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向往的课堂 | 刘永华《明清社会文化史专题》课程大纲

本期“向往的课堂”是《明清社会文化史专题》的课程大纲,感谢刘永华老师的支持。更多北大史学课程内容,请点击#课程大纲及书单


“明清社会文化史专题”是研究生选修课程。本课旨在介绍明清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基本史料和研究前沿,培养从多角度观察经验事实的能力。本课程每年选取明清社会文化领域的特定专题,选编跟这一专题相关的重要论著和基本史料,以讨论课的形式,指导学生研习这些论著和史料。本学期讨论的主题是明中后期转型的主要理论与转型诸侧面。


刘永华:明清社会文化史专题

近三、四十年以来,在人类学、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共同推动下,明清社会文化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为中国史研究的前沿阵地。如何深入挖掘和系统解读民间文献及传统史料,拓宽这一领域的边界,转换学者的研究视角,从而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本课程的开设,旨在介绍明清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基本史料和研究前沿,培养从多角度观察经验事实的能力。本课程每年选取明清社会文化领域的特定专题,选编跟这一专题相关的重要论著和基本史料,以讨论课的形式,指导学生研习这些论著和史料。本学期讨论的主题是明中后期转型的主要理论与转型诸侧面。


课 程 安 排


01. 引言:明中后期社会转型:问题由来、历史面向与研究路径


一、理论回顾


02. 主要理论(一):萌芽论


傅衣凌:《清代中叶川陕湖三省边区手工业形态及其历史意义》(1946)。《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8-175页。

傅衣凌:《明末清初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富农经营”的初步考察》(1957)。《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第121-144页。

邓拓:《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195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69-90页。

侯外庐:《十七世纪的中国社会和启蒙思潮的特点》(195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91-125页。

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历史?》(1996,2001)。《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41页。


03. 主要理论(二):陷阱论、内卷化


伊懋可(Mark Elvin):《中国的历史之路》(1973)。王湘云、李伯重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281-318页。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1985)。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5-228页。


04. 主要理论(三):大分流、宋元明过渡论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2001)。黄中宪译。台北:卫城,2019年,第10-44、121-140页。

马德斌:《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09-188页。

史若民(Paul Jakov Smith):《宋、元、明的过渡问题》(2023)。单国钺主编:《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中古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47-285页。

中岛乐章:《宋元明移行期论》(2005)。《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6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2-62页。


二、“洪武体制”


05. 乡里组织


鹤见尚弘:《里甲制对农民的统治》(1964-1971?)。《中国明清社会经济研究》,姜镇庆等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年,第1-77页。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5-70页。

中岛乐章:《明代乡村纠纷与秩序:以徽州文书为中心》(2002)。郭万平、高飞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1-114页。

刘永华:《帝国缩影:明清时期的里社坛与乡厉坛》。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7-127页。


06. 户籍赋役制度(附财政问题)


王毓铨:《明朝的配户当差制》(1991)。《王毓铨史论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793-824页。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1-92页。

岩井茂树:《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付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21-283页(第六章:《里甲制与徭役负担》)[1994]。


三、环境变动、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07. 气候、人口、技术与农业

Brook, Timothy (卜正明). “Nine Sloughs: Profiling the Climate History of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 1 (2017): 27-58.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1959)。葛剑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3-113页。

马丁·海德拉(Martin Heijdra 何义壮):《明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崔瑞德、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1998),杨品泉、吕昭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12-424页。

李伯重:《有无“13、14世纪的转折”?——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的变化》。《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2003年,第21-96页。


08. 分工、贡赋与市场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72、120-162页。

刘志伟:《中国王朝的贡赋体制与经济史》(2017)。《贡赋体制与市场——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第1-32页。

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1972)。张正明、道丰等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215页。

谢湜:《十五至十六世纪江南粮长的动向与高乡市镇的兴起——以太仓璜泾赵市为例》。《历史研究》2008年第5期,第35-57页。


09. 赋役制度改革


山根幸夫:《明代中期徭役制度的展开》(1966)。鹤见尚弘、吴滔、陈永福主编:《日本学者明清赋役制度史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第83-140页。

岩见宏:《明代地方财政之一考察》(1986)。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六卷《明清》,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1-158页。

梁方仲:《一条鞭法》(1936)。梁方仲:《明代赋役制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61页。

滨岛敦俊:《明末浙江的均田均役法》(1982)。鹤见尚弘、吴滔、陈永福主编:《日本学者明清赋役制度史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第426-484页。


四、乡绅兴起、秩序变动与礼仪——社会变革


10. 优免、乡评与乡绅


檀上宽:《明清乡绅论》。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专论》,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53-483页。

