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历史和国际角度,一文讲透东北的过去和未来

邓老头 老邓的财经茶社 2020-09-13


  1858年5月,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正在为两国东北边界紧张地谈判。

  奕山,清朝皇族,素以能干著称,但是在1841年在广州和英国人打鸦片战争时却一败涂地,和英国人义律签订了《广州合约》,事后被圈禁宗人府。但由于清朝没有外交高手,加上奕山很会做人,后来又被放出来,多次主持外交谈判和其他重任。咸丰五年,1855年12月,奕山被任命为黑龙江将军。

  穆拉维约夫,我国绝大部分人肯定不熟悉,但这个人却是俄罗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改革派和鹰派,为俄国获得了无数利益。1841年,32岁的他就上书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一世,要求废除农奴制度。沙皇欣赏他的勇气,却不敢行动,但却记住了他。1847年12月,沙皇任命他为东西伯利亚代总督,以稳定东方局势。

  穆拉维约夫上任不久,就冒着与中国决裂的危险,成立了“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在黑龙江流域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探险活动,大肆入侵黑龙江中上游地区,同时在西伯利亚各民族中强制推行俄语教育。

  1853年,正当太平天国已经定都南京、正在向四周猛烈扩张之际,俄国和土耳其爆发了规模庞大的第九次俄土战争,史称“克里米亚战争”。和土耳其结盟的英法,也派出一支海军偏师,到远东袭击俄国。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穆拉维约夫避战不出,让手下冒充美国人,把英法海军带入伏击圈。英法在损失了400人后才勉强逃脱,再也无力登陆进攻,一直到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才从远东撤退。

  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俄国得知情况后,决定向黑龙江地区“移民”。穆拉维约夫“解放”了大批在尼布楚服役的矿工,派军队保护他们去开垦黑龙江两岸的土地。用这种办法,他很快召集了一支12000人的骑兵部队,并解决了防御问题。

  此时我国的东北,包括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吉林、辽宁,大约有多少人口呢?

  大约300万人。

  清朝建立后,为了保护“龙兴之地”,禁止人口流入,加上大量满族人南下,所以东北一直地广人稀。如此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人口居然这么稀少,这让俄国人垂涎三尺。到了1858年,清朝一方面和太平天国作战,一方面又和英法联军开打,形势极不乐观。1858年5月,英法联军又攻占了大沽炮台,直逼京津。眼看形势危急,穆拉维约夫打着“助华防英”的幌子,要和清朝谈判,要求获得东北土地。

  此时,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土地,已经在俄国控制之下。凭武力,清朝肯定是要不回来的。

  奕山断然拒绝了俄国的无理要求,说双方之前已经签订《尼布楚条约》,边界很清楚。穆拉维约夫急不可耐,以“最后通牒”的方式提出条约的“最后文本”,强迫奕山签字,并恫吓说:“同中国人不能用和平方式进行谈判。”为了施加压力,穆拉维约夫还在谈判期间,夜里鸣枪放炮,显示俄军武力。

  穆拉维约夫的强硬态度,确实给奕山造成了很大压力。反正土地已经被俄国占有,尚远离大清腹地,而此时的清朝内忧外患,何必再树俄国一个敌人?于是在1858年5月28日,黑龙江将军、首席谈判代表奕山再次屈服,和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条约》。中国损失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10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虽然有些区域是“共管”,但这只是名义上的,清朝已经丧失了实际管理权。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时,清朝正式认可了《瑷珲条约》的所有内容。从此,中国东北,丧失了黑龙江出海口、库页岛,和面向太平洋的大片土地和海域,已经成了一块被包裹起来的内陆。

  让俄罗斯人享有东北亚大片肥沃土地和相对温暖的海洋的人,是穆拉维约夫。

  让我国东北处于三面被包围、战略态势极为不利的内陆的人,是穆拉维约夫。

  近代改变东北亚历史的第一人,是穆拉维约夫。

  对我国来说,《瑷珲条约》是极不平等的,是清政府以极大的利益换取短暂和平的产物,是一大耻辱。

  对俄国来说,穆拉维约夫做出了巨大贡献。为表彰他的功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封他为“阿穆尔斯基伯爵”,即黑龙江伯爵。在今天,穆拉维约夫在俄罗斯的地位越来越高,是俄罗斯的民族英雄。2006年,树立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穆拉维约夫铜像,被俄罗斯中央银行用作5000卢布纸币的图案。

  俄罗斯人会始终记得:是穆拉维约夫让他们获得了远东的大片土地和海洋。而我国东北成了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对我们的伤害,事后来看是无穷的。

  一出一入,差别巨大!

