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州旧闻 ▎图说身边的70处广州历史遗迹和西关一百景

广州旧闻 志说岭南 2024-04-11


《广州旧闻》(ID:gzjiuwen)



 1 

天字码头

点评

目前广州使用历史最久的码头

地址

越秀区沿江中路及北京路交界

码头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形成,天字码头在清代时是专为迎送官员而设,附近北京南还有名叫“接官亭”的巷子,是目前广州使用历史最久的码头。


古人编排号码多用《千字文》作顺序,其开头是:“天地玄黄……”即以第一字“天”为名字,有人说这里“天字码头”名称的来历。


当然历史上天字码头是位置是随着珠江岸的南移而不断南移的。


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禁烟在此上岸,孙中山也曾在此坐船逃往香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曾纵火烧天字码头。



 2 

禁烟局旧址

点评

广州禁烟发起地

地址

惠福东路之大佛寺


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林则徐奉命到广州查禁鸦片烟,他在长寿寺内设官立禁烟局,又请乡绅邓士宪、张维屏等人在大佛寺内设禁烟局,方便群众缴交烟土烟枪,并配制戒烟的药物,发放给吸烟者。为此,他于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十一日(1939年4月4日)发出“谕收缴鸦片增设绅士公局示”。


广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龑上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1649)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


 3 

坭城

点评

见证了英军侵略广州但被平英团打败的历史

地址

荔湾区西村广州发电厂一带 广州发电厂南门门卫室附近围墙有《开越陆大夫驻节故址碑》

坭城,公元前196年汉文帝时期所建,是广州西面的重要门户。坭城经过多次修复,到鸦片战争时仍不失为一道极佳的城防工事。其城墙下设有九座“浮游炮台”,置重炮防守。


坭城见证了英军侵略广州但被平英团打败的历史。


广州发电厂南门门卫室外,有一尘封多年的“见证广州建城2222年”的《开越陆大夫驻节故址碑》。公元前196年,刘邦派陆贾前来劝南越王赵佗归顺汉朝。陆贾从水路进入今天的广州时,就在今荔湾区南源澳口村埠上岸。


 4 

三元里平英团旧址

点评

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

地址

三元里抗英大街145号(实质上已在广园西路)

1841年 5月《广州和约》的订立,以及侵略军的劫掠烧杀,激起了广州人民的愤怒。同月29日,一群英军闯入三元里骚扰,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被韦绍光等村民击毙数人,并将其尸体投入猪屎坑内。


103 乡群众奋起响应,1.5万余人齐集在三元里村东北的牛栏岗。5 月30日,英军统帅卧乌古率军出犯。义勇诱敌于牛栏岗,英军伤亡逾百人,被迫缩回越秀山四方炮台。


 5 

三元里抗英纪念碑

点评

缅怀三元里抗英英烈

地址

三元里大道

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在三元里村西门楼的山冈上,建起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四周建成三元里抗英纪念公园。公园占地面积7920平方米,布局庄严肃穆。公园中心高处耸立着高约10米的英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两行醒目的大字:“一八四一年广州人民在三元里反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6 

海珠码头旧址

点评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起地

地址

滨江西路堑口码头(近解放大桥)西侧,在滨江路堑口码头西侧人行道一带。

“亚罗”号船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856年10月8日,清朝广州水师千总梁国定,率士兵登上一艘停泊在广州内河海珠码头的“亚罗”号中国船上,捕捉贩毒头子李明太等。


英军借机挑起事端,率领一支有5600多名英法联军组成的庞大舰队攻入广州,猛烈轰击人口稠密的城区,沿着大南街、大新街、大东门、文明路一带,英法联军占领广州。


这是广州历史上仅有的三年傀儡政权的起始。


 7 

两广总督行署地

点评

圣心堂(石室)

地址

一德中路旧部前56号石室教堂

此处为原清朝两广总督行署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炮火摧毁。


战后,法国政府借口清朝廷在教禁期间没收过天主教在广州的教堂,强迫官府出租两广总督行署地兴建教堂。1861年(咸丰十一年)1月25日,两广总督劳崇光与法国订约,将原两广总督署旧址42.66 亩土地永租给法国建天主教堂。


翌年3 月3 日,再租教堂东南两面之中镇府署、马房、轿班房、督标箭道,计17.69 亩,每亩年租钱1500 文,前后两项租钱合共制钱9 万余文,于每年12 月15 日由法驻广州领事送给中国地方官收存。


教堂由法国工程师稽明章(Guillemin)仿照科隆大教堂的哥特式风格设计。在1863年12月8日正式举行奠基典礼。全部石头采凿于香港九龙,建筑工程浩大,历时25年,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竣工。负责施工的总管为广东揭阳人蔡孝。工程耗资40万法郎。


 8 

广东藩司署

(法国领事馆旧址)

点评

广州2000年历史政权更迭地

地址

中山四路南越王宫署博物馆

这里既是南越国、南汉国的宫城所在地,也是秦汉时期南海郡治、隋代广州刺史署、唐代岭南道署、宋代经略安抚使司署、元代广东省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清时期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署的所在地。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以撤兵为代价要挟强租广东藩司署为领事馆。自此,该地被占用67 年,到1928 年9 月27日由当时广州市政府正式收回,补回该领署建筑费港币万元,在此建永汉公园(动物公园),公园于1933年落成。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据此建立 “护国神社”。抗战胜利后,永汉公园重回广州市民生活中。为纪念胡汉民,公园一度改名为“汉民公园”。


新中国建立初期,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仍用作动物园。1958年,广州动物园在黄花岗建成,动物集体搬了家,这里改为儿童公园。2004年底,儿童公园搬迁至一德路与人民南路交界处,现该址为南越王宫署博物馆。


 9 

镇粤将军署

(英国领事馆旧址)

点评

历代政要居住地

地址

解放北路603号 广东迎宾馆

史载秦南海郡尉任嚣逝世后,曾在此建任嚣庙。


南朝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此地建宝庄严寺;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此地改建为提督府。


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靖南王耿继茂建靖南王府,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成为平南王尚可喜的王府。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撤藩(王)改将军制,新上任的将军王永誉在此建将军府。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英国强占此地改建为领事馆。


1928 年(民国17 年)2月13日,广东省政府当局收回原镇粤将军署,但要补回英国建筑洋楼原价并退回1861 年(咸丰十一年)以来租金,合共10.5 万余元。收回后将此改建为净慧公园。


1931年,时任广州市长刘纪文在此处修建一座西班牙式别墅。


1933年,别墅用于民国广东省政府接待来粤军政大员,称为北楼,与南楼(现改建为白云楼)合称为兰园迎宾馆。 


1949年2月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南迁广州,北楼为李宗仁代总统居住和办公的总统府。


1949年10月14日军事管制委员会进驻兰园迎宾馆,南楼作为办公处,北楼作为华南分局负责人休息处。


1952年1月,华南分局在此成立行政处接待组。


1953年8月原教育厅迁出现净慧楼,该楼划归接待用,与南楼、北楼合称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三招待所。


1956年5月第三招待所改名为广东迎宾馆,并由下榻于此的郭沫若题写“广东迎宾馆”馆名。


 10 

四方炮台遗址

点评

广州城防制高点

地址

越秀公园蟠龙岗顶(金印游乐园旁大路上到游乐园大门外一分岔路口,在右手边的石梯上),现仅存炮台地基

四方炮台原名永康炮台,在广州城北越秀山蟠龙岗顶。顺治十年(1653年)建。因炮台呈四方形,故俗称“四方炮台”。炮台长宽约48、高7米。分外台和子台,设有大小炮22门,其中外台配炮13门,台中的子台配炮9门,是广州城防的重要据点。


 11

车歪炮台

点评

珠江航道要塞

地址

芳村广州造船厂对开珠江河面的沙洲上 ,保持较完整;属广州造船厂管理,闲人不得入内。

车歪炮台 又称大黄滘口炮台,是清代广州的护城炮台,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因该段河道狭窄,大船至此都要车歪(转舵)驶入主航道,故俗称车歪炮台。


车歪炮台是广州市唯一保持得比较完整的鸦片战争时期的古炮台。


 12 

广东造币厂旧址

点评

我国最先使用机器大规模的造币厂

地址

黄华路(近东风路)学校内  现仅存银库楼和小凉亭

1886 年(光绪十二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在大东门外黄华塘购地5万多平方米筹建制钱厂,定名广东钱局(后改广东造币厂),于1889年(光绪十五年)4月投入生产,先行开铸铜钱,是我国最先使用机器大规模造币的一家工厂,也是广东境内最早的一家大型机械化工厂。


1931年,该址改为兵工试验厂,抗战时期日军据此作为第二十三军野战军械修理所,抗战胜利后分别名为兵工署第八十兵工厂。广州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该厂并更名为广州兵工厂。1950年广州兵工厂与第十五汽车修理厂合并更名为新南机械厂,后奉命迁湖南与辰溪源江机械厂合并,称861厂。




 13 

粤海关旧址

点评

我国最早设立的海关

地址

沿江西路29号(靠近人民桥)

粤海关设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与江海关、津海关合称全国三大海关。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粤海关税务司在现关址正式建立公署(外界称“洋关”),原楼于l913年拆除。


1914年,粤海关大楼工程在现址奠基。建筑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设计,华昌工程公司承建,1916年5月竣工。


大楼坐北向南。顶筑穹隆顶钟楼,钟楼四面各砌塔司杆双柱,高13米,置大型四面时钟,内有5个大小不一的吊钟,为1915年英国制造。室内基本布局、结构保存完好。


 14 

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

点评

大清邮政局所在地

地址

沿江西路43号(靠近人民桥)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时,该址为大清邮政局所在地。原为美国华侨设计的衙署式楼房,民国元年(1912年)11月9日遭火烧毁。1913年该地址被划给粤海关扩建新邮局,由英国工程师丹备设计,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于1916年建成。


