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动物-四川狭口蛙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美丽科学BOS Author 美丽科学

— 关于“中国动物”项目 —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特有动物。因为环境恶化以及过去重视程度不足,很多中国特有动物已经处于濒危的状态。另一方面,很多中国特有的动物就在我们身边,但却很少有人关注它们,相关资料也极其匮乏。


美丽科学团队期望通过高品质的影像记录和展现中国特有动物,展示中国特有动物独特的美丽,加强公众对濒危动物的保护意识。目前项目的第一阶段将聚焦中国特有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以蛙、蝾螈、和蜥蜴等为主要拍摄对象。


四川狭口蛙



四川狭口蛙属于两栖纲无尾目姬蛙科狭口蛙属,是一种中国特有的蛙类。成年四川狭口蛙体长4厘米左右,比一个一元硬币大不了多少,长相十分呆萌。




(成年雌性四川狭口蛙与一元硬币大小比较)


四川狭口蛙的体态比较臃肿,身上覆盖有不规则的色斑以及少量疣粒,颈部有对称带状花纹。体色多变,从橄榄绿到棕黄色不等,甚至还有灰色的个体。




四川狭口蛙的雌雄性别很好分辨,一般来讲,成年雌性个体要比成年雄性个体大得多,也胖得多。


(左侧 :成年雌性狭口蛙;右侧:成年雄性狭口蛙)


下面是狭口蛙吃面包虫的一个小视频,四川狭口蛙食量很大,一顿可以吃很多只这样的面包虫。





狭口蛙的一生



每到繁殖季节,我们都能看到许多四川狭口蛙聚集到积水潭中进行交配活动。雄性狭口蛙会以鸣叫的方式来吸引雌性注意,交配后雌性狭口蛙会在水塘中产下几百至上千枚卵。


(四川狭口蛙在发情期时,会呈现出各种鲜艳亮丽的颜色)


(积水中的四川狭口蛙卵)


蛙卵受精后数小时就会开始孵化,经过三天左右长出尾巴成为小蝌蚪。




狭口蛙蝌蚪经过20天左右的生长,会逐步长出后腿和前腿。






刚上岸的小蛙新陈代谢速率提高,会迅速吸收掉尾巴,同时大量进食,在短时间内吃成个小胖子。小蛙颜色相对成年个体要暗淡许多,斑纹不明显。



(左:上岸一周幼蛙,右:成年雌性狭口蛙)




野外生境


野生狭口蛙分布于四川省以及甘肃南部,海拔500-1200m的平原和山区。常栖于阔叶落叶林或山边石崖下,隐匿于草丛、土穴内或树洞内。


(狭口蛙的一处典型栖息地)


(隐匿在土穴中的四川狭口蛙)


(躲藏在树洞中的四川狭口蛙)


四川狭口蛙是少数会选择树栖生活的姬蛙类,它们是很典型的夜行动物,天黑一到两个小时后,才会出来活动觅食。


四川狭口蛙的攀爬能力很强,我们曾在4米高的树干上发现过它们的身影。四川狭口蛙的外表颜色和质感能够根据外界情况产生一定变化,模拟树皮或是泥土,从而有效保护自己。


四川狭口蛙非常善于跳跃,跃起的一刹那会闭上眼睛。它可以做到短时间内连续跳跃。





在遇到危险时,四川狭口蛙会有装死行为,非常有趣。当狭口蛙遭遇攻击,也会分泌一种白色的毒液来保护自己。



下面是美丽科学摄影师与向导李辉,前往成都市郊外的一个狭口蛙聚居地,发现并记录狭口蛙装死行为的一个小视频。





四川狭口蛙之美


四川狭口蛙由于一般都是夜间活动,所以人们对其了解甚少。这种蛙有众多有趣的行为、多变的体色以及憨态可掬的外形。我们尝试拍摄了体现狭口蛙之美的照片,并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把他们的美丽展现给公众。







后记


四川狭口蛙是我们“中国动物”项目拍摄的第一个物种,其中大部分在向导李辉先生的指导下进行拍摄。李辉先生是一位投身自然探索以及物种保护工作的自然爱好者,观察研究四川狭口蛙有数年之久。整个拍摄也是提前一年开始进行调研和计划。



李辉先生告诉我们,虽然现在四川狭口蛙数量不少,但是许多狭口蛙的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逐渐遭到破坏,他观察到有数个群落的狭口蛙数量一直在减少。人类由于自身活动需要,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和改造,比如将一些地区的树木进行清理,也有很多地方被人类改造成了水泥地或草坪,而这样的环境会给狭口蛙的正常交配和繁殖造成影响。


(为了避免暴风雨刮倒这颗被白蚁侵蚀的树木而造成损伤,人们直接将其砍掉运走,但却给四川狭口蛙的栖息环境造成了影响)


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发现,在某一处栖息地,稀薄的人工林无法抵抗住太阳的热量,很快烤干了狭口蛙产卵的积水潭;后来我们经过仔细的搜寻,竟没有发现任何一个成功上岸的小蛙,这令人感到非常地吃惊与不安。但是同样也有一些好消息,可能是由于四川狭口蛙适应能力较强,我们在其他的新环境下中也有发现它们的身影。



如同四川狭口蛙一样,也有许多有趣而美丽的物种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却并未得到我们的重视。也许这些物种并没有四川狭口蛙这样的适应能力,变得越来越稀少。我们也能深刻体会到,城市中越来越难以见到各种我们儿时常见的小动物。




于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四川狭口蛙以及之后会在“中国动物”项目中所记录的一系列物种,引起人们去关注自然生态;引导公众去思考如何合理的保护、建设我们的城市生态。不要让我们身边的这些小精灵们无处存身。


最后,十分感谢四川省的两栖爬行动物专家侯勉老师和李辉先生对我们提供科学性的建议和指导。



摄影、文字:缪靖翎  科学顾问:李辉,侯勉   出品人:梁琰

转自:美丽科学

感觉还不错,就点一下“在看”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学教育参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