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客访谈丨健新原力与Cytiv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与生产
2021年11月10日/医麦客新闻 eMedClub News/--11月5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在上海盛大开幕。本届进博会共有58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国家展,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亮相企业展。而在进博会7万平方米的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里,各类首发首展的新产品、新技术数量远超前三届。
全球生命科学先行者Cytiva(思拓凡)携新型疫苗解决方案亮相进博会。同时,Cytiva生物工艺自动化解决方案Figurate™也在进博会期间完成了全球首次亮相,以满足生物制药企业实现不同等级的自动化需求,助力生物制药智能化工厂建设,为提升我国生物制药智能制造水平贡献力量。
此外,在进博会期间Cytiva还与健新原力等多家本土生物制药企业在生产、研发、人才培训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
除了抗体药物、mRNA疫苗外,目前最引人关注的是细胞与基因治疗(Cell and Gene Therapy,简称CGT)这一新兴技术领域。包括CAR-T疗法、干细胞疗法、基因疗法和溶瘤病毒疗法等,全球共有近20款CGT治疗药物获批上市。伴随着基础科研的发展、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资本的不断流入推动整个行业步入蓬勃发展阶段。同时,全球CGT临床管线的数目在2020年达到了405个,产品商业化进程持续加快。
作为一种新型药物,CGT的产品研发一直遇到各种瓶颈。分析与工艺开发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CGT治疗开发的成功与否。为了加速推动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创新与合作,Cytiva与健新原力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在细胞和基因治疗研发和生产技术推广方面建立紧密合作。
Cytiva将依托灵活的一次性生产解决方案FlexFactory™生产平台,为健新原力全面提供从工艺开发到商业制造的完整解决方案,助力健新原力开发和提供更加经济高效、稳健及可扩展的分析能力。同时,双方也将在质粒DNA、RNA、病毒载体等细胞和基因治疗技术领域,以新技术测试和工艺开发的形式积极合作,并定期讨论、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为杭州生物科技谷人才培训共同努力,助力推进行业进展。
医麦客·峰客访谈栏目也在现场见证了签约仪式,针对CGT产品开发面临的技术、工艺和商业化生产的各种挑战以及Cytiva与健新原力未来的合作方向,Cytiva大中华区总经理俞丽华女士和健新原力CEO李玉玲博士接受了医麦客创始人、峰客访谈栏目首席记者王海峰先生的独家专访。
王海峰先生:很高兴刚刚在进博会现场见证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请两位嘉宾简单评价一下这次签约的战略意义?
李玉玲博士:首先从健新原力的定位来说,我们的商业模式主要关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RNA的前沿发展方向、new modality(新的技术应用)的生物技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些前沿技术在new modality上的巨大机会。同时对于患者来说,这些药物有机会给他们带来治愈的希望,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
不过真正要做下来,需要整个行业的相互努力,包括我们的前沿科学家要将科学概念转变成真正可用于治疗的产品,同时还需要更好的设备、耗材和试剂来支持这些科学的转化。但最重要的,是能将药品送到患者身边。这需要依赖许多的合作方来形成更好的生态体系,去帮助我们提高效率、提高速度,最终为患者提供服务。
很高兴这次和Cytiva的合作,在产能的布局上,健新原力到明年年中会陆续完成。除了仪器设备、一次性耗材外,我们双方还在人员的培训等多方面展开合作,来提高效率服务患者,达到我们的目标和愿景。所以,我认为意义很大。
俞丽华女士:Cytiva(思拓凡)是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赋能者,我们在new modality领域一直报以极大的关注,在我们内部有非常大的关注。那么,今天借此契机,我们和生态圈的好朋友健新原力一起,将cytiva现有的灵活工厂体系应用到new modality领域,这是非常好的机会。也是拓展了灵活工厂一次性连续封闭生产的体系在RNA和cell therapy这些新技术的应用。
同时,Cytiva和健新原力在生态圈内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实我们双方可以走的更超前一点,在合作的基础上更多的去探讨行业的痛点。例如加大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训,此外在new modality这些还未探索到的新的应用领域,双方有共同的意愿去开发新的应用,甚至能够推动大规模化的商业应用。
另外,再往前,李博多年的经验以及健新原力搭建的全球化、国际化的团队还可以帮助我们把国内的一些用户的声音,以及在new modality一些新药开发中还未被满足的需求能够传达和递送到新产品的开发环节中。能够在服务new modality全价值链的制造上面,在一些还没有产业化的,有瓶颈的,例如LNP、后续的机器人无菌灌装等方面还有更多合作的创新点。
王海峰先生:CGT是目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热门赛道,请两位分析一下CGT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规模?
