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多少 | 广东古代出了哪些名臣大将

志说岭南 2024-04-11

所示“名臣大将”是指在封建王朝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卓越贡献、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庙堂大员、封疆大吏或沙场名将


Ⅰ目录
❈获封“十万户侯”、名留山水的开国功臣——梅绢(秦汉·韶关南雄人)
❈获封“谯国夫人”、被尊称为岭南“圣母”的巾帼英雄——冼夫人(南北朝·茂名电白人)
❈南朝陈建国功臣、桂阳郡公、征北大将军——侯安都(南北朝·韶关乳源人)
❈保境安宁、雷祖——陈文玉(隋唐·韶关乳源人)
❈开元贤相、大唐著名诗人——张九龄(唐·韶关曲江人)
❈助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获封千牛卫上将军——何昌期(唐·清远阳山人)
❈唐末贤相——刘瞻(唐·清远连山人)——刘瞻(唐·生于连山 原籍徐州)
❈北宋“四贤”与“四谏”之一,工部尚书——余靖(北宋·生于曲江 原籍宁德)
❈抗金名臣,礼部尚书、广东首位科举高中三鼎甲的进士——王大宝(南宋·潮州潮安人)
❈“岭南儒宗”、开创“菊坡学派”,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崔与之(南宋·广州增城人)
❈曾任吏部尚书、官至内阁首辅(丞相)——梁储(明·佛山南海人)
❈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方献夫(明·生于南海 原籍莆田)
❈“大礼朝议”主角、礼部尚书、太子少保——霍韬(明·佛山禅城人)
❈“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乱”、“国之干城”、“岭南第一名臣”、兵部尚书——翁万达(明·汕头金平人)
❈平乱御寇、战功显赫、都督同知——陈璘(明·韶关翁源人)
❈鞠躬尽瘁、入仕为民48载,获赐“三世尚书”——林熙春(明·潮州潮安人)
❈礼部尚书、宰辅——黄士俊(明·生于顺德 籍贯普宁)
❈毁誉参半的传奇将领、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袁崇焕(明·东莞石碣人)
❈为大明殉难的探花郎、礼部尚书、兵部尚书——陈子壮(明·广州白云人)
❈抗清名贤、礼部尚书、兵部尚书——黄奇遇(明·揭阳榕城人)
❈为大明殉难的最后一位重臣、曾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官至太子太保、首辅——郭之奇(明·揭阳榕城人)
❈“治台第一人”、福建巡抚、闽浙总督——陈瑸(清·湛江雷州人)
❈“凡经七省,遭遇盛明”、直隶总督、湖广总督——郑大进(清·揭阳揭东人)
❈以家训开“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子颜检为直隶总督)、云南巡抚——颜希深(清·生于连平 原籍厦门)
❈“晚清八大名臣、第一清官”、湖南巡抚、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骆秉章(清·广州花都人)
❈“太平军第一先锋”、太平军五虎将之一——罗大纲(清·梅州丰顺人)
❈平乱御敌、战功显赫的建威将军、云南提督——黄武贤(清·汕头潮阳人)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曾任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兼督台湾学政;加总督衔会办南洋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丁日昌(清·梅州丰顺人)
❈“太平军后期第一猛将”、太平军五虎将之一、副丞相、求王——林凤祥(清·揭阳榕城人)
❈“广州第一家族”人物缩影、粤人充当“会试”总裁第一人、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骙(清·生于广州 原籍汕头)
❈民族英雄、功绩显赫、“洪阳方氏代表人物”、广东水师提督——方耀(清·揭阳普宁人)
❈甲午海战中为国殉难的民族英雄、北洋舰队“致远”号舰长——邓世昌(清·广州海珠人)
❈清末名臣,首位法部尚书、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戴鸿慈(清·佛山南海人)

广东古代名臣大将时空分布图


后附备注及上述“名臣大将”简介 

Ⅱ备注
其他岭南古代名人(宋前、宋代、元明、清代)均未计入此列,如:

开朝君主或海外国王张琏(潮州饶平人)、张杰绪(潮州潮安人)、郑信(汕头澄海人)、洪秀全(广州花都人)、罗芳伯(梅州梅县人);皇亲国戚如许珏(潮州湘桥人);权臣宦官如:高力士(茂名高州人)、仇世英(梅州兴宁人);维新大腕洪仁玕(广州花都人)、郑观应(中山三乡人)、康有为(佛山南海人)、梁启超(江门新会人);朝廷重臣或恩遇名贤如许申(潮州湘桥人)、刘允(潮州潮安人)、李昴英(广州越秀人)、张夔(汕头澄海人)、何真(东莞茶山人)、萧端蒙(汕头潮阳人)、唐伯元(汕头潮南人)、张泰(佛山顺德人)、盛端明(潮州饶平人)、林大春(汕头潮南人)、欧大任(广州荔湾人)、林大钦(潮州潮安人)、伦文叙(广州荔湾人)、陈北科(汕头潮阳人)、谢正蒙(揭阳惠来人)、周光镐(汕头潮南人)、陈良弼(汕头澄海人)、黄锦(潮州饶平人)、李待问(佛山禅城人)、庄有恭(籍贯汕头龙湖,生于广州黄埔)、卓兴(潮州湘桥人)、何璟(中山小榄人)、郑绍忠(佛山三水人)、赖恩爵(深圳大鹏人)、黎兆棠(佛山顺德人)、黄遵宪(梅州梅县人)、邓华熙(佛山顺德人);名家巨匠杨孚(广州海珠人)、赵德(潮州湘桥人)、卢侗(汕头澄海人)、吴复古(汕头龙湖人)、林巽(汕头潮阳人)、刘昉(潮州湘桥人)、李子长(佛山顺德人)、陈献章(江门新会人)、湛若水(广州增城人)、薛侃(潮州潮安人)、梁有誉(佛山顺德人)、苏六朋(佛山顺德人)、宋兆禴(揭阳榕城人)、黄佐(珠海香洲人)、屈大均(广州番禺人)、梁佩兰(广州白云人)、陈恭尹(佛山顺德人)、梁廷枏(佛山顺德人)、张维屏(广州越秀人)、朱次琦(佛山南海人)、陈澧(广州越秀人)、宋湘(梅州梅县人)、邹伯奇(佛山南海人)、丘逢甲(梅州蕉岭人)、曾习经(揭阳棉湖人)、梁鼎芬(广州越秀人)、居廉和居巢(广州海珠人)、吴趼人(佛山禅城人)、詹天佑(籍贯江西婺源,生于广州荔湾);江湖盟主如:陈祖义(潮州潮安人)、林凤(潮州饶平人)、郑智勇(洪门二哥丰,潮州潮安人);民族义士陈梦龙(汕头潮南人)、张镇孙(广州越秀人)、吴应辰(汕头潮阳人)、马发(汕头潮阳人)、王道夫(籍贯福建莆田,生于广州天河)、陈邦彦(佛山南海人)、张家玉(东莞万江人);社会活动家:容闳(珠海香洲人);高僧名道如潘茂名(茂名茂南人)、六祖惠能(云浮新兴人)、大巅禅师(籍贯河南颍川,生于汕头潮阳)、大峰祖师(籍贯浙江温州,生于汕头潮阳);著名实业家如:郭来(揭阳揭西人)、佘连城(汕头澄海人)、卢文翰(江门新会人)、许拜庭(汕头龙湖人)、陈旭年(潮州潮安人)、赖长(揭阳普宁人)、张弼士(梅州大埔人)、陈慈黉(汕头澄海人)、陈启沅(佛山南海人)、简玉阶和简照南(佛山禅城人)、陈雨亭(潮州潮安人)。