现为广州邮政博物馆。


 15 

广州市消防局旧址

点评

曾是广州市最高的建筑

地址

文明路49号 靠近北京路

民国初期,火灾频频发生。市政府成立的警察处下设消防队,在文明路上搭起一座竹楼,还建了一个10多米高的瞭望台,从那里可以监视全广州的火况。


1924年,当局决定建立消防总局,英国留学归国的广州消防总署署长陈墨香决定仿照当时英国的消防建筑建造新的消防局楼房。该楼由美国设计师伯捷设计,为两层的西式楼房。由于经费不敷,工程拖了4年,直到1927年才完成。


解放后,该址一直作为公安消防驻地。


 16 

五仙门电厂旧址

点评

广州最早的电厂

地址

海珠广场西侧

广州商办电力股份公司(原为粤垣电灯公司)是广州历史上最早的电力公司,由于位于沿江西路五仙门一带,民间俗称五仙门电厂。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英商旗昌洋行在广州五仙门承办粤垣电灯公司,安装蒸汽发电机组4台共546千瓦。


2008年12月,五仙门发电厂旧址被公布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7 

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

点评

省内为数不多仍保存完好民国建筑

地址

文德路——省立中山图书馆儿童部

始建于1929年的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现孙中山文献馆)是省内为数不多仍保存完好的民国初期建筑。 


1927年6月,当时的市政委员长林云陔提出筹建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后获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四国1.5万名华侨捐赠20多万美元(合当时的广东毫洋30多万元),最后定址久负盛名的广府学宫——此地从宋绍圣三年(1097年)起,先后是广州府儒学(文庙)、番山书院。工程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学家林克明设计,于1933年10月落成。 


 18 

商务印书馆广东分馆旧址

点评

解放前最有名气的书店

地址

北京路336号 新华书店(科技书店)

商务印书馆1897年在上海创立,比中华书局足足早了13年,商务落户广州亦是最早,1907年,就在永汉路上建立分馆,就是现在北京路上的科技书店。商务不愧为“第一书馆”,不光成立是间长,门面也要比中华书局要阔落,四层高大厦颇为巍峨,外观装饰比中华书馆稍繁复。


抗日战争至广州解放前,汉民北路有33间书局、书店,以商务印书馆最有名气。


 19 

博济医学校

南华医学院旧址

点评

孙逸仙开始学医地

地址

沿江西路107号 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孙逸仙纪念医院原来是由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兼医生彼得.伯驾创建于1835年11月2日的眼科医院。1865年被大火焚毁,重建后易名为“博济医院”,1866年成立附属的博济医学校(后改南华医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西医学校。


为了纪念孙中山在这里开始学医及进行活动,广州政府在这里用花岗石建造了一座纪念碑,碑的前、后分别用中、英文镌“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活动策源地”,左、右分别用中、英文镌“中华民国24年11月2日纪念大会立”。


 20 

圣教书楼遗址

点评

孙中山在这里“以行医为入世之媒”

地址

北京路白沙居巷附近 现无存

圣教书楼位于双门底(今北京路北段),为基督教徒左斗山所开设,专门售卖《泰西新史揽要》、《西学启蒙》、《万国公报》等介绍西方学术文化的书刊。


孙中山在圣教书楼“以行医为入世之媒”,进行活动将近一年,为两年后的乙未广州起义打下了基础。孙中山筹备及指挥乙未广州起义时,这里又是贮藏秘密文件及接纳往来广州的同志的地方。


 21 

王氏书舍遗址

点评

中国兴中会广州分会遗址、乙未广州起义遗址

地址

北京路青年文化宫  现无存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王氏书舌秘密建立兴中会广州分会,对外称农学会,并相继建立秘密据点数十处,在此筹划起义事宜。


乙未(1895年)广州起义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孙中山亲自组织和指挥的、在中国实现共和国理想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因而在国内外都掀起了一定的震动,外国报纸也开始报导、宣传“孙逸仙”。


起义失败后,王氏书舍一度被清政府封闭。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王氏书舍被日寇飞机炸毁。


1948年,东莞县王氏族人在王氏书舍遗址上修建了一个游乐场,并立碑刻记孙中山在王氏书舍的活动,以重久远。


 22 

史坚如墓

点评

兴中会义士之墓

地址

先烈中路黄花岗公园内

史坚如(1879—1900),原名文纬,广东番禺人。1899年加入兴中会,从事活动。1900年10月,为了配合郑士良在惠州三洲田起义,他挖地道谋炸两广总督德寿未遂,不幸被捕,同年11月9日壮烈就义,时年仅22岁。 


墓原在先烈路青菜岗,1913年建。1978年因建设需要,迁建于此。墓园占地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墓门上有“史坚如先生祠”石额,为胡汉民题。


1963年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3 

同盟会广东分会旧址

点评

近代广州地区有政dang进行活动的开始

地址

南华西路鳌洲内街13号


1906年,同盟会广东分会在此办公,会长高剑父(归侨)为开展同盟会秘密活动,以开设裱画店为名,取名“守真阁”作掩护。此为近代广州地区有政dang进行活动的开始。




 24 

庚戌新军起义烈士墓

点评

同盟会组织的第一次广州起义

地址

先烈中路牛王庙(永福路口附近浙江大厦旁小路入约20米,广州警备区幼儿园旁)


墓园占地面积1740 平方米,园内有墓碑,正面是“广东陆军庚戌首义诸烈士墓”12个大字,背面镌有建墓概要,文革期间,墓被夷平。1981年按原样重建,由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管理处负责管理。


清宣统元年十一月(1910年1月),倪映典、胡汉民、朱执信、高剑父、徐忠汉、姚雨平、赵声、李湛等同盟会南方支商议,准备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发动广州新军起义,领导机关设在豪贤街天官里寄园巷五号(现东风中路建设银行大厦附近)。


清宣统二年正月初三(1910年2月12日)晨,倪映典进入燕塘炮兵、工程兵、辎重营等处发动起义。清军水师提督李准指挥吴宗禹清军巡防营2000多人前往镇压。双方在沙河茶亭附近激战。随后,新军与清军巡防营在沙河牛王庙至茶亭一带激战约1小时。起义失败。


 25 

红花岗四烈士墓

点评

同盟会烈士墓

地址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正门内东侧的红花岗上


该墓园安葬同盟会会员温生才、陈敬岳、林冠慈、钟明光四位烈士。   


墓原为土葬,1918年军政府参议院院长林森发起募款,在四烈土原稿葬处建成合葬墓,1954年重修。墓为花岗石建筑。1963年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6 

广东咨议局

广东都督府


点评

一处载满近代史诗篇的地方

地址

陵园西路2号大院之二(烈士陵园正门进入后左侧)


建于1909年(宣统元年),由日本留学生金浦崇、金浦芬捐出地块而建。


宣统二年(1910年),广东咨议局成立,第一任议长易学清,副议长丘逢甲、卢乃潼,咨议员陈炯明等72人,多属守旧派。


1921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此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


1926年5月1日,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广东省第二次全省农民大会联合在此召开。


广州解放后,1958年历史博物馆在此建立。


 27 

光复纪念亭

点评

为纪念广州旅香港同胞捐款而建

地址

越秀公园小蟠龙岗镇海楼东侧(海员亭西侧)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各界人民立即响应,11月9日广东宣布独立;随后,各地民军纷纷起义,全省光复,成立了以胡汉民为都督的广东军政府。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4月在原址重建纪念亭。将原牌坊残存胡汉民等题的匾额分嵌于亭的前额及左右两侧;亭后额另嵌石一方,外仿刻民族英雄岳飞手笔“还我河山”,内刻邓仲泽等人撰的《建造光复纪念亭梗概》。


 28 

华侨交通先烈之墓

点评

纪念南洋华侨先烈

地址

沙河广汕公路燕塘牛眠岗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北边

 据说是辛亥时期南洋华侨人士筹集资金和军用物资来广州支援时,海船遇难牺牲,为此立碑纪念。碑高约三米,呈八角形状,上刻“联义海外交通部先烈之墓”。


 29 

孙先生读书治事处纪念碑

点评

孙中山和宋庆龄居住过的“粤秀楼”遗址

地址

越秀公园南面百步梯的半山坡上,面对中山纪念堂背面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再次建立政权,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位于越秀山南麓,即现中山纪念堂所在地,与后面山坡上的粤秀楼有“天桥”联接。当年,孙中山和宋庆龄居住在‘粤秀楼。


1930年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管理委员会在粤秀楼遗址建立了“孙先生读书治事处”纪念碑。


 30 

中山纪念碑

点评

纪念先行者孙中山的建筑物

地址

越秀公园最南端的主峰越井岗上

该址明清时建有观音阁。1926年1月议决兴建。纪念碑和同年建成的中山纪念堂均为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设计。


纪念碑海拨76米,连同碑塔计,高度为113米,巍峨高耸,直插云霄,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广州的制高点。登临碑塔,广州远近尽收眼底。


从中山纪念碑往南走下498级宽敞的石阶(俗称“百步梯”)便是中山纪念堂,整个纪念建筑群连为一体。1962年7月公布此碑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31 

朱执信衣冠冢

点评

孙中山的忠实拥护者

地址

先烈东路驷马岗

朱执信(1885—1920),原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祖辈为来粤的著名“师爷”。


1904年留学日本,攻读法政,次年加入同盟会。为《民报》撰文,揭露清政府立宪骗局。1906年回广州,曾先后参加1910年新军起义。


1920年赴虎门策动该地驻军讨伐盘据广东的军阀莫荣新,9月21日被反动军阀刺死于虎门。遗体于次年工月16日葬于广州先烈东路驷马岗。


碑文、墓表分别由孙文、汪兆铭题书。1936年秋,因发现墓地有白蚁,遗骸迁往执信中学,原墓则为衣冠冢。


执信中学内之墓园,占地500多于方米,墓呈馒头形。1963年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32 