李玉玲博士:我先从市场的角度去分析,刚刚我们也讲到关于CGT的全球临床开发,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CGT其实还是一个更早期的阶段,从中国来看,是与国际并行起飞,从临床的数量上和其他方面,稳稳地处在第二位。
健新原力的愿景是“立足中国,普惠全球”,我们是把国际和中国的元素放在一起后看到了巨大的机会。从融资的角度可以看到,有200亿美元投在CGT。同时,我们看到在罕见病和一些晚期疾病上,如果有更好的科学转化和认识,这些新的治疗方式可以让疾病变成常见病。加上患者有治愈的机会,这个前景是非常大的。同时,在新冠疫情方面,我们的疫苗可以很快速的做出来,例如把mRNA这一个还处在早期科学研究阶段的技术从10多年缩短到两年时间做出疫苗来应用,这对人类健康有巨大保护作用。这些例子深深激励我们这些真正有情怀的创业人、做药人去研发new modality的药物,为患者和人类做贡献。
俞丽华女士:从技术上,李博已经表达的很充分,我就补充一些数据。全球获批的CGT疗法有20多种,这些从可及性和应用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中国和全球其他国家发展趋于同步的领域。作为生物医药全价值链的赋能者,我们以实际行动对new modality领域进行赋能,包括近期的收购,都是基于新的治疗和发展趋势,包括mRNA的递送、无人灌装、生物工艺自动化解决方案Figurate™、灵活工厂等技术补充进来,应用到药物的开发与制造中。
王海峰先生:请教李玉玲博士,GCT作为前沿技术相比较传统药物来说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挑战更大,企业的研发产品符合各个国家不同的监管标准有多大难度?
李玉玲博士:这个目前还没有清晰答案,在这样一个新的技术领域,科学家、企业家和监管部门,都在用非常客观的视角关注CGT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好消息是这么多年的工业发展,秉承着公开、透明、客观的态度,同时监管层也在认真地去把控这些平衡点。因为,有一些适应症,从CGT可以治疗的患者群体上看,他们都处在并没有希望的治疗情况下,那么监管如何去平衡安全与有效性。
作为我们药物开发和推动者,要从科学角度分析这些信息以及监管层提出的要求和审评的原则在哪里。这些新的问题解决和探索不是一步就能到位,需要依赖共同团体的努力去推动。每个国家在把控原则上都是在探索,我看到有一些的差别。但是这些差别背后都是围绕患者受益最大的相似原则。所以,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王海峰先生:您觉得GCT产业化最关键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成药性、CMC还是临床?
李玉玲博士:其实,这些问题的解决是环环相扣的。目前这些CGT药物是最复杂的,美国FDA前局长Scott Gottlieb说的很好,他说过去的药20%是CMC,80%是临床和其他方面的问题。而到了现在细胞药物,这个百分比反过来了。80%是CMC,20%是临床和其他。从科学的角度,真正做成这些药,有巨大的挑战。例如药物的表征复杂性、控制节点的挑战,以及每个批次的稳定性生产,都不太容易。仅仅通过临床的视角去分析并不能发现问题。所以,我们从事CMC的方面和GMP生产的同事要从测到和测不到的表征方面去做客观的研究,分析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要怀揣敬畏的心,因为我们知道的真的不足够。这不同于小分子、蛋白和抗体药物,特别需要小心地去研究。
当然,成本是另外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是一个大的挑战。我们现在的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都是个体化很突出的,在很多工艺环节上限制了大规模生产,同时很多适应症定位在罕见病上,所以成本在可及性上有很大的挑战。不过,同样的问题在抗体药物上也讨论的很多。30年前我们也在讨论可及性的问题,我觉得CGT也是一样。随着我们后面在工艺控制和技术,以及科学上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认为是可以很好的解决病人的可及性问题。
王海峰先生:请教俞总,我们知道Cytiva的灵活工厂FlexFactory TM帮助了很多生物制药企业成功完成商业化生产,在GCT领域,灵活工厂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俞丽华女士:接着李博士刚刚的回答,其实需要我们的科学家去不断的探索,延续这种探索精神,才能让新的治疗方法得以实现。确实,灵活工厂当初的定位就是为单抗药物而设计的。正如李博士刚刚提到的,对于CGT这样的new modality的药物来说,80%的CMC部分,每个技术路线都不一样。通过与健新原力和头部的Biotech企业合作,把灵活工厂进一步的调试,让其满足new modality的生产需求。我们会从整个的工艺设计、项目早期设计以及CMC的技术路线,到后期的项目管理、验证上提供支持,也包括一次性封闭工艺连续化生产平台。
其实,也发现有很多适合new modality药物的地方。例如针对病毒载体生产的需求,封闭性的生产工艺符合他们的安全性要求。同时,我们也在探索更加集成化的模块,例如李博士这里的不同类型的治疗药物,我们会提供不同工艺路线设计的box(模块)来应对不同的产品。我觉得通过这样一个既有标准化又有定制化的灵活工厂,还会有很多应用场景被挖掘出来,我觉得这次是一个好的开始。
王海峰先生:俞总,Cytiva在GCT的工艺开发和质量分析上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如何分享给到最需要的客户?
