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自然当先锋 | 《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关注江苏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十年成就
人民日报
(上下滑动查看)
交汇点
▶飞架南北的泰州长江大桥横跨江面9.7公里,在如此长距离的江面上进行高程传递,误差控制在数毫米之内,如何做到?高楼大厦平地起,高铁快速平稳运行都离不开精确的高程控制,从高程起算点起,几千公里的水准路线传导到江苏境内,如果造成米级的高程误差,工程质量怎能保障?
一个个重大工程的背后,离不开测绘地理信息的全方位助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融合发展,测天地经纬、绘江淮画卷,为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测绘地理信息力量。
▶这十年,测绘法制建设日趋完善,依法行政不断推进。坚持法治先行。2018年,省人大通过《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条例》,这是贯彻新《测绘法》后全国第一部废旧立新的地方性法规。修订出台《江苏省地图管理办法》《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管理规定》等地方规章以及《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管理办法》等多部规范性文件,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坚持依法行政,认真组织“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省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监管平台被评为全省依法行政示范项目。充分利用“互联网+” 监管手段,注重发挥信用监管作用,测绘市场更加有序。开展测绘成果安全保密检查,参与调查一批涉嫌非法持有国家秘密、非法涉外测绘案件,持续排查整治“问题地图”,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深化放管服改革,编制监管事项目录,优化整合监管事项,实现“进一次门,查多件事”。出台我省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指导意见,做到一次委托、联合测绘、成果共享。加大地理信息产业引导支持力度,“1中心+4园区+6基地”地理信息产业“江苏模式”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全省地理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全国第二。
▶这十年,省政府落实省级基础测绘经费9.54亿,完成了“十二五”和“十三五”基础测绘规划所有内容,各项工作获得坚实的财政保障,在基础测绘转型升级中海陆基准不断完善,基础数据资源更新更加高效,新型基础测绘产品更加多样。统筹建成支持北斗兼容多星座的江苏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JSCORS)。首次建成由1个基准点、10个基本点和106个加密点组成的省级重力控制网。建立了精度为2厘米、分辨率为2分×2分的陆海统一似大地水准面,首次建立了精度优于10厘米的近海海域深度基准模型。获取覆盖全省陆地和沿海滩涂的1米间距机载激光雷达(LiDAR)点云数据,建立了2米格网数字高程模型(DEM)。进入“十四五”时期,江苏测绘砥砺奋进,省域获取影像数据由单尺度到多尺度,分辨率由1米提升至0.2米,获取频次由1米的5年二次到0.2米的2年一次,每年获取一次长江、京杭大运河沿岸等重点地区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DLG数据更新由5年两次提升到每年一次。积极探索建设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全国率先基于全量存量1万数据转换建设省级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库,探索基于“一图五表”省市协同共建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江苏模式。按省市县统筹分级共建模式积极推进实景三维江苏建设,已初步开发建成省级实景三维江苏软件平台。
▶这十年,测绘服务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做到重大战略服务支撑有力、公共服务保障更加全面。服务国防、应急,鼎力担当。编制1:10000军地测绘地理信息共享交换目录,成立了江苏省遥感数据处理与服务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建成了1 +9个省级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在全省自然灾害和应急事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服务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匠心雕琢。智慧江苏时空大数据平台紧密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核心职责,打通了与省自然资源大数据平台的资源共享链路,全维度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做好服务保障,为自然资源的空间规划、调查监测、开发利用、资源保护和执法督查等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全力以赴。与省30多个厅局建立测绘成果共建共享机制,地理信息数据在各行各业信息化管理中发挥了基础性保障作用。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按月更新、共建共享”地图更新工作机制,为省委省政府开发省情地图移动平台,常态化保障省“两会”政务用图,编制出版《改革开放40周年地图册》《江苏建党100周年地图集》《图绘江苏这十年》等地图产品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关注、赞扬。“天地图·江苏”实现五统一、一体化,大比例尺电子地图全覆盖,平台注册用户达3.3万个,年度地图调用138亿次,日均请求3787万次,连续9年获自然资源部测评“五星级”。
迈进新征程,江苏自然资源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以及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围绕“两支撑,一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定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林秀玉 薛志宏 常晴 王旭雁 沈佳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