邓仲元墓

点评

孙中山的另外一左膀右臂

地址

在先烈中路79号黄花岗公园内

邓仲元(1886--1922),又名仕元、邓铿。广东惠阳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深受孙中山重用。历任东江第一军参谋长、东江总司令、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等职。积极参加讨伐袁世凯、龙济光、莫荣新等军阀,功绩卓著。


1922年3月21日当他从香港接其老师周善培返抵广九车站时,遭暗杀,终年36岁。孙中山痛失良将,追赠他为陆军上将。


当年的广州火车站即大沙头车站广场设有邓仲元雕像。越秀山上的仲元图书馆、现在的广东仲元中学也是因此而来的。


 33 

仲元图书馆

点评

为纪念邓仲元而建

地址

越秀公园内镇海路

仲元图书馆建於1929年。


仲元图书馆自建成以来,由於种种原因,终未正式办成图书馆对外开放。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从粤北迁回广州宝华路,由於校址地方狭小不敷用,于1946年8月至1947年6月曾借图书馆址为校址。


建国初,旧址曾是广州市博物馆馆址。1953年该馆移至镇海楼,这里辟为该馆自然之部陈列室。1957年,市有关领导决定筹建广州美术馆,以环境宁静优美的内址作为馆址。


 34 

伍廷芳墓伍朝枢墓

点评

父子皆为外交家

地址

越秀山公园内孙中山纪念碑下的东面

伍廷芳墓、伍朝枢墓原分别于1924年和1934年建于先烈东路,因国家建设需要,1988年迁现址。


亭内竖孙中山撰的《伍廷芳墓表》碑,墓东面塑有伍廷芳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衫马褂的坐像。塑像原建于1934年,铜质,由我国近代名雕塑家李金发雕铸,50年代已毁。1985年仿原像以水泥重塑。


 35 

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

点评

粤军之基础

地址

沙河燕岭路燕塘牛眠岗(粤垦路口与武警医院之间)

粤军第一师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支武装队伍,组建于1920年底,大部分由广东籍人士组成。其建立使孙中山先生奠定了南方的国基础。 


1917年孙中山南下“护法”,孙中山决定以原省防军20营约5000人为基础成立粤军,以陈炯明为总司令,邓仲元为参谋长。


牛眠岗一带原为粤军第一师及扩编后第四军的阵亡将士坟场。这是为了纪念在东征和北伐战争中牺牲的第四军将士而建的。198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重修该碑。该纪念碑于199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6 

黄埔军校筹建处

黄埔同学会旧址

点评

在此筹建黄埔军校

地址

沿江中路239号(靠近天字码头)

1924年孙中山决定创办黄埔军校,以此处为黄埔军校筹备处。


黄埔军校开学后,筹备处改为黄埔军校驻广州办事处。


1926年后,黄埔同学会、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曾在此办公。


 37 

海员亭

点评

纪念香港海员大罢工

地址

越秀公园小蟠龙岗镇海楼东侧

海员工人为纪念香港海员大罢工而修建。筹建于1930年,1932年竣工。


1922年1月12日,香港“中华海员工业联合会”在苏兆征、林伟民等领导下,为反抗香港英国资本家的压迫剥削,要求增加工资,举行大罢工,并得到其他行业工人的支持。罢工海员1万多人毅然返回广州,在西濠口设立了罢工总办事处。


罢工期间,海员们在越秀山修筑了一条海员罢工路(即今从镇海楼前起,经原广州美术馆至山脚与吉祥路相接这段路),并计划在路旁山坡上建纪念亭,后因经费不足未成。1930年,广东海员支部委员梁国英、黄玉书、罗贵生、冼禄等发起筹款,1932年海员亭终于建成。


1983年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38 

豫章书院

点评

沙面洋务工人罢工纪念地

地址

长堤大马路长堤真光中学内

 1924年6月19日越南志士范鸿泰刺杀法国安南总督马兰案发生后,沙面英法当局便颁布对中国人极端污辱的所谓沙面新警律10余条,大意为沙面的行人道上,凡遇有外国人来往,中国人不准走在路中心,只得在路旁行走;中国人不得在江边马路来往,不得在休息椅上坐立,不得在周围码头上落等。


新学生社也在各大、中学校策动学生进行沿途劝募运动,甚至很多小学生也参加这一运动,支援罢工工人。罢工一直坚持了40余天,获得了全部胜利。


 39 

广东妇女解放协会旧址

点评

广东妇女解放运动重要史迹

地址

越秀南路194号

广东妇女解放协会成立于一九二五年五月。它是广东区委领导妇女运动的公开组织。


“妇协”深入工厂、农村,广泛发动妇女参加工农运动,支援统一根据地战争和北伐战争。


 40 

高级政治训练班旧址

点评

培养北伐军高级政治干部之地

地址

惠福东路(靠近北京路)大佛寺后之东西两廊

高级政治训练班旧址是砖木结构的佛殿式平房。两廊东西相对称,中间隔着一块与大佛寺大殿等宽的空地。原地成为惠新西街小学操场。

 41 

南关戏院

点评

历史事件证物

地址

北京路

1927年4月15日政变,是日晨被捕的人员和群众二千余人,除少数关押在公安局内,其他人都用草绳綑缚,被捕者如百川汇海般从各地押往南关戏院囚禁。4月22日,用军舰转押往南石头监狱。


此事黄埔军校出版《黄埔日刊》与《北京晨报》均有报道。建筑保存较好。


 42 

观音山战斗遗址

点评

广州起义史迹

地址

越秀公园内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蒋介石立即急电广东各派军阀“捐弃前嫌,协平共乱”。12日早晨,盘踞在广州珠江南岸的李福林第五军两个团以及在黄埔的黄慕松团,虎门的许志锐团,江门的潘枝团,韶关的周定宽、陆满两团,佛山的林营、李营均先后向广州反扑。周定宽团企图与李福林军部取得联系,派兵攻击观音山。驻陈家祠的莫雄团的第三营则向观音山进攻。

 

黄昏时,各个阵地全面吃紧,且观音山附近的敌军已打进市区,市内已经开始混乱。天黑后,广州四郊都发生战斗,军事形势急剧恶化,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为了保存武装力量,工农红军总司令叶挺和省委军委负责人之一的聂荣臻决定当晚组织撤退。但是由于起义军指挥系统已乱,之间失去联系,撤退命令未能及时通知到位。

 

13日凌晨,守卫在观音山的仅有教导团炮兵连第三排和部分工人赤卫队,在十多倍于自己的敌李福林第五军的猛烈攻击下。当天下午,广州起义在敌军和起义军力量对比悬殊中结束。


 43 

血祭轩辕亭

点评

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牺牲处

地址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东湖湖心亭

周文雍、陈铁军红花岗刑场英勇就义的牺牲地。始建于1957年,南面檐下悬木匾额一块,上书董必武题的“血祭轩辕”四字。


 44 

陈复烈士墓

点评

广州市委早期负责人

地址

江南大道中东街刘王殿岗(新安大厦旁入,紧靠广州美术学院西北侧)

陈复(1907-1932),番禺县明经乡人,其父陈树人是元老,岭南画派奠基人之一。


1932年8月10日不幸被捕,当晚被杀害于南石头“惩戒场”,时年仅25岁。


 44 

航空局遗址

点评

我国航空事业的摇篮

地址

沿江中路229号


1922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把航空局改为由总统府直辖,使航空部队实际上成为与陆、海军并立的独立军种。1923年底,孙中山批准将航空局从大沙头迁设沿江中路(原名南堤)229号。

 

航空局迁至沿江中路229号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扩充了飞机队,成立了航空学校,开始自己培训航空人员,广州成为我国航空事业的摇篮。从此也结束了依靠外国训练航空人员的历史。


 45 

杨仙逸墓

点评

“中国空军之父”之墓

地址

路黄花岗公园内(进主墓道后右侧)

杨仙逸(1891——1923),广东中山县人,被誉为“中国空军之父”。1918年应孙中山之召回国,任援闽粤军飞机队总指挥,在福建漳州组建了我国军队中第一支空军。1922年被派出国,到美国等地招募了一批爱国华侨子弟携带飞机回国参加,被孙中山委任为大元帅府航空局长兼广东飞机制造厂厂长,在大沙头设立飞机场和飞机制造厂,亲自培训了一批飞行人员,主持研制成功“乐士文(宋庆龄英文名)一号”飞机。

 

1923年9月20日,与海军鱼雷局长谢铁良、长洲要塞司令苏从山在博罗县梅湖白沙堆研究改装水雷作空军炸弹时,因水雷爆炸,与谢、苏二人一同遇难。时年仅32岁。孙中山闻讯,极为悲痛,下令追赠为陆军中将,并定其殉国之日为航空节。1924年,其遗体安葬在黄花岗旁之三望岗空军坟场。后来又迁市郊贤庄。

 

1983年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46 

广东航空纪念碑

点评

纪念中国航空先躯

地址

水荫路113号十九路军抗日阵亡烈士陵园内西南侧

该碑是为纪念中国航空先躯者业绩和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中殉国的空军将士。1987年6月,整治建设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时,广州市政府决定广东航空纪念碑在陵园内移建。1988年3月,纪念碑正式落成。


纪念碑坐西向东,为方塔形建筑。纪念碑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碑身高4.3米,宽1.9米,碑正面镌刻徐向前手书的“广东省航空纪念碑”8个大字;北面镌刻孙中山手书的“航空救国”4个大字;南面镌刻中国航空先躯者冯如、杨仙逸及广东航空学校出身的空军将士殉国业绩碑文;西面镌刻着266位殉国殉职航空英名。


