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联行至暗时刻

楼校长 买房之前 2021-07-25


股价跌跌不休的世联行,又迎来一个坏消息。


昔日盟友房天下(搜房)宣布撤资——其旗下的华居天下减持世联行6%股份。5年前,搜房斥资7.4亿、成为世联行占股10%的重要股东。


前不久,世联行发布第三季度财报,交出有史以来最“难看”的成绩单:只赚了300多万,净利润同比下降96%。如果以今年1—9月数据看,营业收入46.75亿元,同比下降13.11%,净利润6578万元,同比下降82.48%。


这是一次加速下滑。去年,世联行全年收入同比下降8.26%(75.34亿元),净利润下降58.59%。


资本市场给出了世联有史以来最低评价:2017年12月,世联行股票价格为14.6元,市值200多亿元。上周五(11月8日),世联行股价3.3元,市值67.42亿元,两年缩水4倍多。


世联行一直是是中国房地产服务领域的佼佼者,老板陈劲松在中国房地产业内素有佳名。然而,连续两年业绩大降,世联进入26年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至暗时刻。


它经历着一个企业转型最糟糕的情况:新业务不能造血,老业务却在失血。


世联行的老业务,是卖房子。


根据今年第三季度报告,房地产交易业务下降20%以上。但是,同行的情况却不是这样,老对手易居今年上半年收入增加50%以上。虽然中国经济不乐观,且保持对房地产的政策高压,中国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出大问题,万科、恒大、碧桂园的营业收入仍然保持增长。以业绩比较稳健的万科为例,在世联行股票缩水4倍的时期,万科股票变动不大:2017年12月万科股价为30元左右,目前价格为27元左右。


世联行的新业务是“二房东”,也就是公寓租赁运营。


世联行第三季财报中,资产运营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34%。这块收入包括公寓租金、酒店收入以及办公性质的世联空间,其中公寓租金收入是大头。


世联行公寓业务已发展5年,陈劲松和已离职的世联红璞总经理甘伟多次表示,5年将实现盈利。可是,本次财报强调:“本期公寓管理业务经营性现金流回正。”世联公寓大部分都是早期拿下的,将近5年仅仅做到现金流回正,距离盈利还十分遥远,有大笔的装修费用要摊销,大量的前期投资要填。长租公寓的装修、家私看起来时尚,质量却不咋地,不经用,因此5年后又会产生不少的维护成本和重新装修成本。


近两年来,世联行利润的下滑幅度大幅超过营收下滑幅度,公寓业务正在烧掉世联的家底。


以优秀专业团队著称的世联行,也遭遇团队信心危机。今年,负责公寓业务和交易业务的一线负责人甘伟和王伟均下课,这两人都是世联行18年的老员工。


不久前,陈劲松亲自兼任董秘,是一个面对危机的“大动作”,这可能是个错误的姿态。关键时刻,统帅应该亲任一线业务总经理,而不是去承担市值管理的具体工作,市值大缩水的原因在前线阵地不在秘书室。


陈劲松和仍然留下来的老世联仍然在奋战,他们能够来一次完美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还是诺曼底登陆?


结局仍有多种可能。数年勇敢转型,世联的故事揭示了企业转型以及行业的4大问题:
1、房地产服务机构转型,死于“自以为是”


一向谨慎小心的陈劲松突然奋勇杀入公寓租赁领域,与他在房地产交易业务创新的长期徘徊有关。


早在2010年,世联行就开始探索互联网+。当时,随着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的强化,以及互联网+热闹概念的勾引,唱衰中国房地产的调门越来越大。无论是霸气的开发商还是伺候霸气开发商的房地产代理、中介机构,都卷入转型的躁动中。


比较有意思的是,房企真正转型的并不多,即便转型也都是像万科那些象征性地扭扭身体,扭不动就不再扭了。但是,几乎所有的房地产服务机构,都真刀实枪革自己的命了!


世联的昔日盟友房天下是转型最剧烈的,试图颠覆二手房线下门店交易模式,但却把自己搞垮了。2014年3月,房天下股价94.98美元,市值67.39亿美元,如今已跌倒2美元,市值1.87亿美元。据说,房天下鼎盛时期员工达5万人,现在只剩下几千人了。如今,房天下在世联行股票最低点撤资,除了不再看好世联前途外,也有自己揭不开锅的苦衷。


与搜房、易居、链家等同行的大胆转型创新相比,世联行是最谨慎小心的,一直在互联网、金融、电商、社区等热门概念前转悠。


但是,在中国房地产领域颇有影响力的陈劲松,毕竟是不甘寂寞的。据说,世联行二十周年时,内部检讨为何一直没有去做房地产开发,在中国房地产黄金时代,仅仅是个敲边鼓的。当长租公寓的“风”吹起来时,世联行核心人员把这当成了一次历史性机遇。


可是,从房地产交易一举杀入“二房东”领域,看起来也跟房地产有关,但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自以为熟悉,实际上很陌生。


