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专访】世界需要“基辛格”——基辛格百岁寿辰,专访传记作者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小 i 导 读
6月3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布消息称,5月31日,驻美大使谢锋为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百岁寿辰举行庆祝活动。基辛格曾在2020年参加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协办的中国美智库媒体视频论坛(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近日,2020年为基辛格撰写《亨利·基辛格与美国权力:一部政治传记》的美国历史学家、范德比尔特大学历史教授托马斯·施瓦茨(Thomas Schwartz)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的专访。他向记者表示,基辛格看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并通过鼓励积极政策来防止美中之间产生冲突。
托马斯·施瓦茨(Thomas Schwartz)
美国历史学家
范德比尔特大学历史教授
本文约4200字,读完约15分钟
6月3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布消息称,5月31日,驻美大使谢锋为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百岁寿辰举行庆祝活动。
谢锋表示,基辛格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是中美关系的开拓者、推动者,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基辛格博士坚持不懈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为增进两国沟通、合作与友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谢锋指出,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中美关系遭遇严重困难,历史再次走到十字路口。世界需要“基辛格”,我们需要向基辛格博士学习他透彻的智慧、共赢的战略、无畏的担当。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与中方携手促成了1972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实现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50多年来,基辛格近百次访华,致力于中美关系发展成为其外交生涯中最华丽的篇章之一。百岁寿辰前夕,基辛格受访时再度指出,“人类的命运取决于美国和中国能否和平相处”,认为美国需要克制盲目的对抗,谋求与中国对话。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了2020年为基辛格撰写《亨利·基辛格与美国权力:一部政治传记》的美国历史学家、范德比尔特大学历史教授托马斯·施瓦茨。他向南都记者表示,基辛格看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并通过鼓励积极政策来防止美中之间产生冲突。
托马斯·施瓦茨
谈百岁基辛格:仍在为美中外交关系发展投入精力
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参与者,基辛格的百岁寿辰,受到中美双方高度关注。5月27日,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社交平台用中英双语发文,致敬、感谢基辛格为中美关系作出的贡献:“我们感谢他在半个世纪前重新开启美中关系时担任了关键性的角色,以及他对美国外交的历史性贡献。”
5月31日晚,中国驻美大使谢锋为基辛格百岁寿辰举行庆祝活动
就在基辛格寿辰前一日,中国驻美大使谢锋也在康涅狄格州肯特郡会见了他,表达中方对基辛格百岁寿辰的祝贺。
“1971年,基辛格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那时,我们和中国没有直接联系。”施瓦茨告诉南都记者,“他与尼克松一起,让美国与中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并开始了首脑会晤和频繁互访的过程。而现在美中关系遭遇严重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基辛格当年倡导的精神,如今需要‘恢复’。美中这两个最重要的大国,需要努力重新开始定期磋商和会面,尽管这并不容易。”
南都记者留意到,在百岁寿辰前夕,基辛格在接受西方媒体的采访时,谈及“如何避免中美竞争演变为战争”,他提到,美国和中国应该学会共存。他还告诫,不要误解中国的雄心。
“基辛格意识到,美国和中国必须接受分歧的存在。”在施瓦茨看来,基辛格一直秉持着一种态度,即两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意味着不能和平相处。
施瓦茨向南都记者进一步分析,基辛格认识到了中国的崛起,以及美国和中国现在都是强国的事实。基辛格的使命,是通过鼓励积极政策来防止美中之间产生冲突。
施瓦茨介绍说,基辛格认为,美国和中国之间当前的重点,是需要通过外交和积极磋商以避免冲突。“我想这也是基辛格博士为此投入如此多精力的原因,这是他坚信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事情。”
谈基辛格访华往事:打开美中关系新局面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与中方携手促成1972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实现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在尼克松访华及中美建交背后,基辛格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曾直接参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多项重要事件和主要进程。
当年的随行官员温斯顿·洛德曾向南都记者回忆,“我们一早就计划好,基辛格先生在出访巴基斯坦期间‘告病’,然后秘密前往北京。”在停留的48小时里,他与中方代表就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交换意见。洛德告诉南都记者,1971年10月,他与基辛格再次访问中国,协商安排尼克松访华的议题、行程和后勤保障。
在施瓦茨看来,1971年秘密访华的目标是创造尼克松访问中国的可能性。1972年2月21日,基辛格陪同尼克松访华。施瓦茨向南都记者表示,这犹如在当时的美国政坛投下一颗“重磅炸弹”,“不仅在政治上帮助了尼克松”,同时亦引发了广泛关注。