 47 

冯如坠机处纪念碑

点评

冯如牺牲处

地址

天河区沙河花生寮(广州大道北白云区医院对面,东方豪城大酒店门前)

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在美国研制飞机成功后,为“壮国体,挽利权”,回国创办航空事业,于1912年8月25日在广州燕塘表演飞行,不幸失事牺牲。当时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曾令广东军政府都督在冯如坠机牺牲处立碑纪念。由于袁世凯帝制自为,孙中山发动讨袁战争失败等影响,迄未动工兴建。


直到1988年,才由广州市沙河文博学会建造“冯如坠机处”纪念碑一座。


 48 

八旗会馆旧址

点评

广州起义主要武装力量之一的第四军警卫团团部

地址

德政南路与八旗二马路交接的东北角

“八旗会馆”是当时北洋官督商办的北方开平矿务局旗下“开平粤局”的物业,粤人称“开平官煤局”。开平矿务局是洋务派早期(1878年)在今河北省开平开办的中国近代煤矿。

 

当年北洋官督商办企业筹划南下广东发展,中国著名买办唐廷枢是主角。唐早在光绪十年(1884年)就曾设想在广州或佛山选址修筑码头,销运开平矿煤。直到光绪十六年得到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大力支持,乃提出通盘计划,设“局”广州。是年冬,唐即为此事南下,游说居粤的郑观应(后来以《盛世危言》著称于世)出山,联手力主此举。光绪十七年三月初十,郑观应接受李鸿章的委任,出任“开平矿务局粤局总办”之职。旋即踏勘地块,并得到地方官府划拨。再经一年多草创,于1892年秋初成“开档”。


1911年后,官煤局自然被历史埋葬。开平粤局被和平易帜后的广东军政府设为民团总局局址。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民国军政府举旗护法,斯地又成为招募训练军卒的“广东招抚局”。1925年广东军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这里又先后成为东征军总部、广州卫戍总司令部、军械室、军医处、后方医院等。

 

1929年6月20日中午时分,一声巨响,炮弹声、子弹声响彻广州城,“八旗会馆”突发大火烧了两个多小时,顿成一片废墟。事后查知,乃是第三后方医院内蒋桂战争中的粤军伤兵,玩弄手榴弹失手,殃及军械库所致。


 49 

《救亡日报》社

点评

统一战线报纸

地址

长寿东路333号 一楼为美发美容产品店

《救亡日报》是以统一战线形式出现的报纸,1937年8月24日创刊于上海,后因上海沦陷而一度停刊。1938年1月1日,《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郭沫若为社长,夏衍为总编辑长江局指示。


 49 

日军支那派遣军

西宪兵分队部旧址

点评

日本侵略军特务据点

地址

和平西路138号

该址为原李占记钟表店老板住宅,抗战时期,日军“支那派遣军西宪兵分队”占据于此,成为关押、杀害抗日爱国人士的场所。


 50 

粤海港检疫所旧址

点评

日军细菌战的罪证地

地址

海珠区南石头南石西兴隆44号(南航道水警派出所对面)

1938年,侵华日军第四支细菌部队波字8604部队在广州组建,对外称“华南防疫给水部”,将“南石头惩戒场”改为穗港难民收容所,并设“粤海港检疫所”,实为日军提供细菌试验。1941年底,香港沦陷,大批香港难民涌向广州。南石头惩戒场遂成为粤港难民所。面对人满为患的南石头,驻扎于此的日本波字8604部队,在此使用细菌武器,杀害难民。

 

现中山大学北校区旧图书馆,则是8604部队大本营的所在地。


 51 

“血泪洒黄华”碑

点评

记录日军轰炸广州罪证

地址

黄华路中约外街(广大附中斜对面的街口入5米可见)现位于一士多范围内

从1938年8月31日起至1938年10月,日军飞机对广州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大规模的狂轰滥炸,广州市的机关、学校、商店、民居、医院、机场、港口、铁路都惨遭炸毁,不少无辜的市民包括小孩被炸死,使美丽的广州城变成断墙残瓦和尸骸遍地的颓败城市。

 

1938年5月28日至6月9日,日机连续13天对广州进行轰炸,出动飞机达340余架,黄华塘村(今黄华路一带)全村几被炸平,被炸死100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7月,在该村立碑纪念,上刻“血泪洒黄华”。在碑的两旁还用小字纪述日军飞机轰炸黄华塘村的惨况。此碑是侵华日军在广州暴行的罪证。


 52 

陆军新编第一军

印缅阵亡将士公墓遗址

点评

顶天立地的抗日英雄陵园

地址

沙河濂泉路、广园东路一带 现仅存牌坊两旁的坊门柱、记功亭、纪念塔

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遗址在广园西路白云山麓马头岗。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粉碎日本侵略军企图截断美国向中国运送战略物资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政府派出远征军,于1942年2月赴印缅作战。后改编为陆军新编第一军,由郑洞国、孙立人先后任军长。在印缅抗日战争中,经历大小战斗700多次,收复失地6万余平方公里,歼敌7.4万余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后,新一军回国驻守广州,为纪念在印缅作战中为国捐躯的将士,新一军在马头岗征地建此公墓,由著名设计师杨元熙设计,军长孙立人用3000日本战俘修建了位于白云山马头岗的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1945年10月5日始建,1947年9月6日落成。

 

该墓园遗址于199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3 

五十四军赴印、缅作战

阵亡将士纪念亭

点评

五十四军阵亡将士公墓仅存物

地址

永福路35号某军队干休所内(永福中心中间大门入)

纪念亭位于东山区永福路35号(永福中心,某军队干休所内),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Y部队在卫立煌将军的指挥下,渡过怒江天险,参加滇西反攻战役。作为Y部队的先头部队的第五十四军,在阙汉骞指挥下,参加了中缅边境的腾冲、龙陵、畹町等战役,率先强渡怒江,随后配合友军收复腾冲、进军缅甸,打通了滇缅公路,为远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阵亡将士遗骸安葬于此,修建了阵亡将士公墓。墓园建筑规模宏大,现仅存纪念亭。


 54 

抗战胜利初期

军统广东站招待所

点评

军统收容所

地址

豪贤路“益园”

日本宣告投降后,军统光粤站归入广东站。军统局要求广州设立一个广州招待所,收容广东境内因战争和交通关系而失去联系的军统分子。军统广东站占用豪贤路“益园”作为招待所,将所收容的人员,分别送往各军官总队转业,其中一部分派在肃奸专员办事处工作。


 55 

华商报广州分社旧址

点评

存在了三个月的分社

地址

北京路366号

1946年1月,香港分局报委领导的华商报在香港复刊后,3月在此房后座阁楼设立广州分社,《正报》广州办事处亦设在此处,1946年6月被封闭。


 56 

广东支前司令部旧址

点评

万金油总部

地址

沿江中路149号(靠近解放大桥)做过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

广州解放后,根据华南分局的指示,于1949年10月26日成立广东支前司令部,以尹林平为司令员,方方为政治委员。其任务主要是征购粮食,筹集柴草,保障交通,支援解放军向西南进军。该司令部在1个月内,征集150万担大米和大批物资运到广西梧州一带;为第四兵团输送7000吨军事物资等,保证了粤桂边围歼战的胜利。

 

广西战役结束后,广东省支前司令部于1950年1月6日撤销大陆支前机构,集中全力加强海南岛作战的支前工作。

 

坐落于广州长堤大马路、沿江西路交界处的“永安堂”是爱国华侨胡文虎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营虎标万金油的总部,1996年其长女胡仙博士把“永安堂”捐赠给广州市政府,作为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馆舍。


 57 

东亚酒店

点评

广州解放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地址

长堤大马路长堤大马路320号

1946年春,广州的地下组织派了萧响三(萧泛波)打进东亚酒店,以酒店职工的合法身份开展工作。

 

1949年10月15日清晨,萧响三、梁江佛、刘广源、刘亨、马寿和马文羲等从东亚酒店三楼的窗口升起了广州解放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城。

 

东亚大酒店由旅澳华侨马应彪集资于1914年兴建,落成后称“先施有限公司环球货品粤行东亚大酒店”,为当时广州规模较大的酒店。民国时期,酒店与邻近的先施公司(其时广州著名的百货商店)和海珠大戏院(广州戏院之王),形成广州最繁华的商业区,是富商巨贾、达官贵人经常出入的场所。

 

 58 

邓氏宗祠

点评

甲午英雄之家庙

地址

海珠区龙凤街龙涎里2号(清朝属番禺龙导尾乡

邓氏宗祠位于广州市,始建于1834年,为邓世昌父亲邓焕庄所建。该祠座北向南,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为简易土木结构。祠堂西侧为邓氏家宅,民族英雄、清末著名海军爱国将领邓世昌于1849年农历8月18日出生于此。

 

1894年,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朝廷追封其为“从一品”官,发抚恤银10万两。为纪念邓世昌历史功绩,其族人从抚恤银中拿出4万两扩建宗祠。扩建后的邓氏宗祠仍为座北向南,总占地面积4700多平方米。正门按一品官衔的规格建造六级台阶,门额上书“邓氏宗祠”四个大字,两侧挂有“云台功首,甲午名留”的楹联。

 

百年来,邓氏宗祠历尽沧桑,几度兴废。新中国成立后,宗祠被农会归公。1952年,邓氏宗祠又先后为广州市南区卫生科和广州市产院使用。1957年起为广州市结核病防治所第二分所使用。由于邓氏宗祠长期被占用,祠堂内的牌匾、对联、钟鼓等重要文物先后失散,宗祠主体建筑破烂失修,岌岌可危。


 59 

刘氏家庙

点评

抗法名将之家庙

地址

广州大道北路东侧(白云区医院对面)天河区博物馆

刘氏家庙为清末爱国将领刘永福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主持建造,占地面积1170平方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越南维新会曾以刘氏家庙作为会址,开展驱逐法国侵略者,光复越南的活动。抗日战争时期,该庙曾遭破坏。


