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执法、智能门禁、自助设备...《人民日报》聚焦广州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道路被占、私搭乱建……这些过去常见的场景,如今一去不复返。近年来,广州市各区引入智能监控,治理走向“智”理,给市民增添了安全和舒适。14日,《人民日报》对广州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作了详细报道。
“智”理大城市 生活更舒适
广州将新科技、智能化引入城市治理,使“大城市病”得到缓解:
智能摄像头覆盖主要道路、重点场所,随时监测占道经营、私搭乱建行为及可疑人员,使执法精准高效,带给市民安全感;
智能门禁应用于城中村、出租屋,使人员信息易于掌握,更好地维护了秩序和治安;自助办证机、停车APP等,使公共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更多市民,便利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治理走向“智”理,让生活增添了安全与舒适。
过去办港澳通行证,得往返窗口,等10多天;现在用自助机,10多分钟就完成了。过去走访出租屋,得背着十来本巡查册,一个月都巡不完片区;现在揣一部手机,一星期就能跑遍。过去监管乱摆摊、乱张贴,要来回折腾;现在坐镇指挥中心,摄像头一发现乱象就能处置。
和很多大城市一样,广州也面临“大城市病”的困扰:道路被占、交通拥堵,办事窗口人满为患,城中村、内街小巷环境乱且治安差……让新科技为城市治理“赋能”,让智能化为居民生活“减压”,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关键。
1
城市管理
视频执法,让巡逻告别人海战术
越秀区登峰街一间商铺,引起了街道智能监控中心值班人员的注意。转动镜头,对准再拉近,只见两个工人正把一个广告牌往脚手架上抬。“下塘新村24号正在安装广告牌,你们去巡查一下,看看手续是否齐全。”
接到指令后,附近的登峰街城管执法队协管员朱鉴钊立刻前往,5分钟就到了现场。一问,正在安装的果然是未经报批、不符合要求的违法广告牌。朱鉴钊当即劝导店主拿下广告牌、拆除脚手架。
登峰街地处越秀、荔湾、白云三区交界处,下辖两个城中村,是越秀区最大的街。“以前,我们执法队60多个人每天疲于奔命,效果还不好。因为无的放矢,基本等于‘盲巡’,发现了就去管一管,发现不了也没办法。有时候发现了,违规施工也进行半天了,很难制止。”执法队队长刘军宏坦言,以往这种全靠两条腿、一双眼、碰运气的巡查执法,自己受累,群众也不领情。
新搭建的网格化智能监控指挥平台,带来了变化。除了接入城管的20多个摄像头,它更将公安的摄像头并网,实现了对街道辖区的全覆盖。一旦监控发现情况,就能立即调动附近的执法队员。“而且有视频证据在手,赖也赖不掉。”刘军宏说,“智能化给我们带来了四个字:‘精准高效’。”
这种“精准高效”的视频执法,已成为广州全市城市管理的常态。2018年,广州市城管委搭建新版数字城管信息系统,推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通过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实现对占道经营、乱堆物料、余泥渣土车未密闭运输等问题的及时、精准发现,自动截图并识别时间、地点、类型等信息,一键推送至数字城管系统,进行立案处理。发现量和处置量均实现倍增。
视频监控,也成为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利器。广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邓中文介绍,近年来广州市、区两级政法委大力推进“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2016年被列为全国“雪亮工程”示范城市后,广州在前期基础上又开展了第三轮公共安全视频专项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成摄像头150万个、高清道路卡口系统2140套,实现市、区主要道路、重点部位、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等公共区域全覆盖。调查显示,“增建、改建监控摄像头”是市民认为提升安全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天河区是广州的经济核心区,领事馆、大型购物商场、体育场馆、企业总部聚集,人口流动大、大型活动多,安全保障压力不小。如何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保证区内安全?“互联网、大数据、人脸识别、无人机及AR等新技术,正在成为提升群众安全感的抓手。”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局长刘武彬表示。
对于公安来说,路面巡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天河区有300多万人口,使用“人海战术”肯定不行。在该区民警人手一台的警务手机上,排列着“天河公安核查通”“视频监控平台”等20多个警用APP。“既可以刷证,也可以刷脸,‘嘀一嘀’,就能盘查。”刘武彬介绍,他们依托这种“智慧新警务”神器,已累计盘查各类人员552万余人次,抓获在逃人员247人、现行违法犯罪人员2600余人。
2
社区治理
智能门禁,让人员流动一目了然
在番禺区东环街,龙美村来穗人员和出租屋服务中心管理员陈惠冰正走家入户,登记入住情况和租客信息。“过去要背10来本巡查册。现在只需要带一部手机。”陈惠冰指着手机说,“用这个系统,租客资料能自动录入、一键上传。”