  但在当时,清朝认为没多大损失。因为东北一共才300万人,哪儿有什么像样的经济?俄国割走的土地又远在北方,无所谓的;东北的海洋?无所谓的,清朝不在乎。

  令人奇怪的是,俄国占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后,反而是近代东北繁荣的开始。

  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

  1、为了稳固新占领的广大地区,俄国继续向远东移民,发展经济。

  2、1860年以后,清朝虽然逐渐镇压了太平天国,但是西北和华北又开始战乱和饥荒。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山东、直隶的大批流民开始“闯关东”。对于老百姓来说,地广人稀的东北是黄金宝地。

  3、1864年10月,中俄又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清朝在西北又丧失了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土地不断丧失,清朝也恼火。清朝发现俄国总是以“实际占领”、并且“所占土地上的清朝人已经极少”为理由,逼清朝割让。那怎么办?为了对抗俄国的不断蚕食,清朝逐渐放开了移民。对清朝来说,灾民的涌入不仅可以开垦拓荒,还可以补充兵源、巩固防务。

  4、大量中原地区的老百姓涌入东北,和俄国占领的东北有更多贸易,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了东北的发展。

  又过了三十多年,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日本占领了朝鲜,并侵入辽东。清朝被迫议和,双方签订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此时,俄国再次向清朝伸出了“橄榄枝”,要“共同防御”日本。在俄国的斡旋下,清朝给日本多付了3000万两白银,收回了辽东半岛。这就是辽东半岛的“一进一出”

  看到了“以夷制夷”的“效果”,清朝也想和俄国进一步搞好关系。于是在1896年6月3日,清朝特使李鸿章在收受60万两白银贿赂的情况下,在莫斯科签署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中俄密约》。《中俄密约》名义上是防卫日本,但给了俄国很多商业利益,尤其是俄国获得了使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的特权,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把我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1897年,俄国又侵占我国旅顺港,在贿赂了李鸿章50万卢布、张荫桓25万卢布后,由他们说服慈禧太后,又和清朝签订条约,强租旅顺、大连。从此,我国东北南部向俄国打开了大门。

  顺便说一句,关于李鸿章、张荫桓受贿一事,各种说法都有。上述“50万卢布、25万卢布”的说法,来自当时俄国财政大臣维特的回忆录,我国在1980年代出版,笔者手里就有一本。还有人说是“白银50万两、25万两”,或者“白银50万两、20万两”。后来还有俄国历史学家考证,说俄国财政部档案记载,“于俄历1898年3月18日(公历30日)付给了李鸿章609120卢布50戈比,于1898年5月和11月付给了张荫桓51171卢布1戈比”。有整有零,可能包含手续费,而且数目都不一样,但都是数额巨大。

  1900年前后,我国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俄国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全部占领我国东北。而义和团运动平息后,也拒不撤出,反而加固旅顺港。

  俄国的野蛮行为不仅让清朝严重不满,而且让英美日也严重不满。尤其是对日本来说,如果俄国全部占领东北,不仅破坏了日本占领满洲的计划,而且以东北的资源和人口,加上日益强大的俄国远东舰队,俄国对日本将是个严重威胁。

  于是在1904年,日本在英美的支持下,对俄国发动了日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日本取胜,占有满洲南部;俄国战败,但仍占有满洲北部。

  不过,名义上东北仍然是清朝的。因为俄国始终不敢明说占有东北,它还想先实行“先实际占领,以后再逼清朝签条约”的套路。这个套路俄国已经驾轻就熟,在1870年代还想用这个办法吞并我国的伊犁。幸亏左宗棠极为强硬,当时的慈禧太后也不昏庸,最后俄国不得不让步,把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归还我国。不过对于东北,俄国看到清朝已经虚得要命,这次不想再让步了。此时日本以“帮助清朝抵抗侵略”的名义出兵,当然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吞并东北。

  因此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东北的形势反而更有利于经济发展了。

  如果把原因梳理清楚,有以下几点:

