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印医疗基金郑玉芬:民营医院发展将迎来“黄金十年”丨品途专访
郑玉芬,这个名字对混迹在医疗创投圈的很多人来说耳熟能详。
她聪明干练,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势打造约印医疗基金;
她履历漂亮,生物工程科班出身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的国际MBA,曾任清科资本医疗合伙人、启明创投医疗投资总监,是医疗领域的专业投资人;
她投资稳健,曾操刀泛生子基因、蓝海之略、和天医管、柳叶刀客、健康界、名医主刀、臻络科技、普恩瑞生物、天科雅生物、瑞华康源、旌准医疗等医疗领域的项目;
她频繁穿梭在以色列、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希望把国外顶级技术与产品落地到中国市场,这就是小女人背后的大梦想!
以下便是她的分享,思想深刻,干货颇多,值得品读和分享。
文丨Lily
民营医院发展将迎来“黄金十年”
未来5至10年将是民营医院的天下!
对标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中国医生的价值被严重低估,随着市场机制的成熟,优质医师流向民营医院是必然的结果。
中国百姓时常抱怨看病难,是因为大家习惯了将小病寄希望于三甲医院,实际上80%的疾病,在民营医院也能得到很好的治疗。
中国百姓时常抱怨看病贵,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医院一个全科诊所,问诊10分钟医生就收取100美金诊费,还不包括开药的费用。相比之下,中国医生每天做着高强度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国内公立医院医生问诊挂号费涨价后50元,医生这么多年职业的积累,价值是远远被低估的,这种付出与收获是很不对等的。
从商业本质来看,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用健康的体制,保障链条中的每一个利益相关方。但如果医生的价值被持续低估,优秀人才将不愿意继续扎根在这片土壤。
公立医院改革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势必会造成不小的风波,并面临重重阻碍和压力。通常情况下,政府可能会另辟蹊径,将民营医院打造成公立医院的得力帮手,用新体制释放人才活力,使民营医院聚拢优秀医生,一方面缓解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同时还可将促使医生的薪酬体系走向合理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国家打出系列政策“组合拳”,就是想让医生从公立医院中解放出来。未来优秀医生将通过自主创业、多点执业,或是跳槽等多条路径走进民营医院。
比如,今年2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文件明确规定,将医师执业地点由“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修改为“省级或者县级行政区划”。医师“一次注册、区域有效”,可以在多个机构执业。
同时,也修订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部分条款,一方面取消“在职、因病退职或者停薪留职的医务人员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限制,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专业优势,调动医务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医疗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前,因政策制约,公立医院垄断优秀人才,制约着民营医院的发展。随着政策开放,在“得名医者得天下”的市场规律下,民营医院有望通过吸引优质医生取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若民营医院形成一定的气候和影响力,有望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今天的时点,令人回忆起十年前体检业爆发前的时点。当时国家出台一项重大政策规定企业每年为职工安排一次体检。这意味着中国体检业将得到迅猛发展,市场空间也被打开。当时,我们抓住这波政策红利,做了全产业布局,投资了像爱康国宾这样的优质项目。今天又是一个临界点,民营医院值得我们做未来5-10年的长远布局。
约印的投资逻辑
去年,约印医疗基金开始布局民营医院这个赛道。我们希望所投的项目有好的技术壁垒、运营体系,简单说就是可以把医院经营好。
去年年底,我们投了安徽和天医院管理集团(简称安徽和天),是安徽省最大的民营医院综合平台,是一个大专科、小综合医疗体系。他们在肾透析这个领域深耕了十年,年透析达10万人次,累计30万人次的透析人次中无一例院内感染。在这个行业,顶级的公立医院感染事件也不可避免。但它是民营医院,兢兢业业,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保证每一位病患的安全。因为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肾透析,医院中很多病人直接驻扎在那里,医院对面的村子也由此得名为透析村。其次,安徽和天的肿瘤科、妇产科,在过去十几年中极少出现医疗纠纷、医疗案件,也证明了他的医疗管理和医术水平。所以在民营医院中也可以挖掘到一些非常好的品牌。
约印近期将要投资一家医疗连锁机构,公司创始人三十岁左右就曾给国家领导人做白内障手术,最近也曾给一些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做手术,像中东一些王子或者家族成员,都曾不远千里跑到中国来找他做手术。这家机构也是一个民营机构。类似的一些典型的民营医疗机构,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营医院的未来。