龙美村是城乡接合部的城中村,户籍人口1800多人,外来人员却超过万人。不大的村子里,1156幢出租屋、7176套住房,人员复杂;村中街道,每天有1万多辆车进出,动辄乱停乱放、把路堵死……社区治理的难度可见一斑。
“出租屋摸不清、村中路走不通,最让我们居民头疼。过去都是靠人力管,花钱多、跑得累,还管不好。”龙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广联说,村里曾聘请30多个治安员,一年花了百万元,也常常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
有一次,两个车主为争一个停车位发生口角、斗殴,闹得要报警。还有一次,有人使坏,夜里划伤了20多台车,因为没有监控摄像头,车主一股脑堵到村委会要说法,弄得张广联等焦头烂额。
变化发生在2016年,广州市开始在出租屋推广智能门禁,龙美村的1156幢出租屋也覆盖其中。“每道门都有监控摄像头,每进出一次就抓拍一次;门禁系统有人脸识别,信息和公安联网。一旦进出的是警方记录在案的重点人员,公安那边就会自动报警。”张广联说,去年11月,有个劫车逃犯溜进龙美村,就被抓了。
车辆停放问题,也因“智能化进村”得到解决。2016年底,龙美村引入一家物业公司,“人家用软件一算,就精准划出了2000个车位,尽可能利用空间。还安装了停车智能收费系统,出去一台,放进一台,识别车牌,自动抬杆。”张广联说,“这样,不仅不用花钱雇人,每月还能收入几万元,停车纠纷也没了。”
依托综治视频应用系统,对接视联网、数字网络广播、村务公开电脑查询、社区治理e通APP等智能系统,东环街实现了市、区、街、村四级指挥平台联网应用信息化、情况掌控实时化、指挥调度智能化。“点开图上的楼,里面住了多少人、什么时候住进去的,清清楚楚。”街道党工委书记金丹华说。
3
日常生活
自助设备,让居民不再排队办事
自从24小时自助办证机安到了村公共服务中心,甘棠村的苏丽红再也不觉得办证累了。“现在的港澳通行证就是一张卡,可以反复擦写的。每次只要走几步路,在自助机上操作一下,十几分钟就能完成签注。再也不用排队,不怕窗口下班。”
因为工作关系,苏丽红常去香港。但以前,办理港澳通行证却让她困扰不已。那时候,无论办证、签注都要趁工作日到窗口现场办理。“一大早,办证的人已经从大厅排到门口的路上,再晚到一些,可能当天的号就都没了。好不容易叫到自己了,万一带去的资料不对,还得重新来过。”办完申请,还要回家等十几天;到了取证,又得跑一次,同样起早赶到、领号排队。“每次去都要请假,距离也远,光坐车就够受的了。”
让苏丽红得到解脱,不是简单放一台自助机就能实现的。这背后,包含了后台数据联通、技术研发、智能运算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2006年,广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推出第一台自助办证机“办证易”,凭二代身份证即可全天候申请赴港澳签注;此后,广州更以一年一件的速度推出各类自助办证服务。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广州出入境部门又开通了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等办证渠道,让数据多跑路,让市民少跑腿。“互联网+出入境”的经验,很快被推广到户政、交通等多个警种,并实现了不同警种之间的互联互通。去年底,广州警方又正式推出“广州微警务”小程序,市民只需轻轻一点,授权个人微信绑定,就可以一键完成实名注册,查询、预约166项个人业务。
除了办证,智能化在居民生活中还有许多应用。
越秀区农林街的周伟全,在贸易公司跑业务,常常忙到深夜才能回家。由于小区没有固定停车位,停车成了大难题,周伟全到处打游击,有几次实在没法,停在了街边,第二天一瞧,往往就被贴了条。“觉都睡不踏实,有时候睡到一半还得下去瞧瞧。”
“辖区内有一些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白天车满为患,晚上就都空了;而居民小区正好相反。”农林街党工委书记叶文辉说,农林街委托科技公司,开发了智慧停车APP,建立了连接车主、停车场和车位的云端数据平台,倡导停车者将车位的闲置时段进行二次放租。系统识别车牌,能自动进行计费和收费,提高了停车场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如今,手机上的智慧停车APP已经成为周伟全离不开的停车帮手。“有了这个,周边有几个车位、几点到几点空余、收费多少,一目了然。”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社会治理必须对此作出回应。对于广州在管理智能化上的尝试,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谢建社深感认同:“广州必须在创新技术手段、提高智能化水平方面下功夫。”
谢建社也提出,广州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仍然任重道远:“要勇于破除壁垒,跳出部门利益和‘一亩三分地’思维,真正实现数据上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如此,才能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
往期精彩↓↓↓
1.2018年政法机关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广州交出“年度平安答卷” 命案全破:平均用时12.6小时
来 源:人民日报
记 者:贺林平
编 辑:肖 梅