  1、俄国先占有满洲,后占有北满,和黑龙江北部、乌苏里江东部可以进行广泛的通商。

  2、日本占有南满,和朝鲜、日本也可以进行广泛的通商。日本也在不断向东北移民,进行各种勘探,发展东北经济。

  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对北满已经无暇他顾,不断抽调人力送往欧洲战场,日本势力乘机进入。战争结束时,除了北满的中东铁路和几座大城市仍然有俄国势力,日本已经全部渗透进来。这进一步促进了东北经济的繁荣。

  4、清朝也想发展东北,对抗日俄,于是更加鼓励关内百姓移民“闯关东”,保持人口优势,为东北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5、东北发现了大煤矿和大铁矿,加上丰富的森林,可谓自然资源雄厚。有了这些资源,加上日俄的工业技术,进而可以建立煤矿和钢铁厂,发展铁路和各种工业。

  6、作为东北本土势力,张作霖迅速崛起。他不仅受到清朝和民国的扶植,而且他自己也非常精明,善于做大做强。

  于是,在各种力量的联合作用下,到了民国时期,东北成了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清朝末年,东北人口已经增长到1000多万,到了1920年代末,东北人口已经达到2800万。想想在1860年左右还只有300万人,这个增速是极为惊人的。

  在张作霖实际统治东北的十几年间,他充分利用中央的支持和其他各种国际势力,不断发展东北经济,壮大自身实力,1927年一度入主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人。在他于1928年被日本人炸死前,东北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和粮仓,拥有全国最密集的铁路网,以及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兵工厂。

  张作霖去世之后,张学良接班,延续了东北发展的势头。1930年,东北地区的钢铁产量占全国的80%,石油93%,黄金55%,电力30%,铁路47%,对外贸易38%。东北已经建成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到1931年,资源型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增加至59.3%,要知道整个中国2003年的工业比重才达到57.5%。所以,1931年东北的工业化水平,按照相对标准计算,超过了我国2003年。

  正是因为东北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张学良才在当时的中国政坛举足轻重,一度成为中国第二人。

  不过,1931年的918事变改变了东北的政治走向,之后日本全面占领东北,我们全国掀起了抗日浪潮。

  但是,从经济角度来说,日本占领东北之后,东北人口和经济发展速度没有减慢。这是因为:

  1、虽然东北的抗日武装非常英勇,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但总体影响并不大,东北总体比较安定。人口数据可以佐证这一点。1936年1月,东北人口3097万,到年底增加到3701万,暴增将近20%。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一半领土都是抗日战场,但东北人口在1941年达到4229万,1945年已经突破4500万。

  2、1932~1945年间,日本把东北当成“大后方”来经营的。加上二战后期害怕盟军轰炸本土,把很多工业设施迁到了东北,这让东北的重工业体系更上一层楼。战争结束前,东北的工业实力早已超越了日本本土。

  有一些数据可以佐证:

  1、城市化水平。918事变前,东北是11.5%,1942年达到23.8%,而中国整体的城市化水平,1990年才达到18.96%。

  2、铁路,1943年东北铁路里程将近6万公里,而到了1949年,中国含东北的总里程才8.09万公里。

  3、1945年,东北煤炭生产占全中国的49.4%,生铁占87.7%,钢材93%,水泥66%,机械95%。

  4、1930年代末,亚洲第二大城市是哈尔滨,有34家外资银行在哈尔滨开设分支机构,与伦敦、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进行直接业务往来。哈尔滨的金融动态,可以左右远东的金融形势。

  5、日本人占据长春后,想把这里建设成日本的新首都。所以日本人对长春重新进行了设计,并大规模发展,让长春变成比东京还要先进的城市,日本人把长春叫做“国都新京”。到1934年,长春人均占有绿地2274平米,超过华盛顿一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五倍,为世界各大城市之冠。长春当时好到什么程度呢?1945年日本投降后,民国许多学者居然提建议,认为中国首都应该从南京搬到长春。

  6、大连是日本的中国战略基地,工业底子好于川崎和广岛。

  7、沈阳铁西区被称为“东方鲁尔”。从沈阳到大连的铁路线两侧工厂林立,城市连成一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绵长工业区”。1945年的东北,工业规模亚洲第一,是世界四大工业区之一。

  客观地说,如果不是缺乏石油,东北的重工业是可以为日本输送大量军工产品的。当然,日本也掠走了很多物资。1932到1945年,日本从东北掠走煤2.23亿吨、生铁1100万吨、钢580万吨、木材1.4亿立方米。此外,东北的石油、蜡制品、水泥、火柴及棉布等物资,也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