 

 Ⅲ“名臣大将”简介

❈获封“十万户侯”、名留山水的开国功臣——梅绢
梅绢(前196-前148),浈水(今韶关南雄)人,秦汉交际南迁越人首领,投奔刘邦,一生戎马生涯,身经百战,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为汉王朝建立立下大功。刘邦称帝后,封其为大将军,十万户候。(司马迁《史记》“梅绢功多,封十万户侯”)。
封地:刘邦兴义师讨伐项羽之时,梅绢于横浦关(现南雄梅关)重披战甲,率粤北部族第一个响应刘邦,千里挥师,挺进中原,助刘邦灭项羽。刘邦登基,封梅绢十万户侯,封地大致涵盖今粤北韶关、梅州、河源、清远大部及湖南的郴州和衡阳部分地区,江西赣州部分地区。
纪念:据考查,古时梅州地名由来与梅绢封地有关。据清康熙《程乡县志》载:“梅州命名考,李士淳曰:曾见《粤东名贤志》:梅绢,浈水人,汉初,从高祖,破秦有功,封于粤,即今程乡(梅州)地。故号其水曰梅源,溪曰梅溪,名其州曰梅州,皆以梅绢得名也。各乡祀神有梅溪公王意即其人。云俗不详其从,未遂以程俗多树梅,故名梅溪。又以宋时状元王十朋号梅溪,梅溪即十朋,皆习而不察,相传之误也。今考证以俟后之君子。”另时县志主编,知县刘广聪亦指出:“县以程名,由程日文之贤也。至名州,以梅,则人多不知为汉将梅绢食邑之故。然则其名梅也,以旌功也,其名程,以表德也。后之君子,盍三复于程梅之义乎!”
梅关古道
 
 
❈获封“谯国夫人”、被尊称为岭南“圣母”的巾帼英雄——冼夫人
冼夫人(512~601),即冼珍,又称冼太夫人,南北朝时期高凉郡高州县(今广东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人,两广俚人首领。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被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她一生审时度势、爱国爱民,顺应历史潮流,致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功勋卓著,先后被七朝君王敕封,被尊称为岭南“圣母”。《隋书》、《北史》、《资治通鉴》均为她立传
冼夫人在广东历史文化版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她在部落中和辑百越、改造旧俗,大力推行法治,惩治贪官污吏;岭南大乱之时,利用自身威望劝服各部落首领,并以其女性特有的庇护力保境安民,使岭南得以重新统一与安定,极大推动岭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1400多年来,冼夫人一直受到民间敬仰和崇拜,与冼夫人有关的文物遗迹如冼夫人墓、冼太庙都得到百姓自觉的保护。
后世评价:
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吴晗:冼夫人是我国越族的杰出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妇女之一,他对当时当地的人民生活安定和生产发展有贡献,这样的人物是应该肯定的,应该歌颂的。故事剧里有穆桂英挂帅,佘赛花百岁挂帅,杨门女将等剧目,我要向戏剧家们建议,为什么不写冼夫人呢?她的一生是值得也应该写成历史剧的。
冼夫人雕像
 
 
❈南朝陈建国功臣、桂阳郡公、征北大将军——侯安都
侯安都(519~563),字成师,始兴曲江(今韶关乳源)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曾追随陈武帝(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参与袭杀王僧辩,数次击退北齐军,辅佐陈武帝建立陈朝,担任镇西将军、南豫州刺史,封西江县公。陈武帝驾崩后,侯安都拥立陈文帝为帝,讨平王琳,升任司空,进爵清远郡公,后改封桂阳郡公,又以平留异之功加封侍中、征北大将军。此后,侯安都自恃功高,日渐骄横,引起陈文帝疑忌。天嘉四年(563年),侯安都被赐死于宫中,年仅44岁。
 
 
❈保境安宁、雷祖——陈文玉
陈文玉(570 ~638),齐康郡齐康县榜山村(今湛江雷州)人。出生于狩猎之家,少时生得貌相超群,明敏而健壮;年长又涉猎书传,具有过人的才智和武功,在土著人中享有崇高威望。陈、隋两朝他屡被荐举,但都以双亲年老为由拒不出仕。唐贞观五年(631年)唐王朝荐陈文玉为本州刺史。陈文玉考虑到地方安宁和人民疾苦,出任东合州的刺史。在职期间,为政清明,精察吏治,经常巡视境内,了解民情,关心庶民疾苦,调解民族之间矛盾,使州内各族和睦相处。不久,寇盗远遁,峒落心归,境内“民皆富庶”,“风俗丕变”。唐贞观八年(634年),陈文玉疏请唐王朝改东合州为雷州,建造郡城。从此结束自南北朝以来州名屡变的状况,“雷州”之名代代相因,沿用至今。
陈文玉对唐王朝有“立我边疆,宁找黎庶”之汗马功劳。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即陈文玉谢世第四年,唐太宗于郡西六里锋为陈文玉立庙,并特降诏敕,大加褒奖:一褒“养晦数十年,恶事非君”;二奖“受父母邦,德政彰明”。
雷州人民为纪念他安定地方、团结各族、开发雷州半岛的丰功伟绩,建祠以祀,称“雷祖祠”。历代王朝也一再加官封衔,表彰其功德
 雷祖祠
 
❈开元贤相、大唐著名诗人——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市曲江区)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武曌长安二年(702年)擢进士,为唐朝开元名相,诗人。56岁时任中书令(丞相),后因李林甫谗言而被迁为尚书右丞相,免去知政事。
张九龄一生忠心耿耿,尽心尽职,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积极贡献,时人誉为“曲江风度”。他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以至于在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和张九龄相比较。“风度得如九龄否?”
张九龄不仅政途坦荡,文学成就也很高,其诗风清淡,语言素练质朴,寄托深远的人生理想,如《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千古名作便广为人知
古本张九龄画像
 
