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宝旬丨我学中医遇到的坑——“道统”中医 vs “儒统”中医

张宝旬 太象书院 2022-12-2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今天我为大家继续分享《我学中医的十九个坑》系列内容,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都可以避免我遇到的这些坑。


8


“道统”中医 vs “儒统”中医


简单来说,我们要明确汉代中医明清中医之间的巨大差别。


举例来说,如何理解中医处方里的“君、臣、佐、使”?


大家常规的理解是君药、臣药、佐药、使药,这个解释实际上强调的是儒家“君、臣、父、子”的社会秩序。


儒家很大的问题在于把“人道”置于“天道”之上,我们中医的发展速度缓慢,很大程度是因为过于重视“人道”,这在中医学里渗透得非常严重。



君、臣、佐、使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君、臣、佐、使的真实理念,是指每一个处方的战略布署”。


西点军校讲授进攻阵地课题时提到,两军对战,如果全部部队从正面进攻,损失是非常大的,高达30%;而进攻的正确战术应是将部队分为主攻、侧攻、佯攻后备队,从这四个角度去组织进攻,可以使损失降低8%—10%


而每个处方,也像用兵打仗一样,对疾病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即将产生的症状(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如何增加抵抗力这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布局整体药物战斗序列,这才是君臣佐使真正的含义,是道统下中医处方的本来面目。


每个处方就是一次完美的攻击计划,要包括战略部署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里,主攻会变佯攻,佯攻会变侧攻,后备队又会变成主攻,每个处方对于不同的病人都是变化万千的


“文科”中医 vs“理科”中医


汉代中医学里的《伤寒论》、《黄帝内经》是属于经典层面的东西,属于道统”;明清中医学的书属于“儒统”,这一点我们要区分看待。


汉代中医学的朴实和客观,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就能看到,尤其是《伤寒论》。


近现代的中医大多是“拟人化”,用人的理论去联系身体,这和汉代中医学截然不同。


如明清的中医书籍动辄厚厚一本,加之文人喜欢延伸的特点,医案讲得洋洋洒洒,却不尽客观。因此大家在学习分析明清医案时要注意这一点。


道统下的中医学在汉代之前皆是“理科”中医,它讲证据、讲事实,不乱说教;儒统下“文科”中医的出现始于明清,明清中医医案写得虽好,却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我们在学习时不要被带偏,要把中医里的“道统”和“儒统”区分开来,真正有益的学习还是要回到《黄帝内经》,尤其《灵枢》里针灸的内容要好得多。


此外,明清以后的中医学缺少方证。《伤寒论》的治病理念是:方子小、有规范,而且方证相合;而明清医书大多缺少方证,也没有方证相合的理念。



往期系列内容


张宝旬丨我学中医遇到的坑——教材知识与临床技能差距有多大?


张宝旬丨我学中医遇到的坑——实践的极端重要性


张宝旬丨我学中医遇到的坑——不盲从任何理论体系


张宝旬丨我学中医遇到的坑——要善于使用西医手段


张宝旬丨我学中医遇到的坑——学习中医要“从一而终”


张宝旬丨我学中医遇到的坑——中医学习要有宽容性和兼容性


张宝旬丨我学中医遇到的坑——不可所见即所得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