层意义;与此相对照,她自己对隐性进程的关注“超越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以来的研究传统,因为这偏离了传统上对情节的重视,转而探索与情节并列前行、甚至有时呈相反走向的叙事暗流”(欧洲叙事学协会前任主席、法国教授John Pier 所发表的评论)。申丹教授就隐性进程和情节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分析。她将隐性进程和情节发展之间的关系分为隐性与显性进程互为补充、隐性和显性进程相互颠覆两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区分了数种亚类,并提出了十五个相关的命题。申丹教授阐发了在叙事学、文体学、翻译学以及认知研究领域中,她所发现的双重叙事动力要求如何拓展和革新现有理论概念和研究模式。
申丹教授作主旨报告
姜红教授评议
周小仪教授评议
今后,“北大文科创新讲坛”将陆续推出专题讲坛。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文章排版:李知之
校对:张梦晨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