 
❈助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获封千牛卫上将军——何昌期
何昌期(?~?),字伯唐(一作伯泰),号阳严(一作阳山),阳山铜台人(今清远市阳山县七拱乡莫屋村,一说连州人)。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6年)应征入郭子仪朔方军。在平定安禄山叛乱中战功卓著,被朝廷升为千牛卫上将军,封宁国伯。唐贞元年初(785年)告老还乡,贞元末年逝世,葬于阳山七拱镇。
 
 
❈唐末贤相——刘瞻
刘瞻(?~874),字几之,桂阳(今清远连州)人。原籍彭城(今徐州),其父亲刘景曾就教于诗人刘禹锡。刘景进士及第,开了连州学子进士之先例开,刘禹锡欣然写诗以赠:“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青光。” 刘瞻则是于唐大中年间登进士第。因“貌奇伟,有文学,才思丰敏”,大得当时宰相刘琢赏识,荐为翰林大学士,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承旨,出太原尹,兼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宰相)。时为唐懿宗九年(公元869年)。
主要事迹和后世评价:据《资治通鉴》记载“……瞻之贬也,人无贤愚,莫不痛惜。及其还也,长安两市人率钱雇百戏迎之。瞻闻之,改期,由他道而入”。
 
 
❈北宋“四贤”与“四谏”之一,工部尚书——余靖
余靖(1000~1064),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今韶关曲江)人,原籍福州古田县衫洋村(今宁德市古田县),出身官宦世家,其父余庆是翁源县主簿,后被提拔为海阳县(今潮州)县令。余靖幼时便随其父寄籍韶州曲江。天圣二年(1024)考中进士,一生官至工部尚书。1064年回京述职途次南京,偶染风寒,病重不起,卒于江宁府秦淮亭,享年六十五岁。英宗闻讯恻然,辍朝一日追赠刑部尚书,谥曰“襄”。
余靖一生为国家竭智尽忠,建策匡时,抚民治吏,三使契丹,两平蛮寇,光辉业绩彪炳青史,动人风采流芳百世。是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岭南地区又一位历史文化名人,被后人称为“异代九龄”
世人对评价高:
与范仲淹、欧阳修、尹洙被尊为北宋“四贤”,与欧阳修、王素、蔡襄被称为“四谏”。
宋仁宗御笔亲题“风采第一,广南定乱,经略无双。”
两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蔡襄作诗句“斩然安道生头角,气虹万丈横天衢。臣靖胸中有屈语,举嗌不避萧斧诛”。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撰襄公余靖道碑谓:“公为人资重刚劲,而言语恂恂,不见喜怒。自少博学强记,至于历代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外鐕浮屠,老子之书,无所不通。”
余靖画像
 
 
❈抗金名臣,礼部尚书、广东首位科举高中三鼎甲的进士——王大宝
王大宝(1094~1170),字元龟,海阳县汤头村(今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试第二,高中“榜眼”,是正史记载广东首位科举高中三鼎甲的进士。潮州太平路牌坊,上书“秋台”“榜眼”者即为纪念王大宝而建。王大宝官至礼部尙书,其一生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当金兵南侵时,他力主抗戦,疾恶如仇,与汤思退等投降派针锋相,形同猛虎,人称“王老虎”。其力陈“今国事莫大于恢复,莫仇于金敌,莫难于攻守,莫审于用人”,可惜宋孝宗没有采纳其意见,却听任汤思退“罢督府、撤边防、割四都、求议和”,终导致金兵得寸进尺,大举南侵。朝臣以不用大宝之言为恨。以张观为首的七十二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论述汤思退等奸邪误国,罪当斩首,思退畏罪而死。
史界对王大宝评价甚高:
与另一大臣王十朋(字龟龄)合称“二龟”或“二王”。王大宝宋代岭南地区首屈一指的人物,《宋史·王大宝传》将他与刘珙、范成大等直臣并列立传,传记长达1300多字。
吴道镕在《广东文征》中指出“盖吾粤宋南渡后,高、孝两朝人物,当以大宝为首屈一指”。
明代状元林大钦在《潮州八贤论》一文中说:常奸臣柄国之日,王大宝“志存恢复,不避弾劾之所加,其孤忠可谓凛然不屈矣……其倡正直之风,张正义之气,而扶持宋室光明正大之业者,其绩实伟矣!”
著有《谏垣秦议》、《周易证义》、《毛诗国风证义》、《诗解》、《王元龟遗文》等。
其位于潮安区归湖镇镇神前山“沉江月”地的古墓今被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大宝墓
 
❈“岭南儒宗”、开创“菊坡学派”,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崔与之
崔与之(1158~1239),幼名星郎,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增城(今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坑背村)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考中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累赠太师、南海郡公,谥号“清献”。
崔与之为官廉洁奉公,在淮东练兵抗金,政声卓著。嘉定十四年出为知成都府兼成都路安抚使,两年后升任四川制置使。任内安边积财,举贤抚士,使蜀中宁谧。嘉定十七年(1224年)辞官归乡,此后“八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除端平元年(1234年)为平摧锋军变而暂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外,终不出仕。嘉熙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数月后逝世,年八十二。
其不仅勤于军政,在学术上亦有建树。被称为“岭南儒宗”,所开创“菊坡学派”被认为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又颇有词章造诣,开岭南宋词之始,有“粤词之始”之称。今有《崔清献公集》传世。
后世对其评价高:
文天祥:菊坡翁盛德清风,跨映一代。归身海滨,当相不拜。天下之士,以不得见其秉钧事业为无穷恨。
脱脱:唐张九龄、姜公辅,宋余靖皆出于岭峤之南,而为名世公卿,造物者曷尝择地而生贤哉?先王立贤无方,盖为是也。番禺崔与之晚出,屹然大臣之风,卒与三子者方驾齐驱。
朱厚熜:张九龄之忠荩,而不究其用;崔与之之风槩,而不久于朝。
黄宗羲:先生历仕四十七年,清风高节,屹然师表,未尝沾一弹墨。
 崔与之纪念馆
 
❈曾任吏部尚书、官至内阁首辅(丞相)——梁储
梁储(1451~1527),字叔厚,号厚斋、郁洲居士,顺德县石(石肯)村(今佛山市南海区桂城石村)人。成化十四年(1478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翰林编修。弘治四年,进太子侍讲、翰林学士,参撰《明会典》, 曾奉命出使安南。正德元年迁吏部尚书,参撰《明孝宗实录》,拜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迁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出任内阁首辅(丞相)。正德十四年(1519年),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
梁储一生刚正不阿,在奸臣得道的局势下,力抗邪风,坚决不与宦官勾结;他心系百姓,不忍百姓赋税重压,敢于为他们说话、敢于进谏,嘉靖元年(1521年),辞官还乡。嘉靖六年(1527年),去世,时年七十七岁,追赠太师,谥号文康。
后世对其评价甚高