卖房子的经验对于租房子,只有自以为是的负面作用。这两个生意,一个是服务B端,一个是服务C端,都得对客户笑,但笑容是不一样的。


一个公司,习惯赚一种钱了,再去赚另一种,是非常难的事。20多年来,世联行卖房子只赚销售佣金,最大的甚至唯一的成本是人工——一门只赚不赔的生意。然而,世联行的新业务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做租房“二房东”,人工成本占小头,大头是给业主的租金和装修费。显然,无本生意和有本生意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世联行从无本生意跳跃到有本生意,是对自我的高危挑战。


2、新业务不融资、不设防火墙,只能把自己玩坏过


世联行的一个重大战略失误在于,用现有的上市公司自有资金去做新业务,而不是另起炉灶。5年来,一直在砸自有资金,未曾引进外部投资。相比之下,自如、魔方、蛋壳等长租公寓,主要依靠风投去拼这个利润并不高的行业。


新业务投资过大,很快把公司的财务报表搞坏,从而打击整个公司的士气。当然,租赁行业一度成为风口,大大提振了世联行的市值和士气。但利好是虚拟的,伤害确是真实的。


如果世联行的公寓业务,除了少量自有资金,通过融资去做,就会有更大的空间来面对危机。可能,过于自信和过于有钱,让陈劲松选择了自己玩而不是拉着资本一起玩。


3、盲目跟风、误判国家政策后果很严重


面对难解的高房价,国家政策有意向住房租赁倾斜,希望通过改善租赁条件,打压国民对买房子的爱好。2017年,“租售同权”这个浪漫的想法获得住建部背书,一些资本迅速杀入长租公寓领域,世联正是其中的一个巨头。然而,资本入局、专业化公司通过提升租赁体验的结果,却导致一、二线城市租金上涨。最突出的案例,是万科把深圳承担公租房职能的城中村的租金都炒起来了……


须知,国家政策从最根本上考虑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于大家买不起房政府尚在痛定思痛,如果连租房也要因此大涨,政策自然起变化。因此,各级政府迅速出台政策严查房中房、租金限价、打击租金金融化……租售同权成泡影,长租公寓(特别是世联的集中式长租公寓)成为政府管控目标。


从2018年开始,某某公寓爆雷倒闭的消息不绝于耳。连万科总裁祝九胜都无奈地说:长租公寓很难赚钱。当初那些以资本和情怀入局租赁市场的you+公寓、寓见公寓都悄无声息了。


这表明,世联对于租赁业务的判断是错误的,这并不是一个中国高房价危机的替代方案,更不是一个能赚大钱的风口。


4、错过二手房,等于被房地产市场抛弃


一个人往往错过自己身旁的东西,而去追求遥远的食物。早在十几年前,业界都说二手房才是中国房地产交易的主战场,世联也是最早尝试二手房交易的公司之一。世联在深圳华侨城等富人区开二手房门店时,链家还没有诞生。


不过,二手房交易是一个苦活累活,员工素质低,管理难,与从事一手房交易的专业人士(策划为主)和案场漂亮的售楼小姐相比,根本让人瞧不上眼。何况,早年一手房代理赚钱更快、更体面。因此,有精英情结的世联行,即便做二手房门店,也只是在豪宅区,且规模很小。后来,干脆关门了事。


世联行关上的那扇门,后来发展出了大动静。链家、中原、Q房凭借大规模布网门店的线下优势,将二手房交易与金融业务打通,还实现了平台化管控。此外,一手房交易也越来越倚重二手房的门店优势,世联在一手房代理也不得不依靠二手房公司的渠道资源。


因此,世联还没有大举进军公寓租赁业务时,于2015年3月与深圳知名二手房中介公司Q房签署了投资4.2亿元的合作协议,并支付5000万元定金。然而,当年12月,双方谈崩。据说,陈劲松投资Q房的目的,是希望借助Q房二手房渠道优势,将世联行的一手房销售和金融业务做大,但这也是Q房本身就有的优势,世联行难以占到太多便宜。最终,Q房老板梁文华爽快退还5000万定金。


从时间上看,陈劲松反悔投资Q房,转身投入长租公寓领域,是导致世联行晦暗命运的分水岭。


从此,世联行绝缘于二手房市场——这果然成了中国房地产交易的主阵地,二手房交易能够真正连接金融业务(赎楼、按揭)、租赁业务、新房销售等,从而服务更多用户需求,创造更高价值。如今,Q房已曲线上市,链家及其贝壳找房,获得腾讯、万科等巨头投资。


如果说世联失手公寓这个新业务尚不足惜,真正令人怜惜的是,因为抛弃了二手房市场,世联在房地产交易上基本上被边缘化。陈劲松推崇的资产管理,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这是残酷的真相:熟悉的老业务回不去了,陌生的新业务还没有曙光。



·END·


买房之前(ID:maifangzhiqian):有用有趣不作假,欢迎扫描下面左方二维码关注。另外,欢迎各位意向购房者和业主加楼校长新号私聊(识别下右方二维码即可添加楼校长微信)


相关文章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