  正因为东北有如此雄厚的基础,也让饱受德国摧残的苏联垂涎三尺。1945年苏军进入东北,日本战败投降从1945年9月到1946年5月,苏联也把东北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火车日夜不停,甚至连长春市政府的办公家具都不放过。在苏联的大力搬运下,沈阳90%的工厂成为空壳,东北铁路机车的75%和货车的93%到了苏联。以至于苏联对东北的劫掠,后来受到我们诟病。

  其实,苏联掠走这些物资还不是最严重的,和后来的援助相比也不算什么。苏联通过出兵东北,获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这才是最严重的后果。

  具体地说,外蒙古获得了独立,苏联吞并了蒙古西北的唐努乌梁海。

  从法理上说,唐努乌梁海仍属于中国。但是外蒙古独立后,这片16.84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成了飞地,所以后来成了苏联/俄罗斯的一部分。

  维持外蒙古现状并让他们自决,是雅尔塔协议的内容。虽然蒋介石不想答应,但战场上不硬气怎么办?另一方面,罗斯福为了争取苏联对日作战,也要求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所以在两个大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蒋介石政府答应了。这一答应不要紧,中国又丧失了17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也就是说,清朝虽然签了那么多不平等条约,多次割让土地,但一共也就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而蒋介石政府签了雅尔塔协议,丧失的领土比清朝丢的还多。

  通过雅尔塔协议和苏联出兵占领东北,苏联获得了以下重大战略利益:

  1、蒙古独立,让中苏边境缩短了一大半。苏联(或者以后的俄罗斯)对中国侵略苏联的担忧,少了太多太多。这倒不是说我们要侵略苏联,而是站在苏联的立场上看,如果外蒙仍属于中国,中国东北、蒙古、西北将连成一体,中国往西北运兵运粮,不必走河西走廊,可以走蒙古。

  我们要知道,1870年代左宗棠平定西北,几支清军就是走蒙古到新疆的,坚守北疆的一部分清军,也通过外蒙进出。但现在蒙古独立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联系只能走河西走廊,等于被极大地割裂!从地缘上看,中央政府对新疆也少了相当控制力。

  这,就是苏俄通过让外蒙独立,获得的巨大的战略优势!

  2、让中国丧失了唐努乌梁海。自唐朝起,唐努乌梁海就属于中国。如果我们有这块水和矿产资源丰富的高原盆地,将是我国西北又一块富庶之地,可以更好地控制蒙古和新疆。

  3、如果百万苏军长期滞留东北,苏俄必然对东北施加更大影响。就算以后撤军,也可以在东北保留相当利益。而这些利益的保留,将超过几十年前的俄国。也就是说,从长期历史来看,苏俄对我国东北的蚕食,将进一步进行。

  一声叹息,一声叹息啊!笔者始终认为,无论如何蒋介石都不应该答应斯大林和罗斯福的要求。战场怂怎么了?反正日本要败了,何必要苏联出兵?就应该顶住斯大林和罗斯福的压力!更何况,苏联和日本是有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出兵等于违约。如果在1944年,中国几乎所有人都看到日本必败,看到“得东北者得天下”,蒋介石为什么不为此早做准备呢?

  既然没有为此早做准备,加上后来的一系列战略错误,那么接下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就怪不了别人了。

  先停止一下历史叙述,也不再讨论国共之争,现在思考一个问题:俄国对中国的领土蚕食,大家看到什么规律没有?

  规律就是:以和中国友好、帮助中国的名义(此时往往有第三个敌人,比如日本或西方国家),占领或分裂中国的土地,不断积累战略优势。

  无论是签订《瑷珲条约》还是《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无论是占领伊犁还是占领东北,无论是占领唐努乌梁海和让蒙古独立,有一次例外吗?

  这,就是俄罗斯/苏联所做的事情。偏偏我们在已经多次严重丧失战略利益的情况下,还在和他们继续友好。我们经常骂的是美国,而不是俄国。

  那么,俄国为什么会这样?