民国37年(1948年)改作市75小学。建国后50年代初期,改作沙河小学及其附设幼儿园、初中班。1963年后改作市五金交电仓库。1989年,市政府公布其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为天河区博物馆。


 60 

詹天佑故居纪念馆

点评

中国铁路之父故居

地址

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

清末民初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在此诞生和长大,1872年,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首批公派留美学生离开这里。此屋后来多次已易主,青砖砌筑的硬山顶平房,只保留房子的前半部分,但脚门、趟栊已不存,后部及门面均已有改动,仅屋前半部分仍保留旧貌。2002年,荔湾区开展“改造麻雀学校”工程,因十二甫西小学扩建的需要,该故居被纳入拆迁红线内。2004年4月保留故居及邻旁的水月宫,将其开发成詹天佑故居纪念馆。

 

詹天佑(1861~1919),号眷诚,字达朝。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其曾祖父因经销茶叶携家来到广州府南海县捕属(今广州市区范围)定居。詹家就住在今芽菜巷处。同治十一年(1872)詹天佑考取出洋留学,在美国读小学、中学,后入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铁路专科。1884~1888年,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邀,在黄埔长洲岛广东博学馆、水陆师学堂任教,并兼修筑沿海炮台和测绘广东海图工作。1905~1909年清朝廷委派他主持修筑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1910年在广州任广东省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1912年在广州创办广东中华工程师会,并首任会长。


周恩来总理赞誉他的业绩是“中国人的光荣”。


 61 

双清楼

点评

廖仲恺、何香凝故居

地址

海珠区同福西路龙溪新街42号

该处是廖仲恺哥哥廖凤舒的产业。1897年10月底,廖仲恺和何香凝在广州结婚,暂住龙溪新街42号廖凤舒家。这是一幢座北朝南的老式民居,平面为三进院落式布局,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廖仲恺夫妇先是住在楼下神厅后面的一间房子里,后为了躲避侄儿女的吵闹干扰,搬到楼顶平台自搭的一间小屋居住。每逢皓月当空,夫妇俩在窗前赏月、读书,有人与月双清之乐,遂将居室取名双清楼。


1938年4月,廖承志把百子路双清楼让给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办公。10月,办事处迁韶关,后百子路,双清楼被日机炸毁。龙溪新街廖仲恺和何香凝住过的双清楼小房间现已拆除,其它房间为南华西街幼儿园使用。



 62 

拜庭许大夫家庙

点评

广州望族——许家之家庙

地址

北京路高第街许地(约在高第街中间)

清康熙时“盐驿道衙”“广州府衙门”“广州府经历厅”曾设在高第街。街内许氏聚居的地方,称之许地,有拜庭许大夫家庙(始建于乾隆年间)、许广平的故居遗址等,许氏是羊城的望族,许应鍨、许崇清、许崇智、许广平等著名人士均出自许地。


 63 

李福林官邸旧址

点评

“河南王”官邸

地址

宝岗大道1号原海珠区政府内

李福林(1872年-1952年),字登同,中国广东广州人。曾在民国时期任广州市长,国民军第五军军长。李福林任广州市市长期间所建的一处官邸,建有围墙,主楼高四层,仿欧式巴洛式风格,门窗的装饰华丽,建筑保存完好。


 64 

蒋光鼐故居

点评

十九路军爱国将领故居

地址

龙津西路逢源北街87号(由泮溪酒家旁路口入)

建于民国年间,坐南朝北,楼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红砖建筑,正中开门,上端设有圆弧形山花,施缠枝花图案,内设楼梯,四面墙均开有窗子,尚保存完整。


该建筑于199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5 

张发奎故居

点评

“铁军”将领故居

地址

越秀区崔府街孝友东街2、4号

砖木结构楼房,现基本保存完好。

 


 66 

陈济棠公馆

点评

“南天王”的公馆

地址

中山一路梅花村3号  广东省妇联办公楼

陈济棠公馆是一座布局园林化的西式建筑,由公务局技佐罗明聿设计,建于1930年。公馆建成后成了要人聚会之所。



 67 

林则徐在广州钦差

行辕遗址

点评

越华书院、广府中学遗址 

地址

越华路64号一带

越华书院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由两广总督杨应琚、盐运使范时纪和在广州的外省盐商捐款合建,专门招收外省盐商在穗子弟入学。它与端溪、粤秀、羊城,并称为“广东四大书院”。

 

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时,驻节在越华书院。由道光十九年正月廿五(1839年3月10日)至道光二十年正月初一(1840年2月3日)的近一年时间,越华书院称为扫除烟氛、为民除害的钦差行辕。林则徐在这里发出了震惊中外的誓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拉开了我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序幕。

 

清光绪廿七年(1901),清廷下令把旧式学院改为新式学堂。当时规定,京师和省城设大学堂,各府设中学堂,各县则设小学堂。次年,广州知府接管越华书院,书院更名为广州府中学堂(简称为广府中学堂或广州中学堂),每年经费3万元由广州府库支款,成为一所府立中学堂。它与两广大学堂(前身是广雅书院)都是办学成绩较好的新式学堂,爱国诗人丘逢甲曾在此掌教。

 

民国成立后,广府中学堂改名广府中学,仍是一所较有影响的学校,青年时代的彭湃因慕名而离别家乡海丰到此校求学。20世纪30年代这一带建马路时,借用“广中”作路名。


 68 

东炮台广州烧烟遗址

点评

不只有虎门烧烟

地址

沿江东路406号大沙头码头

1839年3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东主持禁烟工作。一方面,他与鸦片贩子展开了不妥协的斗争,迫使英、美鸦片贩子缴出趸船上的鸦片230余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另一方面,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在省城广州设收缴总局,扫荡广东的鸦片流毒,在全省范围收缴烟土、烟枪。当时,全省除雷州府、琼州府因,路远偏僻外,其他各府收缴的鸦片须解运到广州查验,以防以假充真,敷衍了事。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又下令烧毁从各府、厅、州收缴解省的烟土、烟枪,并针对少量烧毁的特点,改用“煮化”方法,在东炮台前,新砌一池,可容纳200石,在池的四角嵌以铁锅,在外烧火“煮化”鸦片。


 69 

广州同文馆遗址

点评

广东第一所外国语学校

地址

朝天路81号朝天路小学

清廷的洋务派首领恭亲王奕訢,鉴于签订条约与办理外交事务时,没有精通外语的人才而备受欺蒙的现实,便上奏朝廷,于1862年8月在北京开办中国第一所新式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紧接着,洋务派另一首领李鸿章又上书要求在上海、广州亦如法炮制。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广州同文馆终于在1864年6月23日(同治3年5月30日)建成开馆。

 

馆址就在当时广州北大门朝天街,馆舍有房屋两所。第一任提调为王镇雄,第一任馆长为谈广楠和汤森,第一任汉文教习为吴嘉善,第一任英文教习为美国人谭训,以后又陆续聘请了一些外籍教师。1905年,同文馆改为译学馆,后改办成满汉八旗高等小学。

 

广州同文馆兼三个第一:广东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广州第一所近代化新式学校、清代洋务派在广州所办的第一件较重大的洋务事业。


 70 

署前楼两广浸会医院旧址


点评

东山第一家医院

地址

东山庙前西街30号 与金城宾馆相邻

该建筑建于1914年9月10日,是由张新基创办的广州东石医院,位于东山木棉岗。1918年被两广浸会接办后,更名为两广浸会医院。接办后,叶培初院长往美国向华侨募捐,筹得十多万元港币,回国后建成四层大楼一座。还有其他建筑,是王少甫任院长时完成的。该院定每周的一、三、五为赠医施药期,凡来就诊的人,在未开诊前须齐集指定地方听讲福音,否则无受赠医的权利。1951年7月改编为中南军区海军医院。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421医院,并迁往赤岗。

 

1901年,两广浸会医院——宏济医院成立,院址设南关东石角二马路福音堂。该院为两广最早的浸会医院。






西关一百景




洞神坊、旧当铺、唐荔园、都街堂、古津亭、猪仔墟、观音桥、西来初地……


多少西关名胜,

静静地诉说着昔日

西关的繁华和风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

西关历史符号发生了各种演变:

有的被掩盖,

有的被消失,

有的被遗忘,

当然也有的被升华;


《广州旧闻》带你阅读这100个西关景点,

或许可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西关”……

西关与广州城一并成长。




01司马涌


又名驷马涌、洗马涌。古时这里前经彩虹桥上通兰湖的白云山水,后接澳口涌出珠江。清朝初年,尚可喜和耿继茂率清兵攻占广州后,靖南王耿继茂曾在此一带圈养过兵马,故有此名。



02古津亭

 又称西候津亭,一说位于西场,一说位于今彩虹桥附近,为古代出入广州迎来送往一重要的交通码头。唐代诗人张九龄曾有诗咏道: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城隅百雉映,水曲万家开。”



03彩虹桥



这里是古代广州城西出口的重要通道,附近亦原有不少古迹。五代南汉时建长桥,因形似彩虹而得名,当时水道辽阔,并由此可通往著名的昌华苑,因而成为古人泛舟郊游的胜景之一,留下了“相约绿荷深处饮,月明撑过彩虹桥”的诗句。


1933年,因西华路的辟建,古石桥被改建成了现今的钢筋水泥桥。附近有座彩虹戏院,过去为一处上演粤剧的“新中国剧场”。



04永安围—巷 


西关古为冲积平原,西南地势低矮而常受水浸之患,故筑有不少的“围”、“基”作为保护。其中的永安围建于1829年,堤内有村落十多处,地点位于现在的康王北路。如今围已不存,只剩永安围菜地等几个地名而已。



