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畅想过未来,未来的我们在哪里,做什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不过,不管怎么样,要想知道未来如何,应该都绕不过一个关键词,科技。
这一点,拿着智能手机正看着这篇文章的你,应该已经深有体会了。近代科学起源是16世纪,到现在大约五百年,看起来很长,但是放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而这一瞬,就让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你想在如今这个时代真正拥有自主性,掌握自己的命运,了解科技绝对是一门必修课。那么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了一档非常有趣的科普节目,名叫未来中国,其实就为我们介绍了如今中国最前沿的科学技术,通过现在展望未来。
节目主要以科普竞演和对话讨论的形式展开,几位科学家和一群学霸青年的碰撞,各种奇思妙想,脑洞大开。另外,为了增加趣味性,节目组还邀请到了一些脱口秀演员——呼兰、庞博、徐志胜。
用脱口秀的方式来科普,还是那熟悉的段子味道,有趣有料。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的朋友,应该手机必备一款导航软件。
但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国是没有自己的导航系统的,用的都是美国GPS导航系统,因此,这块领域一直处于受制于人的状态,也导致出现了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
当时的银河号载着满满的货物,从天津新港出发,计划将货物运往伊朗销售。
结果在行驶当中被美国指控船上载有违禁物品,违反了当时美国对伊朗实施禁运的制裁措施。在我们进行即刻的自我调查、发现根本没有美方说的违禁物品且对这一事实进行陈述后,美方依然拒不接受。并且无视我们公海航行自由的权利,派遣海军将银河号逼停,还要求我们停靠在美方指定地点,接受美军登船进行全方位的检查!这对于一个主权国家而言是莫大的侮辱,几乎等同于武装侵略。在我们拒绝了美方的无理要求后,美方使出了杀手锏,关掉了银河号的导航系统,让整个船只在海上滞留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290万美元,也让其中坚守的船员饱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气得当时的中国外交官沙祖康直拍桌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连声说出17个窝囊。
也是因为这次事件,让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发出属于自己的导航系统。正如节目中所说,导航系统是国之重器,没有自己的导航,太空权益、海洋权益、国土战略也根本无从谈起。
谈到研发时期,现任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曾对林宝军设计师说:(导航系统)若是不成,咱俩应当从这楼上跳下去。
对于卫星上天的情怀,林设计师提到王家骐院士的一段话,更是让人泪目。
他们为此付出的心血,早已超越了对物质名利的追求,甚至宁愿付出生命,只为卫星升入太空的那一天,从点到面,中华天网终成。如今的北斗导航系统,已经拥有了55颗卫星,其定位精度可到厘米。
依靠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已经全部实现了自动化运输装卸作业。
可以想象,在未来,这样高精度的导航还将应用到更广泛的场景中。比如现在已经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外卖、快递行业,在未来完全可以通过高精度导航实现变革(其实现在也已经有小范围试点了)。用机器替代人工,特别是在现在的疫情情境下,将更具有优势。
可以说,日益强大的导航科技,为我们描绘的未来就是一个基于时空定位的全自动时代。除了刚刚说到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之外,还介绍了与我们吃穿住用行息息相关的各类神奇材料、充满未知和神秘的深海、以及广袤无垠的宇宙,最后深入我们的大脑,去探索意识的奥秘。
说实话,每一期的话题,我都很喜欢,都是可以给到广阔想象空间的。
比如第二期介绍的介孔材料,简直就是一个技能增持器。
目前已经开始用于石油化工中,仅仅是在重油裂化这一块,每年创造的增产就可以达到一百五十亿元。
在未来,如果用于回收利用渣油,就能多创造出一个大庆油田。
这还只是在能源领域。
如果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产生的改变将是颠覆性的。
而剩余三期内容:深海、太空、大脑,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话题,
不因为别的,只是两个字:未知。
拿深海举例,
地球表面积有71%都被海洋覆盖,而95%以上的海水都在深海,但人类探索过的深海领域只占5%。
由于技术的限制,我们对深海的认知少之又少,甚至海洋科学都只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当然更不用提,让我们更加感到自我渺小的宇宙了。
甚至哪怕是我们自以为了解,可以进行掌控的我们的大脑,其实也深藏着许多未知的秘密。
看似简单的一举一动,背后都有数以亿计的神经元相互协作,是它们构成了“大脑”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宇宙。
在宇宙这一期节目中,面对竞演青年的一连串疑问,天文学者李菂老师的回答几乎都是:不知道。
这个回答让人愕然,但更让人敬佩,
科学不就是在勇于面对未知、承认无知,不断质疑不断发现创新中诞生的吗?
我国深海领域数一数二的专家,汪品先教授在节目中的一段自述非常打动我:
有人叫我深海勇士,
其实我只是想讲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
汪老今年已是86岁高龄,但他的精神状态,却让我也自愧弗如。
虽然从事海洋研究几乎一辈子了,但直至2018年,汪老才第一次执行千米的下潜任务,完成了近距离观察深海的梦想。
当他笑着从深潜舱外走进舱内的那几秒,矫健的步伐,灵动的神态,就像一个迫不及待要踏上寻宝之路的少年。
在这样的年龄依然保持着如孩童般强烈的好奇心、学习欲望以及对一份事业执著坚守的精神,我想,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也得益于未知的魔法——
因为未知,所以才更有趣且激动人心。
如果失去了可以开拓的前方,科学也终将成为一滩死水,停滞不前。
事实上,我们消灭未知的进度远远比想象中还要快。
科幻电影里面的场景已经有部分成为了现实。
比如人工智能。
据赵院士介绍,在10年前全世界的超500个人工智能学专家在一起开会预测——
什么时候类脑智能(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可以模拟人脑学习、思考)可以达到人类10%的标准,
答案就是今年。
而达到50%,在2040年。
再到2075年,人工智能就已经可以取代人类能做的90%的工作。
机遇与挑战并行。
如今,中国已经站上了世界舞台的前端,有实力且有仁心,可以为全中国人民甚至于为全世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未来中国,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