“美国民众对尼克松访问中国展现出非常热情的态度,大概有95%的美国人在电视上观看了报道,知道尼克松去了中国。这是前所未有的景象,也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施瓦茨说道。
就在尼克松访华行程结束之际,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就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达成重要共识并发表“上海公报”,推动中美关系迈出走向正常化的重要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草拟公报内容并谈判的任务,由时任中国副外长乔冠华和基辛格共同完成,双方进行了逐字的斟酌,并就台湾问题展开了辩论,最终敲定行文,美方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施瓦茨说,“如果美国主张台湾独立或与中国分离,中国将永远不会接受。基本上,通过这一公报,基辛格打开了美中关系的新局面。”
1973年9月22日,美国白宫。基辛格(左)和尼克松(右)
2021年是基辛格秘密访华50周年。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和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纪念活动中,基辛格表示,今天的美中关系“甚至比1971年更为关键”,希望双方着眼长远,加强战略沟通,继续开展各领域对话交流,使美中关系超越分歧、聚焦合作。
谈政坛“常青树”基辛格: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在我看来,基辛格不仅是一位知识分子,他对世界应该如何运转,以及美国应该实施怎样的外交政策,有着一套自己的理论。”施瓦茨对南都记者评价道。
从1957年发表第一部重要著作以来,基辛格已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活跃六十多年。“坚持自己的原则”“始终保持公开姿态解决公共政策的重大问题”,是施瓦茨在基辛格这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坚持不懈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政坛常青树”漫长职业生涯中,看到的显著特征。
施瓦茨认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发展、和平、经济等方面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取决于美中关系的发展。
“可以说,基辛格给我们上了一课,那就是努力保持、发展平稳关系的真正意义,这将为整个世界带来和平、安全与稳定。”
2019年,基辛格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举办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施瓦茨更多地关注“过去”。他在研究中发现,基辛格的政策主张强调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美中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在其他方面亦是如此。在我看来,个人层面以及外交层面的联系都必须得到重视。美国和中国必须达成一种共识,即在广袤的世界中,两国能够相互适应,并从彼此的经济联系中受益。”
谈中国问题专家基辛格:很大程度靠自学成才
《亨利·基辛格与美国权力:一部政治传记》是由施瓦茨精心撰写,深入探索基辛格政治生涯和影响力的传记。从基辛格早期生活和家庭背景,到他在哈佛大学的学术生涯,施瓦茨描述了基辛格在政治舞台上的崛起,以及他如何在美国政府中扮演重要角色。
《亨利·基辛格与美国权力:一部政治传记》
通过深入挖掘基辛格的决策过程、战略思维和影响力,施瓦茨揭示了基辛格对美国权力和国际政治的深远贡献,为读者全面描绘基辛格作为外交家和政治家的重要角色,并探索他如何影响了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
在施瓦茨眼里,基辛格是个迷人的人物:他才华横溢,但可能拥有极强的控制欲;他幽默有趣,同时也非常严肃和犹豫。不同于其他公共人物,也不同于枯燥的参考资料,在研究基辛格的过程中,施瓦茨发现,尼克松在任总统期间录制了与基辛格的谈话。基辛格在任时的谈话和活动,在当时的电视屏幕也有着非常完整的记录。“正因如此,才让历史学家真正有机会,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来了解、探讨基辛格。”
然而,施瓦茨对基辛格的采访并非如电视节目上那般顺利。他向南都记者讲述了一个细节:基辛格在有些方面戒心很重,最终,施瓦茨通过世界杯、足球在采访尾端打开了基辛格的“话匣子”。“也是在那之后,我有机会在国务院的各种活动中向他提问。”
施瓦茨说,“原创性”是这部作品相较于其他基辛格传记更突出的特点。
“如果翻看基辛格在1969年之前的职业生涯,你会发现他几乎没有写过任何关于中国的内容。”施瓦茨向南都记者表示,基辛格的有趣之处在于,在他成为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之前,他对中国毫无兴趣,事实上,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中国问题专家。
“在秘密访华前,他听取了一些中国问题专家的汇报。但在他访问之后,他广泛学习了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与中国人对话。这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我教育。此后在近百次访华旅程中,他开始对中国各地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因此拥有广泛的中国人脉。”
起初,施瓦茨只打算写一部短篇人物传记。“当我告诉他,我希望写一本能让很多人读懂的关于他的短篇作品时,他看着我说:‘但你会遗漏一些东西。’我想他担心的是,如果我试图写成短篇,我就不会了解他所处理的各种问题及其复杂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对的,我最终写了一本比我预想中篇幅要更长的书。”
基辛格曾说,美中应努力避免冲突对抗,共同应对世界挑战,把彼此视作潜在的朋友而非敌人,为世界和平、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施瓦茨对此深有感触,“美中双方增进相互了解对方的程度,对维持世界长期和平与稳定而言至关重要。”至于如何增进了解,施瓦茨说,学习对方的语言、了解对方的历史、体验在对方国家的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为此做出绵薄贡献。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图文:南方都市报 2023年6月6日
排版:光心
审校:高丹、常亚南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