明史有其传,篇幅近1400字,明世宗朱厚熜评价其:张九龄之忠荩,而不究其用;崔与之之风槩,而不久于朝。以卿视之,可谓兼美。

梁储



 
❈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方献夫
方献夫(1485~1544),南海县丹灶良登孔边村(今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人,原籍兴化府莆田县(今福建省莆田市)。据乾隆《广东通志》中的《方献夫传》记载,方献夫是遗腹子,自幼勤苦力学,不异寒暑,天聪胜人,弘治甲子魁於乡,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进士(20岁),翰林庶吉士选荣归。同年第一次上京,官吏部历验封文选诸司,主事员外郎皆称职,发表关于“皇位继承”的理论被认为正确,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被尊称为“方阁老”。
方献夫墓原位于南海西樵镇大岗山,1992年迁至孔边村后山。该墓葬有方献夫遗骨,墓外立有原墓地迁来的神道碑。2016年1月,方献夫墓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方献夫生前著有《西樵山石泉书院记》。
其在明史的传记中篇幅达2600余字。在岭南诸臣中仅次于翁万达和霍韬。
 
 
❈“大礼朝议”主角、礼部尚书、太子少保——霍韬
霍韬(1487~1540),字渭先,号兀崖,南海县石头乡(今佛山市禅城区澜石街道)人。正德九年(1514)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霍韬平生勤奋上进,广博多学,文人学士多称他为渭崖先生。“大礼朝议”斗争之时,他援引古礼,揆之事体,主张嘉靖帝(明世宗),应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不同意群臣同议以兴献王为皇叔考之名称,义正词严,力排众议。后因避嫌媚上取宠,三次坚辞不受升官。嘉靖十九年(1540年),霍韬在京暴病逝世,享年54岁。被追封为太师太保。谥文敏,运葬于广东省增城县境风箱冈对面山上,并在乡内建祠祀奉。
后世评价:《明史》:“韬学博才高,量褊隘,所至与人竞。”其传记逾3500字之多。
增城霍韬墓位于增城市永和镇九如乡后龙山(又称南香山)。碑塔正面嵌“奉天诰命”大碑,是嘉靖皇帝御撰嘉奖霍韬及其夫人的祭文。
霍韬学博才高,著作甚多,有《诗经注解》、《象山学辨》、《程周训释》等。今有《霍文敏公全集》传世。
 
 
❈“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乱”、“国之干城”、“岭南第一名臣”、兵部尚书——翁万达
翁万达(1498~1552),字仁夫,号东涯,谥襄毅,亦作襄敏,潮州府揭阳县(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浦街道)人,明代名将、诗人,官至兵部尚书(掌管天下兵马),追封“太子少保”。入仕后屡立奇功,曾南平安南(今越南)、北击俺答汗(成吉思汗十七世孙),保明朝边境太平,其功绩卓著,盖岭南历代先贤无出其右者,后史对其评价极高,《明史·翁万达传》的篇幅比同朝名相阁老高拱、徐阶等人的传记还长,且极尽褒美之词。明史称其:“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寂者,万达称首”。是“岭南第一名臣”、或誉之为“国之干城”
大改革家、万历朝首辅张居正曾评价道:“仅仅推公屈一指焉”
明世宗褒扬他 “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乱”,是 “岭南第一名臣”。
①论其武,从44岁至51岁历任川、陕巡抚,宣、大总督,后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征讨安南(今越南)期间,朝廷称“万达功最”,提出的“重兵威慑,抚剿兼施,迫其乞降”被定为朝廷的国策,成功迫使安南莫登庸乞降;
统理北方边防要务期间督边6年,“以宿将守边,威名慑敌”。抗击蒙古族俺答汗数十万骑兵的侵扰。他率先垂范,曾亲自带领将士驰骋疆场,使敌军望风丧胆,还修筑大同宣府间800余里长城和300余座烽堠,维护了边境安定,并使原每年150万两边费减少一半,令边关重现升平。
②论其文,翁万达36岁时即任广西梧州知府,数年之间,“声绩大著”,有“治行第一”之誉;其博学敏思,才气纵横,善诗文,“通古今,操笔倾刻万言”,并“好谈性理之学”(《明史》本传), 有不少诗文传世,备受推崇。如明代郑絅称其“学闻至道,文率性成,笔引千钧,心雄万变”(《刻东涯集书后》),有《稽愆集》、《东涯集》等代表作遗世。
翁万达晚年因严嵩等奸臣所害,曾三罢三起,最终被明世宗朱厚熜削职为民。嘉靖31年(1552),北部边疆告急,嘉靖帝朱厚熜深感防边重任非万达莫属,于是又起复其为兵部尚书,可当诏书到达时,翁万达已病逝于返乡途中(《明史》“未闻命而先卒”),享年55岁,葬于潮州府大埔县(今三河镇)。明穆宗时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敏”。
其位于大埔县三河坝的古墓今犹在,墓前有韩江、梅江和汀江蜿蜒流过,据说古代顺流而下的船只至此因江流曲折,不能扬帆而下旗致哀,逆流而上的船只因水流喘急,船工要俯身船舷奋力撑篙而匍匐跪行,而夜间因三段水域都有诸船灯火,故此墓被人们称为“日受千夫拜,夜观万盏灯”。墓地至今仍有翁家后人所雇守墓人看护。另潮州古城有其牌坊,翁万达声名远播,威震异邦,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其被拜为神,称"英勇大帝"或"翁勇大帝"。
值得一提的是,翁万达的父亲翁玉(号梅斋)所葬之地翁梅斋墓(揭阳市揭东区桑浦)占地150亩,是广东省现存最大型古代墓葬。墓区分主墓区和继母区,建有四亭五坊,置列石兽、华表、石翁仲,墓碑为宰辅严嵩撰文,礼部尚书徐阶书丹,工部尚书盛瑞明篆额,是广东少见的皇封御葬古墓。
翁万达后代原多居于汕头鮀浦,至近现代已繁衍四方,如民国著名学者翁辉东(潮州)、“打响淞沪抗战第一枪的抗日名将”翁照垣(上海)、杨振宁夫人翁帆(北京);“金马影后”翁倩玉(台湾);无线花旦翁美玲(香港);“抽纱大王”、美国华侨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翁锦涌(美国)等。

翁万达墓

 