  换位思考一下吧:我们人口众多,疆域巨大,在谁身边都容易让人畏惧;但是土地又让人垂涎,尤其是让周边的大国垂涎。所以,俄国是把我国当成一个对手、一块肥肉来对待的。在和欧洲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俄国早已形成相当高明的战略眼光,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把我们当傻子来忽悠的。

  在战略上,俄国人大多数时候都在我国之上。

  但是,如果我国出现牛人,俄国人的图谋也不会得逞,甚至反被算计。左宗棠收复西北,俄国被迫吐出伊犁算是一次。而第二次,就是1945年以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中共对苏联的态度。

  简单地说,1945年尤其是解放后和苏联站在一起,让我们获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苏联是得不偿失的。

  理由如下。

  1、1946年下半年,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恶化,蒋介石全面倒想美国,苏联开始大力扶助中共。在东北,苏联不仅把一些工厂交给中共,而且帮助中共恢复生产。生产的枪械、子弹和炮弹,不仅逐渐满足了东北解放军的需要,而且支援中原。

  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但是小推车上推的是什么呢?除了粮食,就是子弹和炮弹。而炮弹,基本上是大连立新厂的大炮弹。大连立新厂是我国第一家成规模的兵工厂,就是后来的“大连五二三厂”。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苏联对中共的武器帮助是巨大的。

  如果有些人认为这仅仅是帮助了中共,那么继续往下看。

  2、自1950~1952年初,苏联帮助设计的项目共42个,其中东北30个,关内6个,新疆5个,内蒙1个。之后(当然是早已全面参加朝鲜战争后),苏联又援建了我国“156项工程”,其中辽宁有24项,黑龙江13项,吉林8项,虽然东北仍然是重点,但已经全面覆盖中国。当时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几乎是无私的,苏联最好的设备往往会生产出两台,其中一台给我国。正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我国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建成了重工业和军工业基础。

  一个国家要成为大国,必须有完整的重工业。我国的重工业产业,成型于张作霖和日本统治时期,成熟于新中国。

  3、在东北全面排除了外国势力的影响,这里当然是苏联势力。

  自清末以来,东北就是我国的一个特殊地区。它的特殊性在于:东北是满族的龙兴之地,为了革命,孙中山曾经说要把东北给日本(但后来又改口了),东北受苏俄、日本两个大国的长期而重大的影响。但是新中国成立也就几年时间,东北已经排除了俄国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日本的影响早已排除),留下来的仅仅是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从那时到现在,我国东北乃至西北,都不再受外国势力的影响。我们有完全的行政管理权、人事任免权和军权。这,才是主权国家的样子!

  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不怕牺牲,最后和美国战成平手。苏联人看到了新中国的军队如此能战,进而就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当然是因为人心齐,于是又会推理得知,此时的中国有卓越的领导人,国势蒸蒸日上,绝对不好惹。中国需要认真对待,不可轻视。

  于是在1954年,苏联从东北全面撤出,包括在大连的海军基地和在东北的铁路权益,苏联全都放弃了。实际上在s解放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希望苏联放弃在中国留下的一切帝国主义时期的权益和做法,但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才决定从东北全面撤离。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撤得更快了,反而让我们不好意思。中共挽留了一下,虽然很可能是客套,但是赫鲁晓夫还是以相当快的速度,全部撤出了我国。

  苏俄的做法说明,当我们万众一心时,俄国人对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的畏惧心理,就会彻底激发出来。这种畏惧,让他们不敢再做进一步的试探,不敢再讨价还价。但是如果我国内外交困,俄国人又会来乘人之危,忽悠和欺负并举,最后以友好的名义拿走巨大的战略利益。

  无论我们是否有收复故土的意图,但是在东北和西北彻底排除国外势力,肯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中国在东北和西北彻底排除掉外国势力的干涉时,俄国人在战略上失算了。中国对俄国的地缘战略劣势,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

  试想一下,如果我国能恢复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将是何等令人酣畅淋漓!这,才是向四周充分舒展的东方大国啊!

  但是,饭要一口一口吃。疆域的变化要以百年为单位,急不得。

  好像说地缘政治有点多?但这个话题由东北引出,如果不说,不足以理解东北乃至我国北疆的过去和未来。我们必须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待东北。

  好了,还是回到东北,继续说东北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20年的发展,东北三省已经建立钢铁、化工、飞机等全面重工化业体系,占中国重化工业份额的90%。建国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东北始终是中国经济老大,执全国牛耳。例如,上海是全国轻工业基地,占全国轻工业产量的35%,但仅仅辽宁一省,重工业产量就占全国将近70%,而当时中国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鞍山、抚顺、本溪一度成为直辖市,和京津沪并列,可见当时东北经济是多么举足轻重!