05广雅书院


位于西湾路,由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建于1887(光绪十三年),为当时全国四大学府之一。过去,陈独秀、廖仲恺、叶剑英、郭沫若和茅盾等亦曾到校演讲,称广雅为“华南革命者的摇篮”。图中所画是其图书馆“冠冕楼”。诗人蔡诚轩有《西关十咏》题诗云:“冠冕楼高继火薪,无邪堂上育新人。书香远播遍南粤,多少先贤启后尘。”



06开越陆大夫驻节故址碑 


原碑亭建于1936年,位于西场原泥城公园内。这里过去又称陆贾城,是这位著名说客作为刘邦使者莅穗驻节的地方。如今址碑虽只残存于广州发电厂一处门卫室的墙上,但其标志的意义是深远的,因为正是陆贾的南来开辟了荔枝湾的先河,而这里也成为古代中国与地方政权之间要和谐不要分裂的历史之见证。正是“汉家一统记贤名,开越功高驻节旌。今日大夫亭上立,千秋歌颂是和平。”



07斗姥前


 斗姥前是金花街的一条小巷。巷名来源的斗姥宫,曾是西关仅存的一座道观,建于明未,供奉六十太岁及天后(即北斗七星的母亲斗姥)。



08西华路


 原为古代入城通道,1933年扩建成马路。其东段原称“宜民市”,有西山庙、第一津等旧迹,这里所画为靠近新开康王路的一段,附近原有著名的西禅寺与金花庙等名胜。



09陈氏书院


建于光绪十六至二十年,是广东七十二县陈姓各房的合族祠,其布局严谨,号称三进三路九堂两厢、六院八廊……。全祠装饰繁密,所作木砖石雕及灰批陶塑铸铁壁画等荟集了广东各地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全。其对面原有水月台,传即为方世玉打擂台的地方。“陈家祠宇远蜚声,木石砖雕照眼明。工艺民间留瑰宝,岭南风采见峥嵘。”



10荔湾东



在广州,南汉时有花墟,明代时有花市。至清乾隆时已形成除夕花市的惯例,其初即设立于西关。图中所画是九十年代后从多宝路迁至荔湾路后的西关花市。正是“荔湾花市锦成堆,花与人心一样开。姹紫嫣红由你选,蓝天碧水待君来。”过去这里是一条偏僻的林荫小路,原名荔湾东(因地处荔枝湾之东边),右边建筑原为石井公社西郊大队队部与一针,对面即为广州历史最长的李裕兴针织厂。



11当押楼


位于西门口的旧当铺,名叫宝生大押。按旧例,三年为当,两年为按,年者为大押。据说过去在广州排名第三,199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在孙中山镇压商团叛乱的战斗中,曾炮击此楼,攻陷盘踞于此的商团军。旁边原有家旧式酒家“祥珍楼”,后因中山七路的扩阔而被拆掉了。



12城根(长庚中约)


这里原为广州城西城墙的脚下,所以地势低矮,因其位于城市的西面,故得名“长庚(指见于西方的金星)。拆城墙筑路以后,这里的一段即被称为长庚路(今人民北)。



13瓮城遗址


昔日广州西门的瓮城,由于城墙在1919年被拆平,西门口这里成为民居住宅。谁能想到,随着城市进一步的发展,它又被发掘了出来而重见于天日。



14基督教锡安堂


基督教(新教)自清嘉庆年间来华首传广州,在西关即发展出八个教派,设有不少堂所,其中这座位于人民中路荔湾区辖内建于1934年的锡安堂,得名自古犹太国建有圣殿的锡安山。建筑以红砖为墙,绿瓦作顶,堂内不设画像,简洁而肃穆。当然准确地说,这里应该不属于西关地带。



15洞神坊(纶园)


位于昔日上西关的龙津东路。清代以来,这一带的丝织业十分繁盛,机房厂铺在此集中不少。同时,这里也是中医的一条街,以前医馆林立,如今多巳人去楼空、拆建过半矣。



16荣华酒楼


位于龙津东路,1878年开业,是目前西关尚有粤曲飨客的老茶楼之一,现在更因其一幕梁祝殉情记的现实版而震动了全城人的心。



17都堂街


都堂街位于原来的带河路,此地原有纪念清初广东巡抚王来任的王都堂祠,王治粤三年,敢于为民请命,被广东百姓称为“王青天”。



18龙津中路


所画为龙津中路,1930年辟建。因这里古有龙津石桥,旁有水井,其水清甜而得名龙津。



19塔影楼 


又名江天小筑,位于沿江西路36路,1919年由陈少白所建。陈与孙中山等被称为反清的“四大寇”,民国成立后辞官搞航运实业,买下了联兴码头,在旁边建此楼作事务所兼住宅,并有题诗云“日日凝妆珠海岸,经年憔悴深闭门,风光如许人何处,厌记江潮涨落痕。”



20岭南文物宫


文化公园位于西堤二马路,曾经是十三行所在地,也是建国前“四大灾区”之一。解放初期为恢复经济促进城乡物资的交流而兴办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展场,后保留成为“岭南文物宫”,1956年易名“广州文化公园”,向以应节花展与棋赛吸引市民。图中所画,为建于其东门旁边的“汉城”。



21十三行


十三行原为始于明代广州城西一处提供中外贸易的地方,至清康熙年间在此建立洋行,成为华夷集中贸易的商馆区。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十三行终于被最后的一场大火所彻底烧毁,其地位也被新辟建的沙面租界永远替代。十三行路即原来的十三行街,1925年被开为马路通车,至今仍为国人服装贸易的畅旺之地。



22带河路 


1921年由原来的带河基扩建而成,这里在清末民初是广州著名的风花月场,“带河花捐”因此而产生。现在大部分巳被康王路所贯穿。附近原有晚景园、顺母桥等旧迹。



23猪仔墟 


位于带河路,以前是南海一带农民集中销售小猪的地方,故有此俗称。



24源胜玉器街


座落于一条名叫田料古道的旧河涌上,由此可直出带河路昔日顺母桥之所。由于长寿路玉器墟的辐射作用,如今这里已形成了一整片的玉器工艺品市场,每天,不知多少居贾行商络绎往来地生活在其中。



25耀华大街口


位于文昌北路,为广州城西古老居民区之一,现巳列为西关大屋群被保留和整饰一新。



26幸福二巷新街


位于文昌北路。深藏于小巷内的小小庭园及其柱式与门窗装饰虽巳残旧,却仍令人想到昔日西关人家那繁富雍容的一面。



27石屋


位于文昌南路敬善里的黄宝坚石屋,是内带小庭园的三层小洋楼,为民初留存所剩无几的石屋民居之一。



28耀华南


 耀华街是城西老街道,后来被长寿路分成了南北两片,耀华南即处于南边静静的一角之中。



29长寿路口 


现为地铁站口上盖有“大值地”百货摊档。右边原有一家美华电影院,旁边有间“金陵酒家”(原为开设陶陶居、莲香楼的茶楼大王”谭杰南所营)。对面是煤建公司(日占时期曾作宪兵司令部),旁为区妇幼医院,解放前名叫王德馨产所,1927年政变时期,邓颖超恰逢难产在此,幸经陈铁军等帮助安全转往香港。



30文昌北路口


图中前方为长寿路,开辟于1931年,因原地有间长寿寺而得名。左方为专售古玩酸枝家具的文昌北路,建于同一年,其名称来自过去的文昌庙。今二古迹俱已不存,只遗留两路名而已。



31荔湾广场


荔湾广场这里原为西关一处街巷密布、九曲十三弯的地方,当昔日的七十二家房客变成了今天的七十二家房东,豢养宠物便流行一时,西关俗谚中原语带揶揄,现今却成了一些民众真实的写照。



32宝源路


1932年由原来的宝源大街扩建而成,与邻近的逢源路皆为西关典型静谧清凉的林荫小路,以前建有不少富贵人家的宅第,是目前保存较好建筑极富西关特色的一条马路。



33宝麟坊


位于逢源路的一条小巷。街口对面原有一家市三宫,其前身为解放初期建于十八亩莲藕塘上的西区文化公园,曾给附近街坊带来过多少的快乐!



34阁仔与水井


西关内街多有人们自栽的各种树木,所画为宝华路同积里内一道巳经消失了的小景。上方小窗,显示内有广州人常见的自搭的阁仔,旁边的水桶,显示了不少的西关老屋是内置了水井的。当日这处小巷人家乐也融融采摘蒲桃的情景,如今已随着“危房改造”的拆迁而一去不复返了。



35宝盛沙地横街


邻近逢源路,因地近荔湾涌的支流,在1960年荔湾水闸建成之前,每逢大雨原亦不免有水浸之虞。



36观音桥



图中左方街内原有一座观音庙,故名。桥下水道为马基涌,上世纪五十年代仍可由此直通荔枝湾。桥在1930年被改建为水泥桥,成为原名存善路的宝华路与当时新开华贵路之分界线。图右过去地名宝源角,建有茶楼与当铺。此地又名黑门楼,旧有一家蔡李佛武馆,为少林寺蔡福和尚的徒弟陈享所创。



37旧当铺 


过去西关人口繁杂,百业兴盛,各式行当成行成市,其中少不了的就是典当行业(据说清朝时期的广州当铺多达四百多家)。图中所画即为华贵路26号建于清朝时期的“大益押”当铺旧址。



38华贵桥



位于华贵路口,是一处典型西关小桥的景致。原来下边的小涌一头向东通往龙津桥,另一头经过百岁里向西通往新荔枝湾。



39马基涌边


 这里原为荔湾河涌的一段,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覆盖。图左为宝盛沙地小学,内旧有两座当地人称作“礼拜堂”的大洋楼建筑,为基督教伦敦传道会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所建,1987年被拆掉了。



40粤雅斋


西关文化源远流长,尤其国画书法人才辈出。图为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的再传弟子程家焕先生位于龙津西路创始于1980年的粤雅斋,这里聚集了不少书画界的精英,为西关文化的传承与光大作出过不少的贡献。