 
❈平乱御寇、战功显赫、都督同知——陈璘
陈璘(1532~1607),字朝爵,号龙崖,韶州翁源县龙田铺(今韶关市翁源县周陂镇龙田村)人,官至都督同知,赠太子太保,子孙世袭指挥使,再荫封二子分别为百户、指挥使。
陈璘一生主要有三大功绩:①协助平定两广匪患,并落籍东安县(今云浮市云安县),为当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开拓作用;②统领水师抗倭援朝,尤其是露梁大捷一仗大败日军,成为亚洲海战史上著名战役之一;③协助平定播州(今遵义市播州区)土司杨应龙叛乱,促进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贪婪行贿是陈璘被后人诟病之处:①万历四年(1576年),因跟随总督凌云翼征伐罗旁山(今云浮三罗地区)瑶民有功,升为副总兵,代理东安参将事宜,不久后陈璘大兴土木,营建寺庙,役使他的部下,并且勒索他们出钱。士兵们怒而暴乱,抢劫州县,被巡抚御史罗应鹤上奏朝廷,朝廷下诏剥夺陈璘官职。②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朝廷派陈璘去协助防守漳州、潮州海务,陈璘贿赂兵部尚书石星,石星愤而揭发,又被罢官。③征伐播州时,陈璘派使者到总督李化龙家行贿。正好碰到刘綎的使者被李化龙父亲赶出来。陈璘的使者见状急退。李化龙向朝廷上疏,刘綎获罪,陈璘无罪……
后世评价
《明史》:“璘有谋略,善将兵,然所至贪黩”;“播州之役,诸将用命,合八道师,历时五月,仅乃克之,可谓劳矣”。
陈璘陂遗址
 
 
❈鞠躬尽瘁、入仕为民48载,获赐“三世尚书”——林熙春
林熙春(1552~1631),字志和,号仰晋,海阳县龙溪都宝陇村(今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其主要功绩在于大理寺卿任上,针对大理寺案牍如山积的情况,力为厘剔,尽快加以清理,使弊绝风清,并及时上《申饬法纪疏》。疏中本着重民命,保太和,特为“拟民约者八条”,“拟官约者八条”,使有关官民都有约可依,有章可循。天启四年(1624年),72岁的林熙春告老还乡,其回到故乡仅一个月,阉党之乱暴发。返潮之后的林熙春虽已年逾古稀,但仍身体力行关切民生,如争盐税,减里役;倡议加强海边防;倡浚水利、修筑桥梁、文庙、贤良祠、文昌阁,玉简峰塔;倡建凤凰台、三元塔,创建龙溪会馆。崇祯四年 (1631年)辞世,朝延特赐“三世尚书”,谥“忠宣”。三世尚书”坊原在太平路分司巷口,坊南镌“四朝大老”。“三世尚书”指因林熙春其祖林瓒、父林乔樌得赠户部尚书。“四朝”,指林熙春历官于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大老”,对资深望重的大官之称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坊为四柱三间五楼石坊。
潮州牌坊街——四朝大老(林熙春)
 
❈礼部尚书、宰辅——黄士俊

黄士俊(1570~1655),字亮坦,一字象甫,号玉嵛,顺德县甘竹右滩(今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人,原籍普宁县灰寨(今普宁市大南山街道),名臣黄万塘之后。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殿试第一、状元及第,任修撰。崇祯九年(1636年)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担任宰辅(行相事)。历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一年(1638年)罢相。后相永历帝,年过八十,不能决事,辞职归乡。1655年卒于家,享年85岁,谥文裕。

黄士俊为官耿介刚直,曾因得罪奸相魏忠贤并与内阁诸臣意见相左,引病辞归。有“清正黄尚书”之美誉。明王朝覆灭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召黄士俊,年已老迈的黄士俊未及复任,隆武便归覆灭。黄士俊与苏观生等在广州拥立朱聿,李成栋攻灭,绍武帝、苏观生等死难,而黄士俊则投奔李成栋,剃发易服,变节降清。次年(1648年)李成栋因不满清廷封赐反正,又与黄士俊一起投降了后明永历帝(桂王),黄士俊出入阁参预机务。

 
 
❈毁誉参半的传奇将领、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州府东莞县水南乡人(今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一说为广西藤县人,实际上,藤县只是其考籍),极富传奇色彩和两极化争议的明末名将。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其一生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在抗击后金(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后世对袁的评价呈两极化:
①褒
努尔哈赤:“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乾隆帝:“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维新变法代表人康有为:“夫袁督师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假若间不行而能尽其才,明或不亡。”
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袁崇焕传》中对袁崇焕大加赞赏,认为他是能影响国家安危、民族兴亡的人。
金庸曾以袁崇焕的故事为背景写有著名武侠小说《碧血剑》。
②贬
参加过“反清复明”活动的明末学者朱舜水于《朱舜水集》中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
明末著名史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对袁崇焕进行猛烈抨击。
明末将领徐石麒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
明末史学家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
《明史》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而崇祯杀袁崇焕则是“误杀”。

袁崇焕 
 
❈为大明殉难的探花郎、礼部尚书、兵部尚书——陈子壮
陈子壮(1596~1647),字集生,号秋涛,广州府南海县沙贝乡(今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沙贝村)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高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明弘光政权礼部尚书、永历政权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1647年2月,陈子壮起兵抗清,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于1647年11月初六日被磔死于广州东郊,追赠番禺侯,谥“文忠”。遗世著作有《云淙集》、《练要堂稿》、《南宫集》。
 陈子壮家祠
 
❈抗清名贤、礼部尚书、兵部尚书——黄奇遇
黄奇遇(1599~1667),字享臣,号平斋,晚年自号绿园居士,潮州府揭阳县广美村(今揭阳市榕城区)人,明崇祯戊辰科进士,是揭阳戊辰四进士之一,官至南明王朝礼部尚书、兵部尚书,时南明朝中大臣,吴、楚两党勾心斗角。黄奇遇遂藉其母丧为名,回归老家,自称“绿园居士”,诗书自娱、教子。黄奇遇为政为人有贤名,故名列明代“潮州八贤”之一。黄奇遇原著有《绿园诗草》一集和《平斋文集》,皆已散佚。现存世者,仅有《揭阳县志》所录的《涵元塔记》一文和《过旧园亭诗》一首。
 
 
❈为大明殉难的最后一位重臣、曾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官至太子太保、首辅——郭之奇
郭之奇(1607~1662),字仲常,一字菽子,号正夫,别号若菽、玉溪子,自号三士道人,揭阳县城东关(今揭阳市榕城区中山街道东门居委)人。崇祯元年进士,曾任永历政权礼、兵二部尚书,官至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首辅)。是为大明王朝殉难的最后一位重臣,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八月,被交趾(今越南)韦永福诱捕献给清廷,其在被押解往广西桂林途中作诗“晓涧哀泉添热血,暮烟衰草送归魂”、“曾无寸尺酬高厚,惟有孤丹照简编”。至桂林,叛将李栖凤等劝其降清,均被郭相严词斥责,坚决拒绝。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八月十九日,郭之奇在桂林被杀,就义时慷慨从容,面无改色。其子郭天禔后来扶榇归里,葬于藤吊岭石涧坑。
后世评价:由于郭之奇是抗清重臣,在乾隆帝赐其谥“忠节”前,文史界对郭之奇的研究和史评一直讳莫如深。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颁谕,谓崇祯末年殉难诸人,“茹苦相随,舍生取义,各忠所事,较文天祥、陆秀夫实无以异”,称誉“大学士郭之奇跋涉闽粤滇黔,往来数万里……始终不屈,从容就义,洵为一代之完人也”,特“赐谥忠节,颁定胜朝殉节录,载入史册,通谕中外知之”
郭之奇留世著作有《宛在堂诗文集》,文录入《耆旧集》。其诗共分十八集,为潮汕历代存世诗作最多的诗人。明末著名画家王铎曾曰:“菽子诗灵俊沉雄,斟酌元气,百物为炭,心源为炉,其诗用心如此。”其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东门莲花心的“郭之奇故居”(太史地)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之奇故居(太史第)