  那么,为什么在新中国的前二十年,东北经济依然势头不减呢?

  原因如下:

  1、苏联的大力援助,以及新中国的全力建设,力度要比当年张作霖和日本,还要大得多。

  2、东北的煤炭、钢铁资源仍在,又发现了大油田(大庆油田),资源禀赋继续雄冠全国。

  所以,放长历史眼光来看,从1860到1970年这110年间,东北人口从300万暴增到7000万以上,人口比例从不到全国的1%,增加到将近10%,GDP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占全国的70%,这发展速度杠杠的!在这110年间,东北,而不是上海或其他地区,才是中国经济无可争议的火车头!

  一片广阔的、令人羡慕的经济热土!

  既然东北这么强大,当然要为全国做贡献。在建国的前三十年,东北各大企业的员工和专家都走出去,大力支援国家建设。力度之大令人瞠目,谁让东北的GDP一度占全国的70%多呢!于是,在国家已经稳定、东北大力援助兄弟省市的情况下,东北的人口比例趋于稳定,在1970年代开始了缓慢下降。此时我国和苏联的关系已经很恶劣了。

  所以,从历史眼光来看,1960年代初,东北经济已经到了高位徘徊的转折点,1960年代末,占全国GDP的比例,开始了明显下降。

  但是,东北依然十分雄壮。到了1980年代,全国GDP前十个市,东北仍然有五个: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鞍山。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国家仍然把东北作为税负最大的来源。

  例如,1980年代,税负第一的始终是辽宁。上海貌似第一,有250亿,但上海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统计的,而辽宁还分出去几个“计划单列单位”。在1988年,全国上交利税前十名中,有四个来自辽宁:辽宁、沈阳、鞍钢、大连,鞍钢居然是一个独立的统计单位!如果再加上大庆油田,全国利税前十名有五个来自东北!

  而此时的广东,GDP已经达到辽宁的70%。但中央对其采用倾斜政策,以1980年的基数每年仅递增10%。到1989年,广东省的上缴利税才只有15亿元,简直可以用骇人听闻来形容。浙江、福建、江苏也都不多。所以,是东北继续消耗老本,支援全国的经济发展!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问题:都改革开放将近十年了,占全国人口不到十分之一、而且人口比例在继续下降的东北三省,是不是有些出血过度了呢?

  国家继续在改革开放,而东北经济终于在抽血过度的情况下逐渐落后。1990年代末国企员工大下岗,东北是重灾区。然后经济继续快速滑落,人口持续流出,国家多次振兴东北也没什么效果。2018年在全国各大城市的GDP排名中,东北名次最高的是大连,排名第25位……然后是长春,28位;哈尔滨,30位;沈阳,34位;吉林(市),82位;大庆,88位。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是直辖市的鞍山、抚顺、本溪,已经跌出了前100位。

  现在东北经济已经落魄到一个什么地步呢?

  看看数字吧。

  东北三省的面积占全国8.2%,201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人口13.41亿,东北1.21亿,占总人口的9.0%,人口密度仍然稍高于全国。2010年以来,东北人口又流出至少200万(而2000年时还是净流入的),此时全国人口已经接近14亿,所以现在东北的人口密度,已经基本上和全国水平持平了。GDP方面,2018年东北三省的GDP约占全国的6.3%。

  也就是说,2018年,东北以全国8.2%的面积、8.2%左右的人口,创造了6.3%的GDP。

  也就是说,现在东北经济已经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想想过去的无上荣光,真是令人扼腕!

  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留在东北的年轻人,不喊麦干什么?

  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笔者相信,如果东北经济不行了(现在早已这样),国家一定会出手振兴,也确实出手了很多次。但为什么效果不好呢?

  因为现在的东北所处的大环境,早已和1860到1970年代,完全不同了。

  也就是说,年东北发展经济的所有优良条件,现在的东北已不具备。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资源提供的动力不再强劲。煤炭和大油田已经快开采完,丰富的林业资源也不能和过去相比。东北已经丧失了大部分资源禀赋。

  2、做和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大幅萎缩。和俄罗斯、朝鲜的贸易,都远不能和过去相比。顶多只能从辽宁南部,和日韩有一定的贸易。如果东北仍有低成本的资源优势,进而拉低产品成本,还能吸引中原地区的很多订单,可惜也早不是这样了。