41梁家祠 


位于龙津西路,昔日西关的涌边,过去是泮塘附近一带粱姓族人祭祖分猪肉的地方。



42西郊铁路

 横经西郊泳场门口的铁路,前后与南站西站相连,是人们进入泳场的必经之路,如今已被废弃。



43恩洲直街内


位于恩洲直街内的一条小巷,如今依然狭窄而安静。因为地属泮圹,过去尝见不少人家在门口削马蹄(荸荠)的景象。



44石路基 



这条位于古代荔枝湾的小路,在1960年中山八路开通之前,是连通西关和南岸的条重要通道,图中所画为南岸入口处铁路下之涵洞。过去它沿途经过泮塘和周门村,两边都是河涌莲塘与菜地。如今,现代化的脚步巳到达这里,因为地铁五号线将设站于此,而附近亦早已成为广州城西一个庞大的公交枢纽。



45泛舟泮塘 


泮塘北通彩虹桥,南邻荔枝湾、柳波涌,古为刘王花坞故地,是羊城乡郊冶游一风光如画的地方。历代古人吟咏甚多,早有“泮塘六月荔枝红,乱蝉声飏藕花风”和“莲藕玲珑菱角小,风光最好泮塘西”之句。



46大坦沙


羊城八景之一的双桥烟雨,即指图中所见的珠江大桥。它建于1957年,为当时连接珠江的第二桥,是城西的一重要通道。桥的左边有西郊泳场,右边是海角红楼,俱为昔日游玩荔枝湾的重要景点。荔湾区向称游泳之乡,今日珠岛花园对开水域,是当时人们喜欢的一处珠江畅泳的地方。



47海山仙馆



又名“潘园”,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广州富绅潘仕成所购建的别墅,前身为邱氏之“虬珠园”(又名唐荔园)。潘父与祖皆十三行行商,家族为广州首富。其一生交游广阔,雅好典藏。可惜后因经营失利,致馆产被拍卖,一部分被变作“彭园”,位置在今市二医院后边带部分变作“荔香园”与彭园隔涌相望,荔香园曾为广州精武体育会(霍东阁、林荫堂等著名拳师曾任教)的会址。这里所画的,是位于荔湾湖内于九十年代重新仿建的海山仙馆。



48泮塘五约 


泮塘又称半溪,因地处城郊一半塘溪一半陆地而得名早在宋代,巳有“泮塘”的记载,这一带原多种桃、梅荔枝等,而以莲藕、茨菇、菱角、茭笋、马蹄“五秀”而著名。传说这五种水生瘦蔬是由达摩传入西关,后来成为西禅寺自种的供果,再由住持无量禅师传给泮塘乡民种植。如今,留存下来的历史痕迹所剩无多,昔日涌边闸口的这座留有同治年间匾额的“泮塘五约”亭即为其中之一。



49仁威庙会 


仁威庙始建于宋代,经明、清多次重修,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大和最古老的庙宇。早年占地有500多亩,60年代期间却被挤在街市小巷之中,内作小学和工厂车间。如今仁威庙重获了新生,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它主要供奉的是真武北帝,因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庙会热闹非常。



50泮溪门前


洋溪酒家位于龙津西路,毗邻荔湾湖。原为建于洋塘村口荷塘之上一简陋的小饭店,1959年经著名园林专家莫伯治设计重建,由朱光市长题匾,成为一间“全国最大的园林酒家”。一直以来,这里是广州接待李光耀、布殊、希思等外宾的重要单位,所以,它又曾被改名为“友谊饭店”。图中左方,现在是西关古玩城。二十年前还是荔湾涌的时候,涌上有桥,桥边有云津苑文塔等古迹。



51荔湾湖公园


又名人工湖,1959年由过去的荔枝湾和泮塘地方扩建而成,园名为沈钧儒所题。这里一带历史上名园荟萃,可惜后来都湮没了。解放后由朱光市长带头,组织群众义务挖湖,成为当年广州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工程之一。如今,很多西关粤曲的私伙局也在这里举行,是老街坊们最所喜往见面休嬉的地方。



52陈廉伯旧居


荔湾博物馆前身是广州富商的“荔湾俱乐部”,位于泮塘荔湾涌边(原正门在逢源北街84号)。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内有英式楼房、池塘石山铁凉亭等,并有石上飞榕风云际会一景。原屋主陈廉伯是丝绸商人、汇丰银行的买办,出入即以小电船往来沙面,1924年陈廉伯任广州商团团长后,因组织商团武装对抗政府,被孙中山所镇压,期间这里曾为其指挥部。



53蒋光鼐公馆



位于逢源北街涌边。蒋光鼐原为国民党十九路军的将领,此屋后由其捐为一所莞旅中学。



54逢源大街


西关建筑除了西关大屋外,亦多民国西式小洋楼的风格样式,图为逢源大街之一景。



55小画舫斋


位于昔日的荔湾通边,又称黄园,是富商黄诏平所建之宅第。黄是新加坡华侨,广州的坤女子中学(今29中)即其所办。此处前身为西关“小田园”,改建后成一环形建筑,中有花园,靠荔湾涌一边有“船厅”(故名画舫),可见“白荷红荔半塘西”的景色,后来成为省木偶剧团的院址。可惜现巳析拆过半,所画仅为园内尚存建筑的一角。



56龙津西 


龙津西路地处昔日荔枝湾的边缘,于1933年开辟成马路。这里不少的特色民居建筑正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58唐荔园 


唐朝有位安徽人曹松,在其南游广州的时候,因随当时的岭南节度使郑从谠逛了一通荔园,对当时西关盛产的岭南隹果大加赞赏,留下了“荔枝时节斿出旌,南国名园尽兴游”的诗句。据说唐荔园的位置即在今天荔湾湖西面的荔湾涌边,图中所画,是近人经营在此的一间同名的酒家。



59大新公司


南方大厦位于西堤,原名大新公司,1918年由澳洲华侨集资兴建,是广州首座钢筋水泥高层建筑。当时楼高50,12,顶上有花园游乐场及螺旋车道上落。后于1938年广州遭日侵沦陷撤退时被焚毁,1954年经重修后复业,成为当时粤中最大最有名的商厦。



60时敏学堂

 

位于多宝路市二医院旁边。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桥下河涌尚可通泮塘出珠江,为过去荔枝湾游船河的起始点,故又名荔湾桥。从这里至如意坊的一段,旧称时敏路,是纪念清末民初在此成立的一所“时敏学堂”而得名的。



61多宝南横 


昌华街因地处昔日南汉王朝昌华苑旧地而得名,这里一带民居不少辟有花园,建筑风格中西合壁,是过去归国华侨的遗风所致。



62昌华苑


五代后梁时,刘羹建立南汉国,设都广州,多次兴建行宫于流花桥至荔枝湾一带。每当荔红时节,即令歌舞饮乐于树下,号为“红云宴”。过去荔枝湾叶氏小田园有位潘镜泉(荒唐镜之“千觞醉月,记得红云旧宴,与诸君且问南汉烟花”一联句即指此。南汉王朝后为宋将潘美所灭,刘王花坞、昌华苑等极尽奢华的御花园便从此湮没了。



63昌华涌 


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覆盖的昌华涌,位于荔枝湾与古代昌华苑的边缘,旧为西关河涌的其中一段,前可通往荔枝湾,后可经由柳波涌通出珠江。



64柳波涌旧地 


所画为蓬菜西大街,原为著名柳波涌之一段。古时这里经下西关涌灌通大观河,一头汇合上西关涌入荔枝湾,一头经黄沙出珠江,故向为西关水运的要道。明朝时河面宽阔,尚有柳荫潮浪、渔歌唱晚之景。清代以后渐淤狭成为水上居民区,至1952年开辟黄沙大道时被填平。



65李小龙故居


位于恩宁路永庆一巷(今西关培正小学内)。李小龙父亲李海泉原是顺德人,在佛山学粤剧,后为广州著名丑生,曾在平安、乐善等戏院主演过“乞米养状”、“打劫阴司路”等戏。据说此屋是其上世纪四十年代从美国演出回国后之所购物业。




66八和会馆


八和会馆成立于1892年,其按八个行当分作八堂,馆名并有“和翕八方”之意。据说它起源于清代佛山的琼花会馆,后迁来西关黄沙,因曰侵时期被炸毁而于1946年在恩宁路177号重建。《西关十咏》中题道:“八和省港尽知名,红豆根深艺更精。小巷大街谁不识,至今犹记觉先声。



67泰华楼



座落于昔日多宝路多宝坊的涌边,是清代探花李文田的旧居。它建于1878年(光绪四年),当时占地达二千多平方米,如今则仅存一书轩而已。李文田原为顺德均安人,他为官忠廉,对书法颇有造诣,泰华楼即因其珍藏有秦《泰山刻石》宋拓本与汉《华山庙碑》拓本而得名。



68多宝涌边


多宝涌是古代大观河连接西关涌之一段,昔日的探花第即在近旁。如今已覆盖的涌面上,每天是西关民众宁静生活的写照。附近有多宝坊,当年拍摄孙中山纪录片的香港黎民伟兄弟即在这里建立了广州的首间电影制片厂。



69十六甫东四巷


十六甫过去聚居不少商贾豪绅,广州四大首富之一的叶家亦择居于此。图中所画右边大屋据说是澳门一位赌王的产业,可惜如今巳人去楼空、风光不再了



70单边街


位于宝华路与多宝路交界处,奇特的名字不知与多宝路的辟建有没有关系。



71金声电影


曾几何时,电影带给人们多少欢乐的回忆。如今,随着中华、美华等影院的消失,图中巳有七十多年历史位于宝华路与恩宁路转角的金声电影院,和右边大同路口著名的十甫商店一样,也在人们的惋惜声中结束营业了。