  
 
❈“治台第一人”、福建巡抚、闽浙总督——陈瑸
陈瑸(1656~1718),字文焕,号眉川,海康县附城南田村(今湛江雷州)人,清朝康熙年间官员,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官至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官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于任上去世,康熙帝追授其礼部尚书,赐祭葬,谥清端。雍正年间,陈瑸入贤良祠。陈瑸最大的贡献体现在对台湾的治理上。清廷收复台湾后,战乱始平,人心不稳,加上酷吏当政,急敛暴征,致民不聊生。陈瑸上疏描述当时官员腐败现象:“一人入仕途,于饮食、衣服、器,皆备极华侈。多所费必多所取,方面取之有司,有司取之小民,朘削无已。”康熙四十一年陈瑸调任台湾知县(当时台湾未建省),他体察民情、清廉正直、爱民如子,常以“取一钱与取百万金无异”为戒,深受百姓拥戴。在治台策略上,“一禁加耗以苏民困,一禁酷刑以重民命,一禁馈送以肃官箴,一粜积谷以济民食,一置社仓以从民便,一崇节俭以惜民财,一先起运以清钱粮,一饬武备以实营伍,一隆书院以兴文教”。同时对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实行优抚政策,“革官庄,除酷吏,恤番民……”。几年后,台湾政局渐趋稳定。国相李光地奇其政绩,交章保奏,康熙亦奇之,提升陈瑸为四川学政。不久后,台湾又发生民变,官兵久战不能平。福建巡抚张百行奏请康熙:“为四川学政觅人易,为台湾道得人难。”于是,清廷补授陈瑸为台湾厦门兵备道,率兵回台。为纪念陈瑸功德,台湾人民捐钱塑了两尊陈瑸像,一尊留在台湾的“名宦祠”,一尊用船送回陈瑸出生地广东雷州府海康县(今雷州市)“清公祠”,《清史稿》列传。
康熙帝评价他①此苦行老僧也!②朕见瑸,察其举止言论,实为清官。瑸生长海滨,非世家大族,无门生故旧,而天下皆称其清。非有实行,岂能如此?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宜加优异,以厉清操。  ③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朕所罕见,恐古人中亦不多得也。
陈瑸著有《清端集》八卷,凡文七卷,诗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陈瑸纪念馆
 
❈“凡经七省,遭遇盛明”、直隶总督、湖广总督——郑大进
郑大进(1709~1782),又名誉捷,号谦基,退谷。潮州府揭阳县梅冈都山美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区玉窖镇山美村)人,其聪敏足智,从小享有神童美誉,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任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官至直隶总督。任政期间,草除积弊,关心民生,所至颇具政绩。后加授太子少傅衔。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十九日病卒,乾隆帝御制墓碑,亲撰碑文,赐祭赐葬,追谥勤恪,《清史稿》列传。
“凡经七省,遭遇盛明”“旌节所至,率多建白(建议)”。在各地任上都做出不少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工作。
个人传记见《清史稿·列传·郑大进传》,主要著作有《正定府志》《爱日堂诗文集》和《郑勤恪公奏议》。
位于普宁市广太镇多年埔村东南凤归山北坡山腰的郑大进墓(包括郑大进墓、神道石刻)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大进

 
❈以家训开“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子颜检为直隶总督)、云南巡抚——颜希深
颜希深(1729~1780),字若愚,号静山,又号浚溪,以贡生入仕。连平州(今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人,祖籍漳州府龙溪县第三都青礁村(今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官至云南巡抚。
连平颜氏是岭南名门,其自明朝崇祯年间由厦门迁徙而来,颜氏一门在连平县凤凰山下辛勤劳作,开枝散叶。秉承家训,颜希深家族长期处于开挂状态,往上看,其位于厦门青礁的先祖于宋代共涌现十八位进士,其中颜师鲁和颜颐仲官至吏部尚书;元、明间,又诞生6名进士。其中元代的颜荣官至户部尚书,是为祖孙五代三尚书,往后看,落脚广东连平以后的颜家,从清代乾隆至咸丰的百余年间,共诞生了“一抚三督”:自颜希深之后;②其子颜检官至直隶总督,诰授荣禄大夫(从一品);③孙颜伯焘官至闽浙总督,诰授荣禄大夫(从一品);④孙颜以燠(颜伯焘堂弟)官至东河总督,授资政大夫(二品)。祖孙四人曾任职于清代六部中的五部(礼户工刑兵),在十省(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云南、贵州、福建、浙江、湖南)中担任过重要官职。其中颜检得到清朝最高殊荣(赐穿黄马褂)和最高嘉奖(赏戴花翎),颜希深、颜伯焘也分别被赏戴花翎。除以上三人外,颜氏一门还有五人得到朝廷赏戴花翎:颜培尊、颜培文、颜培高、颜培瑚和颜仲俊,共计“八花翎”。故有“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之称(节钺,符节与斧钺的合称,是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这里代指总督、巡抚等高官显宦)。
连平颜氏家训:系自颜希深而始代代相传的“官箴”,共三十六字: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三十六字“官箴”是何人所作已无法考究。明代泰安知州顾景祥是较早将此箴言刻石立碑的人。他曾将碑立于州衙内,以便时时鞭策自己。
颜氏家训(官箴)
 