  3、即使考虑国际贸易,条件也不如山东。即使我国和日韩关系好,山东的距离也比东北近,可以“劫走”很多经贸机会。

  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早已超过了东北各省。

  也就是说,在俄罗斯、朝鲜经济衰弱的情况下,在失去资源优势的情况下,被包在内陆、只在辽南有海岸线的东北,地缘劣势非常明显。如果当初能在乌苏里江东边有一片广阔的出海口,情况将完全不同。对于日韩来说,完全可以从这里开辟一条通往东北腹地的贸易线。

  可惜历史不能回头,奕山时期的清朝根本没有海洋眼光。否则就算当时签订丧权辱国的协议,无论如何也要在东边留一片至少几十公里宽的出海口吧?

  实在是可惜,都被俄国包进去了。

  4、国家和当地发展东北经济的愿望,不能和清末、民国以及建国初期相比。

  当然,这不是说现在国家和当地政府,没有发展东北经济的强烈愿望。但是通过本文前面的介绍,就能得出结论,现在确实无法和1860~1970年相比。

  5、体制因素,大国企多,历史包袱沉重。

  请注意,我把“体制和大国企”的因素当做最后一条。因为在我看来,在全国一片改革开放声中,如果东北的石油和煤炭资源依然雄厚,周边国家的经济也不错,东北能在乌苏里江东部有广阔的出海口,那么,我相信东北经济一定会后劲十足的,至少绝不会像现在这样。所以,体制和国企因素相对次要,否则无法解释同样有大量国企的上海和苏南,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会那么好。

  但是,体制因素毕竟也很重要。纵观过去两千年的历史,东北的自主性越强,经济就会越好。所以,如果国家在经济和管理政策上对东北大幅松绑和倾斜,我相信会有相当起色的。

  那么,未来的东北经济会怎么样呢?

  根据上面的分析,已经很容易得出结论:东北经济,已经不可能恢复到1970年以前的荣光了。

  站在大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也很正常。东北能在1860到1970年人口增长20多倍,经济一度占中国的70%,是历史的机遇。那么,当历史条件不再具备时,东北就会处于衰落期。而这个衰落期,有可能比较长。

  用高大上的话来说,那时的东北,得到的是“历史的机遇”,而现在早已时过境迁。

  那么,未来的东北,究竟会衰落到何种程度呢?

  笔者也不知道。因为以全国8.2%的土地和人口,创造出6.3%的GDP,对于水资源还算比较丰富、土地也比较肥沃、煤炭铁矿等资源也不算少的东北来说,好像已经到谷底了?

  未来的东北经济,有以下三种可能。

  1、国家振兴东北的力度极大,政策大幅倾斜,想把东北的人口和产业留住。此时,东北GDP占全国的比例,可能上升到和人口、土地相符的水平,也就是8%左右,甚至达到10%。

  如果东北GDP的比例能从目前的6.3%上升到8%甚至10%,相当于比全国快了27%甚至58%,东北经济将掀起一波小高潮。

  但是,小高潮之后呢?国家是否有长期的力量,对一亿多人口实行长期的政策倾斜和扶植?

  所以在超大力度的振兴之后,如果和俄罗斯、朝鲜的经贸往来不能繁荣,恐怕也不能持久。

  2、尽量维持现状。此时东北经济将继续缓步下跌,或者在6%左右徘徊。

  3、国家主动调整东北的发展战略,把东北变成农业区和旅游区(可能辽宁和个别地区除外)。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变成1860年以前的状态。此时,东北人口的比例将继续明显下降,很可能降到全国人口的5%甚至4%以下,GDP也降到更低水平。

  长远来看,好像上述第2和第3种可能性更大吧。尤其是,会不会有意无意地走到第3种可能?

  但是,一切皆有可能。

  不过,笔者还是想提出一个问题:

  对东北来说,1860~1970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大机遇,因此有一波气势磅礴的螺旋上升。那么,如果从1960年代末算起,东北开始了螺旋下降的趋势,会持续多久呢?

  我也不知道答案。

  但我知道的是,如果一个人的寿命很长,可以生活在1853年以后的上海、1900年以后的哈尔滨、1949年以后的北京、1980年以后的深圳,将经历最强劲的经济增长。

  下一个地区,下一个城市,在哪里?

  要深入分析国家乃至国际,政治和经济走向。

  我的耳边,响起了司马光的《过洛阳故城》:

烟愁雨啸黍华生,

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