重田德:《乡绅支配的成立与结构》(1971)。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专论》,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99-247页。

吴金成:《国法与社会惯行——以明代的“官绅优免则例”为中心》(2005)。《国法与社会惯行:明清时代社会经济史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91-217页。

森正夫:《明代の鄉紳——士大夫と地域社会との關連について覺書》(1980)。《森正夫明清史論集》第三卷,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第121-144页。


11. 赋役、礼仪与宗族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27-271页。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37-275页。

刘永华、郑榕:《清初中国东南地区的粮户归宗改革——来自闽南的例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4期,第81-87页。

刘志伟、科大卫(David Faure):《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3-14页。

科大卫(David Faure):《皇帝在村:国家在华南地区的体现》。《明清社会与礼仪》,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81-106页。


12. 坛庙祀典与村落社会


郑振满:《明清福建里社组织的演变》。《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38-253页。

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1995)。《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10-237页。

刘永华:《帝国缩影:明清时期的里社坛与乡厉坛》,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29-212页。


13. 风俗与秩序变动


森正夫:《明末の社会関係における秩序の変動について》(1979)。《森正夫明清史论集》第三卷,东京:汲古书院,2006年,第45-83页。

森正夫:《明末における秩序変動再考》(1995)。《森正夫明清史论集》第三卷,东京:汲古书院,2006年,第85-120页。

岸本美緒:《明末清初の地方社会と世論》(1997)。《明清交替と江南社会:17世紀中国の秩序問題》,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第1-25页。


五、文本流通与思想动向


14. 文本出版与流通


罗友枝(Evelyn S. Rawski):《帝制晚期文化的经济及社会基础》(1985)。伊沛霞(Patricia B. Ebrey)、姚平主编:《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中古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87-320页。

井上进:《出版文化与学术》(1997)。森正夫、野口铁郎、滨岛敦俊等编:《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周绍泉、栾成显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475-495页。

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1991,2004)。周保雄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15. 思想动向


沟口雄三:《转型期的明末清初》(2007)。《中国的历史脉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191-251页。

伊东贵之:《从“气质变化论”到“礼教”——中国近世儒教社会“秩序”形成的视点》(1998)。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5-552页。

余英时:《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1997?)。《余英时文集》第三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2-212页。

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功过格: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道德秩序》(1991),杜正贞、张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四章(第180-264页)。


史料阅读:《皇明条法事类纂》(户部)。



延 伸 阅 读


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主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1998)。杨品泉、吕昭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张显清主编:《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编:《清史译丛》第十一辑《中国与十七世纪危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两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续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伊懋可(Mark Elvin):《中国的历史之路》(1973)。王湘云、李伯重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1985)。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1990)。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2001)。黄中宪译。台北:卫城,2019年。

Smith, Paul Jakov and Richard von Glahn, eds. 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校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栾成显:《明代黄册制度》。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岩井茂树:《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付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75-498页。

牟重行:《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年。

Brook, Timothy. The Price of Collapse: The Little Ice Age and the Fall of Ming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3.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1959)。葛剑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珀金斯(Dwight H. Perkins):《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1969)。宋海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1998)。王湘云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1972)。张正明、道丰等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刘志伟:《贡赋体制与市场——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梁方仲:《明代赋役制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鹤见尚弘、吴滔、陈永福主编:《日本学者明清赋役制度史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

濱島敦俊:《明代江南農村社会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

 

重田德:《淸代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5年。

寺田隆信:《明代郷紳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出版会,2009年。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科大卫:《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2007)。卜永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刘永华:《礼仪下乡:明代以降闽西四保的礼仪变革与社会转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

 

森正夫:《森正夫明清史論集》第三卷《地域社会研究方法》。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岸本美緒:《明清交替と江南社会:17世紀中国の秩序問題》。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

 

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1991,2004)。周保雄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井上进:《中国出版文化史》(2002)。李俄宪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周绍明(Joseph McDermott):《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2006)。何朝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1970)。甘万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沟口雄三:《中国的历史脉动》(200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1997?)。增订版。台北:联经,2004年。

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功过格: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道德秩序》(1991)。杜正贞、张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教 师 简 介



        刘永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文化史、明清社会经济史与民间历史文献研究。著有《礼仪下乡:明代以降闽西四保的礼仪变革与社会转型》《帝国缩影:明清时期的的里社坛与乡厉坛》《时间与主义》《程允亨的十九世纪:一个徽州乡民的生活世界及其变迁》(即刊)。译有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合译)、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娜塔莉·泽蒙·戴维斯:《马丁·盖尔归来》等。


关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官方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讲座、学术信息

投稿请联系:hisxuanchuan@pku.edu.cn

编辑 | 胡新东

责编 | 袁之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