❈“晚清八大名臣、第一清官”、湖南巡抚、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骆秉章
骆秉章(1793~1867),原名俊,字龠门,号儒斋,花县华岭村(今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官至湖南巡抚、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职。曾被称为“晚清八大名臣”之一。骆秉章入湘十载,位居封疆,治军平乱,功绩卓著。入川七载,剿灭太平军,清廷授以太子太保衔。天京(南京)陷落之时,清廷论功行赏,骆秉章加恩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并赏戴双眼花翎。当时的人将他和曾国藩并称为“东西相望,天下倚之为重”,足见他的政治影响力。骆秉章一生清廉,被誉为“晚清第一清官”。同治六年(1867年),骆秉章病逝于成都官署,清廷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谥号文忠。骆秉章去世后,百姓心怀悲痛,以各种形式对他进行纪念。湖南和四川民间均自发为其建起宗祠,供世人瞻仰和纪念。
历史评价,清史对其评价甚高:
《清史稿》:①“川民感其削平寇乱,出于水火,乃其殁,巷苦罢市,遗爱之深,世与汉诸葛亮,唐韦皋并称”。②“骆秉章休休有容,取人为善。胡林翼综覈名实,干济冠时。论其治事之宽严疏密若不相侔,而皆以长驾远驭,驱策群材,用能丕树伟绩。所莅者千里方圻,规画动关军事全局。使无其人,则曾国藩、左宗棠诸人失所匡扶凭藉,其成功且较难。缅怀中兴之业,二人所关系者岂不钜哉?” 
咸丰帝:“老成硕望,宣力弥勤。”
同治帝:“老成硕望、调度有方。”
左宗棠《答毛寄耘中丞书》:“先生抚湘前后十载,德政既不胜书,武节亦非所短。事均有迹,可按而知。而其遗之尤,溥无如剔漕弊,罢大钱两事。” 
著有《骆文忠公奏议》、《骆秉章自撰年谱》留世。
骆秉章旧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办事处福贤社区居委会福贤路东华里纵列前宅19号、35号、45号、49号。2001年6月东华里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骆秉章家祠
 
❈“太平军第一先锋”、太平军五虎将之一——罗大纲
罗大纲(1804~1855),原名亚旺,太平天国五虎将之一,揭阳县蓝田都九图(今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上围古寨)人。他少怀大志,游侠江湖,常劫富济贫,“犷猛异常”。道光二十九年,岭南大饥荒,罗大纲作为“三合会”首领率饥民暴动。后因官兵追捕急,遂与波山艇军溯西江而上,进入广西。他参加“天地会”,在广西蒙县一带组织信徒,活动于浔、梧、永安、荔浦等地,攻城略邑,突袭清军。洪秀全起兵广西时,洪秀全派冯云山劝罗大纲加入太平军,晓以大义,为罗大纲所“悦服”。罗大纲后于咸丰元年初率所部2000多水师从桂平江口投入太平军,被任为左二军军帅。
太平军在广西与清军周旋时,罗大纲的队伍立下极大功劳,拖得清军筋疲力尽,永安突围战中,罗大纲带着两千敢死队一马当先,一举冲破清军的重兵防守,后来每次出征,罗大纲都是第一先锋,其席卷湖南,横扫苏皖,在要塞镇江。罗大纲打得清军“环城七营皆尽”,战功赫赫。
罗大纲最令人称道的战绩还是著名的“湖口九江大捷”,当时太平军西征失利,湘军反扑,打到九江城下时,罗大纲配合石达开作战,以火攻战术突袭曾国藩水师,结果焚烧湘军战船数百艘,甚至还俘获曾国藩坐船,曾国藩本人被其打得羞愤不已,投水自尽,后被随从捞了上来。
罗在太平军中除剽悍善战,战功卓著外,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有独具识见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外交才能。攻下天京后,罗大纲提出“灭清三策”,可惜没有被猜忌满满且日趋保守的太平天国领导层采纳。
罗大纲之死,史载不一,但在战斗中阵亡,却是无庸置疑的。史书称他用兵“剽迅如风,雄冠诸将”。特别是他爱兵一如父母,“可与众同甘苦,士卒乐为效死”,所以“凡遇军事艰危之际辄以大纲往”。就连清方资料《贼情汇纂》也不得不承认:“罗大纲僳悍机警,贼中号为能者”,并认为其因不系广西人士(太平天国核心),功在秦日纲上却不被封侯王。另有一个可能是罗大纲功高盖主,出身“天地会”,不信“拜上帝教”。

罗大纲故居

 
 
❈平乱御敌、战功显赫的建威将军、云南提督——黄武贤
黄武贤(1821~1897),名侯光(入伍时避“光绪”讳改为武贤),字琼林,潮阳县直浦都厦林(今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厦底村)人。云南提督,获封一品建威将军。道光二十七年,经义兄林义初推荐,到潮州镇右营应募从军,后追随向荣、福兴、冯子材剿匪,转战十四个省,于同治六年受从一品封典。 同治五年至同治十一年(1866年至1872年)任甘肃西宁镇总兵,在左宗棠和穆图善的领导下,平定回民暴乱,安抚当地回民百姓,促成民族团结。公治军严明,为官清正,屡建奇功,于光绪五年(1879年)受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召见,并赐黄金锁、铠袍 。光绪七年被任命为云南提督,为稳定西南局势做出巨大贡献;在1883至1885年中法战争中,协助冯子材、云贵总督岑毓英打败入侵法军,保卫西南边境。光绪十三年(1887年)告老还乡,赏食全俸, 封荫五代。武贤公告老致仕回乡后,乐于为民做善事,济困扶贫,深受百姓信任。位于潮阳区关埠镇厦底村的的黄武贤府第(泰崇公祠)是潮汕民居常见府邸样式“驷马拖车”,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武贤故居(提督府)外的石狮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曾任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兼督台湾学政;加总督衔会办南洋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丁日昌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又作雨生),潮州府揭阳县蓝田都十图(今丰顺县汤坑镇,“余世居蓝田十图,本揭人也”)人,潮安名臣丁允元后裔,晚清名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其曾任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兼督台湾学政;加总督衔会办南洋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一手创建江南制造局,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后引进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并将它融入了军事战争,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做出卓越贡献;经他的苦心策划与极力推动,中国第一个新型船运企业——轮船招商局成立,这是中国当年最大的航运企业。他还竭力支持容闳提出的“留学计划”,促成“留学生事务所”的成立。《清史稿》列传。
其位于揭阳市榕城区的丁府(又称丁日昌府、丁氏光禄公祠)属潮汕民居最大规模建筑样式“百鸟朝凤”,共有大小房屋99间,地下室1间。2013年3月由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1882年,丁日昌逝世于揭阳榕城,谢世后,葬于絜园内,后迁桂竹园。墓地正面牌坊书“一代名臣”,背面书“潮郡之光”。
有关评价:
慈禧评价:“你在江苏,虽然官场的人恨你,但百姓感激你。”
曾国藩称他是位难得的洋务实干家,多次予以保举和提拔。
李鸿章认为丁氏“洋务史治,精能罕匹,足以干济时艰”,“冠绝流辈”。
沈葆桢称赞其“果毅精明,不避嫌怨,讲求洋务罕出其右者”
王韬把他当作“一代伟人”,引为“生平第一知己”
郭嵩焘认为在兴办洋务方面,丁日昌“能致其精”
容闳认为其人“有血性,好任事,凡所措施,皆勇往不缩”