在医疗很多细分领域,中国比美国的起步要晚十到二十年,我们希望通过资本的力量把世界范围内一流的医疗技术和产品引入到中国市场,这是我们另一个投资逻辑。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把相关权益给中国公司,希望在未来我们在国内也能够享受到世界级医疗服务。我们希望约印医疗基金是一个桥梁,能够让国外的好技术和产品在中国落地,实现产业化,服务中国市场。同时,我们可以投资国外母公司,一方面可加强IP控制,同时也能促进中国市场成熟。
医疗行业的水很深,投资海外项目有一些额外的难度。我们现在正准备投资两个在美国创立的海外项目,在美国创立,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在中国市场本土化落地。美国企业愿意放弃在中国的控股权,而我们将为其中国公司赋能,帮它集合中国本地的资源进行落地。二是如何辨别优质技术与产品。结合海外企业技术的领先优势与中国市场的现状,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位与定价。
鉴别项目是否优质是投资人的核心能力,真正具有这种能力的人也是凤毛麟角。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满腔热情并不能保证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反而可能进入一个坑。接下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行业的大坑,也是我们的投资禁忌,希望能够带动我们行业走向更好的未来。
医疗行业的投资禁区
1.不跟风、不投看得到天花板的行业
基因检测风口的时候,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蜂拥而至,试图在该领域分一杯羹,却忽略了这个领域的两个致命风险点。其一,它的生存法则是胜者为王、强者恒强,最后资金和资源向行业内最大的三五家企业聚集,后入局者生存机会并不多,后入局者如果想通过烧钱的方式与之抗衡,多半是拿钱打水漂。其二,基因检测的精准度也是需要考量的问题。测序过程,包括机器、试剂,测序技术人员完成DNA进行提取、建库、测序等操作都没有很大的技术壁垒,基因测序领域最考验的是测序结果的解读能力,并将测序结果与临床症状联系起来。如果数据解读不够专业,报告就不能获得临床医生的认可。基因检测的核心是数据解读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有实战经验的团队来支撑。我们甚至会考察技术团队之前所在实验室以及该实验室的技术实力,整个考察体系是细致入微的。另外,我们考察项目的时候可能会把既定的样本给企业,考察解读的信息与结果是否与已知临床结果相符合,以实际结果来评价项目质量。有一些行外的人投基因检测公司,考察不够深入,可能因为企业名气,或是知名机构领投,从而投资相关企业,有可能是一个火坑。
所以,早期项目其实是需要自己的独立判断,以及你知道的一些know how来进行确认。另外,约印有一个投资准则——投资未来新兴领域、格局未定的行业,不考虑格局已定、天花板明显的企业。
2.用免费思维操刀的医疗项目不投
互联网企业的生存之道是靠免费来赚取用户,互联网医疗企业如果也采用同样的战术,必将会走向死亡。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医疗是个低频需求,生病期间患者会高频次使用某项医疗APP或服务,一旦病情好转就会马上停用。所以,如果你不懂用户习惯,以为盲目烧钱就能留住用户,最终结果则会背道而驰、颗粒无收,这也是许多互联网医疗企业死亡的主因。所以,需要抓住患者在特定时期内的强需求,将提供的服务或产品迅速变现,同时定价是高昂的,企业才能够收回成本,获取利润。
对于创业者来说,医疗是机会与风险并存的行业。如果你专注于医疗领域,对该领域有深刻的见解,同时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有一定的竞争壁垒,那我会认为你创业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如果是一个纯粹的门外汉,切入医疗领域创业的机会就很渺茫。
3.医药行业小心谨慎地投
复盘十多年的投资生涯,投了四十几个项目,只投了一个新药研发的项目。原则上不看新药项目,因为风险较高。在启明创投的时候,珅奥基项目融资,我们联合君联资本蔡大庆,深创投和中投等一起投资了珅奥基,公司获得2000万美金的投资,进一步开展二期临床试验,目前该项目获得了不错的投资回报。一方面是因为项目一期临床的数据觉得成药性大,另一方面是没有大的毒副作用,综合考虑觉得是个不错的标的,不投会可惜。同时联合多家基金合投,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整体来说,医疗行业的投资,还是需要小心谨慎。
“秘密”对话
品途:约印的投资风格是属于激进型还是稳健型?
郑玉芬:我们一直秉着敬畏的心态做投资。只有对投资有敬畏之心,才能把每个环节做好,才能给我们的LP、合伙人一个满意的回报。约印的员工都是科班教育背景,在产业里工作了五到十年之后转入投资,就是希望我们的投资是稳健的风格。
品途:可以介绍下约印医疗基金的人员背景吗?
郑玉芬:我们的同事,比如协和的张彩霞博士,之前做肿瘤药研发;另一位同事张严,具有北京大学医学学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曾就职于全球最大医疗器械公司美敦力。我们的执行董事董迷芳女士,是北京大学医学学士、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曾在中国最大的医院融资租赁公司远东宏信工作5年多,既是医疗科班出身,又具有金融领域工作经验。投资副总熊水柔先生曾经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有3次创业经历,8年医疗行业运营经验,超过18年互联网行业经验。我们杭州的副总张亮,曾在拜尔、辉瑞工作超过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对医疗行业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或图片进入链接
思路迪熊磊:过去七年的医药跨界“硬仗”,与未来三年的生态雄心
为寻求变革的中国公司
提供有内容的价值服务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