俞丽华女士:其实,我觉得今天李博的表述很好的诠释了这样的秘诀,我们需要加强合作,通过将技术的探索拓展到商业化应用,需要更多的全方位的合作来分享经验。
王海峰先生:请教李玉玲博士,健新原力目前的产业布局涵盖了抗体药、GCT,您大概介绍一下公司的战略布局和愿景目标?
李玉玲博士:我们从2018年成立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布局的时候考虑到了除了抗体药物外,我们要做CGT的中间体和终产品。其实,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区域,当我们的联合创始人余国良博士在杭州想做一个大的生物药事业的时候,就想打造一个旧金山南湾的San Francisco的场景。众所周知,这是一个生物技术繁荣发展的发源地。
非常幸运的是,在杭州萧山机场边上的农场,有山有水的这样一个地方,也正在腾笼换鸟,计划发展创新技术应用。我们离机场2公里,可以在2小时内覆盖多数的城市。这对于CGT领域的药物来说,我们具有绝对的优势。当然,这里的环境也是我们非常欣赏的,对于做CGT药物来说非常的适合。当然,后续也切实的围绕商业的布局做更多落地的措施。
不过我希望搭建一个围绕生物药的创新生态,通过建立生产的产能来推动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同时我们也更希望通过这样的生态来孵化生物药的“小苗”。让他们在健新原力的大生态下面发展。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叫做“筑巢引凤,养小凤”,筑巢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推进的把抗体和这些new modality药物的产能建立起来,现在我们和Cytiva的合作就是一个引凤的过程,当然后面还会有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另外,我们会不断寻找更多创新的项目,培养、辅助和赋能他们成长。这就是健新原力创新的商业模式。而且,这样的模式可以促使产业高效的发展,对人才方面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这样的生态下发展可以增加我们的成功率,给投资我们创业的股东更好的商业模式。
王海峰先生:作为CDMO服务商,您觉得最具挑战的是什么?如何解决产能和交付速度的行业共性问题?
李玉玲博士:刚刚您也提到了机会与挑战并存,如果有效的解决会将挑战转化为机会。这些new modality药物如何能高效的执行、降低成本和高速的交付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在成熟的抗体领域,例如成立合资公司,引入成熟的品牌、成熟的管理和团队可以更快的把产品做好。
而对于这些new modality药物来说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工艺,分析药物表征背后的科学逻辑,用客观的态度做好。同时与合作伙伴一起努力,在考虑患者的需要前提下赋能创新药发展。所有的这些最重要的就是质量和一致性,要将药物的每个批号顺利的交付给患者使用,这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所以我们一直专注于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给患者的需求,这是非常关键的。
王海峰先生:如何看中国本土创新药出海的现象,您二位看好这样的发展趋势吗?为什么?
俞丽华女士:我们一直在关注创新药,我们发现之前大部分是License in,截止到今年上半年License out的速度也在高速发展,达到几十亿美元的规模。这是中国本土创新药获得全球认可的一个里程碑,我们从fast follow到me better再到FIC、BIC的过程,是发展的必然过程。不过这些还是抗体、ADC相对比较成熟的疗法,将来再CGT,以我们同步开展的临床研究数量来看,能够走向全球竞争,我觉得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此外,我们和健新原力展开产业链不同的互补合作,来推动本土创新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事情。
李玉玲博士:我非常认同俞总的观点,我们有很多相同的看法。这几年例如天境生物、荣昌生物这些本土创新药有机会出海,这是令人振奋的结果。我和我们的联合创始人贡献的一个治疗红斑狼疮的药物Benlysta 倍力腾,这个药当年从源头的科学花了10多年的时间,到2011年成功报批。在开发过程中我们一直希望中国可以加入全球的三期临床研究,但是直到全球临床研究结束后中国的IND还没有获批,8年后的2019年中国的患者才有机会用得上这个药物。所以,不管是License in还是出海,都是从围绕患者最需要的角度考虑,我们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创新药走出国门。
王海峰先生:进博会不断促进各国技术和服务在多个领域的交流和商贸合作,两家企业扎根中国,服务本土生物医药企业,未来还将有哪些革命性的突破继续亮相进博会?
俞丽华女士:对的,在进博会上,我们在不断的聚焦这些new modality的方向,我们非常确信。你们也看到除了数字化转型应用于整个数字制造之外,我们在不断的收购赋能产业的新技术和平台,每年带到进博会。进博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绝好的舞台和机会,因为可以吸引到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力于打造创新药集群的生物园区,他们可以看到我们如何给生物医药行业赋能,从当地集群推动中国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这是进博会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想我们会继续参与。在未来,我们发现在加入丹纳赫这样一个聚焦生命科学的集团公司,通过不断的投资并购来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我们希望Cytiva在丹纳赫的体系下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