丁日昌故居外景


 
❈“太平军后期第一猛将”、太平军五虎将之一、副丞相、求王——林凤祥
林凤祥(1825~1855),潮州府揭阳县城西门(今揭阳市榕城区象头林厝围。民间有武鸣县人或桂平县人一说,前者年龄与史实相差30多岁,后者仅止于坊间传闻,皆无从考证,唯揭阳说有近代官方资料和林家族谱可吻合佐证)人。被称为“太平天国”五虎将之一,也是太平军后期第一猛将,早年追随罗大纲参加太平军,后官至太平天国副丞相。3月攻南京,首破仪凤门。建都天京后,与李开芳、罗大纲率军攻克扬州、镇江。同年5月,与李开芳、吉文元等作为北伐主将,率精兵2万余人在扬州誓师北伐,经安徽、河南、山西,攻入直隶,在临洺关(今永年)击溃清直隶总督纳尔经额部万余人,封靖胡侯。继续率军由深州(今深州市)下沧州,抵杨柳青,直逼天津,攻克静海(天津市静海区)。旋因孤军深入,粮草不继,又届寒冬,渐入困境。1854年南撤,退至阜城,吉文元战死,又退至东光连镇。1855年2月,清军急攻连镇,督师苦战,屡创敌军。3月,连镇失陷,因叛徒出卖受伤被俘,后解至北京就义。行刑时(凌迟)林凤祥毫无惧色,“刀所及处,眼光犹视之,终未尝出一声”,时年三十一岁。后被追封为求王。


❈“广州第一家族”人物缩影、粤人充当“会试”总裁第一人、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骙
许应骙(1832~1903),字德昌,号筠庵,广州府番禺县高第街(今越秀区北京路)人,原籍潮州府澄海县沟南许地(今汕头市龙湖区沟南社区),道光三十年成进士;咸丰二年(1852)朝考名列前茅,任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三年,散馆考试授检讨;同治元年(1862)参加纂修《文宗显皇帝实录》,书成,授冼马。以后,历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左右庶子、署国子监祭酒。官至闽浙总督、“殿试”读卷阅卷、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在为清廷效力的众多广东官员中,所获荣誉几乎无人可出其右,其曾被特赏可在紫禁城骑马、曾奉旨充“会试”副总裁,这是千年科举考试以来广东人充当“会试”总裁的第一人。其政绩显赫,光绪十七年,朝廷仓政纷乱,连年侵耗。许奉旨任仓场侍郎。他认真查办仓场积弊,使“南新仓颗粒无亏”。然而他也因在戊戌变法中执拗反对变法而被称为“戊戌黑旋风”,《清史稿》列传。
汕头沟南许氏一门系北宋名臣许申、驸马许钰(配北宋宋英宗皇帝之女德安公主)之后,向来开挂、名流辈出,而落脚广州北京路营商的许永名更是将许家辉煌推向一个新的高峰,高第街许氏(因许家后来将北京路高第街一带屋宇买下,故有高第街许氏一说)被史学家誉为“广州第一家族”:自巨商许永名和许拜庭之后,在不到70年的时间里先后诞生了21名举人、3名进士,其中许祥光的十个儿子中,出现了七兄弟接连中举的盛况,“七子登科”为后世称颂;近代以来,更是走出了辛亥革命元老许崇灏, 黄埔军校主要创办人、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铁血将军”许崇济;三度出任中山大学校长、曾任广东省副省长的许崇清(朱光亚岳父),全国人大常委许广平(鲁迅爱人)等。
千秋家国梦,如今的许地,仍保留着许地门楼、许氏宗祠、许广平故居等历史文化建筑。高第街许氏家族如今已繁衍到第十二代,大多已迁往京、江浙沪、香港及海外定居。
高第街
 
 
❈民族英雄、功绩显赫、“洪阳方氏代表人物”、广东水师提督——方耀
方耀(1833~1891),字照轩,普宁县黄坑都西门(今普宁市洪阳镇西村)人,官至广东水师提督(从一品),曾受朝廷赐号“展勇巴图鲁”。早年随父在家乡操办武术团练。围剿“土匪”;曾募集乡勇千里救父,大败太平军兴王陈金缸;光绪九年中法战争发生,调广西钦川驻防。光绪十七年夏,于军中中暑昏倒,七月七日卒于任上,其一生从戎四十余年,屡立战功,为巩固海防、震慑外国侵略者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在潮州推行清乡办积案,建校兴教、广设善堂、救灾恤孤、修堤浚河、围海造田等举措对地区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清史稿》列传。
位于普宁市洪阳镇的方耀府邸又称“德安里”,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陆续用二十年时间建成,包括老寨、中寨、新德安里、绍园等四部分。老寨建筑格局为属潮汕民居最大规模建筑样式“百鸟朝凤”,中寨和新德安里为潮汕民居常见府邸样式“驷马拖车”,三寨相连,房屋773间,外置护寨河,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
洪阳西门方氏系名门望族,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解放贡献了一批名贤俊秀:辛亥革命元老方瑞麟、广州市早期党的领导人之一(市委秘书长)、牺牲时年仅26岁的方达史;中央统战部前副部长、国家侨委党组书记(正部级)方思琼;湖南省政x副主席、工商联省总商会会长方毓棠;“中国新闻史学界一号人物(丰碑)”、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荣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方汉奇;“中国画坛的方家书画”方泽浦、方楚雄、方楚乔、方向;中国戏曲名家、潮剧泰斗方展荣;柬埔寨华侨领袖、总理洪森私人顾问,获国王西哈努克颁发一等建国勋章、加华银行总裁方侨生、方圆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方明……

俯瞰方耀故居



 
❈甲午海战中为国殉难的民族英雄、北洋舰队“致远”号舰长——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广州府番禺县龙导尾乡(今广州市海珠区)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中国最早一批海军军官之一、北洋舰队“致远”号舰长。他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
1889年(光绪十五年)2月20日,李鸿章奏北洋海军新设中军中营副将,请以邓世昌借补,任“致远”舰管带。
1891年(光绪十七年)李鸿章来威海检阅北洋海军。以邓世昌训练得力,奏准赏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并赐给三代一品封典。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清廷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位于今天河公园),建起邓氏宗祠。《清史稿》列传。
民族英雄邓世昌
 
 
❈清末名臣,首位法部尚书、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戴鸿慈
戴鸿慈(1853~1910),字光孺,号少怀,晚号毅庵,南海县大同绿涌村(今佛山南海)人。光绪二年(1876年)中进士,授翰林编修,身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官至礼部尚书、法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鸿慈的试卷批语为:“大雅从容,馨澈铃圆,金和玉节,声情茂美,神致安闲”;“志和音雅,气足神完”;“词笔凝练,绝去肤庸”。曾出使美、英、法、德和丹麦、瑞士、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归国后奏请立宪和中央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出任首任尚书,由此终结了中国数千年司法与行政不分的状况,揭开了司法独立的制度架构。还提倡“固边疆”、“振兴实业”及开矿、兴学、修铁路等,是清末具有开放思想和政治眼光的重臣。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以尚书衔在军机处行走,十一月,升协办大学士。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逝世,终年58岁。赏加太子少保,谥文诚,《清史稿》列传。

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