72恩宁路桥头


恩宁路于1931年由过去的十一甫、恩宁市等开辟而成,古代西关八桥之一的汇源桥即座落于这里的恩宁涌上。两行长长而宁静的骑楼街曾为人们遮风挡雨大半个世纪,如今内街一些经典的西关民宅亦复面临可能被清拆的命运了。



73詹天佑故居


位于丛桂路十二甫西街42号。詹天佑(1861-1919)是中国首批赴美留学生之一,回国后任帝国铁路总工程师,京张铁路总办等职,1910年成为广州黄沙的粤汉铁路公司的总理兼工程师,一生为中国的铁路事业贡献良多。其曾祖父一代已迁居广州西关丛桂坊,即现在的丛桂路(丛桂之得名传说是为了纪念宋代刘氏兄弟三人同登进士、共相折桂之意)





74赵少昂故居


国画大师赵少昂为岭南画派三杰之一,门徒众多,位于湛露直街24号的岭南艺苑,即其当年授徒的地方,为一间西关典型的竹筒屋。



75第十甫 


西关多茶楼,咸丰年间巳有,早期称作茶居,第十甫的陶陶居即为其中之。它开办于1880年,前身是一家“霜华书院”,因环境的高雅及以白云山水煮茗作为招徕。过去,康有为、鲁迅、巴金等名人亦曾光顾。其旁边旧为新新戏院(百乐门),后名东升电影院。十甫之名,可能来源于濠涌步头的数目,在60年代,这里一度易名为秀丽路,陶陶居被改名为“东风楼”。



76黄冠章别墅


位于环市西福洲路民国时期的黄冠章别墅,是一中式庭园民宅,顾有中山纪念堂的影子。现在这里已被辟为增涉公园,在池塘古树的影衬下,是街坊们嬉戏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链接阅读:99%的人不知道 广州还有第二个“中山纪念堂”,而且是贪污中山纪念堂建筑经费所建!它就在这里……



77桥东西


位于大同路的小巷,原为古代大观河之一段,巷口即西关八桥之一的志喜桥的所在。清代诗人咏此桥说“桥西月色珠江好,桥东山景白云齐。街名“桥东西”可能就是这么得来的。



78平安大戏院



平安大戏院成立于解放前,过去专演粤剧戏曲,是西关目前唯一尚存的旧戏院。



79清平路


附近有河傍街及已改名的大观桥路,显示古时的大观河即流淌于旁。改革开放以后,这里成为闻名中外长达一公里的农副产品及药材的市场,一时间,吸引了多少中外的领导人及旅游者慕名而光临其间。



80文昌洪圣庙


广州酒家位于文昌南路,始建于928年,初名西南酒家。原址为文昌洪圣庙,又称南海神庙(西庙)始建于宋代。酒家于1938年被焚毁,1940年由大股东陈星海集资重建,改名为“广州酒家”,向以其文昌鸡与“食在广州第家”的美誉而著称。



81曾巷直


位于文昌南路的一条小街。典型的西关小巷,弯曲而幽深,斑驳的墙面显示着岁月的沧桑。



82梯云路


1931年通过开辟蓑衣街经梯云桥至黄沙的一段而成,路名亦由梯云桥而得之。这条不乏民国式样建筑的马路,过去曾为鼎鼎大名的清平农贸市场专营野味水产的一部分。



83光雅里


 位于十八甫北,旧名缸瓦栏。在清代为缸瓦集市,因其地近河涌,水路运便。当时河涌阔达七丈,附近有座著名的大观桥,是西关八桥之一。光雅里后来又多经营婚丧仪仗店的,至民国期间便逐渐成为商住一条街了。



84冼基西 


冼基贴近十三行西侧,过去是有名的医生一条街。因为西关从事中医者甚多,仅冼基一处巳达廿家。1893年,在澳门设有中西医局的孙中山来到广州,与陈少白于此街开办了一间东西药局,行医赠药之余从事革命活动。



85怀远驿 


位于杨巷路。这里古为船泊口岸,名叫蚬子步,明初于此建驿馆120间,作为接待外国贡使商人之所(当时浙江的称“安远”,福建称“来远”,广州称“怀远”)。至嘉靖年间撤消了浙江、福建两处市舶司,广州的怀远驿得以扩建,盛况一直延至清代。后随着海岸线的南移以及十三行的兴起,其功能才遂渐消失,到如今已湮无痕迹,唯存一巷名而已。



86西来初地


位于下九路,街名与达摩有关。达摩为印度香至国王子,经三年航行来华,首达广州,时间在公元六世纪的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达摩登岸于绣衣坊码头(今下九路附近),并在此建“西来庵”传教。所以,这一带遂被称为“西来初地”了。



87黄沙南站


黄沙古时为江边滩涂,清代建有黄沙村,1901年在此建粤汉铁路总站(后称南站),现在旁边是一处兴旺的黄沙海鲜水产交易市场。当年广州解放之时,黄沙一带曾发生过国共一场激烈的战斗,造成猪栏街等处的大火灾。后来,这里又发生了一次叫做“三三”轰炸的惨案:195033日国民党飞机空袭西关,黄沙南站与泮塘一带被毁房屋三百多间,伤亡达六百多人。



88黄大仙祠 


 黄大仙原名黄初平,是东晋浙江人,少年牧羊时遇仙人指点,修炼于金华赤松山,有“叱石成羊”的传说。这座现时香火鼎盛建于劳村花地的黄大仙祠,为岭南地区最早拜祀他的地方,被称为金华分迹,香港黄大仙原亦这里所传焉。



89绵纶会馆


位于康王南路,2001年由西来新街整间平移了过百米而座基于此。它又名锦伦堂,是广州目前唯存的一间丝织行业会馆,兴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这里原地为华林寺旁的关帝庙,作为供奉本行业祖师张骞的神庙及活动之用。过去也是行业工人习武的堂口,三元里抗英期间,有千多丝织工人得到了会馆的资助,就是从这里出发去参加抗英斗争的。



90初地二巷


位于今日之康王南路,接近西来初地与华林寺,附近是有名的商业旺区华林玉器酸枝街。



91太平桥下的西濠涌


旧为广州城西护城河,原宽6米、长5公里,与昔日的大观河相通,后于1966年覆盖,成为人民路与光复路之间的后院小道。图中右边,即为人民路上创始于1790年的老字号敬修堂的后座。



92故衣街


位于十三行北。附近一带在清代至民国期间,曾针对洋商与平民百姓售卖宫装故衣(旧衫)十分兴盛,故有此名。



93光复南


开辟于1926年,所画为与浆栏路的交接处。此地原名打铜街,因其曾为打铜行业之集中地也。



94太平桥 


位于人民南与光复路之间,状元坊的对面,原为宋代建于广州城西西濠之上的木桥,至明改为石桥(明代西濠拓宽,自十四甫至柳波涌出珠江的一段被称为大观河,河上曾有八桥之景)。如今濠涌与桥皆已作古,唯剩些少痕迹与地名留存而已。



95太如楼 


位于光复南路太平桥西,开业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是过去广州十三“如”之一(文革时改名卫东茶楼”)。现在众“如”都已不存,独此楼几度改变经营尚在,而其仅存的一点历史痕迹却也已所剩无多了。



96沙面汇丰银行大厦


所画是过去广州人称为“旧胜利”的宾馆,位于沙面大街54号,其前身为英国的汇丰银行大厦,建成于1920年,是当时香港汇丰银行在广东的总部。其旁边的一株古樟,树龄巳达三百年之久。



97沙面天主教堂


座落于沙面过去法租界的天主教堂,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因花园内设有圣母山安放圣母像,故又称“露德圣母堂”。



98白鹅潭


白鹅潭是明代黄萧养义军留下天鹅传说的地方,近代孙中山曾在此驻舰平叛,毛泽东亦由这里下水畅游珠江。矗立江边的白天鹅宾馆是中国第一家的五星级宾馆,尼克松、布殊及英国女皇皆曾下榻于此。正是珠江三角汇其间,开放包容不等闲,且看鹅潭新月色,照临两岸好河山。



99珠矶路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由原来的珠巷辟建而成。左边陈塘南街口原为多如茶楼,对面是迪吉大押。这一带旧为陈塘地区,曾经青楼酒家赌馆林立,据说这里就是南汉时期的花田,又名素馨斜。距此向北不远,是西关八桥之一的永宁桥的所在,已被拆掉的小巷“三板桥”,即为它的别名。



100西堤


西堤是清未临江筑成的马路。清政府将拍卖长寿寺的所得构筑了长堤,包括东堤与西。西堤一段,过去有粵港澳多个客运码头在此营运。堤上有粤海关大楼、邮政大楼、塔影楼、南方大厦等多座宏伟建筑。这里是清代十三行的故地,省河一带,曾经万国梯航,颇极一时之盛,当时已有华洋共睹龙舟之竞渡,此风至今犹存。


----------

THE END

此推文图文选自潘应强著的《西关百景》一书。潘应强生于1960年,早期师从岭南画派名师,习国画山水人物多年。擅长油画,就学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名山写生集》等。他四十多年长住西关,怀着对西关文化的深情和对艺术的敬畏,十年时间搜集创作素材,查资料、做笔记、访街坊、选景点、拍照片,在做足功课的基础上,花了两年时间创作了西关百景系列作品。


西关的每一条街、每一条巷、每一条里、每一个坊,都记录着广州文化的脉络。西关的风景可能必须要西关人写著才显地道。作为一个外乡人,《广州旧闻》尽管对广州历史文化有所了解,但是看着本书的一张张素描、读者一段段文字,让我们回到了几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西关。


此书出版与2009年。《广州旧闻》在编辑的时候,尽量做到保持原文的内容。十年之后,我们再通过这本书阅读西关,我们阅读到的至少是10多年前的西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